弘暉已經二十六歲了,有三個兒子,全是嫡出,最大的永瑛已經七歲了。
弘暉這些年來和嶽興阿一樣,身邊只有嫡福晉一個女人,雍親王福晉不插手,自然也沒別的人來干涉這件事,所以這些年來,弘暉的後院很是清淨,一家幾口像尋常人家一般,過自己的小日子。
弘暉這些年來已經跟著雍親王辦了不少差事,有了不少從政的經驗,可當了太子之後他的身份畢竟不同以往,身上的擔子也更重,自然需要更多的人來輔佐。
於是,嶽興阿就被火速提拔重用,成為太子身邊的重要僚屬。
林慧早就將家事交給兒媳婦張氏管理,手上還留著的就是那些和普濟堂育嬰堂有關的事,不過,這些她也開始讓張氏慢慢接觸,預備以後接手。
林慧向兒媳婦張氏傳授了不少育兒經,張氏也都虛心接受了,因此,她的兩個兒子都養的格外健壯聰慧。
張氏想起成親到現在的日子,覺得簡直像做夢一般,她從來沒想過,自己能過上這麼幸福美滿的日子。
丈夫嶽興阿敬重恩愛,婆婆和藹可親,從不插手自己房裡的事,而且還會幫著解決太婆婆送來的丫頭,不止如此,婆婆還將家裡的產業都交給自己管,錢財上也不怎麼過問。
她覺得,自己該是燒了幾輩子的高香才嫁到這樣的人家吧,跟自己幾個姐妹和親戚家的女孩子相比,這種生活簡直就像是在天上。
因此,張氏每次回孃家,臉上都洋溢著真心的笑容,張夫人想到在老家見到的一身愁苦的庶女,再次慶幸當初把女兒嫁到佟家的決定,不然的話,她估計也在桐城荊釵布裙的勞作,哪裡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看重嶽興阿才幹的不止是弘暉,還有坐在上面的那位帝王,畢竟嶽興阿也算是他看著長大的,以子侄視之並不是一句空話,這位的性子向來是愛重誰,就將誰捧在手心裡。
雍正三年,嶽興阿轉到地方上任職歷練,去的地方是魚米之鄉江南,擔任蘇松太道臺,管轄的範圍包括蘇州府9個縣,松江府7個縣,太倉州4個縣,一共二十二個縣。
蘇松太道臺是正四品,衙門設在上海,因此也叫上海道臺。
林慧原本不想跟著赴任的,讓他們一家子去就是了,她留在京城,只是張氏此時又有了身孕,兩個大的孩子沒精力照看,還要照管家事,因此林慧不得不跟隨幫襯。
林慧進宮向皇后辭行,雖說她和原先的四福晉現在身份天差地別,但是情分卻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因著皇后身處高位,能和她交心說實話的人越來越少,因此,直言不諱的林慧就顯得越發的可貴。
其實林慧說話也是撿著說的,只是她早就摸清楚了皇后的脾氣,說的話都是她願意聽的,能聽得進的,所以倆人才能一直保持和諧的關係,她這個一品夫人也始終是外命婦裡的第一紅人。
朝廷女眷裡,誰不知道佟夫人和皇后娘娘年輕時候就交往密切,這些年一直關係甚篤,她在皇后跟前的臉面甚至超過了皇后孃家那拉氏的女眷和怡親王福晉。
皇后今年四十四歲了,她十二歲就嫁給了還只是四皇子的當今聖上,至今已經三十二年,這些年,她早已變得寵辱不驚,所以能坦然的面對自己丈夫一個個的內寵。
早年受寵的李氏,中間受過一陣子寵愛的耿氏和鈕祜祿氏,還有前些年一直被皇帝捧在手心裡的年氏,現在都不算什麼了,尤其是年氏,因著前些年接連生子、喪子,這兩年越發的病重,太醫說也就是今年的事了。
她不關心這些,她只希望自己的弘暉和弘瞻好好地,弘暉的儲位穩固,弘瞻則只要活得隨心就好,現在這孩子都二十了,都是兩個孩子的阿瑪了,可仍舊經常胡鬧,惹得她哭笑不得。
皇后對於林慧的江南之行有些傷感,官員赴任,少說也要兩三年,她已經快到知天命的年紀,能說心裡話的人也就這麼一兩個,在京城還能時不時的召進宮聊聊,她去江南以後,自己就又要孤寂許久了。
林慧在江南的時候,經常給皇后寫信,講些江南的風土人情,不時的奉上一些帶有民風的小物件,皇后這輩子只跟著南巡的隊伍去過一次江南,還有兩次塞北,但也都是跟著大部隊走馬觀花,很快就返程了,從此就被困在京城,再也沒有去過別的地方。
三年後,嶽興阿任滿,調往京城,擔任戶部侍郎,負責協助推行“攤丁入畝”事宜,林慧和張氏也帶著孩子們一起返京。
回京路上,張氏再次發現有孕,好在是走水路,路上還算平順,沒什麼波折。
張氏生的前三個都是男孩,這已經是第四胎,林慧憂心她的身子,勸說倆人不管這胎是男是女,都不要再生了,她也沒有什麼多子多福的執念,不必如此。
雍正十一年,這位勤政的皇帝果然把自己給熬死了,皇太子弘暉登基,次年改元昌隆。
皇后那拉氏升級為太后,原先的太子妃舒穆祿氏成為了新一任皇后。
那拉氏沒有給兒子後宮塞人的興趣,弘暉自己也沒有納妃的意思,臣子們被精明強幹的雍正帝調教的乖順了不少,也不敢明著跟新皇對著幹。
更何況,皇帝膝下已經有五個兒子,全是嫡出,擺明了皇帝對皇后信重有加,這個情況,就是再有新人入宮,生出了皇子來,將來的機會也不大了,所以大臣們也不樂意讓自家的女孩進入後宮當擺設。
因此,整個昌隆的後宮,竟然始終只有皇后一個人。
昌隆帝秉承了先帝的實幹與明察,勵精圖治,整個大青王朝的國力在他的手裡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成為當世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
昌隆帝登基的第十五年,太后因病去世,諡號為孝敬昭惠莊肅聖憲皇后!
這些年因著國力強盛,攤丁入畝的實施,底層民眾負擔減輕,又因著牛痘的推行,及各種醫療常識的普及,人口死亡率減少,普濟院和育嬰堂的運作也歸了國家管轄,越發的正規化起來了。
又過了五年,已經七十高齡的林慧身子越發的衰弱,在某天夜裡的睡夢中去世。
林慧的葬禮隆重盛大,昌隆帝以帝王之尊親去祭奠,極盡哀榮!
嶽興阿終其一生都是昌隆帝的左膀右臂和忠實臣子,後來以七十五歲高齡致仕,官至內閣首輔,軍機大臣,死後諡號“文正”,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