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大國間的政治壓力

在東歐的中心地帶,一個民族發現自己岌岌可危地坐落在兩個龐然大物--俄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他們就是UA,一個獨特的斯拉夫民族,被困在地緣政治的巨大構造之中,而地緣政治則決定了 19世紀歐洲的格局。

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生活在羅曼諾夫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陰影之下,被困在錯綜複雜的權力之舞中,這既關乎文化和身份,也關乎政治和土地。然而,這些帝國對他們的注視並非善意或漠不關心。與此相反,其特點是執意要同化、邊緣化或消滅他們及其獨特的文化。這種緊張局勢的發源地是加利西亞、布科維納和外喀爾巴阡,這些地區擁有豐富的傳統,但沙皇政權卻宣稱它們是"俄帝國"領土。

沙皇俄國帝國尤其將自己視為其疆域之外斯拉夫利益的守護者。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背離祖國的"落伍的"人,他們獨特的文化和語言被視為外來影響的結果。俄當局試圖奪回這些"迷失的兄弟"和他們居住的土地。他們的目標是撲滅其民族主義的火焰,因為他們認為那些民族主義是蔓延到他們後院的外來雜草。

然而,加利西亞、布科維納和外喀爾巴阡的人並不是這場帝國遊戲的被動受害者。他們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和抱負,這些夢想和抱負源於他們獨特的身份和歷史。一些人將迫在眉睫的戰爭視為機遇,選擇加入兩個帝國的軍隊,希望藉此獲得政治影響力。

但激勵他們的不僅僅是尚武熱情或民族主義願望。在愛國主義高漲的時期,生活在俄帝國統治下的人們可能會把他們的熱情隱藏在對沙皇忠誠的外表下。但是,西方領導人出於戰略原因歡迎這場戰爭--他們希望這場戰爭能沉重打擊俄帝國,促進建立對他們更有利的政治秩序。

在奧匈帝國,政治領導人成立了UA最高委員會,宣誓效忠哈布斯堡君主制,並呼籲組建一支獨特的軍隊,與沙皇俄國作戰。志願者的響應非常熱烈,超過 28 000名Ukrainians響應了號召。然而,由於擔心出現一支全UA的軍隊,當局將這支部隊縮編為僅有 2 500人的西希步槍隊。

這種熱情和期待並非沒有缺點。戰爭對他們來說是殘酷的,平民在衝突中首當其衝。在東部,加利西亞成為東線最血腥的戰場之一。俄軍推進時,農民和牧師被波蘭地方政府打成間諜和叛徒,並遭到撤退的奧匈帝國軍隊的殘酷報復。在被俄佔領的領土上,沙皇當局對他們的一切表現出全面的不信任。他們鎮壓文化組織,取締學校中的烏語言,鉗制希臘天主教會。

與此同時,在東部,俄當局繼續壓迫其組織。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Mykhailo Hrushevsky)等知名人士被捕並被流放到俄北部。沙皇外交大臣甚至宣稱,"一勞永逸地剷除他們運動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

然而,戰爭的軌跡並不是單向的。奧地利在 1915年發動軍事反攻時,也試圖利用UA的民族主義。奧地利人資助了一批流亡俄國的社會主義者,將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解放聯盟。他們主張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儘管僅限於俄控制下的領土。最高委員會更名為全烏委員會,推動類似的計劃,即在沙俄統治下建立一個獨立的和一個自治的加利西亞。

但是,隨著戰爭的展開和壓力的增加,民族主義者的希望越來越明顯地變得難以實現。戰爭雖然給一些東歐國家帶來了獨立,卻沒有給他們帶來同樣的幸運。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二月革命、帝國崩潰以及隨後的內戰的漩渦之中--這些事件將永遠改變他們的命運。

2."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他們的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場災難性的變革。然而,對於地處俄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國家來說,這場戰爭引發了一場更為個人化的生存鬥爭。這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它引發了反思和行動,他們在這個時代做出的選擇將永遠決定自己的命運。

當戰爭的風雲籠罩歐洲時,發現自己面臨著痛苦的抉擇。他們是選擇與羅曼諾夫王朝同流合汙,冒著失去自己獨特文化和身份的風險,還是選擇與哈布斯堡王朝站在一起,哈布斯堡王朝為他們提供了自治的前景,儘管有附加條件?

這些選擇並不容易。在東部前線,許多受俄國多年統治的人民被徵入沙皇的軍隊。徵兵是無情的,幾乎不考慮他們的自我意識。年輕人被趕出村莊,與家人分離,被推入一場衝突的中心,而這場衝突的核心是異族衝突。

然而,矛盾的是,戰爭給這些年輕人帶來了一種奇特的解放感。他們也不再囿於俄帝國令人窒息的疆界,而是置身於決定國家命運的全球舞臺。戰爭的熔爐是殘酷無情的,但它也為這個被忽視和邊緣化的國家提供了在世界舞臺上一展身手的機會。

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西部,情況略有不同。哈布斯堡王朝為了對抗沙俄的影響,試圖利用民族主義為自己謀利。他們熱衷於組建一支當地人武裝的軍隊,這支軍隊不僅要為哈布斯堡王朝而戰,還要為自己的祖國而戰。

反響非常熱烈。成千上萬的人,從農民到知識分子,紛紛響應最高委員會的號召。他們準備拿起武器,不是出於對哈布斯堡君主制的忠誠,而是希望他們的犧牲能為自治鋪平道路。然而,奧匈帝國當局擔心過於狂熱地鼓勵民族主義,抑制了他們最初的熱情,將部隊限制在 2500名士兵。

然而,即使這支規模不大的部隊也是他們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西奇步槍手(後來被稱為"步槍手")是一個民族爭取自決鬥爭的象徵。他們在戰場上的存在不僅是軍事需要,也是一種政治宣言,在面對外來侵略時肯定了他們的身份。

戰爭並不全是英勇計程車兵和愛國熱情。那是一個充滿苦難和艱辛的年代,尤其是對平民而言。在俄軍的鐵錘和奧匈帝國軍隊的砧板之間,他們的村莊首當其衝。田野變成了戰場,家園變成了廢墟。然而,面對這樣的逆境,他們人民的精神卻從未被摧毀。他們堅守自己的信仰、文化和對美好未來的希望。

在衝突中,知識分子和政治領導人的言論也發生了變化。像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Mykhailo Hrushevsky)這樣的人物,流亡在俄北部,繼續寫作和傳播國家主權思想,保持著民族的知識和意識形態命脈。

儘管戰爭十分殘酷,但它卻成為民族意識發展的催化劑。它創造了一種共同的敘事、共同的苦難經歷以及跨越他們不同社會階層的抵抗,培養了一種民族團結意識。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恐怖和悲劇是民族身份演變的關鍵時刻。在這一時期,人民經歷了巨大的動盪和變革,在戰爭的泥潭和大國政治的迷宮中艱難前行。在這一時期,他們不僅是歷史程序的主體,而且是在紛繁的世界事件中塑造自身命運的積極參與者。

3."在戰爭中的遭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廣闊無垠的戰場上,在鄉村寧靜的角落裡,在喧囂的城市生活中,人民經歷了灼痛他們心靈和塑造他們集體意識的經歷。他們發現自己處於衝突的十字路口,他們的生活背井離鄉、動盪不安,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磨難,他們不情願地成為戰場上的一員。

在巨大的戰爭拱門下,年輕計程車兵被推上了前線。其中許多人來自農村和小鎮,他們的生活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他們從一望無垠的田野被送往戰壕,在那裡,泥濘、鮮血和鋼鐵佔據了上風。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與他們平靜的家園毫無相似之處。

戰爭是一個大熔爐,在共同的苦難和共同的敵人中,他們建立起了不可能的聯絡和友情。儘管效忠物件不同,但戰爭雙方計程車兵都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傳統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經受住了炮火的轟擊和惡劣環境的考驗。他們勇敢、堅韌和犧牲的故事在烏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然而,戰爭的影響並不侷限於戰壕。它滲入烏的中心地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軍隊的入侵、資源的掠奪和土地的攫取破壞了農業週期和糧食生產,導致了大範圍的饑荒。交戰國徵用農產品進一步加劇了糧食短缺,殘酷的現實使平民百姓與飢餓和疾病作鬥爭。

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的景象觸目驚心。綠油油的田野變成了荒涼的廢墟。曾經體現農村寧靜的村莊變成了一片廢墟。教堂、房屋和學校遭到炮擊,它們的殘骸無聲地證明了現代戰爭的無情效率。戰爭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但也彰顯了烏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衝突和屠殺的背景下,婦女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她們成為社群的中堅力量,將家庭凝聚在一起,照顧傷員,在混亂中維持生活節奏。她們中的許多人成為護士,經常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為傷員提供護理和安慰。她們的同情心和韌性是反抗戰爭殘酷的象徵。

兒童、無辜的少年也深受戰爭的影響。暴力的陰影和飢餓的刺痛玷汙了他們的童年。然而,在逆境中,他們表現出了非凡的韌性,他們的精神沒有被摧毀,他們的希望沒有被磨滅。

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用他們的筆和畫筆對戰爭做出了回應,記錄下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人類苦難。沃洛德梅爾-溫尼琴科(Volodymyr Vynnychenko)等作家以文字為武器,對戰爭進行批判,並就戰爭對烏社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發表評論。Oleksandr Murashko等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捕捉到了戰爭的悲劇本質,創造了衝突及其後果的視覺歷史。

但是,在滿目瘡痍中,他們仍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戰爭有可能摧毀他們的生活方式,但他們堅守著自己的民俗、音樂和語言。這些文化藝術品成為他們力量的源泉、希望的燈塔和不屈不撓精神的宣言。

從本質上講,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充滿了艱辛和鬥爭,但也充滿了堅韌和決心。從血流成河的戰壕到戰痕累累的腹地,人民在衝突中首當其衝,但他們也堅持了自己的身份、團結和不屈不撓的生存意志。這是一段充滿深重苦難的時期,但也是一段為民族意識的萌發和對自決的深切渴望奠定基礎的時期。

4."文化與教育受壓迫

在神聖的歷史殿堂中,俄佔領時期文化和教育的故事迴盪著一首哀婉的民謠。他們人大膽而持久的聲音在沉重的壓迫下被扼殺,其活力在專制政權的陰影下黯淡無光。一個民族豐富而深厚的遺產不斷受到破壞,在有計劃的文化奴役中被抽絲剝繭。

在俄羅斯統治的嚴酷陰影下,作為民族搖籃曲的語言被邊緣化。這是一個無情而陰險的過程,它有計劃地將母語推向邊緣,逐漸從公共領域抹去其語言的韻律。學校曾經是學習的搖籃和語言遺產的培育地,但現在卻被迫採用俄語作為教學媒介,導致語言的傳承一代代斷裂。

文化的核心--文學受到嚴格審查。作家的作品被從圖書館的書架上清除,當地出版商在俄羅斯審查員的監視下噤若寒蟬。敢於表達情感的聲音被扼殺,他們的敘述被迫變得模糊不清。由民間傳說、神話和歷史編織而成的充滿活力的文學掛毯在審查制度的籠罩下被迫褪色。

此外,壓制文化的企圖還延伸到了教育領域。長期以來一直是知識和學術支柱的教育機構被剝奪了自主權。課程被操縱,事實被歪曲,歷史被修改,為佔領軍的宣傳議程服務。曾經促進智力發展和批判性思維的學術自由受到限制,扼殺了年輕人的思想,剝奪了他們的文化遺產。

在這場無情的文化抹殺中,積極分子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們不畏強權,冒著生命和生計的危險維護自己民族的特性。無論男女,無論學者、作家還是教育家,都高舉抵抗的火炬,代代相傳。他們是無名英雄,孕育著反抗的種子,為保護自己的文化而奮鬥。

這些積極分子暗中或公開地開展工作,挑戰專制政權。他們秘密印刷和發行文學作品,在耳語和密頁中保留了聲音。他們組織地下課堂,教授語言和歷史,確保文化遺產之火繼續燃燒。然而,他們勇敢的努力並非沒有危險。許多人遭到騷擾、監禁,甚至更糟,他們的犧牲不可磨滅地載入了史冊。

著名歷史學家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Mykhailo Hrushevsky)等知識分子和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德米特羅-唐佐夫(Dmytro Dontsov)等活動家在維護其特性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的作品和事蹟成為抵抗運動的燈塔,指引著他們的同胞為文化生存而奮鬥。藝術領域也未能倖免,Lesya Ukrainka和 Ivan Franko等人利用他們的創造力延續了他們的精神,其作品成為文化復原力的象徵。

儘管承受著無情的壓力,但事實證明,烏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就像草原上的花朵一樣,在最嚴酷的冬天裡頑強生長,等待春天的到來。這證明了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他們保護自己文化特性的堅定意志。在壓迫和逆境中,他們堅持自己的語言、傳統和故事。他們堅守自己的過去,確保其成為未來的基石。

5."民族主義運動

在歷史的熔爐中,在爭奪權力和身份的鬥爭中,民族主義的火焰被點燃。在自決和保護文化的願望的推動下,它在外國統治的狂風中頑強地閃爍著。奧地利和俄政策的影響在這束火焰周圍遊蕩,錘鍊它,塑造它,但這場運動的核心是烏的精髓--證明了當地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於奧地利政權統治下,民族主義找到了意想不到的喘息空間。奧地利人為了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允許人在其領土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政治自治。雖然這並非完全善意,因為奧地利的最終目的是將該地區殖民化,但這種相對的自由點燃了他們的民族意識。知識分子和活動家們抓住這一機會,利用相對自由來點燃民族主義之火,從而培養民族認同感。

在奧地利控制的加利西亞,教育和文化機構蓬勃發展,培育了民族意識的種子。利沃夫大學成為了知識分子的溫床,它的大廳裡迴盪著民族身份和文化保護的話語。與此同時,文學和音樂社團慶祝和宣傳文化,使其深入人心。這種蓬勃發展的民族意識並非沒有阻力和障礙,但在自決的不滅希望的滋養下,它仍在堅持。

相反,在俄羅斯的高壓控制下,民族主義運動採取了一種更加隱蔽和反抗的形式。俄羅斯化的全面政策壓制了文化的公開表達,但卻無法熄滅民族主義精神。相反,逆境增強了烏民族主義者的決心。他們暗中進行抵抗,在社會的隱蔽角落保留語言、文學和歷史。

秘密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不懈地反對文化消解。在秘密集會和耳語中,他們保持著人民的身份。米哈伊洛-德拉霍馬諾夫(Mykhailo Drahomanov)等著名活動家帶頭挑戰壓迫政權,激勵同胞。壓迫是嚴酷的,報復是殘酷的,但抵抗精神卻始終如一,為實現自由的夢想推波助瀾。

在鬥爭的熔爐中,人民認識到一個深刻的真理--他們的命運與他們維護民族身份的能力息息相關。因此,在努力爭取國家承認和自治的同時,還開展了旨在保護和傳播文化的基層運動。教師、學者、藝術家和普通公民都加入了這場鬥爭,他們秘密教授語言,創作和傳播民族主義文學,保護民間傳統。這是一場超越社會階層的運動,反映了一個主權國家的共同夢想。

文學巨匠伊萬-弗蘭科和塔拉斯-舍甫琴科的作品成為民族主義運動的催化劑。他們的文字迴盪著人民的願望,他們的故事概括了對自由的集體渴望。他們編織了精神的敘事,他們的作品與抵抗的節奏共鳴。

革命黨等政治實體的出現表明,民族主義運動已從文化鬥爭演變為政治鬥爭。他們主張獨立,併為未來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他們的行動反映了民族主義鬥爭日益增強的政治性質。

從利沃夫的知識分子沙龍到基輔的秘密社團,從民族詩人的文學作品到政黨的革命號召,民族主義運動證明了人民的韌性和決心。它承受著外國政策的影響、政治現實的壓力,但仍然深深紮根於獨特的文化景觀之中。民族主義不僅僅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它是對民族身份的肯定,是對其文化遺產的肯定,並最終體現了其對自決的不滅希望。

6."戰爭結束後的困境

大戰結束後,東歐的版圖正在重繪。帝國紛紛瓦解,為新生國家爭取獨立、在世界舞臺上彰顯身份鋪平了道路。然而,在要求自決的呼聲中,他們的聲音似乎消失了,它的願望在政治複雜性和歷史環境的重壓下被掩蓋了。停戰也許讓槍炮聲平息了,但對烏方來說,鬥爭遠未結束。

隨著周圍的國家獲得承認和獨立,他們發現自己陷入了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棋局之中。對許多人來說,戰後是自治的希望,是數十年鬥爭中培育的民族主義夢想的實現。然而,他們發現自己正岌岌可危地站在相互衝突的國際利益和領土爭端的刀鋒上。

其鄰國波蘭和捷克在國際支援和明確領土要求的鼓舞下,從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公認的國家。他們的國界被刻在了地圖上,他們的主權得到了承認。對於這些國家來說,戰爭的結束標誌著他們自決之旅的開始,新獲得的獨立的溫暖光芒照亮了他們的道路。

然而,對於他們來說,旅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領土在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崩潰後四分五裂,陷入了錯綜複雜的爭議網中。這種領土模糊性成為衝突和不穩定的溫床,扼殺了他們的獨立願望。

原由奧地利控制的西部地區被波蘭佔領。這場鬥爭以波蘭的勝利和他們領土的進一步分裂而告終。

在東方,局勢也同樣複雜。隨著布林什維克控制了俄羅斯,同樣也被俄內戰的混亂所吞噬。動盪的政治局面、不斷變化的聯盟以及不斷變化的邊界創造了一個不確定的環境,進一步降低了實現統一和獨立的可能性。

此外,1917年宣佈成立的人民共和國幾乎沒有得到大國的支援。在決定戰後世界秩序的巴黎和會上,他們的要求得到承認的請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西方列強既擔心與俄羅斯對立,又考慮到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選擇了一條謹慎的外交道路,致使他們的願望未能實現。

在戰後幾年的困境令人深思地緣政治動態的殘酷現實。儘管他們積極開展民族主義運動,堅持自己的文化主張,並不屈不撓地渴望自治,但他們發現自己受到了國際政治的擺佈。

在建國的願望和地緣政治的現實之間,在文化保護的渴望和政治強加的力量之間,他們走過了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領土爭端、政治動盪和國際社會的漠不關心成為他們鬥爭的標誌,與鄰國的戰後經歷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他們來說,通往獨立和自治的道路是一條迷宮般的道路,障礙重重。這是對他們堅韌不拔精神的考驗,是對其不屈不撓精神的證明。儘管障礙重重,但他們堅持了下來,願望沒有被磨滅,精神沒有被打倒。戰後的鬥爭是一個關於耐力和毅力的悽美故事,是一個渴望自決的民族堅韌不拔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