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扎波羅熱塞契的毀滅與南馬克蘭的納入

1775年,俄羅斯帝國在凱瑟琳大帝的領導下發動了一場遠征,最終導致扎波羅熱西希區的解體--該地區曾經充滿了哥薩克和逃亡農奴的活力。扎波羅熱西夏是獨立和抵抗的庇護所,是自由奔放者和受壓迫者尋求庇護、擺脫封建主義束縛和困擾該地區的持續戰亂的防禦工事。它是對抗奧斯曼帝國和克里米亞汗國的堡壘,是那個時代政治動盪中的獨立堡壘。

然而,隨著俄羅斯帝國向當時被視為"烏克蘭土地"的地區擴張,地緣政治的棋盤發生了巨大變化。入侵始於第聶伯河西岸的領土。俄羅斯帝國的影響力滲入該地區,破壞了扎波羅熱西希人的社會和政治結構。

雖然扎波羅熱哥薩克曾經在凱瑟琳大帝的旗幟下,在對抗韃靼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戰鬥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俄羅斯帝國的敵人被消滅後,他們對沙皇的重要性就大打折扣了。可悲的是,曾經與俄羅斯軍隊並肩作戰的這些人卻被他們曾經幫助過的勢力視為威脅。1775年 6月 4日,當大部分扎波羅熱部隊還在前線作戰時,俄軍就無情地將錫希夷為平地。曾經引以為傲的哥薩克領導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南烏克蘭被併入了疆域遼闊的俄羅斯帝國。

隨著扎波羅熱西希的滅亡,曾經的烏克蘭南部自治地區進行了全面重組。原先分給哥薩克赫特曼人和普通百姓的肥沃土地,現在被分給了俄羅斯貴族以及來自德國和塞爾維亞的殖民者。沙俄當局竭力從民眾的集體記憶中抹去扎波羅熱哥薩克的印象。他們試圖用一種更加順從和服從於俄羅斯帝國主義議程的身份來取代哥薩克人激烈獨立的身份。

透過精明的土地再分配和強制文化同化戰略,俄羅斯當局試圖壓制任何反叛或異議情緒。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由忠實的臣民、順從的農奴和服從俄國沙皇權威的貴族組成的地區。

這種轉變令人震撼、迷失方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嚴酷的強加。然而,在動盪之中,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片曾經是哥薩克反抗和激烈叛亂中心地帶的土地,如今已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帝國擴張機器上的一個齒輪。

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扎波羅熱西希王朝的解體和南烏克蘭併入俄羅斯帝國是對無情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帝國建設程序的有力提醒。然而,這也彰顯了像扎波羅熱哥薩克人一樣的人民的堅韌和決心,他們抵禦了壓倒性的權力浪潮,為自己的主權、身份和自由而戰。扎波羅熱哥薩克雖然滅亡了,但其人民的記憶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將繼續在歷史長河中迴響。

2·克里米亞的征服

當夕陽西下時,在黑海岸邊,曾經強大無比的克里米亞汗國屈服於俄羅斯帝國對權力的無情追逐。這一年是 1783年,在女皇凱瑟琳二世的戰略威懾下,俄羅斯這頭熊將其威嚴的陰影籠罩在克里米亞半島上,而在此之前,克里米亞半島一直由講突厥語的韃靼人控制。

克里米亞是一顆戰略明珠,也是許多帝國夢寐以求的戰利品,它的歷史和地理意義同樣豐富。韃靼人是金帳汗國的後裔,自 15世紀中葉以來,他們巧妙地融合了外交手段和戰略聯盟,統治著克里米亞。然而,到了 18世紀末,變革之風席捲了歐亞大草原。

克里米亞瀕臨黑海北岸,其戰略地位使其成為力量平衡的關鍵支點。它的暖水港口提供了全年的海軍通道--這是一條重要的生命線,有可能將俄羅斯從一個大陸強國轉變為一個全球強國。因此,凱瑟琳二世將目光投向了克里米亞。

征服克里米亞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該地區的效忠和競爭錯綜複雜,需要機智和外交手腕才能駕馭。克里米亞汗國衰落後留下的權力真空被崛起的俄羅斯帝國迅速填補。透過一系列條約、軍事接觸和政治操縱,凱瑟琳二世逐漸加強了對半島的控制。

對克里米亞汗國的最終打擊是 1774年簽訂的《庫丘克-卡伊納爾卡條約》,該條約削弱了奧斯曼帝國對克里米亞的控制,為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鋪平了道路。條約簽訂後,凱瑟琳二世啟動了將克里米亞逐步納入俄羅斯行政和軍事結構的程序。

然而,直到 1783年 4月 8日,凱瑟琳二世宣佈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才真正宣佈了吞併克里米亞。透過這一大膽的舉動,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輪廓被重新描繪,標誌著權力態勢的重大轉變。韃靼領導人被俄羅斯貴族取代,克里米亞韃靼人被迫與俄羅斯帝國文化同化。

俄羅斯帝國控制克里米亞後,透過在該地區建立重要的軍事基地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塞瓦斯托波爾市的建立,該市很快成為重要的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擁有深水港口,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所在地,象徵著俄羅斯日益強大的海上力量。

這些基地的建立不僅僅是一個戰略舉措,它還清楚地表明瞭俄羅斯帝國在黑海地區保持強大軍事存在的意圖,為他們實現地中海抱負提供了一塊墊腳石。

征服克里米亞是一個關於戰略眼光、外交手腕和軍事實力的故事。它生動地描述了俄羅斯帝國雄心勃勃的擴張主義目標,以及凱瑟琳二世精明的領導才能。它標誌著俄羅斯帝國發展軌跡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推動俄羅斯帝國在更廣闊的歐洲戰場上尋求統治地位。

儘管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但征服克里米亞所帶來的深層次後果至今仍餘音繞樑。它標誌著克里米亞韃靼人與俄羅斯國家之間複雜且往往是悲劇性關係的開始--這種關係繼續塑造著該地區的社會政治格局。

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帝國遠不止是一次領土征服;它證明了全球權力動態的可塑性、政治效忠的不穩定性,以及人類面對世界鉅變時的不屈不撓精神。

3新俄羅斯的開拓

18世紀的黎明,俄羅斯帝國廣袤的歷史翻開了激動人心的新篇章。黑海西岸廣袤無垠的土地,在列強紛爭的洶湧浪潮中,吸引著俄羅斯人擴張的雄心。這一地區被稱為"新俄羅斯"或"新羅西亞",見證了俄羅斯前所未有的殖民浪潮,標誌著領土增長和文化變革的重要時期。

幾個世紀以來,新羅西雅一直是名副其實的無人區,處於無數戰鬥、入侵和移民的交火之中。從克里米亞韃靼人到奧斯曼土耳其人,從波蘭-立陶宛聯邦到歐亞大草原的遊牧部落,新羅西雅的歷史就像那些試圖征服新羅西雅的民族一樣多元而動盪。但是,到了 18世紀末,在凱瑟琳大帝的無情推動下,俄羅斯帝國逐漸決定了這一戰略邊疆的命運。

在征服克里米亞並鞏固了對烏克蘭的控制後,俄羅斯將目光轉向了新羅西雅肥沃的土地和溫暖的水域。這片廣袤的平原位於第聶伯河和多瑙河之間,既是誘人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對俄羅斯來說,這裡既是出海口,也是鞏固南部疆域的機會。然而,這片土地充滿衝突,四分五裂,需要在岌岌可危的地方勢力網路中小心航行。

將這片充滿爭議的邊疆轉變為俄羅斯帝國一個繁榮的省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凱瑟琳二世以其堅定不移的決心,開始了一項全面的殖民化計劃。在這一過程中,外交、軍事戰略和經濟激勵措施相互交織,錯綜複雜。新羅西亞逐漸被劃分為多個省份,城市得以建立,港口得以開發,基礎設施得以建設。敖德薩和赫爾松等城市的建立證明了帝國的雄心壯志和推動殖民化努力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為了讓這些新建立的城市和地區擁有人口,凱瑟琳二世邀請帝國內外的移民前來定居。為了吸引殖民者來到這片邊疆土地,凱瑟琳二世提供了特別的特權和獎勵。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德國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猶太人等不同民族開始在新羅西亞定居,形成了一個文化和傳統的大熔爐。定居者的湧入不僅增加了人口,還帶來了技能、知識和傳統,豐富了新羅西雅的文化內涵。

軍隊在定居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除了確保邊界安全和維持秩序外,軍隊還是該地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駐紮在港口城市的黑海艦隊不僅是抵禦潛在威脅的堡壘,還促進了貿易和商業,進一步推動了該地區的經濟繁榮。

在這一時期,新羅西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以零星定居點和持續衝突為特徵的有爭議的邊境地區,發展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多文化省份--這證明了俄羅斯在殖民和同化新領土方面的卓越能力。

新羅西亞的定居代表了俄羅斯帝國曆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它標誌著俄羅斯帝國向黑海和地中海的戰略轉移,影響了俄羅斯帝國未來幾個世紀的地緣政治野心。新羅西亞的變革故事揭示了帝國建設的複雜性、殖民化的錯綜複雜以及此類努力對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它是俄羅斯帝國永恆敘事中的生動篇章--這一敘事將繼續塑造歐亞大陸的歷史輪廓。

4馬克蘭轉變為糧食生產中心

在浩瀚的歐洲歷史畫卷中,充滿了變革的故事,充滿了土地及其命運與人類雄心和工業力量交織在一起的故事。烏克蘭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這片土地擁有得天獨厚的"黑土地"(hernozem)--用來形容該地區獨特的肥沃土壤。隨著貿易的觸角延伸到更遠更廣的地方,這片土地的富饒不僅養活了這裡的居民,也養活了更廣闊的世界市場,使這個曾經的邊緣地區蛻變為俄羅斯和歐洲的糧倉。

烏克蘭位於歐洲大陸的中心,其戰略位置一直備受重視。但直到 18世紀晚期,隨著新羅西亞的定居和扎波羅熱西希的併入,其農業財富的真正潛力才開始得到發揮。在第聶伯河、頓河及其支流的滋養下,肥沃的烏克蘭大草原長期以來一直蘊藏著豐收的希望。現在,在俄羅斯帝國雄心勃勃的經濟政策下,它將變成一個巨大的糧倉。

烏克蘭黑土地的開墾既是一項政治事業,也是一項經濟事業。它代表了帝國政策、國際貿易和農業創新的融合。隨著俄羅斯帝國在凱瑟琳大帝及其繼任者的領導下開始現代化程序,烏克蘭的切爾諾澤姆成為不可或缺的資產。

該地區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促進了從腹地到港口城市的糧食高效運輸。河流得到治理,道路得以修建,黑海沿岸出現了新的港口。18世紀末建立的敖德薩迅速崛起,成為繁華的穀物出口中心。這些物流網路的發展標誌著一個新的農業經濟時代的到來,它從烏克蘭的中心地帶延伸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繁華市場。

但土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將烏克蘭變成歐洲的糧倉,還需要烏克蘭人民的辛勤勞動和不懈努力。農民、農奴、地主和移民--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德國人、猶太人和其他在該地區定居的人--都為正在發生的農業奇蹟做出了貢獻。每個播種季節都是他們不懈努力的見證,在蔚藍天空下搖曳的一波波金色麥浪記錄了他們充滿希望的期待。

隨著烏克蘭穀物出口的增加,不僅為工業化歐洲的新興人口提供了糧食,而且還充實了俄羅斯帝國的國庫。烏克蘭肥沃的平原成為帝國經濟實力的基石,助長了其擴張主義的野心,也決定了其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烏克蘭成為歐洲糧倉的轉變不僅僅是一場農業革命,更是一次劃時代的轉變,重繪了歐洲大陸的經濟和政治版圖。這片曾經的邊緣土地如今已成為歐洲經濟話語的中心,是貿易力量和人類不屈不撓精神的見證。是烏克蘭的黑土地孕育了金色的麥子,也是烏克蘭人民不懈的雙手在帝國敏銳眼光的指引下收穫了繁榮的果實。烏克蘭的故事由此展開--在歐洲廣袤的天空下,一片土地及其人民在命運的田野上耕耘的變革故事。

5.波蘭-立陶宛共和國的瓜分與烏克蘭的全面併入

在東歐歷史的豐富畫卷中,充滿了擴張與收縮的故事,這些故事講述了一個個國度在權力和聲望飆升之後又屈服於不可阻擋的時代浪潮。在這些故事中,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分裂以及烏克蘭隨後併入俄羅斯帝國的故事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共鳴。這是一個地緣政治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是一個重塑東歐面貌的時代,也是一個改變烏克蘭命運的時代。

在其鼎盛時期,波蘭-立陶宛聯邦是民主和文化多元化的燈塔,其邊界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其獨特的選舉君主制及其崇高的共和國體現了充滿活力的自由精神,體現了其憲法中的拉丁語短語"nec in unum dominium"--不屬於一個領域。

然而,到了 18世紀晚期,英聯邦已變得面目全非。由於內亂和不斷的戰爭,這個曾經傲視條頓騎士團和奧斯曼帝國的驕傲國度已變得岌岌可危。東歐的力量平衡發生了變化,掠奪性的鄰國正在盤旋,他們的目光盯上了陷入困境的英聯邦的廣袤領土。

波蘭-立陶宛的分治並不是突然、衝動的侵略行為。它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操作的結果,是對"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一格言的冷酷證明。在 1772年、1793年和 1795年的三次分裂中,曾經強大的英聯邦被其鄰國有條不紊地分割開來: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

在這些強國中,俄羅斯獲得的利益最大,佔領了烏克蘭族和白俄羅斯族居住的大片領土。凱瑟琳大帝是俄羅斯雄心勃勃的統治者,她認為合併這些土地是實現她建立一個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俄羅斯帝國願景的關鍵一步。

然而,這種領土擴張並非沒有阻力。英聯邦人民,特別是波蘭人和烏克蘭人,進行了激烈的反抗,他們的鬥爭體現在科斯丘斯科起義和巴爾邦聯等事件中。然而,這些反抗行為雖然勇敢,但最終還是被強大的俄羅斯軍隊所鎮壓。

到 1795年,烏克蘭右岸和伏爾希尼亞全部併入俄羅斯帝國。這標誌著烏克蘭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再是相互競爭的列強之間的邊境地區,現在已成為歐洲最大、最強大的帝國之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人民、文化、肥沃的土壤和戰略位置現在都在俄羅斯沙皇的統治之下。

波蘭-立陶宛的分治和烏克蘭完全併入俄羅斯帝國象徵著一個深刻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時代。它們標誌著歐洲最獨特的政治實體之一的衰落和另一個實體的崛起。東歐歷史的複雜織錦正在被重新編織,其圖案在變,其色彩在變。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在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幅員遼闊的俄羅斯帝國,它的身影延伸到烏克蘭的黑土地上、河流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