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節

渡仙

白日渡高天

風起棄塵緣

落花曾相望

秋水不成眠

賞析:白日渡高天:詩人以白日渡高天來描繪出一種高遠的境界,暗示著詩人心中的嚮往和追求。白日高懸,象徵著光明和希望,也暗示著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風起棄塵緣:風起,意味著變幻莫測的世界,棄塵緣則表明詩人對塵世的厭倦和遠離。詩人希望能夠超脫塵世的紛擾和俗世的瑣事,追求心靈的淨化和昇華。

落花曾相望:落花是一種悽美的意象,表現出生命的短暫和無常。落花曾相望,暗示著詩人對過往時光的回憶和懷念,也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感慨和惋惜。

秋水不成眠:秋水是一種寂靜的意象,代表著內心的孤獨和沉思。秋水不成眠,表現出詩人內心的不安和迷茫,也暗示著詩人對未來的擔憂和迷惘。

整首詩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抒發,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糾結,展現出一種對世俗的厭倦和對高遠境界的嚮往。詩人透過對自然景物的賞析,表達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展現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和對內心深處的探索。

第二百八十七節

春寄

白月河邊起

青柳人依依

鳥飛枝頭往

花落逐不及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場景,詩人透過描寫河邊的白月、青柳、飛鳥和落花,展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和美麗。整首詩共有四句,每句都描繪了不同的景象,透過細膩的描寫和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首句“白月河邊起”描繪了一輪明亮的白月從河邊升起的景象,白月在夜空中熠熠生輝,給人一種寧靜而神秘的感覺。白月的出現也暗示著夜晚的降臨,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第二句“青柳人依依”描繪了河邊青柳垂柳的景象,青柳在月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婀娜多姿,人們依偎在青柳下,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青柳的形象也給人一種清新和寧靜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句“鳥飛枝頭往”描繪了飛鳥在枝頭飛翔的景象,飛鳥在月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靈動和自由,展翅飛翔的姿態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飛鳥的出現也給人一種輕盈和愉悅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魅力。

最後一句“花落逐不及”描繪了花朵在風中飄落的景象,花瓣隨風飄舞,落在地面上,形成一片花海。花落的場景給人一種落寞和悽美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幻和無常。

整首詩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第二百八十八節

相思

此夜無風雨

風雨易愁眠

又照明月起

花飛亦難安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夜晚,沒有風雨,但是心情卻很憂愁。作者透過對風雨的描寫,表達了內心的煩躁和不安。

第一句“此夜無風雨”,描述了夜晚的寧靜和平靜,沒有風雨的干擾,但是卻有一種空虛和孤寂的感覺。這種對比讓人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糾結。

第二句“風雨易愁眠”,表達了作者在沒有風雨的夜晚更容易陷入憂愁和失眠的狀態。這種情緒的轉變讓人感受到作者內心的不安和焦慮。

第三句“又照明月起”,描繪了夜晚明月的景象,但是在這個美麗的夜晚,作者卻無法得到安寧和平靜。明月的照耀反而讓作者感到更加孤獨和無助。

第四句“花飛亦難安”,透過花飛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不安定。花飛的景象讓人感受到一種無法控制的失落和悲傷。

整首詩透過對風雨、明月和花飛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糾結,以及對生活的無奈和無力感。這種情緒的表達讓人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痛苦和苦悶,同時也反映了人生中的無常和無法預料的變化。

第二百八十九節

憶人間

黃河九曲轉

明月一飛天

回首人間影

遙想是當年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黃河九曲轉的壯麗景象,以及明月飛天的壯麗景象。詩人回首人間,懷念過去的歲月。整首詩透過對自然景觀和人生的描繪,表達了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和對未來的嚮往。

第一句“黃河九曲轉”描繪了黃河蜿蜒曲折的景象,展現了黃河的壯麗氣勢。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第二句“明月一飛天”描繪了明月高懸天空的景象,表現了明月的高潔和純淨。明月作為古代詩人的靈感源泉,常常被用來抒發詩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句“回首人間影”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和懷念。人生如夢,歲月如梭,詩人回首往事,感慨萬千。

最後一句“遙想是當年”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歲月的追憶和嚮往。詩人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希望能夠重溫當年的歲月。

整首詩透過對自然景觀和人生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和對未來的嚮往,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

第二百九十節

隨筆

常聞諸天之平等無礙,自難登臨而痛前。然幸得人間一往,遂造乾坤之變化。

賞析:這首詩以“常聞諸天之平等無礙”開篇,表達了作者對天地間平等和諧的嚮往和追求。作者透過“常聞”這個詞語,暗示自已雖然常常聽聞這種理念,但卻難以真正體會和實現。 接著,詩中提到“自難登臨而痛前”,表達了作者對於自身能力和境遇的無奈和痛苦。作者意識到自已難以登上高處,難以超越前人,這種無力感和挫折感使他感到痛苦和無助。 然而,詩中卻出現了“然幸得人間一往”這樣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於人間的希望和信任。作者意識到雖然在天地間難以實現理想,但在人間卻有可能實現自已的願望和抱負。 最後一句“遂造乾坤之變化”則表達了作者對於改變世界的決心和信心。作者希望透過自已的努力和奮鬥,能夠改變世界,創造出新的局面和格局。 整首詩透過對天地間平等和諧的嚮往,對自身能力和境遇的無奈和痛苦,以及對人間希望和信任的表達,最終表達了作者對於改變世界的決心和信心。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轉折的手法,透過對不同境遇和情感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掙扎,同時也表達了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