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夏日的東京街頭,看到一個身披動森休閒襯衫,頭戴寶可夢奔尼帽,肩挎噴噴腰包,鼻子裡哼著星之卡比BGM,幾乎把“任豚”兩個字寫在臉上的肥宅,那大約就是我了。
我正以給新書取材的名義,走遍東京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拍拍照片,彔彔影片,上傳小紅書作為存檔,方便以後寫這些場景時對照著白描。
(新書會慢慢準備,等這本好好寫完休息一段時間再發,不用擔心我搞什麼雙開,雙開的作者都會太監或爛尾,這我還是有數的。感興趣的可以去小紅書看我拍的素材,看看有沒有人能猜出我下本要怎麼寫,我估計是猜不到的,下本太天馬行空了。賬號名和作者筆名一樣。)
這些都是在工作和碼字之餘,週末抽出半天一天做的,哪怕我不去取材,更新速度也不會變快的哦。
要說我身上還有哪裡不像任豚的,那就是偶爾我也會哼一哼《天空之城》主題曲——
這是我唯二能不看歌詞從頭唱到尾的日語歌,還有一首是哆啦A夢主題曲。
宮崎駿老爺子的電影,我其實並不是特別喜歡,也並非每一部都看過。
哪怕完整看過的那些作品,我腦中的劇情也已模糊了。
但在看到新作的標題時,我有種不得不看的感覺。
《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是一個疑問句。
以疑問句作為作品的標題,這便有些耐人尋味了。
根據電影上映前瞭解到的資訊,上個世紀的日本曾有本同名小說,也是宮崎駿非常喜歡的一本小說,但電影的內容並非改編自小說,只是借用了名字。
我有預感,這借來的名字恐怕是宮崎駿對觀眾們的提問,他在人生邁入暮年的最後,向他所有電影的觀眾丟擲了這一問題。
這大約真的是宮崎駿的最後一部電影了,是他一生創作經歷的總結。
我想去看看,他想透過電影訴說什麼話語,能否對我這顆鹹魚的心產生觸動,讓我的碼字速度稍微變快一點也好。
於是,抱著對先行者的尊敬,我前往了電影院。
之後的內容涉及到嚴重劇透,不想被劇透的讀者還請慎重翻頁,建議最好是先收藏,看完電影后再來看。
當然,因為不知道電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在國內上映,如果實在等不及,又不介意被劇透的,那便翻吧,翻吧!
……
……
整部電影的劇情非常流暢,充滿了奇幻色彩,我看得十分投入,中途雖也有過疑惑,但等耐心看到最後,便豁然開朗了。
太棒了,我逐漸理解一切!
可當我離開電影院,看到網上的評論,我又不禁陷入了疑惑。
很多人都在說“看不懂”、“意識流”、“不好看”,與我個人的觀影體驗存在極大差異,令我一度無法理解。
不過翻完許多評論,在腦中仔細回顧兩遍電影后,我大概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
因為宮崎駿老爺子本來就沒有期待所有人都能立刻看懂。
他所期待的大概是,在他離開人世後的某一天,當再有觀眾看起這部電影,或者他的其他作品時,會突然怔住,悵然若失,然後又似有所得。
宮崎駿已經耄耋之年了,到了這個年齡的人,死亡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我認為人在看待時光與歲月時,有四重不同的深度。
最淺的第一重,便是隻看眼前,今朝有酒,不問後事。
第二重者,會作長遠打算,為將來的五年、十年進行規劃。
第三重者,跨越年歲的遮掩,直接看到了自己終將死亡的現實。這類人比較複雜,有些可能看穿生死,豁然開朗,成就非凡;另一些,則陷入不可知論,在麻木中擺爛,在泥潭中掙扎,在絕望中期待一點希望的光,便如同我。
最後的第四重,是將目光放在了自己死亡之後,與那遙遠的未來,自己不再存在的世界對話。
並不是說你偶爾想到了某一重,你就算進入這重的狀態了,這裡說的是長期思維模式,以哪一重的見解作為自身採取行動的基準。
這些狀態本質上沒有高下之分,只代表個人的生活態度,又或者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生活階段。
很顯然,宮崎駿的這部新電影,是建立在他已經接受了死亡即將到來這一基礎上的。
說到這,讀者可能會吐槽,你要不要說得這麼玄乎啊,是不是你過度解讀了?
別急,接下來會好好解釋。
我們回到電影劇情本身,為了不讓劇透太過影響尚未觀影之人的體驗,我儘量去除具體的細節,將整部作品梗概如下:
①主角在現實中遭遇不幸,始終沒能走出陰影;
②主角進入奇幻世界冒險,經歷各種神奇體驗;
③主角拒絕繼續留在奇幻世界,選擇回到現實。
一些具體的重要細節,我們後面再分析,先來看這個梗概。
其實單看劇情大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甚至宮崎駿以前的許多電影,都有類似的流程,顯得大同小異。
關鍵點在於主角最後拒絕留下的原因。
我看了網上的評論,有一個劇情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那就是主角和他後媽的關係。
劇情第①階段裡提的童年不幸,便是主角童年時在火災中失去了母親,之後他的父親續絃娶了母親的妹妹(電影背景是七十多年前的日本),於是他有了後媽。
②這段裡為什麼會進入奇幻世界,其實就是進去救被困在裡面的後媽。
觀眾們不理解的一點在於,主角一開始沉浸在失去母親的悲痛中,雖然後媽對他很好,但他並不認可後媽,對後媽態度不好,也從來沒有開口喊過“媽”,可在去救後媽時,為了讓後媽願意跟自己逃走,便喊出了“媽媽”。
很多評論認為,這裡的劇情處理莫名其妙,為什麼突然就認同後媽,肯喊媽了?
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主角不是在這個劇情節點突然接受後媽的。
如果主角真的討厭後媽,為什麼還要那麼努力去救她呢?從一開始就可以不管,或者在遇到難關時放棄,可事實是主角一路無論遭遇多少難題,哪怕自己有生命危險,都沒有想過放棄後媽。
那麼,主角到底是什麼時候接受後媽的呢?
我先不告訴你們。
其實我自己在看電影時,也有個沒想明白的地方。
是關於主角和母親的劇情。
主角在②這個階段冒險的後期,遇到了他火災中喪生的母親,不過並不是母親去世後靈魂來到了奇幻世界,而是許多年前、還是小女孩時的媽媽。
宮崎駿在這裡玩了一把時間線,奇幻世界裡的時間線是錯亂的,連線了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時代。
主角父親在主角和後媽失蹤時,家裡的老婆婆僕人們告訴他:其實這棟屋子發生過好多怪事,您已故的夫人小時候就神隱過一次,失蹤了一年後突然再次出現,什麼事都沒有,甚至沒有長大,也不記得發生過什麼。
主角在救後媽的過程中,遇到的正是當年被神隱的(青春版)母親。
在年幼親媽的幫助下,主角救出了後媽。對母親來說是救妹妹。
之後,主角拒絕留在奇幻世界繼承神位,選擇回到現實,世界開始崩潰。
主角為此不得不逃回現實世界,但母親不肯和他一起回到現代,選擇回去屬於自己的時代。
主角開口挽留:那樣的話,你以後會被火災燒死的。
母親卻還是堅定地表示,必須要回到過去。
然後主角就同意了。
然後主角就同意了。
然後主角就同意了。
主角不僅同意,還同意得很爽氣。
我當時就震驚了,這特麼也行,你明知道你親媽回到過去後會遭遇不幸,還讓她回去,這不趕緊拽著她一起回現代?
哪怕理智知道過去不能改變,會導致時間悖論,但面對自己失而復得的母親,難道不能試一試?或者至少分別時再糾結、再難過一點?
可主角勸了一句,母親沒答應後,他就跟個沒事人似的,和母親分別,坦坦蕩蕩帶著後媽回自己時代了。
這段劇情是我當時無法接受的,一直到看完電影,仔細回顧了劇情,才總算想明白(明白是明白了,但我感情上還是不太能接受)。
回顧下上一個問題。
主角是什麼時候接受後媽的?
主角又為什麼沒有因為和母親分離而難過?
這兩個問題答案其實是相通的。
因為主角在電影中的某一個時刻,早已接受了母親去世的這一事實。
所以他才會願意喊後媽“媽媽”,並且在最後和少女時代的母親分別時,他顯得那般平靜。
因為他明白,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哪怕他再難過再不願意接受,過去也無法被改變。
俱往矣。
而他接受這一點的契機,便是——
《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在電影前中期,主角得知後媽失蹤,前往奇幻世界救人前,宮崎駿描繪的最後一段劇情,是他在自己房間裡,發現了一本母親生前給他留下來的書。
那本書便是《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小說原著。
扉頁上,寫著母親娟秀的字:“給長大後的真人。”(主角姓牧名真人。)
這是電影標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作品中出現,而主角甚至沒有念出書的名字,只是無聲地看著書名與母親的留言。
然後,他就坐下看書。
看著看著,他開始痛哭流涕。
書還沒有看完,他已經泣不成聲。
這一段劇情很短,甚至給人種刻意沒有加重著墨的感覺,就彷彿生活中平常的一個細節,讓你突然回憶起一位已經故去的人,意識到那人是真的離開了,再也不會回來,於是你淚水奪眶而出,無法自己。
我認為,就是在這個時刻,男主讀了母親特意留給他的書時,才真正接受了母親去世的現實,嚎啕大哭一場,心態開始了轉變。
至於書中講了什麼,對觀眾來說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透過這本書寄託的感情,那跨越了時空的母愛。
主角接受了這一切。
也正是在這段劇情後,主角得知後媽失蹤,立刻毫不猶豫地出發去救後媽,哪怕察覺到前路充滿危險,他也完全沒有退縮和動搖。
之所以很多觀眾看到後面主角喊後媽“媽媽”覺得突兀,是因為宮崎駿隱藏了主角這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試圖只透過行為來表達他的內心變化。
這種做法無疑是冒風險的,如果觀眾沒因為母親留書這個情節被觸動到,留下強烈的印象,後面主角喊後媽“媽媽”時,觀眾當然就無法理解。
我看到很多人說,電影和小說原著根本沒有關係,這說明確實有人沒注意到小說原著在劇情中起到的重大作用。
這段劇情對於喜歡的人來說是點睛之筆。
但對於沒看懂的人來說就是敗筆了。
我不打算糾結宮崎駿劇情處理的好壞,作為一個創作者,劇情沒讓觀眾看懂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但我又自認為看懂了,所以恐怕無法給出客觀評價。
反正他自己也不在乎評價。
我僅僅想給大家解釋清楚,為什麼是這樣一個劇情邏輯。
其實拋開畫面、音樂等方面的優點,單純只看電影中主角救後媽這個故事的完成度,我大概只能打到3.5星(滿分5星)。
真正觸動我的,是以上這些劇情超越電影之外,對映到現實中的諸多隱喻,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說的。
看到一些評論提到,電影裡有很多和過去作品相似的場景、十三塊積木代表宮崎駿的十三部作品、吉卜力粉絲狂喜,云云。
這些我統統不想講。
找彩蛋這種事情,對粉絲來說確實很快樂,但我又不是吉卜力粉絲。我來日本後只想過去哆啦A夢博物館,完全沒打算去吉卜力博物館的。
我想和大家聊的,是這部電影更本質的一些東西,能讓所有人都感受到的東西。
那就是——
宮崎駿快要離開我們這個世界了。
接受採訪時,他曾說過,做好了電影還沒完成就去世的心理準備。
他正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了這部電影。
在電影中,是主角的母親留下了《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本書。
若干年後,主角讀到時,感受到了母親確實已經離去的事實,以及她想要傳遞的感情。
那麼,在現實裡,是誰留下了《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部電影?
若干年後,當再有觀眾們觀看電影時,又會想起哪位故去之人,從而百感交集?
是宮崎駿本人。
我們再來看一遍電影的劇情大綱吧。
①主角在現實中遭遇不幸;
②主角進入奇幻世界冒險;
③主角結束冒險回到現實。
再看一遍,然後我們將這三句話替換成現實中的場景:
①你在現實中有各種各樣不快樂的事;
②你看了場電影和主角一起經歷冒險;
③你看完電影重新回到不完美的現實。
我們進入電影院欣賞作品的過程,不就和主角進入奇幻世界冒險如出一轍嗎?
幻想中的世界有童話、有美好、有恐怖、有危險,但無論如何,最後我們都要回到現實。
當主角回到現實時,封面上那隻鳥問他:你為什麼還記得那個世界的事,其他人都會忘記的。
然後發現是主角帶出來一塊創世積木,鳥又說:沒事,上面的力量不多了,你很快就會忘記的。
而在現實中,當你剛看完電影時,你會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彷彿這是獨屬於你的冒險。
但久而久之,電影的劇情也終有一天會模糊,會淡忘。
當我理解到這一層時,便覺得什麼3.5星,什麼5星滿分,對於這部作品來說都已經沒有意義了。
歸根結底,宮崎駿並不在乎觀眾們能不能看懂。
他甚至不在乎觀眾會不會一直記住他。
或許會有人從電影中獲得信念和力量,或許會有人覺得很無聊,或許會有人看完就忘。
都無所謂。
宮崎駿只是把這部作品和他所有的作品都留給了這個世界。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在他離去後無限遙遠的歲月裡,當又有觀眾找到他的作品並看完時,或許能在恍惚間,聽到一位老人笑著問道:
電影已經結束,該回到現實啦。
悄悄告訴我,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放心,我不會說給別人聽的。
反正,你很快就會忘記這件事噠!
——————
(作品本身其實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我想講的已經講完了,純屬個人理解,一家之言,有不同見解也很正常,感謝大家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