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萱寶的話語,董明軒都覺得自己這個世子還不如她一個小女娃。
“好!我告訴你,但是你不能瞎操心。”
萱寶的小眼神飄著,就是不理他。
董明軒只好把邊境的情況,避重就輕的說了個大概,這才讓萱寶不再生氣了。
“明軒哥哥!你要記住,我也是臨雲國的子民,如果臨雲國出事的話,我們都沒有理由不管不顧的。”
萱寶像是宣誓一樣說著自己的心裡話。
董明軒被她的一席話深深的震撼到了。
她明明才十歲,這份為國為民的心,誰人能有?
“嗯!你說的對,以後有什麼事我都告訴你,我們一起去面對。”
一直跟在兩人後面的飛虎白眼都要翻瞎了。
——世子殿下!原來你還有這麼會忽悠人的時候呢?
邊境都打成啥樣了,你卻說的這麼輕描淡寫。
江公子要是知道了,肯定又得跟你幹架!
(江少臣:嗯!總算是來了個明白人了。)
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除了飛虎就沒有第三個人知道。
大家看到萱寶和董明軒在一起,都以為他們又是在一起玩呢。
反正兩個人看著有說有笑的。
兩個人說好後就去找李有木他們了。
來到井邊,李有木他們已經把山羊和野豬都處理了一部分了。
“大哥哥!我還想吃烤羊肉,你給我挑一隻大的,有肉,好吃一點,我和明軒哥哥拿去烤,烤好了讓大家一起來吃。”
“好!你們等著,我這就去給你們找去。”
不一會,李有木和李有才就把一隻羊用大盆抬了過來,還都是醃製過的。
估計是誰提前醃製好了的。
有飛虎在,端盆子這種事肯定是不用萱寶做的,他們主僕倆抬著走就夠了。
祠堂那邊都被人擠滿了,已經沒有地方用來烤羊肉了。
所以萱寶他們只好回家去烤,剛好昨天弄好的烤架還在。
只要回去把羊綁好,放到烤架上去點火烤就好了。
萱寶回到家裡,家裡只有何春花帶著李文樂在家。
李文樂這孩子要睡覺了,祠堂那邊太吵,所以何春花就抱他回來了。
萱寶走在最前面,所以何春花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萱寶。
“小妹!你怎麼回來了?是餓了嗎?餓的話你先去拿點娘做的點心吃,我把樂兒哄睡了就去給你做吃的。”
現在一家人都顧著萱寶,只想讓她吃好點,把之前失去的血補回來。
“大嫂!你哄樂兒吧,不用管我,我和明軒哥哥回來烤羊肉吃。”
萱寶說完,後面就看到董明軒和飛虎進來了,手裡還抬著羊。
“嗯!好,那你們烤著吧,我先進去哄樂兒了。”
董明軒在飛虎額幫忙下很快就把羊放好,就剩下烤了。
萱寶幫他們把火點起來,兩個人就坐在火邊上烤起了羊肉。
董明軒怕萱寶餓,還把一羊腿上的肉切下來一塊,串成串烤著。
小串的羊肉烤不到兩刻鐘就烤好了。
萱寶邊吃邊誇:
“明軒哥哥,原來米烤的羊肉這麼好吃呀!早知道你烤的這麼好吃,昨天晚上那個就讓你烤了。”
看她吃的滿嘴都是,還不停的誇,董明軒感覺從來沒有這麼滿足過。
原來做飯給自己喜歡的人吃,也是這麼開心的一件事。
以後有機會,我要學著做各種菜,學會之後就做飯給萱寶吃,一定要把她再養胖點,現在太瘦了。
“嗯,喜歡吃就多吃點,吃完了這裡還有。”
兩個人一個人吃,一個人烤,在院子裡有說有笑的。
董明軒就看著萱寶可愛的模樣,覺得她身上有一道光,這道光照進他的心坎,讓他都忘記了京城裡的那些爾虞我詐。
這難道就是仙女麼?
有她在的地方就算再簡陋,都能讓人覺得十分美好。
萱寶!
如果你真的是仙女,那我就做你最虔誠的信徒。
……
過去了一個多時辰,
烤羊肉也做好了,在飛虎的幫助下,三人把羊肉又抬到祠堂去讓大家一起吃。
祠堂這邊也在傳出一陣陣菜香味。
幾個鍋裡都是燉著肉,桌子也都已經擺開了。
整整擺了五六百桌,每個桌子上都坐滿了人。
大家坐在一起都是有說有笑的,跟一個多月前從洪水裡才跑出來,身心疲憊,身無可依恍若兩樣。
一眼望過去,祠堂裡滿滿當當的都是人。
這氛圍,誰看了都高興!
半個時辰後,各種菜就開始上桌了。
還是那些年輕人在端盤子,一些嬸嬸,姨姨在幫忙放菜。
萱寶和董明軒,李富貴夫妻倆,李有才李文鴻,(他們倆有官職在身),還有村長,嚴老夫子坐一桌。
等所有的菜都上齊後,村長端著一杯酒站起來,開心的說:
“鄉親們!大家端起我們手中的酒杯來敬我們的萱寶!
是她,帶著我們李家村發家致富!
是她,救了我們在坐的很多人!
是她,讓我們有了現在的文萱郡!
是她,給予了我們無限的希望!
讓我們一起來感謝她!”
在村長的帶頭下,所有的人都端起了自己酒杯水杯對著萱寶深深的鞠了一個躬,然後異口同聲的說:
“文萱郡主!謝謝你,謝謝你給予我們的一切!”
說完,大家就把自己手裡的酒(水)仰頭喝了下去。
萱寶也端起來自己跟前的一杯水。(她年紀太小了,大家都不讓她喝酒。)
“謝謝大家對我的厚愛!做這些事是我心甘情願的。
我希望以後,大家在文萱郡能越過越好!這樣我所做的一切就都值得了。
現在!
讓我們一起慶祝,為未來的每一個美好而祝福!乾杯!”
話落,萱寶仰著小腦袋,也把一杯水喝了個乾淨。
至此,
文萱郡一場上萬人的酒席開席了。
往後,每一次有大事件發生,大家就都聚到祠堂來大聚一場。
這個習慣後來就在文萱郡形成了一個習俗,一直流傳下去。
這也彰顯了一個地方的團結友愛,友鄰和睦!
慢慢的,這個習俗就在臨雲國流傳開來,乃至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