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的京師還是一如既往的熱鬧,繁華的表面下散發著腐朽的氣息。原本歷史上,大明的北京城會這樣一直下去,慢慢腐朽衰敗,最後被李自成拿下,而後轉手給了愛新覺羅家。而現在這個局面下又似乎多出了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賣報...賣報...皇家學院開設新的醫科,正在招收生員咯...大爺,您要來一份報紙嗎”
“賣報...賣報...武舉考試將在下月舉行,聽說皇帝老子要親自看哩...這位小姐,來一份報紙吧”
“賣報,賣報...”
大街上不時有一陣陣童聲傳出,小小的身影不停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
“小子,給我來份看看,這什麼新奇玩意兒...”一個書生模樣的人正在街邊歇腳,隨口喊道。
“好嘞...您拿好,一共10文錢。”小孩遞上一份報紙,高興的接過錢。又蹦蹦跳跳的跑開了。
“賣報咯...賣報咯...”
書生模樣的公子看著小孩蹦蹦跳跳的離開,微笑著看著搖搖頭。這年頭,生意難做,世道越來越不好了,能見到這麼個生氣勃勃的孩子,不說其他,10文錢花的值了。於是低頭看起了報紙。
此人名叫李信,河南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丁卯年舉人,其父李精白是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原本歷史中,其父在崇禎初年魏忠賢逆案中被定以“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的處罰。在明末官場中,這其實算不了什麼。因此,李精白在家鄉的名聲並不壞,雖被削職為民,但李家仍是杞縣的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李巖讀書很用功,年紀輕輕就中了舉,《明季北略》上說他“有文武才”,從他後來所從事的軍事實踐活動看,卻非虛語。這樣一個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在當時也是很罕見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賙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他的性格倒像一個江湖俠士,很喜歡結交朋友,在杞縣名聲很好,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是一個被稱為“有文武才”、“好施尚義”的知識分子。崇禎13年,加入李自成起義軍,官至制將軍。是李自成的重要謀士之一,後為李自成猜疑,將其殺害。
而現在這個時空,閹黨一派在崇禎年間並未受到清算,李精白仍在其位,並未受到魏忠賢案牽連。李精白眼看大明時局越發動盪,認為亂世即將到來,武將比文官更實在,手裡有兵才能保住一家老小,於是派遣自己兒子李信入京參加此次舉行的武舉,博一個功名出身。這才有了李信在京城買報紙這一事。
報紙很大,紙質粗糙,分很多版面,上面印的密密麻麻的楷體小字形式的白話文,通俗易懂。每一個版面都有大標題,封面正面書《大明時報》字樣,斜上方印有大明崇禎二年三月第一刊,內容從朝廷政令,邊關戰報,再到各地災情,小到鄰家、鄉野趣聞,應有盡有,看起來很不錯的樣子。
旁邊人看李信看的津津有味,便說道:“這位公子,看你看這什麼報紙看的起勁的很,給大家讀讀唄。俺們大老粗一個,一來捨不得這十文錢,二來也看不懂上面啥字,看公子面相是個好爽人,能否給咱讀讀這個什麼報紙新奇物件?”
周圍人聽著紛紛附和,對報紙這個新奇玩意兒也十分好奇。要不說四九城老百姓都個頂個的好奇心重呢,這是個傳統,不然哪來的後來的朝陽群眾是吧...
“這位大哥高抬了,既然大家都有興趣,那小子就給大傢伙讀一讀”李信也不端著,他本就是豪俠之輩,心中有大義 要不是對大明朝廷失望至極,後來也不會加入起義軍。
“好嘞,公子豪爽。老闆,給這位公子爺上壺茶,算我的。咱四九城老爺們也不是蓋的,公子豪爽,咱也不能太扣了,給大傢伙都這新奇玩意兒,茶水可不能虧待了您哎!”旁邊人說道。
“多謝大哥...”李信也不推辭,坦然接受然後讀了起來。這一讀,就從天亮讀到了天黑,關鍵還沒讀完,周圍人卻越聚越多了...
好傢伙,在李信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免費給《大明時報》做了回廣告,或者說免費給朱由檢打了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