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頓飯結束,李二也敲定了主意這件事一定要交給秦之七一人去做。而且李二也自認在相同的年紀,他絕對沒有秦之七這般天馬行空的思維。

李二最為欣賞秦之七的一點就是他不光敢想,而且還能披荊斬棘的去做。而之前秦之七簡直就是為了發明各種東西在披荊斬棘,但如今為了國家,他已經不是能一力承擔的了。

所以李二也下定了主意,只要秦之七能夠狠下心的做到底。他就算身為皇帝,也會親自去築起一座臺階給秦之七墊腳。

隨著秦之七回家之後一門心思的撲在修改科舉制的事情之上,李二也向諸位文武提前透露了自己想要大改科舉制度,把機會給予更多的學子。

對於這等想法,文武百官自然紛紛叫好。畢竟李二此舉不管讓誰說那可都是於國於民的好事,能有更多的人才,到時自然每個人身上的人物就會輕鬆很多。

一方面有了新人的加入,而且自己的擔子也輕了,兩者相加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就在全國歡騰之時,一些士族卻敏銳的察覺到了被針對了。如今大唐的選官任命幾近是被士族一手壟斷,而李二如此大刀闊斧的要對科舉制動手,實在有些太過刻意。

不過長期高高在上計程車族族長對於這等情況卻仍然是自我感覺良好,畢竟大唐是以武立國,而如今要治理國家卻是需要他們這幫文人。

秦之七也花了數天的時間,親自整理了一份詳細的科舉制度。伴隨著這份科舉制度被衛子依快馬送到了李二的手裡,李二也覺得時候到了。

第二天的早朝,秦之七破天荒的到場無疑是讓所有人都詫異不已。要知道秦之七現如今身上並無官職,僅僅是個藍田伯的封號罷了。

但是秦之七的到場,卻是讓之前的那幫言官都是噤若寒蟬。要知道王瑞此刻被秦之七氣的還在家裡靜養,根據醫生所說大概是時日無多了。能被秦之七氣成這個樣子,可見秦之七有多麼恐怖。

“諸位,朕近日總結了一份新的科舉制度。由於如今的科舉制是繼承前朝的,未免有許多地方需要修改,這段時日真的是讓朕白了不少頭髮,這才總結了一份出來。”李二臉上帶笑的拿出了一份聖旨,隨後便讓侍候在一旁的大內官宣讀。

大內官朗聲開始宣佈秦之七一手總結的科舉新制,而其中的一字一句秦之七都可以分毫不差的背誦下來。就憑這一點秦之七也不得不佩服李二,他真的是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發揮到了極點,大內官念到最後,秦之七也驚訝的發現李二竟然一個字都未曾修改。

“嗯……這就是朕親自總結的科舉制,不知百官有什麼話說?”李二也象徵性的開口詢問道。

長孫無忌率先出聲支援:“陛下,此舉對於我大唐無疑是最為有效的選官制度!臣建議立即實行!”

“臣附議!”

隨著秦瓊、李績、程咬金、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干李二麾下的死忠紛紛躬身行禮,在場的近乎三分之二的官員都是跟著開口。

剩下的自然是面面相覷的言官與徹底倒向士族的官員,他們就算有話要說,但看著李二如今十分滿意的神情卻是隻能如鯁在喉。

“不過說起來,科舉的試卷的確是個難題。不過好在朕心中也已經有了人選,秦之七,朕將出題的權利交予給你,你可願意?”李二若有所思的對著秦之七為笑著開口道。

秦之七身體肅然,拱手道:“陛下,在下建議為了公平起見,這次審卷應當將所有學子的姓名遮蓋,用以避嫌,方顯公平!”

“好!沒想到賢侄竟然能夠如此坦蕩,此乃我大唐之福,準了!”李二也十分高興,一口便答應了下來。

這如同唱雙簧一般的畫面,讓所有的官員都蒙了。而跟著李二時間比較久的人,此時心中都已經料定李二與秦之七應該早就有過協議,如今此舉不過是堵住這幫人的嘴而已。

“不過朕還有一件事情有些擔心,雖然如今我大唐還算富裕。但是這次科舉可是大事,不得馬虎。更何況書籍這方面也要重新裝訂,諸位愛卿可有什麼好的主意嗎?”李二忽然面露苦惱之色,看向下方的眾人問道。

此時凌煙閣的眾人也都不說話了,他們深深地知道自己只需要迎合李二便可,至於其他的事情就讓秦之七與李二演下去就好。

“啟稟陛下,臣之前告知陛下的活字印刷術已經有了些眉目,想必過不了多少時日便能問世!”秦之七恰如其分的開口,讓一些仍然在想解決方法的官員都愣了愣。

李二一副頗為高興地模樣,一拍龍椅便說道:“好!不愧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敬德,朕特令你與長孫僕射一起開坊印書,待秦之七將模板做出,推廣給長安及周邊學子!”

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立馬站出來,躬身領命。

“陛下,臣還有一個設想,想請陛下聽聽。”李二此時也已經心滿意足打算退朝,秦之七的一番話卻是讓李二都停了下來。

李二對於秦之七此刻已經是異常信任,連忙讓秦之七開口。

秦之七猶豫了一番,這才緩緩說道:“臣想到一個可以讓消除文盲的方法,此方法可以讓所有大唐子民讀書寫字,甚至於田間農夫都可以讀書朗朗上口!”

這無疑是個重磅炸彈,要知道在大唐之中讀過書和不讀書完全就是兩個概念。有不少的人這輩子都不識字,但是秦之七卻說自己可以讓大唐的文盲徹底消失!

李二此刻更是好奇,連忙問秦之七有什麼辦法可是讓全民識字。

“啟稟陛下,我們如今所說的字,都有其固定的韻律。只要臣將這些韻律總結出來,到時候在分別教授給大唐的臣民百姓,到了那個時候無論是身在朝堂的官員,還是躬耕田畝的農夫,都足以認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