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雀鼠谷”之戰的勝利讓李淵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大唐之師凌煙閣第一功臣 凌雲朗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李淵接到調任命令後,便帶著已返回家中的李世民啟程前往太原赴任。一路上,父子二人馬不停蹄,風塵僕僕,但心中都懷揣心事,面對天下混亂的局面,未來將會怎樣,還是未知的定數。
抵達太原之後,李世民很快就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才智,他以社交達人的個性和廣闊胸懷,毫不吝嗇地散財養士、招攬賢才、培養門客。他積極地與當地的各路豪傑名仕交往,無論是出身名門望族還是江湖草莽之士,只要有一技之長或過人之處,他都會主動與之結識並建立深厚的友誼。
由於李世民廣結善緣、禮賢下士,再加上他本身出眾的才華和氣度,使得他在太原聲名遠揚,人們紛紛尊稱他為“太原公子”。這個美譽不僅僅代表著他在當地所擁有的崇高地位,更體現了眾人對他才能的認可和親近。
此時,一支起兵於河北的農民起義軍,其首領魏刀兒自稱“歷山飛”,活躍於太原附近。
魏刀兒給自己起的別號“歷山飛”,筆者經字面意思分析,一方面,它可能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舜帝曾經耕作的歷山,象徵著勤勞和德行。另一方面,“歷”字也有經歷、經過的意思,“山”則常常用來比喻困難或挑戰。因此,“歷山”可以理解為經歷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之意;“飛”可能寓意著魏刀兒希望自己的起義事業能夠迅速發展,像飛鳥一樣衝破困境,達到勝利的彼岸。
總的來說,“歷山飛”這個名字可能表達了魏刀兒對自己起義事業的期望和信念: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迅速取得勝利。同時,這個名字也體現了他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勇氣和決心。
以上解讀是基於筆者對這段歷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具體含義可能因人而異,歡迎讀者朋友們共同探討。
魏刀兒的起義軍一度對李淵和李世民造成很大威脅和壓力。那魏刀兒的起義軍異常兇猛,他們士氣高昂,作戰勇猛,令官軍屢屢受挫。再加上突厥人亦虎視眈眈,時常侵擾邊境。李淵曾告誡兒子李世民說:“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
李淵的擔心很快就應驗了,沒多久魏刀兒就派遣部將甄翟兒率領數十萬人攻打太原郡(治所晉陽縣,今屬山西太原市晉源區,是隋朝時期北方的重要軍事和政治中心)。
甄翟兒率領著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軍,一路向著太原郡進發。他身先士卒,指揮若定,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充分地展現出了其卓越非凡的軍事才能。
此時的農民起義軍,人數眾多且士氣高昂,相比之下,隋朝守軍則顯得勢單力薄。甄翟兒早就瞭解這一情況,果斷下令集中兵力,直擊隋朝軍隊的薄弱命脈之處。一時間,戰場上殺聲震天,硝煙瀰漫,農民起義軍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湧向隋軍防線。
甄翟兒巧妙運用戰術,時而分兵多路,迷惑敵人;時而合兵一處,猛衝猛打。他對戰場形勢的把握精準無比,每一次決策都恰到好處,讓隋朝守軍疲於應對、防不勝防。經過慘烈的廝殺,農民起義軍逐漸佔據了上風,最後生擒隋朝守將潘長文。潘長文出身於北齊皇族,後歸附隋朝,成為隋朝的一名將領。甄翟兒抓到潘長文後,就殺死了他。
此事引起隋朝朝堂上下震驚。我們知道,隋朝末年,政治腐敗嚴重,社會矛盾激化,導致民不聊生。這種背景下,農民起義軍得到了廣泛的民眾支援。隋朝軍隊內部則矛盾重重,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使得農民起義軍在戰鬥中佔據優勢。
潘長文被殺後,李淵接管了太原郡的守衛責任,於是乎,隋煬帝楊廣就做了個順水人情,再次升任李淵為太原留守,負責繳殺起義軍,恢復山西的穩定與統治。
有史書記載,楊廣同時又下詔任命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擔任李淵的副手,以便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
此時的隋煬帝在江都早已陷入躺平擺爛的狀態之中,面對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叛亂和那些各自稱王稱霸的起義軍領袖們,他根本無暇顧及,其自身都已難保。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這樣混亂不堪的局勢下,隋煬帝居然還有心思去“特別關注”與自己沾親帶故的人。
這一監視行為,充分表明李淵在隋煬帝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楊廣的這種舉動,無疑又進一步加深了李淵內心深處對他的不滿情緒。
面對楊廣的不信任以及農民起義軍甄翟兒兵臨城下的壓力,李淵叫來李世民商議對策。
李淵緊皺眉頭,看向李世民,說道:“吾兒,如今局勢險峻,那楊廣派人監視於我,甄翟兒又兵臨城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李世民拱手回道:“父親莫急,孩兒以為,楊廣此舉失盡人心,天下大亂已不可避免。甄翟兒雖來勢洶洶,但不過烏合之眾,孩兒願領一軍前去退敵。”
李淵微微搖頭:“此事不可莽撞,若我們全力擊退甄翟兒,必定損兵折將,那時楊廣定會藉機怪罪於我們。”
李世民問道:“那依父親之意,我們當如何?”
李淵緩緩踱步,低聲道:“我聽說甄翟兒這支起義軍隊伍計程車兵都是貧苦農民和賊盜出身,好財喜貪,我們不妨利用“迷惑計”,在戰場上故意丟下些貴重物品,趁他們哄搶之時,來個出其不意,突襲他們。”
李世民眼睛一亮,讚道:“父親此計甚妙,孩兒這就去安排。”
李淵望著李世民離去的背影,眼神中透著堅定與謀略,一場關乎生死榮辱的佈局就此展開。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李淵率領河東太原兵馬五六千人進剿甄翟兒起義軍,雙方在雀鼠谷相遇。李淵親自率軍出戰鎮壓甄翟兒農民起義軍,從而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雀鼠谷”之戰。
雀鼠谷位於今日靈石縣,溝通著介休與霍州之間的聯絡,蜿蜒崎嶇長達70餘公里。說到此,要為我們祖先的智慧點贊,我國許多地名都源自古代,這些地名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對地理環境的認知。這些地名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往往與當地的文化、歷史事件緊密相連,是瞭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視窗。
古人在給險要的山道起名時習慣冠以鳥類之名。如雁門關,即是為了表述此地山勢險要,唯有大雁才能飛渡其間。雀鼠谷也是這個意思,形容這座山異常崎嶇陡峭,唯有鼠、雀才能穿行。
甄翟兒率義軍2萬餘人,在雀鼠谷佈陣10餘里,首尾相繼抗拒李淵軍隊。
李淵面對險要地形,毫不畏怯,布為二陣,以羸弱之兵居中,多張旗幟,全部輜重繼後,為大陣;自率精騎數百分為左右兩隊隊,為小陣。並捨棄些輜重物資以誘起義軍中計。
交戰時,王威領頭軍為大陣居前進擊,甄翟兒誤認為是李淵所在,便率義軍精銳迎戰。王威軍依計行事,剛一交戰便做敗狀,丟下輜重,帶軍“逃竄”。
義軍將士多為貧苦農民出身,見不得貴重物資。看到官軍丟棄的輜馱,舍鞍爭相取物。
李淵遂率左、右二隊突然進擊,義軍大亂,李淵步騎兵乘勢縱擊,大敗甄翟兒部,俘獲義軍甚多。此戰,李淵抓住農民軍貪利和渙散等弱點,設迷惑陣,出奇兵突襲,剿滅了甄翟兒的農民軍。
雀鼠谷之戰中,透過李淵的的勝利可以看出,此時的李淵在戰場上的戰鬥經驗已經十分充足,是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員。然而,《唐史演義》對雀鼠谷之戰的描述裡,將這場戰役的勝利之功卻算在了李世民身上,文中說道:“淵麾兵出擊,深入賊陣,為賊所圍,世民提弓躍馬,只領著健騎數十,突圍而入。賊眾前來攔阻,均被世民射退,陣勢漸亂。淵乘機殺出,復招集步兵,與世民夾擊賊眾,殺得屍橫遍野,血流盈渠。甄翟兒倉皇遁去,太原復安。”
《唐史演義》雖以正史為藍本,但也不乏加入野史和民間傳說的點綴,因此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正史。但這部歷史演義小說以其豐富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了李世民在戰場上臨危不亂、英勇無敵的英雄形象。
其實,雀鼠谷之戰的勝利,以及謀劃起義和多場反隋戰役實則是李淵的功績。
筆者在翻閱眾多歷史著作時發現,自從李世民十六歲嶄露頭角以來,唐朝開國之初的諸多輝煌成就往往被歸功於李世民。李淵的功績似乎逐漸被兒子的耀眼光芒所掩蓋,他成為了那個被兒子光輝所籠罩的父親。
雀鼠谷之戰結束後,甄翟兒的具體結局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關於他的生死和去向也沒有直接的資訊。不過,這事也是可以理解的,甄翟兒只是眾多農民起義軍裡的一個小人物,雖然小有作為,但卻沒有太大的成就,是生是死,在那段英雄輩出的歷史中也是毫無意義。
正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普通大眾一樣,走完了幾十年的人生,就飛灰湮滅,消失於稍縱即逝的時間裡,再也尋之不見。
戰後,李淵並沒有對投降的義軍進行屠殺,而是選擇收編他們,甚至將其中精壯和有戰鬥經驗的小頭目招入麾下重用,從而再次充實了自己的軍隊,為自身軍事實力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雀鼠谷之戰後,因主力受損,魏刀兒的勢力開始萎縮他後來攻打幽州再次戰敗,落荒而逃,最終退回河北。但他確實如自己的別名“歷山飛”一樣,歷經磨難,大難不死,還當上了幾日皇帝。公元618年魏刀兒逃亡至河北選擇了佔據博陵郡深澤(今河北石家莊市深澤縣),並在此自立為帝。
但是,魏刀兒的皇帝生涯並未持續太久。同年,同為農民起義軍首領的竇建德假意與魏刀兒聯合,趁其不備發動了突然襲擊。魏刀兒被叛變的部下綁獲並投降,最終被竇建德斬殺,他的全部隊伍也被竇建德所合併,這是後話,我們後章再講。
李淵成功驅逐了魏刀兒的起義軍後,收復了太原郡失地,旋即開始著手鞏固自己在太原地區的地位。
當然,他目前將要要開展的安撫民眾、穩定社會、發展當地經濟的工作,名義上是為了隋朝而做,實際上卻是在行暗度陳倉之事。
李淵一邊派人向朝廷送去捷報,另一邊迅速安排專人整頓當地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社會秩序,以確保自己根據地的基礎穩固。他派出得力干將四處招募士兵,擴充軍隊,並對軍隊進行嚴格的訓練,以提高將士們的戰鬥力。同時,他還強化太原地區的軍事部署,加強了邊境的防禦工事,以防止突厥軍隊入侵。
為了支撐自己的發展和軍事擴張基礎,李淵注重發展太原地區的農業經濟。他鼓勵農業生產,推行均田制,減輕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此外,他還積極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吸引商人和手工業者前來定居,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
可以說,此時的李淵已經為日後起兵做好了充足準備,太原儼然已成為了他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