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傾囊相授
紅樓從落第秀才到蓋世人皇三百度 我愛紫鵑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翌日。
這天清晨,賈芸早晨洗漱吃過早飯後,就身著夏天的衣服,來到了林如海處,打算看看林如海的病情如何了。
之前在沒有抵達揚州之前,賈芸就時刻關心著林如海的病情,生怕這林如海撐不住,突然就暴斃而亡。
若是如此,豈不是林黛玉又要為父親守孝三年,三年之內不可成婚?
三年又三年,人生苦短,尤其是對於封建時代的古人來說,這寶貴的三年時間可值錢得很,萬金不換。
所以,今日賈芸打算前去為林如海看病,也拉進一番彼此之間的翁婿之情。
不多時,賈芸就來到林如海的書房,見到了正在處理公務的林如海。
此刻的林如海也抬起頭來,看見從外面走進來的賈芸,臉色發白,時不時的還咳嗽一兩聲:“咳咳!你今兒怎麼這麼早就來了?快坐,快坐。”
下一刻,就見到賈芸走過去,說:“聽聞岳父大人身染惡疾,健康有礙,小婿特來為岳丈大人瞧病。”
林如海的病情雖是對外保密,但對內的人來說,則是瞞不住的。
無論是下面的丫鬟管家,還是林黛玉等人,他們都對林如海的病情十分上心,並不希望林如海就此一病不起,甚至是過早的離去。
林如海見賈芸是過來探病的,遂嘆息道:“我這病症也非是這一兩日,許久都不見好轉,算是老毛病了。”
“這次我從宮中特意為您請來了一位宮廷御醫,興許能有好轉。”賈芸說著。
宮廷御醫的治病手段自當高明,手段也非凡,畢竟,為宮中的皇帝貴妃們看病,治不好是要殺頭的。
皇帝遷怒之下,誅殺九族也是常有的事情。
因此,宮廷御醫但凡能活得長久之人,還真的不能夠說他們是不學無術的廢物飯桶,亦或者說是混吃等死的庸人,至少也是有幾分本事在身上的。
當然更多的是賈芸要學習醫術方面的知識,需要一個引路人,正好可以藉著為林如海看病的由頭,請這位宮廷御醫隨行,一邊兒南下揚州,一邊兒就在路途當中學習精妙醫術,好將來實在不行,自己親自上陣,準叫這林如海身上百病俱消,健康長壽。
面對著這位賢女婿的好意,林如海不能沒有感慨,目光略微一凝,表示感謝:“有勞你掛心了。只是我這病症乃是絕症,以前也曾請過宮廷御醫,以及民間的一些名醫神醫前來為我看病,但都是回天乏術,沒個結果。”
對於自己的病情,林如海是心知肚明,沒有任何人比他自己更關心自己的病情。
可這個時代的醫學還是比較落後的,面對著林如海的疾病,也是難以治癒。
多次看病失敗之後,林如海也就心灰意冷,不再有更多的想法,這才將林黛玉送去了京城外祖母家中居住,也好為將來自己亡故後,給林黛玉留條退路。
不然的話,這百萬家業,僅憑林黛玉這麼一個弱女子,根本就守不住的。
聽聞林如海的話語,就在這時,賈芸忍不住又勸說林如海,道:“還是再看看,萬一能治呢?此事萬不可病忌諱醫,恐拖延下去,病入膏肓,真就落得個神仙難救。”
說罷,賈芸就看向身旁的人,吩咐一聲:“去。去將與我一道入府的王太醫給請過來,就說我請他過來為岳父治病。”
伺候在旁邊的小廝也不敢廢話,忙是點頭下去喊人去了。
林如海則是輕嘆一聲,並不阻攔,這多少都是賈芸這個女婿的一番心意,況且又都是為自己好,實是不能夠不領情的。
因瞧小廝離去,林如海這才看向賈芸,就忍不住問道:“賢婿,你如今身居何職?”
賈芸倒也沒有隱瞞:“我現今擔任京都宣撫使,負責管理京城附近的治安等問題。”
林如海點點頭,也是認可賈芸現在的官爵職位,亦知賈芸是一個有能耐的人。
隨後,林如海又問:“這官場上面的道理卻不與讀書干係。聖賢書是拿來給人看的,卻不可當真。還有這人情世故....”
作為探花郎的林如海,他對於這為官之道,多年積累下來,也是頗有心得體悟。
如今見到賈芸過來,林如海打算將自己的為官學問,全盤傳授給賈芸,也希望賈芸將來能夠更進一步,維持富貴基業,不教他女兒林黛玉將來嫁過去之後,跟著吃虧上當,缺少了富貴衣食。
賈芸認真聆聽林如海傳授的為官學問,聽到精彩處更是連連點頭,就忍不住笑道:“岳父,你這番學問卻是比我二爺爺的為官學問要厲害得多,難怪岳父大人你能夠坐在如今這個位置上,非是他人之功,乃是岳父之能也。”
說著,也是順帶手吹捧了一番林如海,立刻引來了林如海的關注,搖頭:“官場裡面當官,最重要的乃是體悟上意,尤其是陛下的心意。”
“若是能夠得到陛下的恩寵,必定權勢滔天,權傾朝野。”
“可若是惹怒了陛下,不僅僅自己的腦袋難保,就連九族親眷也是難以倖免於難。”
林如海繼續說著。
封建社會當官,王法,王法,就是皇家的法。
皇帝的青睞與否,將會直接決定一個朝廷大員的前程與未來,更關係到他們整個家族的生死命運。
賈芸聞言頓時臉色微變,忙問:“岳父,不知道岳父大人與當今陛下的關係如何?”
說著,就要試探林如海的關係深淺:“如今天上有兩個太陽,太上皇年事已高,猶如昨日黃花,不可久也。當今陛下心思深沉,難以看出他的心意,恐將來不好把控局勢。”
“放心,我與當今陛下關係莫逆。我的恩師昔日便是太子太保,如今太上皇退位,陛下秉政多年,到底也還是有一份香火情分在身上的。”林如海是讀書人,讀書人的關係最廣。
同一個地方出來的同鄉,同一個地區出來的身份等等,都可以作為讀書人攀附交情的藉口。
林如海的出身不凡,家中又沒有嫡系的親兄弟,縱然有些親戚也都是些旁支同門的遠親,關係其實並不怎麼親密。
就如同紅樓夢原著中的賈芸在榮國府時一樣,無人搭理,除非是賈芸主動前去攀附交情,否則的話,王熙鳳他們對待賈芸此人是沒有多少印象的。
如今林家的這些親戚,大概也都是賈芸之流,關係遠了,也就不親近了。
由於林如海是家中的獨苗,林家子嗣不豐,所以,林如海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為他尋找了當時京城內最有名氣的大儒,太子太保張博通來教導他讀書上進。
在古代社會當中,拜師學藝,是一個很重要的關係。
師父,師父,老師如父親,是常見的事情。
畢竟,若是誅殺九族,授業恩師肯定是跑不掉的。
並且,科舉考試當中,每一個級別的科舉考試都要查驗他們的授業恩師的身份,並且還要請他們過來辨明正身,以防止有人行冒名頂替之事,進行科舉舞弊。
而且有了一位好老師當靠山,科舉的道路也會順暢許多。
林如海為賈芸講述了當年自己早年求學時候的經歷,又說:“如今朝廷裡面六部之中仍舊還有當年與我一道拜師讀書的同窗好友,除了少部分人因以下犯上、貪汙腐敗等原因被王法懲處之外,其他人如今都活的很好,待你回京之時,我給你寫幾封書信,你帶著我的書信去尋他們,他們必定會幫你的。”
讀書人哪怕是不去刻意的交際,憑藉自己讀書時候的積累,也可以算是人脈廣泛。
當初的賈雨村就是被自己當年一起當官的同僚點撥,這才想到了林如海,憑藉林如海與賈政的關係,當上瞭如今的應天知府,可見這關係的厲害之處。
賈芸連連點頭,又問道:“既是如此,那我也就放心了。”
林如海的關係網很大,只是因為林如海的身體不好,不常走動。
又因為林如海的關係,多數人都在京城活動,少部分人在外地活動,牧守一方,也都因這地域隔離的原因,並不常往來。
但是,交情這個東西,只要以前有,現在也還能有,具體就看賈芸如何把握了。
賈芸笑了笑,心中對迎娶林黛玉的好處更多幾分認知,不僅僅林黛玉生得漂亮,得一個大美人兒,還能夠得來林家的五代財富,並附帶有林如海在官場上龐大的關係網路,這一點就是薛寶釵等人遠遠不如的地方。
下一刻,就見到林如海說道:“你如今年紀太輕,就身居高位,總要在這個位置沉澱幾年,才好提拔!不然的話,難免會遭受朝廷內有些人的妒嫉中傷,未來的路也就不好走了。”
朝廷裡面當官,升遷快是容易遭人嫉恨的。
畢竟,他們每年都在盼著升官發財,卻一輩子都在原地踏步,心中如何能滿意。
如今賈芸快速升遷提拔,心裡面不平衡是常有的事情,並不稀奇。
這些人雖不得升遷,卻時間多,整日研究些蠅營狗苟之類的事情,自己過的不好,自然也就不願意讓別人好過,在他們想來,大家都一起吃苦才是最好的結果。
人世間的事情與利益交換,從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為官這些年,即便是林如海這樣的人物,也曾經多次被人彈劾造謠,中傷生事兒。
平靜的官場之下,早就是暗流湧動。
林如海將自己的經驗教訓,娓娓道來,也算是為賈芸這個新入官場的新人指點迷津,避免賈芸年輕不懂事,落入陷阱而不自知,害了自己不說,還會連帶著害了林黛玉。
林如海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你我兩家若是聯姻,就當共同進退。你以後若是有什麼難處,都可以過來尋我,我定會幫你的。”
林家只有林黛玉這麼一個獨女,林如海死了,林家所有的一切都是林黛玉的。
所以,林如海對賈芸是真的沒有半分壞心思,只想著幫襯賈芸,讓賈芸飛得更高,日子過得更好。
賈芸的日子過得紅火,發達顯貴了,林黛玉的日子自然就會好起來。
夫妻本就是一體,哪裡又還能給分出個你我來?
至少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夫妻,多數人都是如此的。
就在翁婿二人談話時,外面有人走了進來,說:“老爺,王太醫來了!”
說著,林如海就吩咐一聲:“帶他進來吧。”
下一刻,就見到王太醫帶著自己的隨身醫藥箱走了進來,望著林如海與賈芸打了一聲招呼:“見過林大人,見過賈大人。”
賈芸忙站起身來,看一眼,笑道:”王御醫,不必多禮,今日我請你過來就是為了給我這岳父看病,你儘管使出全力便是。”
王御醫點點頭,就走到了林如海的跟前,伸出手來,為林如海先行號脈。
林如海對此也沒有拒絕,只是安靜的等待著王御醫給出結論。
一番望聞問切之後,王御醫也是皺起了眉頭,說道:“這病厲害,以前我也曾在京城遇到過幾次,只是都無人能夠將其看好。”
說罷,他又站起身來,施禮道:“林大人,你這病年歲日久,我才疏學淺,恐怕治不好,只能開些安穩身心的方子,暫時穩住病情,至於能穩住多久,我亦是不敢保證的。”
前來為達官顯貴們看病,稍有不慎,就會落一個人頭不保。
在古代行醫素來就是風險極大的行業,底層的普通人或許可以糊弄過去,但頂層的權貴們,你還打算糊弄他們,不被發現還好,一旦被發現,定然是要拿命來抵的。
所以,王御醫也不敢撒謊,而是告知實情,免得以後翻舊賬,讓他也給搭進去。
林如海似乎是早有預期,只是擺了擺手,病態的白臉上勉強擠出一抹笑容來,說道:“此事我早已經知道了,以前也曾請過好幾位宮廷御醫瞧病,卻總不見起效。”
隨後,又身體一口氣,道:“罷了,天命如此,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