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截至到目前為止,《撲街日記》已經是我寫過最多章節的了,超過之前七十章的《劉羽的奇妙冒險》,雖然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都是我的廢話吧。
不過這並不是這本書的極限,吾一日不死,《撲街日記》終是不滅!
8.5
如果第一幕出現一把槍,那麼第三幕這把槍一定要響。
我們寫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不是說不能水,但是要有用地水,水的讀者愛看。
不要寫任何多餘的東西,這是我今天看到的。
吾日三省吾身,暴富乎?變強乎?斷更乎?
感覺槍響理論挺有道理的。
但是還是那個問題,我們對於已經寫成的作品,我們有無數種方法剖析它,找出它哪裡寫得好。
可是我們卻沒有系統方法教導,如何寫出它,所有人都只能靠直覺,有幾十年生活經驗和天賦疊加起來的直覺。
我十分苦惱於,沒有辦法將這些東西融會貫通,收為已用。
我又抓到了一個線頭。
事物展現的時候,我們需要表象化,但是作為作者我們思考的應該是核心。
我在寫架空歷史古代文的時候,我就發現了,如果我要將所有想要表達的主角模糊的態度展現出來,那麼文章就會出現大量的獨白,故事不好看,我想要的效果也達不到。
面對這種情況,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到的就是《讓子彈飛》
這部劇裡完全就是在講故事,但是有很多東西被很好地掩藏在了故事之下。
故事,能讓人感興趣,表象,能夠表達更多的內涵
比如二進位制的時候,0就是0,1就是1
如果我打出?呢
這個時候?可以是0,也可以是1
同樣的字數,表達的東西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如果是十進位制呢
從0到9,用?展示給讀者的,資訊量就會翻倍,這樣不但故事會好看,而且還值得讀者二刷三刷。
上面這些都是我想要表達我自已想法引用的例子,但是我出現表象和內涵的想法,是因為我看到了武則天的故事。
武則天作為華夏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晚年的時候有大臣說了這麼一句話:
“如果您將皇位傳給武家男丁,那麼誰會在祠堂擺姑姑的靈位呢?”
這裡有大段的背景我需要解釋一下,武則天壽命比較長,她熬死了大多數人,武家僅剩的人都是喊她姑姑的。
同時,我從來不覺得古人愚昧,如果保持著對於陌生事物的敬意的話,我的心裡湧現了一種猜測,並且它可能是事實。
我是福建人,我們福建從來不拜不靈的神。
我覺得古人可能也有無神論者,而且他們大多數都是在位高權重的位置,神是用來教化百姓的,就像孔子的“使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那麼大臣說的話,表面上是武則天傳位給武家,沒有人會給擺靈位。
背後的意思可能是,武家不會祭拜她,不會認可她,也不會牢記她。這層不夠深。
我們從武則天的角度來看,你已經風燭殘年,你現在要死了,皇位要選擇傳承者,傳給李家還是傳給武家對於你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兩家都有你的基因在,都算是自已人。
可是對於大唐和大臣不一樣,天下是李家的,如果傳給武家,勢必腥風血雨。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從大臣的話裡聽出威脅?對,並不讓人反感的威脅,因為他確實沒有威脅。
但是大臣相信,武則天不蠢,不然成為不了女皇。
那麼武則天稍微思索就會發現,傳給李家是最好的辦法,李家還是李家,武家也沒有滅門之災。
而傳給武家,武李勢必無法共存,而必亡其一,這是對於武則天來說是不划算的。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花了大量的文字,也沒有辦法將我在瞬間腦海中蹦出的無數思想告訴你們。
其實有時候,很多東西是藏在你的直覺裡,甚至你都沒有發現,那麼寫出的東西,有時候除了你想要表達的幾種意思之外,也隱藏著直覺,或者說潛意識。
我試圖去理解我的直覺背後的成因,他表達了什麼,他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樣的結果是什麼。
我發覺講故事是作者和讀者的雙向選擇,或者在以前,叫做說書的和聽眾。
對於讀者來說,故事能讓他們印象深刻,能讓他們看見自已想看的東西,也會因為有趣,讓他們看完故事。
對於作者來說,講故事不是在講道理,他們能夠把大量的資訊塞進一張紙內,不但包括自已的思想碎片,還有直覺。
我不相信人類的進化是沒有道理的,人類選擇了故事這種傳遞資訊的方式,那麼這種方式自然有他的優點。
比如資訊量大,故事並不表明態度立場,當然有的作者可能會將態度立場隱藏進去,不過清晰的故事,模糊的態度立場,傳遞出來的資訊量無疑是巨大的。
十進位制,每多一位數,組合的數量就要乘以10,這意味著它是十的冪次方。
我們都知道2的64次方已經是一個無窮大的數字了,起碼全國糧倉的米粒加起來都沒有這個數大。
那麼十進位制每多一位數,他的排列組合越到後面的型別是越多的。
但是故事可沒這麼複雜。
我一直認為文科不是沒有計算,而是計算量太過龐大,沒有辦法寫出計算過程,所以只能以直覺的方式為人們認知。
故事就是比十進位制還要大的進位制,並且位數隨著故事的推進不斷增多,那麼我們就可以發覺,他是比無窮大的數還要無窮大無窮大無窮大……的數。
所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說少了的。
聊聊我為什麼不喜歡中學的文科吧,因為,老師和改卷老師的直覺水平,我沒法確定他們一定在我之上,文科由於龐大的計算量,改卷的標準是人,而不是過程,那麼你得分不是看誰越接近真理,而是看誰更接近老師和改卷的人。
也就是說,即使是真理,如果它們離改卷老師的水平太遠,那麼真理也只能考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