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最北部,松遼平原南端,有一片廣袤而富饒的土地——昌圖縣。作為鐵嶺市下轄縣,它東與開原市接壤,西連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南鄰法庫縣,北接吉林省四平市,區域總面積4317平方公里,是遼寧省面積最大的縣。這片土地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也孕育著多元的民俗風情。
一、歷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昌圖縣的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境內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數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時期,這裡屬肅慎族活動區域;秦漢至魏晉,為東胡、鮮卑等民族遊牧之地;唐代,納入安東都護府管轄,開始與中原文化產生密切交流。
遼金時期,昌圖成為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聚居地,農業與畜牧業並行發展,留下了眾多城址、墓葬等遺蹟。元代,此地屬開元路,是連線中原與東北邊疆的重要驛站;明代,為遼東邊牆防禦體系的一部分,設有多處衛所,軍事地位突出。
清代,昌圖迎來重要發展節點。乾隆年間,朝廷在此設立昌圖廳,開啟大規模墾荒屯田,關內移民陸續遷入,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使這片土地逐漸從遊牧區轉變為農業區。光緒年間,昌圖廳升為昌圖府,轄一州三縣,成為遼北政治、經濟中心。
民國時期,昌圖改府為縣,先後隸屬奉天省、遼寧省。抗戰時期,這裡是東北抗日聯軍活動的重要區域,無數志士在此投身抗日鬥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新中國成立後,昌圖縣歷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984年劃歸鐵嶺市管轄,逐漸發展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昌圖形成了以農耕文化為底色,融合滿、蒙、漢等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傳統農耕技藝、民間藝術、飲食習俗等相互交織,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
昌圖歷史上人才輩出。近代以來,湧現出一批投身革命與建設的傑出人物。如抗日名將馬占山,雖籍貫為吉林,但曾在昌圖一帶組織抗日武裝,留下了抗擊日寇的英勇足跡;當代農業專家陳溫福院士,雖非昌圖人,但長期在遼北地區開展水稻種植研究,其成果對昌圖農業發展影響深遠。此外,當地還湧現出許多民間藝人,在二人轉、剪紙、泥塑等領域傳承著傳統技藝。
二、行政區劃與鄉鎮簡介
昌圖縣下轄33個鄉鎮(場),包括26個鎮、4個鄉、3個農場,鄉鎮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昌圖豐富的地域風貌。
昌圖鎮
作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昌圖鎮面積182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鎮內交通便捷,京哈鐵路、集錫高速穿境而過,商業繁榮,擁有多家大型商場和專業市場。工業以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為主,農業則以蔬菜、花卉種植為特色,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鎮內設有昌圖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展現了當地從遠古到近代的發展歷程。
八面城鎮
位於昌圖縣西北部,面積137平方公里,因清代建有八面城牆而得名。這裡是遼、吉兩省交界處的重要商貿節點,市場輻射周邊多個縣市。工業以服裝加工、食品製造為主,農業盛產玉米、大豆,鎮內的八面城古鎮遺址見證了其作為遼北重鎮的歷史地位。
老城鎮
原名“昌圖老城”,曾是昌圖府治所,面積114平方公里。鎮內保留了大量清代建築遺蹟,如府衙舊址、文昌宮等,文化底蘊深厚。農業以水稻種植為特色,所產“昌圖大米”享譽東北。近年來,老城鎮依託歷史資源發展文化旅遊,吸引了眾多探尋遼北歷史的遊客。
寶力鎮
地處昌圖縣中部,面積178平方公里,是全縣重要的農業大鎮。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玉米、高粱產量居全縣前列,擁有多家糧食加工企業,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鎮內的寶力水庫是周邊重要的水利設施,兼具灌溉、養殖、休閒功能。
亮中橋鎮
位於昌圖縣南部,面積152平方公里,以“亮中橋白酒”聞名。這裡釀酒歷史悠久,清代就有多家酒坊,如今形成了規模化的白酒產業叢集,產品遠銷全國各地。農業以花生種植為特色,“亮中橋花生”因顆粒飽滿、出油率高成為地理標誌產品。
三江口鎮
地處昌圖縣最北部,與吉林省四平市隔河相望,面積143平方公里。因東遼河、西遼河、招蘇臺河在此交匯而得名,水資源豐富,是全縣重要的水稻產區和淡水魚養殖基地。鎮內的遼河溼地公園是觀鳥、垂釣的好去處,展現了遼北水鄉的獨特風貌。
泉頭鎮
位於昌圖縣東部,面積112平方公里,因境內多泉眼而得名。這裡山林資源豐富,盛產榛子、山野菜等特色產品,工業以採石、木材加工為主。鎮內的天橋山海拔457米,因山頂有天然石橋而得名,是當地群眾休閒登山的熱門地點。
雙廟子鎮
面積108平方公里,京哈鐵路、京哈高速貫穿全鎮,交通優勢明顯。工業以化工、建材為主,農業發展多元化,既有傳統糧食種植,也有溫室大棚蔬菜和中草藥種植。鎮內的雙廟子火車站是遼北重要的鐵路樞紐,見證了百年鐵路發展史。
傅家鎮
位於昌圖縣西北部,面積145平方公里,是滿族聚居區。這裡保留了較多滿族習俗,如春節掛“索倫杆”、飲食中的“薩其馬”“酸湯子”等。農業以玉米、高粱種植為主,兼營畜牧業,鎮內的傅家天主教堂始建於清末,是遼北地區重要的宗教文化遺址。
古榆樹鎮
面積167平方公里,因鎮內有一株樹齡超300年的古榆樹而得名。這裡是全縣重要的畜牧養殖基地,牛、羊存欄量居前列,農業以雜糧種植為特色,綠豆、紅小豆等產品出口日韓。鎮內的古榆樹廣場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經常舉辦秧歌、二人轉等表演。
三、必遊景點與歷史遺址
鴜鷺湖旅遊度假區
位於昌圖縣鴜鷺樹鎮,是國家aaaa級景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5平方公里。景區內溼地生態系統完整,每年春秋兩季,大量鴜鷺、天鵝、野鴨等水鳥在此棲息,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度假區內設有木棧道、觀鳥臺、遊船碼頭等設施,遊客可徒步賞景、乘船遊湖,或體驗漁家生活。周邊的農家樂提供全魚宴,選用湖中鮮魚烹製,風味獨特。
天橋山風景區
地處泉頭鎮境內,主峰海拔457米,因山頂有一座天然石拱橋而得名,橋長10餘米,寬3米,跨度約5米,形態壯觀。山間林木茂密,有松、柏、楓等多種樹木,春季山花爛漫,秋季層林盡染。景區內還有老道洞、朝陽洞等天然溶洞,洞內鐘乳石形態各異。據考證,天橋山曾是遼金時期的軍事瞭望臺,山腰處仍可見古城牆殘跡。
昌圖府衙舊址
位於老城鎮,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當年昌圖府的行政中心。現存建築包括大堂、二堂、廂房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磚木結構,體現了清代地方官署的建築風格。大堂內保留了當年的審判桌椅、官帽架等物品,廂房設有展廳,展示了昌圖府的歷史文獻、印章、服飾等文物,是瞭解遼北清代行政制度的重要實物載體。
八面城古城遺址
位於八面城鎮內,始建於遼代,原為遼代韓州城址,清代在此基礎上擴建為八面城。現存城牆殘段約2000米,高3-5米,夯土結構,依稀可見當年的城防格局。遺址內曾出土遼代陶罐、金代銅鏡等文物,現藏於昌圖縣博物館。鎮內的“八面城遺址公園”對城牆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成為群眾休閒與歷史教育的場所。
太陽山風景區
地處昌圖縣東南部,面積2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06米。山間有多處天然奇石,如“太陽石”“臥虎石”,形態逼真。山上植被以落葉松、柞樹為主,林間棲息著野兔、山雞等野生動物。景區內的太陽山廟始建於清代,雖歷經修繕,但仍保留了傳統建築風格,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有廟會活動。
四、古剎與寺廟
常泰寺
位於昌圖鎮東南的月亮山腳下,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原名“觀音寺”,後歷經戰火損毀,2005年重建並更名。寺廟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佈局嚴謹,氣勢莊重。大雄寶殿內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高8米,由香樟木雕刻而成,金碧輝煌。寺內古柏參天,環境清幽,是當地信眾禮佛祈福的主要場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辦浴佛節,吸引眾多信徒參與。
萬佛寺
坐落在寶力鎮境內,始建於民國初年,因寺內供奉萬尊小佛像而得名。寺廟雖規模不大,但建築精巧,主要建築有彌勒殿、地藏殿、唸佛堂等。寺內儲存有民國時期的佛經刻本,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周邊村民每逢初一、十五前來上香,寺廟定期舉辦佛學講座,是弘揚佛教文化的場所。
青雲觀
位於泉頭鎮天橋山山腰,是昌圖縣現存唯一的道教場所,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觀內主要建築有三清殿、玉皇殿、財神殿,供奉道教諸神。道觀依山而建,與山間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觀內有一株百年古松,枝繁葉茂,被信徒視為“神樹”。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觀內舉辦“上元節”法會,道教音樂與祈福儀式展現了傳統道教文化的魅力。
五、民俗風情與特色美食
民俗風情
昌圖的民俗風情融合了滿、漢、蒙等多民族特色,在節日、藝術、生活習俗等方面展現出豐富的多樣性。
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家家戶戶掃塵、貼春聯、蒸年糕。除夕夜,全家圍坐吃“年夜飯”,必有豬肉燉粉條、酸菜白肉血腸等菜餚,象徵團圓富足。大年初一,人們穿新衣、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村屯間有扭秧歌、踩高蹺的隊伍巡演,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滿族的“頒金節”是昌圖滿族同胞的重要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十三,滿族群眾身著傳統服飾,舉辦祭祀、歌舞表演等活動,紀念滿族的形成。活動中,“薩滿舞”“八角鼓”等傳統藝術登臺亮相,展現了滿族的歷史與文化。
二人轉在昌圖城鄉廣為流傳,是群眾最喜愛的民間藝術。當地的二人轉表演融合了東北民歌、民間小調,語言幽默直白,表演載歌載舞,既有傳統劇目《西廂記》《回杯記》,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農閒時節,鄉鎮劇場常常座無虛席,村民們自帶板凳前來觀看,掌聲與笑聲此起彼伏。
特色美食
- 昌圖大米:昌圖縣是“中國粳稻之鄉”,所產大米顆粒飽滿,晶瑩剔透,蒸煮後口感軟糯,香氣濃郁。得益於松遼平原的黑土地與充足的光照,昌圖大米富含蛋白質、氨基酸,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既可直接食用,也可製作壽司、米糕等。
- 亮中橋白酒:始於清代,以高粱、玉米為原料,採用傳統固態發酵工藝,經多年窖藏而成。酒液清澈透明,入口綿甜,餘味悠長,有“遼北小茅臺”之稱。當地的“白酒文化節”上,可品嚐不同年份的佳釀,瞭解釀酒技藝。
- 酸菜白肉鍋:選用本地醃製的酸白菜與農村散養豬肉,用鐵鍋燉煮,搭配血腸、凍豆腐,湯汁酸香濃郁。寒冬時節,一家人圍坐鍋邊,邊煮邊吃,暖意融融,是東北人過冬的經典菜餚。
- 烤全羊:昌圖草原資源豐富,羊肉質鮮嫩。烤全羊選用當年的羔羊,塗抹秘製醬料,用果木炭火烤制3-4小時,外皮金黃酥脆,內裡肉質多汁,搭配椒鹽、孜然等調料,風味獨特,是節慶宴席上的硬菜。
- 粘豆包:用黃米麵做皮,以紅小豆餡為芯,蒸熟後蘸白糖食用。口感軟糯香甜,是冬季常見的主食,寓意“團團圓圓”,臘月裡家家戶戶都會製作,冷藏儲存,可吃到來年開春。
- 山野菜宴:昌圖東部山區盛產刺老芽、蕨菜、婆婆丁等山野菜,春季採摘後,或涼拌、或清炒、或做餡,口感清爽,營養豐富。其中,刺老芽炒雞蛋是當地特色,鮮嫩微苦,回味無窮。
六、旅遊指南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
昌圖縣四季分明,不同季節呈現不同風貌:
- 春季(4-5月):氣溫回升,草原返青,山間野菜破土而出,是踏青、採摘山野菜的好時節,可前往太陽山、天橋山感受春日生機。
- 夏季(6-8月):氣候溫熱,鴜鷺湖荷花盛開,水鳥聚集,適合觀鳥、遊船、垂釣,夜晚可在湖邊露營,欣賞星空。
- 秋季(9-10月):天高雲淡,田野金黃,是觀賞豐收景象的最佳時期,可參與玉米、水稻收割體驗,品嚐新糧製作的美食。
- 冬季(11-3月):銀裝素裹,鴜鷺湖湖面結冰,可體驗滑冰、冰釣,鄉村的殺年豬、蒸粘豆包等民俗活動充滿年味。
交通指南
- 外部交通:
- 鐵路:京哈鐵路貫穿昌圖,昌圖站、八面城站有多個班次列車停靠,可直達瀋陽、長春、北京等城市,其中瀋陽至昌圖高鐵約1小時,普快約2小時。
- 公路:集錫高速(g303)、京哈高速(g1)穿境而過,從瀋陽自駕至昌圖鎮約2小時,從長春自駕約1.5小時。縣內長途汽車站有發往周邊縣市及各鄉鎮的班車,班次密集,票價低廉。
- 航空:距離最近的機場為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約180公里)和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約150公里),從機場可乘高鐵或長途汽車轉至昌圖。
- 內部交通:
- 公交:昌圖鎮內有10條公交線路,覆蓋主要街區和景點,票價1元;各鄉鎮至縣城有公交線路,如昌圖鎮至八面城鎮、寶力鎮等,車程約1-2小時。
- 計程車:縣城內計程車起步價5元,超出後每公里1.5元;鄉鎮間打車可議價,如昌圖鎮至鴜鷺湖約30元。
- 自駕:各鄉鎮道路平整,導航便利,自駕是遊覽昌圖的最佳方式,尤其適合前往太陽山、天橋山等景區,沿途可欣賞田園風光。
住宿推薦
- 縣城住宿:昌圖鎮有多家酒店可供選擇,如昌圖大廈(四星級),位於市中心,設施完善,提供當地特色餐飲;如家、漢庭等連鎖酒店價效比高,靠近火車站、汽車站,出行便利。
- 景區周邊住宿:鴜鷺湖度假區內有湖景民宿,如“鴜鷺人家”,木質結構,配備火炕,可品嚐漁家美食,清晨可觀賞水鳥群飛;太陽山附近有農家樂,提供山野菜宴,適合體驗鄉村生活。
- 鄉鎮住宿:八面城鎮、老城鎮有小型賓館,價格實惠,如八面城的“古城賓館”,靠近遺址公園,方便遊覽,住宿期間可品嚐當地的烤全羊。
行程規劃建議
- 三日深度遊:
- 第一天:抵達昌圖鎮,上午參觀昌圖縣博物館,瞭解當地歷史;中午品嚐昌圖大米飯配酸菜白肉鍋。下午前往太陽山風景區,登山賞奇石、訪古寺;傍晚返回昌圖鎮,觀看二人轉表演。
- 第二天:上午自駕至鴜鷺湖旅遊度假區,乘船觀鳥、徒步木棧道;中午在度假區吃全魚宴。下午前往八面城鎮,遊覽古城遺址,瞭解遼金歷史;傍晚宿八面城鎮,品嚐烤全羊。
- 第三天:上午前往老城鎮,參觀昌圖府衙舊址,感受清代行政文化;中午吃粘豆包、山野菜炒雞蛋。下午前往亮中橋鎮,參觀酒廠,品鑑亮中橋白酒,購買特產;傍晚返程。
- 兩日精華遊:
- 第一天:昌圖鎮→鴜鷺湖度假區,體驗溼地生態與漁家生活,宿度假區。
- 第二天:老城鎮(府衙舊址)→昌圖鎮(博物館、購物),感受歷史文化,購買大米、白酒等特產返程。
昌圖縣,這片廣袤的黑土地,既有糧倉的厚重,也有溼地的靈動;既有古城的滄桑,也有民俗的鮮活。無論是追尋歷史足跡,還是品味鄉土美食,或是親近自然山水,都能在這裡找到獨特的體驗,感受遼北大地的多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