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縣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

一、縣域概況:山水交織的家園

襄垣縣縣域總面積1178平方公里 ,東西長47.9千米,南北寬38.7千米。其邊界總長190.6千米,東以仙堂山、黃岩山與黎城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縣相連;南以五陽山、麓台山、磨盤山、五贊山分別與潞城區、長治潞州區、屯留區接壤;北和武鄉縣為鄰。

全縣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是內陸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按地貌劃分,丘陵佔57.5%,山區佔31.9% 。濁漳河的西、南、北三大支流在縣內交匯,年過境水量7億多立方,境內還有10座水庫,總庫容量1.58億立方米,其中後灣水庫是山西六大水庫之一,使得襄垣成為華北地區相對富水縣。

二、鄉鎮風采:各具特色的城鎮畫卷

襄垣縣下轄9個鎮,每個鎮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產業,共同構成了襄垣豐富多彩的縣域風貌。

- 古韓鎮:作為縣城中心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熱鬧非凡,人氣旺盛。這裡高樓林立,商業繁榮,街道上車水馬龍,各類商場、超市、餐飲等店鋪應有盡有。同時,古韓鎮也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蹟和文化景點,見證著襄垣的悠久歷史。

- 侯堡鎮:潞安化工集團總部坐落於此,經濟發展迅速。依託大型企業,侯堡鎮的工業實力雄厚,帶動了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城鎮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齊全,居民生活便利。

- 王橋鎮:山水相依,空氣清新。這裡自然風光優美,農業發展良好,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近年來,王橋鎮也在積極探索產業轉型,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努力實現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 虒亭鎮:歷史悠久,故事眾多。作為歷史老鎮,虒亭鎮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工業和農業發展勢頭良好,擁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和農業產業基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夏店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農業產業特色鮮明,以種植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為主,農產品品質優良,暢銷周邊地區。同時,夏店鎮也在積極發展工業和服務業,推動經濟的全面發展。

- 西營鎮:紅色記憶豐富,先輩的故事在這裡口口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這裡儲存著許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是開展紅色旅遊的重要基地。此外,西營鎮的自然風光也十分迷人,生態環境優美,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 下良鎮:擁有仙堂山這一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資源豐富。仙堂山景色秀麗,文化底蘊深厚,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朝拜和觀光。下良鎮圍繞仙堂山旅遊,發展了一系列配套產業,如餐飲、住宿、旅遊紀念品銷售等,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 王村鎮:煤礦資源豐富,憑藉豐富的煤炭資源,王村鎮的工業實力較強。近年來,王村鎮也在積極推進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 善福鎮:生態環境極佳,宛如世外桃源。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高,是休閒養生的理想之地。善福鎮注重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三、歷史沿革:歲月長河中的變遷

襄垣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有人類棲息繁衍,東北陽、安寧、上王、五陽、陶家莊、南邯、西營等村及村落附近都有灰坑、石斧、骨器、繩紋陶片、器形鬲足等文物出土,經鑑定為龍山(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

- 先秦至南北朝:襄垣夏屬冀州,商初屬上黨國,後併入黎國,西周復屬上黨國。春秋時期,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後被赤狄所奪,歸路子嬰兒國。戰國初,趙、韓、魏三家分晉,襄垣始屬韓國,後歸趙國,因而歷史上有“古韓”之稱。公元前455年,晉侯趙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取名襄垣。此後,襄垣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等朝代,行政區劃不斷調整,先後屬上黨郡、幷州等。

- 隋唐至明清:隋開皇三年罷潞州,開皇十六年於襄垣置韓州,大業初罷州為縣,屬上黨郡。唐武德初復置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縣屬潞州。五代時期,襄垣先後屬梁、唐、晉、漢、周。宋太平興國二年屬隆德軍,後屬隆德府。元至元八年,廢屯留縣併入襄垣,後又分置。明嘉靖八年,襄垣屬潞安府,清襲明制。

-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元年,襄垣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屬冀寧道,民國6年廢道歸省。民國26年,屬第三政治區轄縣。民國29年,襄垣縣曾分設襄垣縣和襄西縣,屬太行區第二辦事處轄縣。此後,襄垣縣先後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二專署、太行二專區、華北人民政府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8年,屬山西省長治專區轄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襄垣縣沿襲前制。1954年屬晉東南專區轄縣,1958年與沁縣合併,後又與沁源合併,1959年三縣分治,恢復襄垣縣建制,仍為晉東南專區屬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襄垣改屬長治市轄。2021年,襄垣縣進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上馬鄉併入虒亭鎮,撤銷善福鄉、北底鄉合併設立善福鎮 ,並對部分村莊的歸屬進行了調整。

四、文化脈絡:傳承千年的精神紐帶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襄垣縣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脈絡,它是襄垣人民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非遺文化:襄垣鼓書、襄垣秧歌、炕圍畫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襄垣鼓書是一種說唱藝術,表演者手持鼓板,以說唱結合的方式講述故事,其唱腔豐富多樣,內容涵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現實生活等,深受當地人民喜愛。襄垣秧歌則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形式,其表演風格質樸、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炕圍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繪畫藝術,主要繪製在農村的炕圍上,色彩鮮豔,圖案精美,寓意吉祥,既起到裝飾作用,又體現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外,手工掛麵、老粗布、金工鑄造等13項非遺專案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這些非遺專案展示了襄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 民俗風情:襄垣的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在傳統節日裡,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人們會舉行各種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春節期間,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走親訪友是必不可少的習俗;元宵節時,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等民間表演精彩紛呈,熱鬧非凡;中秋節則全家團聚,賞月吃月餅,共享天倫之樂。此外,襄垣還有許多獨特的民俗活動,如廟會、社火等。廟會上,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民間藝人的表演讓人目不暇接;社火活動則以其壯觀的場面和熱烈的氛圍,吸引著眾多群眾參與和觀看。

五、歷史人物:閃耀歷史長河的明星

襄垣縣人傑地靈,孕育了眾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成就,為襄垣的歷史增添了光彩。

- 張良:漢初傑出的政治家,他足智多謀,為劉邦出謀劃策,在漢朝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良的智慧和謀略被後人傳頌不衰,他的故事成為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經典之一。

- 法顯:東晉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譯家,是我國民間西行求法第一人,比唐玄奘早230年。法顯為了尋求佛教真經,不畏艱險,西行取經,歷經多年,遊歷了眾多國家和地區。他的旅行經歷和所著的《佛國記》,為後人瞭解古代中亞、南亞等地的歷史、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劉龍:明代“三部尚書”,他在政治上頗有建樹,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賞識。劉龍的從政經歷和他所秉持的為官之道,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榜樣。

- 連楹:明洪武年間監察御史,他為人正直,敢於直言進諫,以忠誠和正直著稱於世。連楹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佳話,他的事蹟激勵著後人堅守正義,勇於擔當。

此外,襄垣還是中華連氏發祥地,2009年4月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先生曾專程回鄉尋根祭祖,這一事件不僅體現了連氏家族對祖籍的深厚情感,也進一步彰顯了襄垣在姓氏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六、必遊景點: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

襄垣縣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眾多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這些景點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精華,為遊客帶來獨特的旅遊體驗。

- 仙堂山:位於下良鎮,距縣城25公里,主峰海拔1700米,是國家4a級景區和國家森林公園。仙堂山原名九龍山,因山勢如九龍盤踞得名,後因東晉時期修建仙堂寺而更名。山中多洞穴,如硃砂洞、黑龍洞等,還有奇石如虎掌石等,以及仙堂奇松等自然奇觀。東晉高僧法顯3歲在此出家,20歲受戒後西行取經,仙堂寺為其修行地,寺內五泉環繞,傳說為風雨夜的神蹟所留。山中的媧皇宮與女媧煉石補天傳說相關,崖壁上還建有13米高的法顯雕像。仙堂山景區包含仙堂寺、媧皇宮、八國佛教館等,融合宗教、自然與歷史元素,是襄垣的文化名片。

- 東湖公園:是在濁漳河河道裁彎取直的基礎上利用原舊河床及灘塗地進行生態改建的公園,面積2400畝,湖面15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環湖綠化50萬平方米。公園內湖、島、林、路佈局有致,福(蝙蝠島 - 東邊半島,形似蝙蝠)、祿(鹿鳴島 - 湖中北部島嶼,形似梅花鹿)、壽(延壽島 - 西邊半島,也叫龜島,形似烏龜,也是襄垣版圖形狀)、喜(喜鵲島 - 湖中南部島嶼,形似喜鵲)交相輝映,亭(聞濤亭 - 出水口處,站在亭上能聽到波濤聲音)、臺(觀荷臺 - 站在臺上可欣賞到周邊荷花)、樓(東湖樓 - 仿北京前門建造的牌樓)、閣(襄子閣 - 兩千多年前,戰國初期趙國開國之君趙毋恤(襄子)在此築城,為傳承這一歷史沉澱,建造了襄子閣)點綴其間,是市民休閒娛樂和遊客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七、古剎寺廟道觀:宗教文化的神聖殿堂

襄垣縣宗教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多座古剎、寺廟和道觀,它們不僅是宗教信仰的場所,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 仙堂寺:位於仙堂山,歷史悠久,是仙堂山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寺內建築古樸典雅,氣勢恢宏,儲存著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和藝術品。仙堂寺周邊環境清幽,山林環繞,是修行和朝拜的聖地。

- 昭澤王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廟內供奉著昭澤王,每逢廟會,前來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昭澤王廟的建築風格獨特,體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 靈澤王廟:同樣是襄垣縣的重要廟宇之一,其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都具有獨特之處。靈澤王廟內儲存著許多碑刻和文物,對於研究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八、歷史遺址:觸控歷史的滄桑印記

除了古剎寺廟道觀,襄垣縣還有一些歷史遺址,它們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變遷,為人們瞭解過去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 襄垣永惠橋:是一座古老的石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永惠橋的建築結構獨特,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依然堅固耐用,它不僅是交通要道,也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象徵。

- 一些古城牆遺址:雖然歷經歲月侵蝕,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古代城市的規模和佈局。這些古城牆遺址是研究襄垣古代城市建設和軍事防禦的重要實物資料。

九、特色美食:舌尖上的襄垣

襄垣的美食文化豐富多樣,獨具地方特色,每一道美食都蘊含著襄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 襄垣手工掛麵:以其細如髮絲、口感爽滑、營養豐富而聞名。製作手工掛麵工序繁瑣,需要經過和麵、醒面、盤條、上杆、拉條等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而成。煮好的掛麵搭配鮮美的湯汁和各種配菜,味道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 潞安甩餅:是襄垣的傳統名吃之一,薄而脆的餅皮,加上蔥花、雞蛋、滷肉等餡料,再刷上一層特製的醬料,放在餅鐺上烤制而成。甩餅香氣四溢,口感豐富,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

- 襄垣燴菜:是一道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家常菜,以豬肉、白菜、豆腐、粉條等為主要食材,加入各種調料燉煮而成。燴菜味道醇厚,營養豐富,是襄垣人民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在冬季,一碗熱氣騰騰的燴菜能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十、旅遊指南攻略:開啟襄垣之旅

- 最佳旅遊時間:襄垣縣屬暖溫帶東部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寡照。最佳旅遊時間為春秋兩季,春季可以欣賞到漫山遍野的鮮花和生機勃勃的自然風光,秋季則可以觀賞到層林盡染的美景,同時品嚐到各種新鮮的水果和農產品。

- 交通指南:襄垣縣是長治北部的交通樞紐,交通十分便利。太焦普鐵、鄭太高鐵東西平行,太長高速、黎霍高速十字互通,國道省道南北過境、縣道鄉道四縱四橫,全縣公路實際通車裡程1652公里。縣城距離長治機場僅30公里,有通往北京等地11條航線;距離襄垣東高鐵站僅5分鐘車程,有發往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30餘地25趟車次,基本形成了市內半小時、省內2小時、北京4小時的高質量交通圈。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出發地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前往襄垣。

- 住宿推薦:在襄垣縣旅遊,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選擇住宿地點。縣城內有多家星級酒店和快捷酒店,設施齊全,服務周到,價格適中。如果想要體驗鄉村生活,也可以選擇在一些特色鄉村民宿住宿,感受鄉村的寧靜與悠閒。

- 行程規劃: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安排3 - 5天的行程,充分遊覽襄垣的各個景點。第一天可以前往仙堂山,欣賞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景觀;第二天參觀東湖公園,感受城市的休閒氛圍;第三天前往虒亭鎮、王橋鎮等地,瞭解襄垣的鄉鎮風貌和特色產業;第四天可以品嚐襄垣的特色美食,購買一些當地的特產;第五天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觀歷史遺址、古剎寺廟道觀等。如果時間有限,也可以選擇2 - 3天的精華行程,重點遊覽仙堂山和東湖公園等主要景點。

襄垣縣,這座太行西麓的千年古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歷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誘人的美食,等待著更多的人去探索、去發現。無論是追尋歷史的足跡,還是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亦或是品嚐地道的美食,襄垣都能滿足你的需求,給你留下一段難忘的旅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