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呂粱山《臨縣》
華夏神州放光彩祖國繁榮昌盛求下聯 學海無涯樂作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臨縣,這座地處山西省西部、晉陝黃河峽谷中部、呂粱山西側的縣城。它西瀕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東依連枝山、漢高山與方山毗連,南與離石、柳林縣接壤,北與興縣為鄰 ,縣境南北長85公里,東西寬80公里,百里湫川縱貫其中,總面積達2979平方千米,在呂梁市各縣中面積名列前茅。
臨縣下轄13個鎮、10個鄉 ,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之處。白文鎮,作為臨縣的重要鄉鎮之一,交通較為便利,是周邊地區的物資集散地,這裡的集市每逢特定日子便熱鬧非凡,各類農產品、生活用品琳琅滿目。城莊鎮則以農業發展為特色,大片的農田裡種植著玉米、土豆等農作物,每到收穫季節,金黃的玉米、飽滿的土豆堆滿農家小院。木瓜坪鄉風景秀麗,鄉村旅遊正在悄然興起,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到淳樸的鄉村生活,品嚐到地道的農家美食。臨泉鎮作為縣政府駐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樓大廈林立,商業活動繁榮,車水馬龍間盡顯城市的活力。安業鄉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當地居民利用這些資源發展起了特色產業,如石材加工等。玉坪鄉以傳統的農耕文化著稱,古老的耕作方式在這裡仍有保留,讓人們感受到歷史的延續。大禹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傳說大禹治水的故事在這裡流傳已久,當地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三交鎮是臨縣的經濟重鎮,工業發展迅速,同時也是交通樞紐,多條公路在此交匯,促進了當地的經濟交流與發展。湍水頭鎮則依託獨特的地理環境,發展起了旅遊業,周邊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車趕鄉的紅棗種植聞名遐邇,每到紅棗成熟的季節,漫山遍野的紅棗樹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實,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林家坪鎮的手工藝品製作獨具特色,精美的剪紙、刺繡等手工藝品深受遊客喜愛。磧口鎮更是聲名遠揚,憑藉黃河水運在明清至民國年間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 ,至今仍儲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是晉商文化的重要載體,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尋歷史的足跡。招賢鎮以陶瓷產業聞名,其生產的陶瓷製品工藝精湛,遠銷各地。劉家會鎮的畜牧業較為發達,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吃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安家莊鄉生態環境優美,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叢羅峪鎮位於黃河岸邊,漁業資源豐富,黃河鯉魚是當地的特色美食。曲峪鎮的農業灌溉設施完善,保證了農作物的豐收。石白頭鄉地勢較高,自然風光獨特,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青涼寺鄉因境內的青涼寺而得名,宗教文化濃厚。雷家磧鄉的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兔坂鎮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但當地居民保持著淳樸的民風,生活寧靜而祥和。
臨縣歷史悠久,文化脈絡源遠流長。夏屬冀州,周屬幷州,春秋屬晉,戰國時稱“藺”“皋狼”,為趙域。秦莊襄王二年(前248),縣境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臨水縣(亦作陵水),屬西河郡 ,西河郡屬36縣,地跨秦晉兩省,黃河以東為15縣,臨水縣其一,故治在今白文鎮郝峪塔村北古城梁,縣境的南面為皋狼、藺、平周。王莽時期,臨水縣曾改監水縣,東漢複名臨水縣。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西河郡36縣併為13縣,郡治(平定縣,即今準格爾旗境)南徙509裡置於離石縣,臨水縣併入離石縣,仍屬西河郡,漢末西河郡併入太原郡。三國初,仍屬太原郡,魏黃初二年(221)設定西河郡,仍屬西河郡,治所在茲氏(今汾陽市)。兩晉時縣境仍轄於離石,為匈奴佔領。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南北朝時期,北周時置烏突郡、烏突縣,故治在今縣城南30裡府底村,臨南(三交鎮以南)置定胡郡,定胡縣,故治在今柳林縣孟門鎮,臨東(三交鎮以東)置窟胡郡、窟胡縣,故治在今方山縣南村。隋開皇元年(581),廢郡,改烏突為太和,窟胡為修化,定胡仍舊,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三縣俱屬離石郡。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縣為臨泉縣,置北和州,隸石州,貞觀初,州廢,縣仍舊,屬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縣村,縣境南部仍為定胡,五代因之。宋仍稱臨泉縣、定胡縣,隸石州,屬河東路,元符二年(1099)改屬晉寧軍,郡治在陝西葭縣葭蘆巖。金天會元年(1123),複名為臨水縣,廢晉寧軍,屬石州,金明昌六年(1195),定胡縣改孟門縣,區域未變,金貞佑末年(1217),賜臨泉為大定府。元中統二年(1261)改臨水為臨泉,屬太原郡,故治仍在今城北故縣村,元中統三年(1262)升為臨州,屬冀寧路,不領縣。明洪武二年(1369)州降為縣,屬太原府,臨縣之稱由此而定,至今未變,萬曆二十三年(1595),屬沁州,二十五年(1596)改屬汾州府。清因明制,縣屬汾州府,冀寧道。民國廢除府州,縣直屬省轄,仍置冀寧道。民國29年(1940)本縣解放,成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10月,為抗日戰爭所需,將臨縣分為臨縣、臨南兩個縣,民國35年(1946)1月,南北合併,仍稱臨縣,屬晉綏邊區所轄。1949年後,屬興縣專署管轄,1952年興縣專署撤銷,劃歸榆次專署管轄(後改晉中專署),1971年呂梁地區組建行署,由晉中專署劃歸呂梁行署管轄,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由呂梁市管轄至今。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臨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如東漢時期的郭泰,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以品德高尚、學識淵博著稱,他的言行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事蹟在當地廣為流傳,激勵著後人不斷追求知識和道德的完善。
臨縣的旅遊資源豐富多樣,讓人流連忘返。磧口古鎮是必遊之地,它儲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走在石板路上,彷彿能聽到昔日晉商的馬蹄聲和駝鈴聲 。古鎮的街道兩旁,貨棧、票號、當鋪等建築錯落有致,見證了當年的繁華。黑龍廟位於磧口鎮臥虎山,建立於明代,在這裡可以遠眺黃河氣勢,近觀湫水曲折,聆聽二磧濤聲,俯瞰古鎮全貌 ,廟內供奉黑龍、河伯、風伯、關聖帝、華佗,保佑著往來船隻平安、商家生意興隆和人們健康無病。黃河大畫廊是天然水蝕浮雕景區,綿延40公里的自然奇觀令人歎為觀止 ,峽谷間的水蝕浮雕形態各異,有的像動物,有的像人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吸引了眾多徒步探險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前來。義居寺是元至清時期的古建築,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寺內儲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佛教造像,是臨縣現存廟宇建築之首 ,其建築風格融合了不同朝代的特色,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央後委機關舊址是重要的革命歷史遺址,在這裡可以瞭解中共中央在臨縣的歷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 ,舊址內的陳列展示了當年革命先輩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讓人肅然起敬。
臨縣的民俗風情獨特而濃郁。臨縣傘頭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春節期間,當地百姓都會跳起歡快的傘頭秧歌,熱鬧非凡。秧歌隊伍中,傘頭手持花傘,引領著整個隊伍,舞者們身著鮮豔的服裝,邊唱邊跳,歌聲、笑聲、鑼鼓聲交織在一起,充滿了節日的氛圍。臨縣道情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獨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道情戲的劇目豐富多樣,既有反映歷史故事的,也有講述民間生活的,演員們透過精彩的表演,將劇情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臨縣大嗩吶同樣獨具特色,其聲音高亢嘹亮,在各種慶典活動中都能聽到它的聲音,為活動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說到臨縣的特色美食,那也是讓人垂涎欲滴。臨縣紅棗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個大、核小、皮薄、肉厚、質細味甘,不僅可以直接食用,還可以製成紅棗酒、紅棗醋等特色產品。臨縣莜麵由莜麥炒熟磨成粉而成,可捏、做栲栳、搓魚魚等多種形狀 ,口感堅韌,風味獨特,搭配上當地特製的滷汁,味道更是一絕。黃河鯰魚是臨縣黃河邊的特色美食,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灰黑色,無鱗,肉味鮮美 ,清蒸、紅燒都十分美味。臨縣豆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顏色純白,質地精細 ,無論是炒菜、燉湯還是涼拌,都深受當地人民喜愛,是餐桌上的常客。
對於前來臨縣旅遊的遊客,以下是一份簡單的旅遊指南攻略。最佳旅遊時間是春秋兩季,春季可以欣賞到漫山遍野的山花,秋季則能看到金黃的紅棗掛滿枝頭,景色十分迷人。交通方面,臨縣交通較為便利,可先到達呂梁市,再轉乘汽車前往臨縣。在臨縣境內,各個景點之間有公路相連,可以選擇租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前往。住宿方面,磧口鎮有許多特色民宿可供選擇,既能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又能欣賞到黃河的美景。美食方面,一定要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如臨縣紅棗、莜麵、黃河鯰魚、豆腐等。遊玩路線可以先前往磧口古鎮,遊覽古鎮的古建築和黑龍廟,感受晉商文化和黃河文化;然後前往黃河大畫廊,欣賞自然奇觀;接著去義居寺,領略古老寺廟的韻味;最後參觀中央後委機關舊址,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臨縣,這座融合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特色美食的縣城,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探尋。無論是漫步在古老的街巷,還是品嚐著美味的佳餚,亦或是欣賞著壯麗的自然景觀,都能讓人感受到它的與眾不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