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這座地處山西省北部、朔州市東端的縣城。它的土地面積達1708平方公里 ,整體地形呈現出“四分山、六分川”的特點。全縣下轄3鎮9鄉,分別是金城鎮、南河種鎮、下社鎮、鎮子梁鄉、義井鄉、臧寨鄉、大黃巍鄉、杏寨鄉、下馬峪鄉、南泉鄉、大臨河鄉、白馬石鄉,共214個行政村,居住著約24.39萬人口。

一、鄉鎮風貌

金城鎮

金城鎮作為應縣的城關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交通便利,商貿繁榮,街道上車水馬龍,店鋪林立。既有現代化的商場超市,也有充滿生活氣息的農貿市場,人們在這裡進行著各種交易活動,展現出一片熱鬧的市井景象。鎮內教育資源豐富,學校眾多,涵蓋了從幼兒教育到中學教育的各個階段,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醫療設施也較為完善,縣醫院等醫療機構能滿足居民日常就醫需求。同時,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為居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色彩。

南河種鎮

南河種鎮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廣袤的田野上,玉米、蔬菜等農作物茁壯成長。這裡的農民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採用科學的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蔬菜種植尤為突出,品種多樣,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外地。鎮內的農業合作社蓬勃發展,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除了農業,南河種鎮還有一些小型的農產品加工廠,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增加了產品附加值。

下社鎮

下社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傳統建築。古老的街巷、古樸的民居,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變遷。這裡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逢傳統節日,村民們都會舉行熱鬧的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踩高蹺等,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下社鎮的手工業也較為發達,傳統的手工藝品製作技藝代代相傳,精美的剪紙、精巧的木雕等手工藝品深受遊客喜愛,成為了當地的特色文化產品。

鎮子梁鄉

鎮子梁鄉自然風光秀麗,擁有獨特的山水景觀。境內的鎮子梁水庫,水域面積廣闊,湖水清澈見底,周圍群山環抱,景色宜人。這裡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遊客可以在湖邊垂釣、乘船遊覽,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水庫周邊的溼地生態系統豐富多樣,吸引了眾多候鳥棲息繁衍,成為了鳥類的天堂。此外,鎮子梁鄉還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種植了大片的有機水果和蔬菜,遊客可以體驗採摘的樂趣,品嚐到新鮮、綠色的農產品。

義井鄉

義井鄉在農業發展方面具有特色,以種植玉米、穀子等糧食作物為主,同時大力發展黃芪等中藥材種植。黃芪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品質優良,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義井鄉的農民透過種植黃芪,實現了增收致富。近年來,義井鄉還積極探索農業與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打造了一些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為主題的旅遊專案,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遊玩,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臧寨鄉

臧寨鄉是一個農業大鄉,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土地肥沃,灌溉條件良好。主要種植玉米、蔬菜等農作物,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該鄉注重農業科技創新,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臧寨鄉還大力發展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奶牛、肉羊等家畜,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畜牧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飼料加工、畜產品銷售等。

大黃巍鄉

大黃巍鄉以種植玉米、蔬菜、西瓜等農作物為主,特色農業發展迅速。這裡的西瓜個大、皮薄、瓤甜,深受消費者喜愛,每年西瓜成熟季節,吸引了眾多商販前來收購。大黃巍鄉還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了全鄉農業的發展。此外,大黃巍鄉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強了對農田、河流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治理,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杏寨鄉

杏寨鄉以農業和養殖業為主,農業生產以玉米、蔬菜、豆類等農作物為主。養殖業方面,主要養殖生豬、蛋雞等家畜家禽。近年來,杏寨鄉加大了對農業和養殖業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民發展規模化養殖和特色種植。同時,積極引導農民開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此外,杏寨鄉還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的交通、水利、電力等條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馬峪鄉

下馬峪鄉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鐵、鋅、雲母等。在農業方面,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穀子等農作物。下馬峪鄉還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如石柱山等自然景觀,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下馬峪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建設,加強了對礦山的管理和治理,推進了綠色礦山建設。同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南泉鄉

南泉鄉農業以種植玉米、蔬菜、油料作物為主,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近年來,南泉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種植了一些市場前景好的農作物,如中藥材、花卉等。同時,加強了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了農民的就業技能,促進了農民增收。此外,南泉鄉還注重農村文化建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臨河鄉

大臨河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農業以種植玉米、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為主,其中水果種植是該鄉的特色產業之一,主要種植蘋果、梨、葡萄等水果,品質優良,口感鮮美。大臨河鄉還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田園風光,打造了一些鄉村旅遊景點,如農家樂、採摘園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休閒度假,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白馬石鄉

白馬石鄉地處山區,森林資源豐富,自然風光旖旎。這裡是生態旅遊的好去處,擁有跑馬梁等自然景觀,山上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景色迷人。白馬石鄉以發展生態旅遊和林業經濟為主,積極保護森林資源,加強了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利用山區的自然資源,發展了一些特色養殖和種植專案,如養殖山羊、種植山野菜等,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歷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應縣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當時這裡為趙地。秦統一六國後,應縣屬雁門郡。西漢時期,在此設定劇陽縣、埒縣,同屬雁門郡 。新莽時期,劇陽被改名為善陽,到東漢時又恢復舊稱。後來,埒縣被廢除,晉朝時劇陽縣也被廢止。

唐末,設定金城縣,並在金城縣設定應州,縣屬之。據《應州續志》記載,因境內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而得名。後唐天成元年(926年),在應州設定彰國軍。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應州歸入遼地,屬西京道。遼代是應縣歷史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應縣的文化、建築等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著名的佛宮寺釋迦塔就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 ,它不僅是應縣的標誌性建築,更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明朝時,應州屬山西布政司大同府。明洪武八年(1375)廢金城縣入應州 。清朝初期,應州仍屬山西省大同府。到了民國初年,應州改名為應縣,屬山西省。1952年11月,應縣改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9月,應縣與山陰縣合併為山應縣,縣政府駐岱嶽。1959年7月,又復設應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9月,屬雁北專區。1972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7月,應縣從雁北地區劃歸朔州市,一直延續至今。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應縣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脈絡。這裡是中原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交融之地,兩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應縣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如耍孩兒戲,它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唱腔獨特,表演形式質樸,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 。還有應縣的社火表演,包括舞龍、舞獅、高蹺、旱船等,每逢重大節日,人們都會走上街頭,進行熱鬧的社火表演,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

應縣的傳統手工藝也別具一格,如應縣的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題材而聞名。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創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內容涵蓋人物、動物、花卉、吉祥圖案等,這些剪紙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應縣人民生活和情感的寄託。

三、歷史人物

應縣歷史上人才輩出,其中不乏一些在歷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人物。

蕭綽,遼代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她雖然是契丹族人,但與應縣有著密切的關係。蕭綽小字燕燕,她在遼景宗去世後,輔佐年幼的遼聖宗,臨朝稱制。在她主政期間,遼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蕭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融合。她還親自率軍南下,與北宋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宋遼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蕭綽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智慧備受後人讚譽,她對遼代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鮑承先,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他原是明朝的官員,後來投降後金,成為清朝的開國功臣之一。鮑承先在後金和清朝的政治、軍事舞臺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為後金出謀劃策,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和政治決策。在清朝建立後,他被授予官職,繼續為清朝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鮑承先的經歷反映了明清交替時期的歷史風雲,他的政治生涯也成為了應縣歷史的一部分。

四、必遊景點

佛宮寺釋迦塔

應縣最負盛名的景點當屬佛宮寺釋迦塔,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應縣木塔。它位於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 。這座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法國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

木塔通身木質結構,沒用一顆鐵釘,全靠54種精妙的斗拱相互咬合構成了外觀五層六簷,內部九層的宏大結構,高達67.31米 。木塔的建築風格獨特,造型優美,比例協調。每層塔都設有迴廊,遊客可以沿著迴廊環繞一週,俯瞰應縣縣城的美景。塔內供奉著兩顆珍貴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這使得木塔成為了佛教信徒心中的聖地。此外,木塔內還珍藏了大量的遼代經卷、精美絕倫的壁畫與彩塑,這些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生動地展現了遼代佛教的興盛和當時的社會風貌。

淨土寺

淨土寺位於應縣城內東北角,“淨土”為佛家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美稱,此寺為佛門淨土宗寶剎。它建立於金天會二年(1124年) ,原建築規模宏偉,如今僅存大雄寶殿及西配殿。大雄寶殿為金大定年間(1161 - 1189年)所建,三間見方,單簷歇山頂,筒板瓦覆蓋,綠琉璃瓦剪邊,顯得古樸典雅。

殿內尚存壁畫,構圖、技法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生動地描繪了佛教故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藻井及天宮樓閣構造尤為精妙,整個天花藻井的構圖繁複,採用了混金作法,是金代少見的珍品,反映了金代室內裝飾絢麗多彩的時代特點。天宮樓閣既是精製的建築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藝品,其仿木構建築形式,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建築形制,對研究金代建築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走進淨土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金代,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魅力。

龍首山

龍首山位於應縣南部,是應縣的天然屏障。它山勢雄偉,峰巒起伏,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大地上。龍首山的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山上植被茂密,樹木鬱鬱蔥蔥,四季景色各異。春天,山上百花盛開,爭奇鬥豔,彷彿一片花的海洋;夏天,綠樹成蔭,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去處;秋天,漫山遍野的樹葉變得五彩斑斕,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冬天,山上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宛如一個童話世界。

龍首山不僅自然風光優美,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有許多古老的寺廟、道觀和歷史遺蹟,如邊耀夕照等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登上龍首山的山頂,可以俯瞰應縣的全貌,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和歷史的滄桑變遷。

跑馬梁

跑馬梁位於應縣與繁峙縣交界處,是一處高山草甸景觀。這裡地勢開闊平坦,水草豐美,是一處天然的牧場。跑馬梁的海拔較高,氣候涼爽,夏季氣溫宜人,是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在跑馬樑上,遊客可以盡情地馳騁駿馬,感受風在耳邊呼嘯的快感。還可以欣賞到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的美景,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放鬆身心,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壓力。此外,跑馬梁周圍還有許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清澈見底的溪流、古老的村落等,遊客可以在這裡進行徒步旅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五、民俗風情

應縣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傳統節日方面,春節是應縣最重要的節日。從臘月開始,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打掃房屋、準備年貨、貼春聯、包餃子等。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守歲到凌晨,迎接新年的到來。大年初一,人們穿著新衣,走親訪友,互相拜年,祝福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元宵節也是應縣的重要節日,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等。街頭巷尾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花燈,五顏六色,十分漂亮。還有精彩的社火表演,人們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熱鬧非凡。

應縣的婚俗也別具一格。傳統的婚禮儀式十分繁瑣,包括提親、定親、迎娶等環節。在迎娶當天,新郎要帶著迎親隊伍前往新娘家,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後,將新娘接回新郎家。婚禮上,要舉行拜堂儀式,新人向天地、父母、長輩行禮,然後進入洞房。婚宴上,人們會品嚐到應縣的特色美食,如油炸糕、八大碗等,大家舉杯歡慶,祝福新人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應縣的民間藝術也是民俗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前面提到的耍孩兒戲和社火表演外,還有八音會等民間音樂形式。八音會是一種以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的民間音樂表演形式,演奏的曲目豐富多樣,有歡快的民間小調,也有莊重的古典樂曲。八音會常常在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場合演奏,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和喜慶的氣氛。

六、特色美食

應縣的美食獨具風味,讓人回味無窮。

應縣涼粉是應縣的特色小吃之一,它以土豆澱粉為主要原料,製作工藝獨特。涼粉質地細膩爽滑,口感清涼可口。食用時,加入辣椒油、醋、蒜汁、黃瓜絲等調料,攪拌均勻,酸辣可口,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吃上一碗涼粉,頓感清爽無比,是消暑解渴的佳品。

應縣紫皮大蒜也是應縣的特產之一,它皮紫而薄、頭肥瓣大、辛辣味濃,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應縣紫皮大蒜在歷朝歷代都是朝廷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作為調料,用於烹飪各種菜餚,能增加菜餚的香味和口感。

油炸糕也是應縣人喜愛的美食之一,它以黃米麵為主要原料,包上豆沙餡或菜餡,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油炸糕外皮酥脆可口,內部軟糯香甜,口感極佳。在應縣,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招待客人,油炸糕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應縣牛腰是一種傳統的特色糕點,因其形狀酷似牛腰而得名。它以麵粉、糖、芝麻等為原料,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應縣牛腰外皮酥脆,內餡軟糯,香甜可口,是應縣人茶餘飯後的美味點心。

七、旅遊指南攻略

交通指南

1. 外部交通:如果您是從外地前往應縣,可以選擇先到達大同雲岡機場,機場距離應縣約60公里,您可以在機場乘坐前往應縣的班車,或者打車前往,車程約1小時。也可以選擇乘坐火車,先到達大同站或朔州站,然後再轉乘汽車前往應縣。大同到應縣的汽車班次較多,車程約1.5小時;朔州到應縣車程約1小時,在朔州汽車站每天有多趟班車往返 。從太原出發的遊客,可在太原東客站乘坐直達應縣的長途客車,全程約4小時。

2. 內部交通:應縣縣城內交通便利,計程車起步價合理,適合短距離出行。縣城到各景點之間,部分有城鄉公交可達,如前往佛宮寺釋迦塔在縣城內步行或乘坐短途公交即可;去淨土寺也可透過縣城內公共交通抵達。若要前往龍首山、跑馬梁等較遠的景點,建議選擇包車或者租車自駕,包車一天的價格根據車型和行程有所不同,一般在300 - 500元左右,租車自駕則可更自由地安排行程,享受沿途風景。

住宿推薦

1. 縣城酒店:縣城內有多種檔次的酒店可供選擇。高階型如應縣當地的星級酒店,設施齊全,配備健身房、餐廳、會議室等,提供舒適的住宿環境和貼心的服務,標間價格在400 - 800元/晚;經濟型酒店則價效比高,價格通常在100 - 300元/晚,房間乾淨整潔,基本的住宿設施完備,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如連鎖快捷酒店,在縣城主要街道均有分佈,出行方便。

2. 鄉村民宿:若想體驗鄉村生活,鎮子梁鄉、白馬石鄉等地有不少特色民宿。這些民宿大多由當地居民自家房屋改造而成,充滿鄉土氣息。在這裡,遊客可以品嚐到地道的農家飯菜,感受淳樸的民風民俗。民宿價格親民,一晚住宿費用大概在80 - 200元,部分民宿還提供採摘、垂釣等體驗專案,讓遊客深入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

遊玩路線規劃

1. 一日遊:上午前往佛宮寺釋迦塔,花2 - 3小時仔細參觀這座千年木塔,欣賞其精妙的建築結構、珍貴的文物。中午在縣城品嚐應縣涼粉、油炸糕等特色美食。下午前往淨土寺,感受金代建築和精美的藻井藝術,遊覽時間約1.5 - 2小時,之後可在縣城逛逛特色小店,購買應縣紫皮大蒜等特產。

2. 兩日遊:第一天上午遊覽佛宮寺釋迦塔,中午用餐後稍作休息,下午前往龍首山,徒步欣賞自然風光,感受歷史遺蹟,傍晚返回縣城住宿。第二天早餐後前往跑馬梁,體驗高山草甸風情,騎馬、野餐,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下午返程。

3. 三日深度遊:第一天行程同兩日遊第一天。第二天上午前往淨土寺,之後前往南河種鎮或下社鎮,參觀當地的傳統村落,體驗鄉村生活,品嚐農家美食。晚上可選擇住在鄉村民宿。第三天前往白馬石鄉,遊覽當地的自然景觀,瞭解山區的民俗文化,下午結束愉快的旅程。

注意事項

1. 參觀佛宮寺釋迦塔和淨土寺等古剎寺廟時,要遵守寺廟的規定,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譁,尊重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不隨意觸控文物和壁畫。

2. 前往龍首山、跑馬梁等自然景區時,要提前瞭解天氣情況,準備合適的衣物和鞋子。山區天氣多變,建議攜帶雨具和保暖衣物。在景區內要注意安全,不要前往未開發的區域,避免發生意外。

3. 品嚐應縣特色美食時,注意飲食衛生。由於應縣美食口味偏重,腸胃敏感的遊客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腸胃藥品。購買特產時,建議到正規的店鋪或市場,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產品。

4. 應縣夏季日照強烈,出行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塗抹防曬霜、佩戴太陽鏡和遮陽帽;冬季氣溫較低,要注意保暖,穿戴厚實的棉衣、棉鞋等防寒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