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邯鄲市《成安縣》
華夏神州放光彩祖國繁榮昌盛求下聯 學海無涯樂作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邯鄲市成安縣深度解析:冀南腹地的歷史與現實交織
一、地理區位與行政區劃
成安縣地處河北省南部,邯鄲市東南20公里處,介於東經114°29'-114°53',北緯36°18'-36°30'之間 ,總面積480平方公里。全縣轄5鎮4鄉(成安鎮、商城鎮、漳河店鎮、李家疃鎮、北鄉義鎮、長巷鄉、辛義鄉、道東堡鄉、柏寺營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共239個行政村,總人口約46萬。縣域東接廣平縣,南鄰魏縣,西與臨漳縣交界,北靠邯鄲市肥鄉區,處於晉冀魯豫四省交界的核心地帶,交通網路密集,京港澳高速、邯大高速穿境而過,邯濟鐵路、邯黃鐵路臨近縣域,形成“半小時邯鄲市區、1小時周邊省會城市”的交通圈。
二、歷史沿革:跨越千年的政權更迭
成安縣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彼時此地為翰封邑,屬魏趙邊界,大部分割槽域歸魏國管轄。秦統一六國後,隸屬邯鄲郡;西漢初期設定斥丘縣,屬冀州魏郡,成為當時區域行政中心之一。新朝時期,斥丘縣改稱利丘縣,東漢時期恢復原名。三國魏晉南北朝階段,斥丘縣先後隸屬冀州魏郡、司州魏郡,東魏天平初年併入臨漳縣,北齊天保年間復置並更名為成安縣,“成安”作為縣名正式確立。
隋朝時,成安縣屬相州;唐朝初期隸屬河北東路磁州,後改歸相州。五代後唐時期,再次恢復成安縣建制,屬魏州。北宋熙寧六年,洹水縣降為洹水鎮併入成安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金代時,洹水鎮劃歸魏縣,成安縣改屬河北西路洺州。元朝至元二年,成安縣短暫併入滏陽縣,後又恢復設定,隸屬廣平路磁州。明清兩代,成安縣均屬直隸廣平府,其間崇禎十七年曾短暫更名為漳安縣。
民國時期,成安縣先後隸屬直隸省大名道、河北省。抗日戰爭期間,縣域記憶體在抗日民主政府與日偽政權並存的局面。1945年,成安縣與磁東縣合併為成磁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1949年複稱成安縣,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1958 - 1961年間,成安縣經歷與臨漳縣併入磁縣、後又恢復獨立建制的過程。1993年,邯鄲地市合併後,成安縣正式歸屬邯鄲市。
三、鄉鎮特色:差異化發展格局
1. 成安鎮:作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安鎮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200人,建成區面積8.2平方公里。鎮內商業綜合體、農貿市場與傳統街巷並存,建安路商業街日均客流量超2萬人次。教育資源集中,擁有縣一中、實驗小學等12所學校;醫療設施完備,縣醫院、中醫院均在此設立。歷史遺蹟方面,境內保留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院落,如南街王家大院,現存四合院格局,木雕、磚雕工藝精湛。
2. 商城鎮:依託省級經濟開發區發展,形成裝備製造、新型建材兩大主導產業。全鎮工業企業超1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家,年產值超50億元。建有現代物流園,年貨物吞吐量達300萬噸,服務周邊10餘個縣市。城鎮建設方面,實施集中供暖、雨汙分流工程,新建居民小區8個,城鎮化率達45%。
3. 漳河店鎮:因漳河古河道得名,是傳統農業強鎮。全鎮耕地面積4.2萬畝,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建有2000畝設施蔬菜基地,年產蔬菜8萬噸。依託漳河故道生態資源,開發生態採摘園3處、農家樂12家,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鎮內儲存清代古橋一座,橋體由青石砌成,長30米,寬4米,仍可通行小型車輛。
4. 李家疃鎮: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突出,草莓種植面積達3000畝,年產量1.2萬噸,透過電商平臺銷往京津冀地區。建有標準化奶牛養殖場2個,存欄奶牛1500頭,日產鮮奶20噸。文化方面,鎮內傳統戲曲劇團常年活躍,每年演出《穆桂英掛帥》等劇目超50場。
5. 北鄉義鎮:以農產品加工為支柱產業,擁有面粉加工企業3家、肉製品加工廠2家,年加工小麥10萬噸、肉類5000噸。鄉村文化活動豐富,每兩年舉辦一次民俗文化節,展示剪紙、糖畫等傳統技藝。鎮域內保留有明代烽火臺遺址,臺高8米,佔地面積200平方米。
四、文化脈絡:非遺傳承與民俗風情
成安縣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獨特的文化生態。冀南皮影戲作為國家級非遺專案,至今保留著宋代傳入的表演形式。皮影戲班使用牛皮雕刻影人,造型涵蓋生、旦、淨、醜等行當,表演時以“四股弦”“淮調”為唱腔,現存傳統劇目80餘部。為推動傳承,當地在中小學開設皮影興趣班,培養學員200餘人。
長洪拳作為省級非遺,已有180餘年傳承歷史。該拳術融合少林、太極技法,講究“舍步不捨身”,包含24式拳術及單刀、雙刀等器械套路。目前全縣設立5個長洪拳傳習所,傳承人定期開展免費教學,學員覆蓋老中青三代。
成安墜子劇、成安落子均屬地方特色劇種。墜子劇以河南墜子和洛陽曲子為基礎,形成說唱結合的表演形式,現存《大破孟州》等經典劇目;成安落子則融合豫北梆子腔、平調、懷調,唱腔樸實,擅長表現民間故事,傳統劇目《端花》至今仍在演出。
民俗活動方面,西商城村“抬五龍爺”儀式已有470餘年歷史。每年農曆四月十七,村民抬著五龍爺神像巡遊,隊伍包括鼓樂隊、彩旗隊等,沿途設祭壇供奉。活動期間還會舉辦戲曲表演、物資交流會,單日人流量可達2萬人次。
五、旅遊資源:人文與自然景觀
1. 二祖匡教禪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曾為鄴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現存建築包括山門、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體建築採用明清風格。寺內供奉的禪宗二祖慧可大師雕像,高3.2米,由整塊青石雕刻而成。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舉辦的廟會,吸引周邊縣市信眾及遊客超10萬人次。
2. 鳳凰臺遺址:相傳為呂洞賓憩息之地,現存土臺高約6米,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臺上兩棵古柏樹齡超千年,樹幹周長3米,枝葉覆蓋面積達200平方米。遺址周邊設有文化長廊,展示當地民間傳說與歷史故事。
3. 元符寺:作為慧可大師舍利安奉地,寺院歷經多次修繕,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寺內大雄寶殿壁畫儲存完好,描繪佛教故事50餘幅,壁畫面積達80平方米。寺內還儲存有宋代經幢一座,高4.5米,刻有經文2萬餘字。
4. 農業觀光區:依託萬畝農田打造,設有小麥良種繁育展示區、果蔬採摘區、農耕體驗區。其中,小麥良種繁育區展示品種30餘個,每年接待農業科研團隊考察20餘次;果蔬採摘區種植草莓、葡萄等10餘種水果,年接待遊客8萬人次。
六、特色美食:舌尖上的成安
1. 皮渣燒餅:以紅薯粉條製作餅餡,經蒸煮、油炸後夾入燒餅。製作時需將粉條與澱粉、調料混合蒸熟,冷卻後切片油炸,外皮酥脆,內餡軟糯,單店日銷量可達500個。
2. 郎堡套腸:採用傳統工藝製作,選用新鮮豬腸經清洗、滷製、套疊而成。製作過程需反覆清洗12次,滷製時間長達8小時,成品色澤紅潤,口感勁道,單鍋日產量僅200斤,常供不應求。
3. 牛舌餅:因形似牛舌得名,以麵粉、芝麻、糖為原料,經揉麵、包餡、烘烤製成。外皮酥脆,內餡香甜,有豆沙、白糖等多種口味,是當地早餐常見食品。
4. 南街口鐵板燒:以素排為特色菜品,選用豆製品經醃製、煎炸後鐵板燒制,搭配秘製醬料。此外,還提供各類蔬菜、肉類燒烤,日均接待顧客300餘人次。
七、旅遊指南
(一)交通
1. 外部交通:邯鄲機場距成安30公里,可乘機場大巴至邯鄲客運中心,轉乘前往成安的班車;邯鄲高鐵站、火車站均有直達成安的公交線路。
2. 內部交通:縣城內設有公交樞紐,開通6條公交線路覆蓋主要鄉鎮;縣城至景區開通旅遊專線,發車頻次為每小時一班。
(二)行程規劃
1. 一日遊:上午參觀二祖匡教禪寺,瞭解佛教文化;中午品嚐皮渣燒餅、郎堡套腸等特色美食;下午遊覽鳳凰臺遺址,感受歷史傳說;傍晚前往南街口品嚐鐵板燒。
2. 兩日遊:第一天行程同一日遊;第二天上午參觀元符寺,下午前往農業觀光區體驗果蔬採摘,晚上入住農家院,品嚐農家菜。
(三)住宿
縣城內有快捷酒店8家,價格區間120 - 280元/晚;鄉鎮設有農家客棧15家,價格80 - 150元/晚,部分提供特色住宿體驗,如土炕房。
(四)注意事項
1. 參觀寺廟時遵守宗教場所規定,勿隨意觸碰文物;
2. 參與民俗活動時尊重當地習俗,避免干擾儀式進行;
3. 採摘果蔬時聽從工作人員指導,愛護農作物。
成安縣憑藉深厚的歷史積澱、豐富的文化遺產、特色鮮明的產業格局,構建起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活力的縣域生態。無論是追尋歷史遺蹟、體驗民俗風情,還是品嚐地方美食、感受田園風光,這裡都能提供多元的旅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