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半島的滿族風情之地

岫巖滿族自治縣位於遼東半島的北部,是遼寧省鞍山市下轄的一個充滿特色的縣城。它總面積4502平方公里,是個“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近海縣。全縣下轄有18個鎮、3個鄉、3個街道,197個行政村,總人口52萬,其中滿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是全國首批成立的3個滿族自治縣之一。

鄉鎮簡介

- 新甸鎮:位於岫巖南部,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鎮。農業方面,2024年糧豆總產量達1.65萬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突破1000公頃,設施農業發展良好,特色養殖業規模初顯,肉雞年存欄量達31萬隻。小柿子產業是其特色,從2008年合順村東順合作社的230棟大棚起步,發展到如今400餘棟、年產值4000萬元的規模,品牌輻射北京、哈爾濱等城市。工業上,2024年全鎮企業超千家,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66億元,遼寧鞍輪集團成長為年產值10億元的輪胎巨頭,瀚新石材成為遼寧省石材行業領軍者。此外,該鎮還獲評遼寧省文明鄉鎮,躋身全省百個中心鎮行列。

- 清涼山鎮:因境內的清涼山而得名,是清涼山風景區的所在地。這裡生態環境優良,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獨特的景觀資源,以奇松、怪石、瀑布、絕壁等景觀吸引著眾多遊客,是岫巖重要的旅遊鄉鎮。

- 前營子鎮: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龍泉湖旅遊度假區,景區佔地約3700多畝,包括拓展訓練營、主題公園、滿族風情博物館等場所。拓展訓練營是遼瀋地區專案最全的拓展訓練基地之一,滿族風情博物館館藏文物500餘件,展示了滿族絢麗民俗文化。

歷史沿革

岫巖歷史悠久,自戰國時期燕國開拓遼河流域至魏、晉,境內均屬遼東郡管轄。唐時屬安東都護府。

遼代曾在境內設定穆州會農縣。契丹天顯三年(公元928年),契丹將原屬於渤海東京龍原府穆州會農縣的靺鞨人遷至今岫巖南部,仍用原地稱謂設縣,歸屬東京道。公元1115年,設大寧鎮,隸屬辰州建安縣。

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大寧鎮升級為秀巖縣,後經歷廢縣為鎮、再恢復縣制等變遷。元至元六年(公元1289年),再次廢縣,轄境併入建安縣。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境內設沿海巡防百戶。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秀巖為岫巖,置岫巖堡,歸蓋州衛管轄。此後,岫巖的軍事和行政地位逐漸重要,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設岫巖撫民通判公署,明崇禎六年(1633年)始建岫巖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設立岫巖廳,光緒二年(1876年)改岫巖廳為岫巖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岫巖州為岫巖縣。1947年6月,岫巖縣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屬遼東省管轄。1954年屬遼寧省轄,1958年為丹東市轄縣。1985年1月,撤銷岫巖縣,設立岫巖滿族自治縣,時屬丹東市管轄。1992年,劃歸鞍山市管轄。

文化脈絡與歷史人物

岫巖有著深厚的文化脈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玉文化。岫巖玉儲量和質量屬全國之首,享有中國國石之稱,被譽為“中華第一玉”。距今5000年以上的紅山文化時期,就有用岫巖玉雕琢的“中華第一玉龍”,是中華民族最早出現的玉龍圖騰形象。如今,岫巖擁有8大玉器市場和10萬從業人員,玉雕工藝代代傳承,成為岫巖文化的重要名片。

同時,岫巖還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岫巖滿族剪紙始於17世紀初滿族進入岫巖時,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它與當地社會風習密切結合,遇紅事剪龍鳳、“囍”字等,辦白事剪團花、紙幡等,年節則剪掛旗窗花等。其風格渾厚粗獷、古樸洗練,造型誇張奇特,農家婦女劉吉英、趙秀芝等是創作高手,她們的《千蝶圖》等作品堪稱代表作。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也有近四百年曆史。它以緞、紗、粗布等為材料,製品多為生活實用品,如繡花衣、鞋、帽等。刺繡技法獨特,針法豐富,融合了漢族名繡之長,又具有滿族自身品格風韻,體現了滿族人民的藝術創造熱情和審美理想。

岫巖皮影戲同樣歷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曆史,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專案。其最大特點是男唱女腔,以男扮女,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國家級皮影戲非遺傳承人呂正業,致力於皮影戲研究,寫出多部著作,為傳承這項技藝貢獻力量。

在歷史人物方面,雖然沒有廣為人知的全國性名人,但當地也有不少為地方發展和文化傳承做出貢獻的人物。如剪紙藝人劉吉英、趙秀芝,刺繡能手,以及皮影戲傳承人呂正業等,他們透過自己的技藝,讓岫巖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在當地乃至全國非遺文化領域都有一定影響力。

必遊景點

- 清涼山風景區:國家aaaa級風景區,位於清涼山鎮和朝陽鎮境內,分為頭道溝、二道溝、帽盔山、石湖瀑布、鞭杆溝五大景區。這裡有奇松、怪石、瀑布、絕壁、蘭花、塔林、古廟、溶洞、楓葉等眾多景觀,是親近自然、欣賞山水風光的好去處。

- 龍潭灣:以景美、灣多、氣淨、物豐而聞名。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每立方米含負氧離子達2萬多個,是天然氧吧。景區內有二龍戲珠、攔馬牆、龍溪畫廊、鄉音瀑布、虎嘯瀑布、龍潭寺等40多處景點,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 岫巖水巷風景區:有“岫巖水巷,夢裡故鄉”之稱,是國內唯一的活口水巷。水巷有河街並列、有河無街、兩街夾河三種形式,乘船遊覽其中,可感受獨特的水鄉韻味。

- 雨桐玉文化博物館:館內藏有中國乃至世界體量最大的玉雕“萬里長城”,還有中華民族大團結玉雕圖譜及眾多當代玉雕大師精品,能讓遊客深入瞭解岫巖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 仙人谷溫泉旅遊度假區:位於仙人咀丁家溝,四面環山,風景別緻。以天然溫泉為基點,是集游泳、洗浴、餐飲、住宿、觀光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勝地,適合休閒放鬆。

- 隕石坑風景區:位於蘇子溝鎮古龍村羅圈裡村民組,隕石坑直徑1.8公里,深150米,形如碗狀。這是中國第一個被科學證實、且被國際地學界承認的隕石撞擊坑,被譽為“神州第一坑”,具有很高的科學考察和觀賞價值。

特色美食

- 岫巖酸菜火鍋:是當地特色美食,酸辣可口的酸菜與鮮嫩的肉類同煮,再配以當地特色調料,口感醇厚。酸菜的酸香開胃,肉類的鮮美多汁,相互交融,讓人回味無窮。

- 岫巖燒烤:融合了東北人的豪放和細緻,食材豐富多樣,有各種肉類、蔬菜、海鮮等。燒烤火候掌握恰到好處,調料搭配獨特,烤出的食物香氣四溢,深受當地人及遊客喜愛。

- 岫岩羊湯:選用當地優質羊肉,經過長時間燉煮,湯汁濃白鮮美,羊肉軟爛入味。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配上剛出爐的燒餅,是岫巖人冬季暖胃的佳品。

- 滿族八大碗:是滿族傳統美食,包括白肉血腸、紅燒肘子、粘豆包等八道菜。菜品選材講究,烹飪工藝獨特,體現了滿族人民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俗,一般在重要節日或宴請賓客時才能品嚐到。

旅遊指南攻略

- 交通:外部交通可選擇乘坐火車或長途汽車前往岫巖。若從鞍山出發,駕車大約需要3小時左右。到達岫巖後,可乘坐當地公交車或租車前往各景點。部分景區如龍泉湖旅遊度假區等,也有景區直通車,可提前諮詢景區瞭解發車時間和站點。

- 住宿:岫巖縣城內有多家酒店和賓館,可根據預算選擇。若想體驗鄉村風情,清涼山鎮、前營子鎮等景區附近也有農家樂,能讓遊客更近距離感受當地生活。

- 遊玩路線:若時間充裕,可安排3 - 5天的行程。第一天可前往岫巖水巷風景區,感受水鄉風光,下午參觀雨桐玉文化博物館;第二天前往清涼山風景區,欣賞山水美景;第三天到龍潭灣,體驗天然氧吧的魅力;第四天前往仙人谷溫泉旅遊度假區,放鬆身心;第五天參觀隕石坑風景區,瞭解獨特地質景觀。若時間較緊,可選擇2 - 3天行程,重點遊覽清涼山、龍潭灣和岫巖水巷等主要景點。

- 注意事項:前往山區景點如清涼山、龍潭灣時,建議穿著舒適的運動鞋或登山鞋,方便行走。夏季前往,要做好防曬和防蚊蟲措施;冬季則要注意保暖,攜帶足夠的棉衣、帽子、手套等防寒物品。品嚐當地美食時,可根據個人口味適量點餐,避免浪費。

岫巖滿族自治縣,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滿族風情和美味的特色美食,展現出別樣的魅力,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和體驗的地方。無論你是熱愛自然的旅行者,還是鍾情於傳統文化的探尋者,亦或是美食愛好者,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