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嶽山北側,處於東經111°44′10″ - 112°10′14″、北緯36°50′01″ - 37°11′04″之間,總面積743.7平方千米 。它東與平遙縣為鄰,東南與沁源縣相依,西南和靈石縣接壤,西北同孝義市相連,北與汾陽市相接。作為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綱要確定的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樞紐城市,介休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全市常住人口約43.12萬人,下轄5個街道、7個鎮、2個鄉 ,市政府駐北關街道西大街139號。這座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

一、歷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介休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五帝至夏商時期,介休屬冀州;西周初,先屬幷州後歸晉國。春秋時期,晉鄂侯六年(前718年),曲沃莊伯伐翼,翼侯奔隨(今介休城東),晉文公、襄公時隨地成為大夫士會的食邑。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將境內祁氏之田分為7縣,介休境內始置鄔縣,縣治在今東湖龍鄉鄔城店村一帶。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鄔縣歸屬魏國,境西部設平周邑。秦代,始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西漢時,屬幷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為平周縣,屬西河郡,新莽時期界休改為界美,東漢又複名界休,平周縣廢置。三國時,界休屬幷州西河郡,鄔縣屬太原郡。西晉時,界休改稱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然而,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介休城被劉淵軍攻破,此後北方陷入少數民族長期戰亂,介休地域主屬變換不定,縣邑建置時有時無,直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才復置介休縣,屬吐京鎮西河郡。

北魏時期,介休的行政區劃也有諸多變動。太和十九年(495年)復置鄔縣,屬幷州太原郡;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和介休縣治被六鎮起義軍攻破,介休縣治僑置平陽郡界;永安年間(528 - 529年),介休縣僑置汲郡界(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屬司州五城郡。東魏天平年間(534 - 537年),孝靜帝派朔州軍人駐介休城鎮守,立為南朔州,但只領軍人,不領郡縣,縣境僑置定陽郡平昌縣,寄駐介休30多年。北齊天保年間(550年之後),鄔縣廢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仍屬介休郡。

隋代,開皇初年撤銷介休郡,平昌縣屬西河郡;開皇十年(590年),縣境西南析置靈石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平昌縣複名介休縣,屬西河郡;義寧元年(618年),復置介休郡,縣屬介休郡。唐代,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縣屬介州;貞觀元年(627年)撤銷介州,縣屬河東道汾州;天寶元年(742年),屬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屬汾州。五代時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屬河東路汾州;熙寧五年(1072年),孝義縣併入介休縣,元佑元年(1086年)又復置孝義縣。金代,介休屬河東北路汾州。元代,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汾州,至元二年(1265年)還屬汾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介休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府。清代,介休依舊屬山西省汾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屬山西省,民國3年屬冀寧道,民國19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時期,介休的行政區劃較為複雜。民國26年(1937年)12月,成立介休抗日縣政府,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十二月事變”後,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路西辦事處。民國30年(1941年)2月,屬太嶽專署;5月屬太嶽專署第三辦事處;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同年4月,鐵路北地區與平遙、孝義、汾陽縣汾河地區合併成立平介縣,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七專署。民國31年(1942年)5月,鐵路南地區與靈石縣河東地區合併成立介靈聯合縣,初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次年3月屬太嶽行署第一專署。民國32年(1943年)6月,介靈分置,介休抗日政府隸屬未變。日本侵略軍投降後,縣抗日政府更名為縣民主政府,隸屬依舊。民國34年(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後,介休統委會接管了介休日偽政權,改統委會為縣政府,屬山西省。民國37年(1948年)7月17日介休解放,閻政權垮臺,介休城解放後,屬晉中區三專署,是年10月平介縣撤銷,原介休鐵北地區歸回。

1949年10月10日,介休縣民主政府改為介休縣人民政府,隸屬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後曾先後屬榆次專署、晉中專署。1968年9月,屬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5月,屬晉中行署。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原介休縣行政區域為介休市行政區域,仍屬晉中行署。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縣級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晉中市代管。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介休孕育出了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 “三賢”。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晉文公返國賞隨臣時,他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他竟與母抱樹而死,其忠義和淡泊名利的品質為後世所敬仰,介休也因他而得名。東漢時期的郭林宗,博通典籍,是當時的名士,他品德高尚,善於品評人物,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積極影響。北宋時期的文彥博,出將入相五十載,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介休還是我國最大的紀念性人文節日——“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這一節日承載著人們對介子推的懷念和對祖先的敬仰,也體現了介休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鄉鎮簡介

義安鎮

義安鎮位於介休市北部,是介休市的工業重鎮。全鎮總面積約62.8平方千米,人口約5.2萬人。義安鎮交通便利,南同蒲鐵路、108國道、大運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地理位置優越。這裡工業發達,以煤焦、鋼鐵、化工等產業為主,擁有多家大型企業,如安泰集團等。安泰集團是山西首家上市民營企業和晉中首家產值過百億企業,在推動義安鎮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義安鎮的農業也有一定發展,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蔬菜種植、養殖等。鎮內有多個大型農貿市場,方便了農產品的交易。此外,義安鎮還注重文化建設,建有文化廣場、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張蘭鎮

張蘭鎮地處介休市東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商貿古鎮,被譽為“中國古玩第一鎮”。全鎮總面積約76.9平方千米,人口約5.8萬人。張蘭鎮交通便利,省道東夏線穿鎮而過,連線著周邊地區。這裡的古玩交易歷史源遠流長,明清時期就已形成規模。如今,張蘭鎮的古玩市場十分繁榮,家家藏寶物、戶戶賞古玩,每逢週末和節假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愛好者和收藏家都會匯聚於此,交易各類古玩、字畫、瓷器等。除了古玩產業,張蘭鎮的工業也在不斷發展,以機械製造、建材等產業為主。農業方面,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農產品豐富多樣。張蘭鎮還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許多古老的廟宇和建築,如普照寺、源神廟等,這些古建築見證了張蘭鎮的歷史變遷,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連福鎮

連福鎮位於介休市東南部,全鎮總面積約88.5平方千米,人口約3.6萬人。這裡地勢較為平坦,交通便利,縣道洪連公路貫穿全境。連福鎮的經濟以農業和工業為主,農業方面,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其中,連福鎮的蘋果、葡萄等水果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工業方面,以煤炭、建材、化工等產業為主,擁有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連福鎮還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和綠化工作,全鎮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鎮內有一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洪山泉,泉水清澈,四季長流,是當地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一處美麗的自然景觀。此外,連福鎮還有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如春節期間的社火表演、元宵節的花燈展等,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洪山鎮

洪山鎮位於介休市東南10公里處,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全鎮總面積約43.5平方千米,人口約1.8萬人。洪山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是介休琉璃燒製技藝的發源地,洪山陶瓷始建於唐貞元年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洪山鎮的琉璃製品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聞名於世,產品遠銷國內外。如今,洪山鎮仍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琉璃燒製作坊,遊客可以在這裡參觀琉璃的製作過程,購買到精美的琉璃工藝品。除了琉璃產業,洪山鎮的旅遊業也在逐漸興起,依託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開發了一些旅遊景點,如后土廟、洪山源泉等。后土廟是一處龐大的道教廟宇建築群,屋頂琉璃裝飾美不勝收,被譽為“琉璃藝術瑰寶”,是祭祀后土娘娘的場所。洪山源泉是介休的主要水源之一,泉水清澈甘甜,周邊景色秀麗,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龍鳳鎮

龍鳳鎮地處介休市南部,因境內有龍鳳河而得名。全鎮總面積約121.8平方千米,人口約2.3萬人。龍鳳鎮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北部為平川。這裡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較高,有許多珍稀的植物和動物。龍鳳鎮的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農業方面,主要種植玉米、穀子、豆類等糧食作物,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核桃種植、養殖等。龍鳳鎮的核桃品質優良,產量豐富,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之一。旅遊業方面,龍鳳鎮擁有綿山風景區這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綿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著稱,每年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鎮內還有一些農家樂和民宿,為遊客提供了體驗鄉村生活的機會。

義棠鎮

義棠鎮位於介休市西部,全鎮總面積約73.7平方千米,人口約3.2萬人。義棠鎮交通便利,南同蒲鐵路、108國道、大運高速公路穿鎮而過。這裡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鋁等,工業以煤炭、焦化、建材等產業為主,是介休市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義棠鎮的煤炭產業歷史悠久,擁有多家煤礦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義棠鎮也在積極推進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強煤炭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在農業方面,義棠鎮以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為主,同時也發展了一些養殖業。鎮內有一些歷史文化遺蹟,如迴鑾寺,是一處佛教寺院,歷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綿山鎮

綿山鎮位於介休市南部,因地處綿山腳下而得名。全鎮總面積約109.8平方千米,人口約3.1萬人。綿山鎮地勢複雜,山區面積較大,自然資源豐富。這裡的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農業方面,主要種植玉米、穀子、豆類等糧食作物,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中藥材種植、養殖等。綿山鎮的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主要有黃芪、黨參、柴胡等,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旅遊業方面,綿山鎮依託綿山風景區,開發了一些與綿山相關的旅遊專案,如登山、徒步、觀光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此外,綿山鎮還有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如廟會、社火等,每逢節日,村民們都會舉行這些活動,熱鬧非凡,傳承著當地的傳統文化。

宋古鄉

宋古鄉位於介休市城區西北部,全鄉總面積約34.6平方千米,人口約2.3萬人。宋古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108國道、大運高速公路穿鄉而過。這裡是介休市的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較為多元化。工業方面,有一些小型企業,涉及建材、食品加工等領域。農業方面,以種植蔬菜、水果為主,同時發展了一些特色養殖專案。宋古鄉的蔬菜種植規模較大,品種豐富,為介休市城區提供了大量的新鮮蔬菜。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宋古鄉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此外,宋古鄉還注重文化建設,建設了一些文化廣場和活動中心,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佳鄉

三佳鄉位於介休市東部,全鄉總面積約28.7平方千米,人口約1.5萬人。三佳鄉交通便利,縣道三賢大道貫穿全鄉。這裡的經濟以農業和工業為主,農業方面,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花卉種植、養殖等。三佳鄉的花卉種植產業發展迅速,擁有多個花卉種植基地,種植的花卉品種繁多,色彩鮮豔,遠銷周邊地區。工業方面,以化工、機械加工等產業為主,擁有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三佳鄉還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和綠化工作,全鄉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鎮內有一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三佳泉,泉水清澈,是當地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一處美麗的自然景觀。

三、必遊景點

綿山風景區

綿山風景區是晉中首個國家5a級景區,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里處,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綿山景區面積廣闊,約40平方公里,它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綿山自然景觀神奇秀麗,山勢陡峭,峽谷幽深,溪流潺潺,森林茂密,植被覆蓋率高達98%以上,是一處天然的大氧吧。景區內有許多奇峰異石,如抱腹巖、蜂房泉等,抱腹巖猶如巨人的懷抱,可容納萬人,巖下有許多寺廟和建築,氣勢恢宏;蜂房泉的泉水從山壁上的小孔中湧出,如蜜蜂築巢般密集,十分奇特。綿山的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這裡是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景區內有眾多的寺廟和道觀,如大羅宮、雲峰寺等,大羅宮是一座宏偉的道教宮殿,建築風格獨特,內部供奉著眾多道教神像,金碧輝煌;雲峰寺是佛教聖地,寺內有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和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外,綿山還有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如介子推隱居綿山的傳說,為景區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遊客在綿山可以登山攬勝,欣賞自然風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參觀寺廟道觀,瞭解宗教文化,感受歷史的沉澱;還可以參與一些民俗活動,體驗當地的傳統文化。

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位於介休市城區東南10公里龍鳳鎮張壁村,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古村落,也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堡始建於十六國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約0.12平方公里。張壁古堡的建築風格獨特,城牆高大堅固,城門威嚴壯觀,堡內的街道佈局呈“丁”字形,主次分明,縱橫交錯。古堡內儲存了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民居、廟宇、樓閣等,這些建築造型精美,雕刻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張壁古堡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地道,地道四通八達,上下三層,長達10公里,地道內設有通風口、瞭望孔、陷阱等設施,是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也是古堡居民在戰亂時期的避難場所。遊客在張壁古堡可以穿梭於狹窄的巷道,觸控古老的磚牆,感受歷史的厚重。沿著地道前行,彷彿能聽見昔日的腳步聲與兵器碰撞聲,體驗古代軍事防禦的精妙佈局。古堡內的可汗廟、空王行祠等廟宇,承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空王行祠內供奉的空王佛,相傳是一位能呼風喚雨的高僧,其肉身坐化像至今儲存完好,令人稱奇。此外,古堡還保留著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如春節期間的社火表演,村民們身著傳統服飾,舞龍舞獅、跑旱船,熱鬧非凡,讓遊客深入領略當地的民俗風情。

后土廟

后土廟位於介休市廟底街,是一處龐大的道教廟宇建築群,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后土廟古建築群之一。該廟始建於唐代,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與擴建。廟宇坐北朝南,佔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影壁、山門、戲臺、獻殿、正殿等,佈局嚴謹,氣勢恢宏。后土廟最令人讚歎的是其精美的琉璃裝飾,屋頂上的琉璃脊飾、鴟吻、走獸等構件,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堪稱琉璃藝術的瑰寶。尤其是正殿的琉璃裝飾,以龍鳳、花卉等圖案為主,工藝精湛,立體感十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展現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水平。廟內還儲存著許多珍貴的彩塑和壁畫,彩塑造型逼真,線條流暢;壁畫內容豐富,描繪了道教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祆神樓

祆神樓位於介休市順城關大街東端,是一座集過街樓、戲臺、樂樓功能於一體的古代樓閣式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座祆教建築。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康熙、乾隆年間。祆神樓坐北朝南,通高約20米,平面呈“凸”字形,由下而上分為臺基、樓身和樓頂三部分。臺基為磚砌,高大堅固;樓身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採用重簷歇山頂式建築風格,斗拱密集,飛簷翹角,造型優美。樓頂琉璃脊飾精美,正脊兩端的鴟吻高大威猛,彰顯出建築的威嚴氣勢。祆神樓不僅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傑作,還承載著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資訊。祆教源於古代波斯,在唐代傳入中國,祆神樓的存在見證了當時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

四、歷史遺址

介休境內留存著眾多歷史遺址,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桑變遷。 義棠古窯址 位於義棠鎮,分佈面積廣泛,是一處重要的古代陶瓷燒製遺址。從出土的陶瓷殘片來看,其年代可追溯至宋、金、元時期。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窯爐遺蹟、作坊遺址以及陶瓷生產工具,這些遺存為研究古代陶瓷製作工藝、生產規模和產業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透過對古窯址的研究,可以瞭解到當時介休的陶瓷產業已頗具規模,生產的陶瓷產品不僅滿足本地需求,還遠銷周邊地區。

小靳古瓷窯遺址 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遺址位於連福鎮小靳村,是明清時期介休陶瓷生產的重要場所之一。遺址內出土的瓷器品種豐富,有青花瓷、白瓷等,其紋飾精美,工藝精湛,反映了當時介休陶瓷製作的高超水平。這些古瓷窯遺址的存在,不僅是介休古代手工業繁榮的見證,也為現代陶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借鑑。

此外,介休還有多處 古墓葬遺址 ,如位於張蘭鎮的一些漢代墓葬群。這些墓葬雖歷經歲月侵蝕和人為破壞,但仍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玉器等文物,為研究漢代的喪葬習俗、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從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當時介休地區的社會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藝術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五、民俗風情

介休的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傳承至今。 寒食清明節習俗 作為介休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活動形式。每年寒食節,當地百姓會禁火冷食,以紀念介子推。同時,還會開展掃墓、插柳、踏青等活動。掃墓時,人們會攜帶祭品前往祖先墓地,清理雜草,擺放供品,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插柳是將柳枝插在門上或屋簷下,寓意驅邪避災;踏青則是人們走出家門,欣賞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在清明節期間,介休還會舉辦盛大的寒食文化節,包括民俗表演、傳統手工藝展示、美食展銷等活動,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與。

介休跑馬神 是一項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主要流傳於義安鎮一帶。活動通常在農曆正月十六舉行,當地村民會裝扮成古代的將士、官員等角色,騎著馬在村中巡遊。巡遊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喧天,馬匹在奔跑中嘶鳴,騎手們英姿颯爽,展現出一種威武豪邁的氣勢。跑馬神活動不僅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更是對古代軍事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紀念。

介休幹調秧歌 是當地傳統的民間戲曲藝術形式,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以獨特的演唱方式和表演風格深受百姓喜愛。幹調秧歌的唱腔高亢激昂,歌詞內容豐富,多以民間故事、傳說和生活瑣事為題材,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和情感。表演時,演員們身著色彩鮮豔的戲服,透過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將一個個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每逢節日或重大活動,幹調秧歌都會在各村的戲臺上演,成為村民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介休的 傳統手工藝 也別具一格。 介休琉璃製作技藝 歷史悠久,工藝複雜,從原料配方、造型設計、制模成型,到燒製上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湛的技藝。琉璃工匠們憑藉著世代相傳的經驗和高超的手藝,製作出的琉璃製品色彩絢麗、造型精美,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裝飾、宗教用品和工藝品等領域。 洪山陶瓷製作技藝 同樣傳承久遠,洪山陶瓷以其獨特的工藝和風格聞名,產品包括生活用品、藝術陶瓷等,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六、特色美食

介休的特色美食豐富多樣,令人垂涎欲滴。 介休灌餡糖 是當地傳統的糕點美食,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以優質的小米、麥芽為主要原料,經過熬糖、發酵、過濾等多道工序製成糖漿,再將糖漿灌入用芝麻、花生、核桃等製成的餡料中,冷卻後切成小塊。灌餡糖外皮酥脆,內餡香甜,入口即化,具有濃郁的芝麻和堅果香味,是介休人喜愛的傳統零食,也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砂子餅 也是介休的特色小吃之一。它的製作方法獨特,先將麵粉、雞蛋、食用油等原料混合,揉成麵糰,再將麵糰分成小塊,擀成薄餅。然後將洗淨的小石子在鍋中加熱,把薄餅放在石子上烤制。砂子餅外觀金黃,口感酥脆,有淡淡的鹹香味道。由於石子的均勻受熱,使得砂子餅烤製得十分均勻,外皮酥脆,內裡鬆軟,別有一番風味。

介休碗託 是一道深受大眾喜愛的冷盤。它以蕎麵為主要原料,加水攪拌成糊狀,倒入碗中,上籠蒸熟後晾涼。食用時,將碗託從碗中取出,切成條狀或片狀,加入辣椒油、醋、蒜泥、芝麻醬等調料拌勻。碗託口感爽滑,筋道有嚼勁,搭配上香辣的調料,味道鮮美,是夏季消暑解膩的佳品。

羊肉餄餎 是介休人餐桌上的常客。選用新鮮的羊肉,經過燉煮、調味製成鮮美的羊肉湯。餄餎面則是用蕎麥麵或白麵,透過特製的餄餎床壓制成細長的麵條,放入沸水中煮熟。食用時,將餄餎面撈入碗中,澆上滾燙的羊肉湯,再加入羊肉片、蔥花、香菜等佐料。羊肉餄餎湯鮮味美,麵條筋道,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既能充飢又能驅寒保暖。

介休貫餡糖 與灌餡糖有所不同,它以優質小米、大麥為原料,經發芽、糖化、熬製等工序製成飴糖,再將芝麻、花生、核桃仁等炒熟碾碎,加入飴糖中攪拌均勻,然後拉制成條,切成小段。貫餡糖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滋補身體的功效,是介休的傳統滋補食品。

七、旅遊指南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

介休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春季(3 - 5月) ,氣溫逐漸回暖,萬物復甦,此時前往綿山風景區,可以欣賞到漫山遍野的山花,感受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張壁古堡周邊的田野也綠意盎然,適合漫步遊覽。 秋季(9 - 11月) ,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是旅遊的黃金季節。綿山的樹葉逐漸變色,層林盡染,景色美不勝收;后土廟、祆神樓等古建築在秋高氣爽的天氣下更顯古樸莊重。夏季雖然較為炎熱,但綿山景區內綠樹成蔭,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冬季介休會有降雪,部分景點會呈現出銀裝素裹的美景,但氣溫較低,出行需做好保暖措施。總體而言,春秋兩季最適宜出遊。

交通指南

外部交通:

- 航空:距離介休較近的機場為太原武宿國際機場,距離約130公里。遊客抵達機場後,可在機場大巴站點乘坐前往介休的大巴車,車程約2小時;也可選擇在機場租車自駕前往,或先乘坐機場大巴到太原市區,再從太原汽車站或太原南站乘坐前往介休的長途客車。

- 鐵路:介休站和介休東站是主要的鐵路站點。介休站位於市區,有多趟普通列車停靠,可直達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介休東站是高鐵站,開通了前往太原、石家莊、鄭州等城市的高鐵,交通十分便捷。從火車站可乘坐市內公交車或計程車前往各景點。

- 公路:介休交通便利,108國道、大運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自駕遊客可透過大運高速、京昆高速等進入介休,導航軟體可準確指引路線。從周邊城市如太原、平遙、臨汾等地出發,駕車均可在2小時內到達介休。

內部交通:

- 公交車:介休市內有多條公交線路,連線市區與各個鄉鎮及主要景點。例如,有公交車直達綿山風景區、張壁古堡等,但部分線路發車間隔較長,出行前建議查詢好公交時刻表。

- 計程車:市區計程車數量較多,打車出行較為方便,前往周邊景點的費用可與司機協商。不過,前往偏遠景點時,建議提前談好價格,以免產生糾紛。

- 旅遊專線車:在旅遊旺季,介休會開通一些旅遊專線車,連線主要景區。遊客可在市區的旅遊集散中心或酒店諮詢旅遊專線車的發車時間和線路。

- 租車:如果想要更自由地遊覽介休,可選擇在市區租車。租車價格根據車型不同有所差異,普通轎車日租金約200 - 400元,suv日租金約300 - 600元。租車時需攜帶身份證、駕駛證等證件,提前瞭解租車公司的相關規定和保險條款。

住宿推薦

- 市區酒店:介休市區住宿選擇豐富,有各類星級酒店、商務酒店和快捷酒店。如介休萬豪酒店等星級酒店,設施齊全,服務周到,價格在400 - 800元/晚;漢庭、如家等快捷酒店,價效比高,價格在150 - 300元/晚。市區住宿交通便利,周邊餐飲、購物設施完善,適合對住宿條件要求較高且希望出行便捷的遊客。

- 綿山風景區住宿:景區內有多家酒店和民宿可供選擇,如綿山大酒店等。住在景區內可以更充分地享受綿山的美景,清晨和傍晚避開人流高峰,感受山林的寧靜與清幽。景區內住宿價格相對較高,酒店標間價格在300 - 600元/晚,民宿價格在150 - 300元/晚。

- 張壁古堡周邊住宿:張壁古堡附近有一些農家客棧和民宿,環境幽靜,能讓遊客體驗鄉村生活。這些住宿價格較為實惠,一晚約100 - 200元,部分民宿還提供餐飲服務,遊客可以品嚐到地道的農家菜。

行程規劃

一日遊推薦:

- 歷史文化之旅:早上前往張壁古堡,遊覽這座神秘的古村落,探索地下地道,參觀古堡內的古建築和廟宇,感受歷史的滄桑。中午在古堡附近的餐館品嚐介休特色美食,如砂子餅、碗託等。下午前往後土廟,欣賞精美的琉璃裝飾和珍貴的彩塑壁畫,瞭解道教文化。傍晚返回市區,在市區逛逛夜市,品嚐當地小吃。

- 自然風光之旅:全天遊覽綿山風景區。早上從市區出發,抵達綿山後,可先乘坐景區觀光車前往大羅宮,參觀宏偉的道教宮殿;接著前往雲峰寺,感受佛教文化的莊嚴。中午在景區內的餐廳用餐,品嚐特色菜餚。下午徒步遊覽綿山的自然景觀,如抱腹巖、蜂房泉等,欣賞奇峰異石和秀麗的自然風光。傍晚時分,乘坐觀光車下山返回。

兩日遊推薦:

- 第一天:上午遊覽張壁古堡,深入瞭解古村落的歷史和文化。中午在古堡附近用餐後,下午前往祆神樓,欣賞這座獨特的古代樓閣式建築,瞭解祆教文化。晚上住在市區,品嚐介休特色美食,如灌餡糖、羊肉餄餎等。

- 第二天:全天遊覽綿山風景區。早上進入景區後,依次參觀大羅宮、雲峰寺、水濤溝等景點,欣賞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中午在景區內用餐,下午繼續遊覽,可選擇參與一些景區內的娛樂專案,如滑道、纜車等。傍晚返回市區,結束行程。

三日遊推薦:

- 第一天:抵達介休後,先前往義棠古窯址或小靳古瓷窯遺址,瞭解介休古代陶瓷文化。中午在附近鄉鎮用餐,品嚐當地農家菜。下午前往張蘭古鎮,參觀古玩市場,感受古鎮的商貿氛圍,遊覽普照寺等古建築。晚上住在張蘭鎮或返回市區。

- 第二天:全天遊覽綿山風景區,詳細參觀各個景點,深度體驗綿山的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晚上住在綿山景區內,欣賞夜景。

- 第三天:上午遊覽后土廟和祆神樓,感受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中午在市區用餐後,下午前往龍鳳鎮,參觀一些傳統村落,體驗鄉村生活,或前往三佳鄉觀賞花卉種植基地。傍晚時分,結束在介休的行程,準備返程。

介休這座城市,無論是追尋歷史遺蹟、感受民俗風情,還是欣賞自然風光、品嚐特色美食,都能給遊客帶來豐富而獨特的體驗,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