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縣,地處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中部,位於管涔山脈以東、雲中山脈以西,地理座標為東經111°50’ - 120°40’、北緯38°31’ - 39°8’ 。全縣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52公里,總面積1987.7平方公里,約佔忻州市總面積的7.68%,在忻州市各縣中面積居第5位。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三晉母親河——汾河與桑乾河上游——恢河的發源地,滋養著這片土地,孕育出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一、鄉鎮風采

寧武縣下轄4鎮10鄉,每一個鄉鎮都有其獨特的風貌與故事。

- 陽方口鎮:地處寧武縣北部,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北同蒲鐵路、寧岢鐵路在此交匯,大運公路、崞水公路穿鎮而過,交通便利。它因位於陽方口峽谷口而得名,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陽方口鎮依託交通優勢,發展起了煤炭運輸、商貿物流等產業。鎮內有熱鬧的集市,每逢集日,周邊鄉村的人們都會前來採購生活用品、農產品等,一片繁榮景象。周邊的山水風光也獨具特色,峽谷幽深,河水清澈,吸引著不少戶外愛好者前來徒步、探險。

- 鳳凰鎮:作為寧武縣的縣城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原名城關鎮,後因寧武城形似鳳凰而改名鳳凰鎮。這裡高樓林立,街道整潔,有繁華的商業街,匯聚了各種商店、餐廳、娛樂場所。縣城內有現代化的學校、醫院,為居民提供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鳳凰鎮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建築和傳統的街巷,如寧武關鼓樓周邊的街區,青石板路,古色古香,讓人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交融。

- 東寨鎮:位於寧武縣中部,是寧武縣的旅遊重鎮。它地處蘆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周邊有眾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如蘆芽山、萬年冰洞、情人谷、汾河源頭等。東寨鎮的旅遊業十分發達,鎮上有許多酒店、客棧、農家樂,為遊客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當地居民大多從事與旅遊相關的產業,生活富裕。這裡的人們熱情好客,每當旅遊旺季,他們都會以最誠摯的態度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向遊客們介紹寧武的美景和美食。

- 石家莊鎮:在寧武縣南部,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這裡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主要種植玉米、土豆、莜麥等作物,農產品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石家莊鎮的畜牧業也頗具規模,養殖牛、羊等家畜,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鎮內有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品製作坊,如編織、刺繡等,傳承著當地的民間技藝,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成為遊客喜愛的紀念品。

寧武縣的10個鄉各具特色。薛家窪鄉地處山區,森林資源豐富,當地村民靠山吃山,發展起了林下經濟,種植中藥材、養殖蜜蜂等;餘莊鄉以其美麗的田園風光著稱,這裡有大片的農田和果園,春天桃花、杏花盛開,秋天果實累累,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觀賞和採摘;涔山鄉因臨近涔山而得名,境內的懸崖棧道、懸空村等景點充滿了神秘色彩,是戶外探險愛好者的天堂;化北屯鄉位於汾河岸邊,水資源豐富,漁業和灌溉農業發達,當地的汾河魚肉質鮮美,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西馬坊鄉、新堡鄉、迭臺寺鄉、懷道鄉、圪謬鄉、東馬坊鄉等也都在農業、林業、畜牧業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發展特色,共同構成了寧武縣豐富多彩的鄉村畫卷。

二、歷史文化

寧武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歷史沿革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戰國初期,這裡是趙國和北方少數民族樓煩、林胡征戰、爭奪的地帶。起初為樓煩所居,後來被趙國征服,寧武地區納入趙國版圖。公元前332年,趙肅候在寧武境內修築長城,遺址始於管涔山,經炭窯坪西,達岢嵐,終抵興縣,雖歷經歲月滄桑,部分遺址仍留存至今,見證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歷史。

秦朝時,寧武屬太原郡地。西漢時,公元前141年(後元三年)以前,寧武一帶為雁門郡樓煩縣、太原郡汾陽縣地。此後,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變遷。東漢末年,武州縣廢,匈奴人南下居住於此。西晉重設樓煩縣。南北朝時期,這裡先後為北魏漯源川、北秀容地等。隋朝時,寧武縣城附近寧化、雁門及崞縣都屬樓煩郡的靜樂縣地。唐朝時,寧武始為唐的領地,曾為天安軍地。北宋初,內長城以北地區為遼國所有,宋在寧武縣城西南百里處設寧化縣,後改寧化軍。金滅遼後,寧武歸金,寧化軍、寧化縣襲宋置。元朝時,寧化州一部分設窟谷縣,後與寧化合並歸管州管轄。明朝時,寧武縣為崞縣西境,隸屬於太原府,1369年(洪武二年)設立太原左衛、前衛,又在寧化設立守禦所。1468年(成化四年),寧武守禦所歸寧武關管轄,並配備三關總兵,統領寧武關、偏頭關、雁門關三關軍事,為山西鎮。清朝初期,寧武關改為寧武營,1725年(雍正三年)設寧武府,並將寧化等10堡歸寧武縣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寧武府,寧武縣屬雁門道。1946年7月1日,寧武縣城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武縣的歸屬也經歷了多次調整,2001年,忻州地區改設忻州市,寧武縣屬於忻州市。

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寧武湧現出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臺駘,這位上古時期的治水英雄,疏通汾水河道,為寧武及周邊地區的百姓消除水患,他的功績被後人傳頌不衰。周遇吉,明朝末年的名將,堅守寧武關,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展開激烈戰鬥,雖最終城破身死,但他的英勇事蹟和愛國精神激勵著無數後人。劉肇文,首開本縣留學外國的先河,為寧武帶來了新的思想和知識,推動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南桂馨參與辛亥革命太原起義,為推翻封建帝制做出了貢獻。張初元創造“勞武結合”,在抗日戰爭時期,帶領群眾一邊生產一邊戰鬥,為保衛家鄉、抗擊日寇發揮了重要作用。邢四娃創辦“軍火合作社”,為抗戰提供了重要的物資支援。這些歷史人物,或在政治、軍事上有著卓越的表現,或在文化、社會發展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的故事成為寧武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武的文化脈絡豐富多樣,融合了邊塞文化、農耕文化、遊牧文化等多種元素。作為內長城、外三關要塞,寧武在古代軍事防禦中具有重要地位,留下了眾多與軍事相關的文化遺蹟和傳說,如寧武關的故事、長城的傳說等,體現了邊塞文化的雄渾與豪邁。同時,寧武的農耕文化也源遠流長,農民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農耕習俗和民間藝術,如剪紙、麵塑、民歌等。此外,由於歷史上曾有遊牧民族在此居住和活動,遊牧文化也在這裡留下了痕跡,如一些傳統的畜牧方式和生活習俗,與農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寧武的文化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不斷演變,既保留了傳統的特色,又吸收了新的元素,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必遊景點

寧武的自然風光得天獨厚,旅遊資源豐富多樣,有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必遊景點。

- 蘆芽山風景名勝區:這是寧武最著名的景區之一,總面積321平方公里,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廟、關十大景觀於一體,是北方原始型山水形態旅遊景區的代表。蘆芽山海拔2739米,峰巒重疊,怪石嶙峋,植被茂密,四季景色各異。春季,漫山遍野的野花競相開放,五彩斑斕;夏季,山林鬱鬱蔥蔥,是避暑的好去處;秋季,層林盡染,紅葉似火;冬季,銀裝素裹,宛如童話世界。山上有許多珍稀的動植物,是天然的動植物寶庫。馬侖草原位於蘆芽山之巔,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亞高山草甸之一,草原上牧草豐茂,牛羊成群,遠處山巒起伏,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讓人彷彿置身於塞外草原。

- 萬年冰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已有300萬年的歷史,是全國迄今發現的最大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在永久凍土層以外發現的罕見大冰洞。冰洞海拔約2121米,洞內四季冰封,冰柱、冰簾、冰瀑、冰花、冰床、冰筍等景觀千姿百態,晶瑩剔透,宛如一座神奇的水晶宮殿。即使是在三伏炎夏,洞內也是寒氣逼人,與洞外的炎熱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至今仍是地質學上的不解之謎,吸引著眾多遊客和科學家前來探秘。

- 汾河源頭:據《山海經》記載,汾河發源於此。源頭處有一個清澈的水塘,塘水碧綠,深不見底。石壁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形圖案,栩栩如生。源頭周圍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汾河從這裡開始,一路蜿蜒南下,流經山西多個地區,是山西人民的母親河。汾河源頭不僅是一處自然景觀,更是一種文化象徵,承載著山西人民對母親河的深厚情感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 情人谷:是一條浪漫的峽谷,谷內山水相依,景色秀麗。峽谷長約10公里,四季景色迷人。春季,山花爛漫,香氣撲鼻;夏季,清泉潺潺,涼爽宜人;秋季,紅葉滿山,如詩如畫;冬季,冰瀑高懸,晶瑩剔透。情人谷內有許多形狀奇特的石頭和清澈見底的水潭,傳說情侶們來到這裡,在水潭中許願,便能永結同心,因此吸引了許多情侶前來遊玩,感受這份浪漫與甜蜜。

- 懸空村:村莊背依懸崖,面臨深淵,房屋依山就勢而建,彷彿懸在空中,十分壯觀。這裡的建築風格獨特,多為木質結構,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懸崖峭壁上。村民們的生活方式也保留著傳統的特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遊客來到懸空村,可以體驗到獨特的山村生活,欣賞到絕美的自然風光,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的智慧。

- 懸崖棧道:這是一條鑲嵌在懸崖峭壁上的古棧道,全長約42華里,蜿蜒曲折,驚險刺激。棧道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僧人們為了修行和躲避戰亂而修建的。沿著棧道前行,可以欣賞到懸崖峭壁上的自然風光,還能參觀一些古老的寺廟和石窟。懸崖棧道不僅是一條旅遊線路,更是一部活著的歷史,讓人感嘆古人的勇氣和毅力。

四、古剎寺廟道觀

寧武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古剎、寺廟和道觀,它們承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和歷史價值。

- 延慶寺:位於寧武縣陽方口鎮河西村,始建於宋代,歷經多次修繕。寺內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等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佛像莊嚴肅穆,工藝精湛。寺內儲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碑刻,記載了延慶寺的歷史變遷和佛教文化在寧武的傳播與發展。每年都有許多信徒前來朝拜,香火旺盛。

- 萬佛寺:坐落在寧武縣東寨鎮二馬營村,是一座佛教寺廟。寺廟周圍群山環繞,環境清幽。萬佛寺內有一座高大的佛像,佛像造型優美,神態安詳。寺內還種植著許多松柏,四季常青,增添了一份寧靜與莊嚴的氛圍。這裡的僧人們潛心修行,弘揚佛法,吸引著不少對佛教文化感興趣的遊客前來參觀和學習。

- 石門懸棺: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寺廟道觀,但它是寧武獨特的人文景觀。這裡的懸棺大多放置在懸崖峭壁的洞穴中,有的用木樁支撐,有的直接嵌入岩石縫隙,其放置方式和年代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石門懸棺是一種古老的喪葬習俗的體現,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死觀念和宗教信仰,對於研究古代文化和民俗具有重要的價值。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到一種神秘而獨特的氛圍,驚歎於古人的奇特葬俗。

五、歷史遺址

寧武的歷史遺址眾多,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 寧武關:與雁門關、偏頭關並稱“外三關”,是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寧武關城樓高大雄偉,城牆堅固厚實,雖歷經戰火和歲月的侵蝕,部分城牆和城樓依然儲存完好。寧武關在歷史上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多次發生過激烈的戰鬥,如周遇吉堅守寧武關對抗李自成農民軍的戰役,至今仍被人們傳頌。如今,寧武關已成為寧武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參觀,感受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氣勢和歷史的滄桑變遷。

- 明長城遺址:寧武境內的明長城遺址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沿著山巒蜿蜒伸展,如一條巨龍橫臥在大地之上。長城的磚石歷經風雨洗禮,雖已斑駁,但依然能讓人想象到當年長城的雄偉和堅固。在長城遺址上,還能看到一些烽火臺的遺蹟,這些烽火臺在古代是傳遞軍事資訊的重要設施,一旦有敵情,烽火臺上就會燃起狼煙,迅速向周邊地區傳遞警報。明長城遺址不僅是一處歷史遺蹟,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徵。

- 寧化古城:歷經千年,儲存相對完好,是全國最小的宋城。古城內青磚黛瓦,街巷縱橫,古色古香。城牆、城門、廟宇等建築依然保留著宋代的風格和特色。寧化古城在歷史上曾是軍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如今,古城內的居民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氛圍,彷彿穿越回了古代。

六、民俗風情

寧武的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 傳統節日:春節是寧武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從臘月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打掃房屋,貼春聯、窗花,蒸花饃等。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寓意著辭舊迎新。正月初一,人們穿著新衣,走親訪友,互相拜年。元宵節也是寧武的重要節日,人們會舉辦各種社火活動,如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等,熱鬧非凡。此外,寧武還有二月二龍抬頭、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和習俗。

- 民間藝術:剪紙是寧武民間藝術的代表之一,寧武剪紙風格粗獷豪放,質樸誇張,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花鳥魚蟲、人物故事、民俗風情等。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圖案,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麵塑也是寧武的傳統民間藝術,人們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形狀的麵塑,如動物、花卉、人物等,造型逼真,色彩鮮豔,常用於祭祀、慶祝節日等場合。寧武的民歌也獨具特色,歌詞質樸,旋律優美,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勞動和情感,如《想親親》《刨洋芋》等民歌廣為傳唱。

- 傳統手工藝:寧武的傳統手工藝還有編織、刺繡、木雕等。編織藝人用柳條、竹條等材料編織成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如籃子、筐子、椅子等,既實用又美觀。刺繡藝人在布料上繡出精美的圖案,如牡丹、荷花、龍鳳等,色彩鮮豔,針法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木雕藝人用木頭雕刻出各種人物、動物、花卉等造型,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體現了寧武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七、特色美食

寧武的美食獨具風味,讓人垂涎欲滴。

- 寧武油炸糕:是寧武本地的風味食品,表皮酥脆,裡面精軟,香甜可口。油炸糕一般用黃米麵製作,包上豆沙、紅棗等餡料,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剛出鍋的油炸糕香氣撲鼻,咬上一口,外酥裡嫩,甜而不膩,是寧武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 寧武水餃:皮薄餡大,肚兒圓,是寧武人宴席、婚嫁、喜慶節令、迎賓的美食。寧武水餃的餡料豐富多樣,有豬肉大蔥餡、羊肉胡蘿蔔餡、韭菜雞蛋餡等,根據個人口味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餡料。包好的水餃個個飽滿,煮好後盛在碗裡,配上醋、辣椒油等調料,味道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 涔山芥菜:質細而堅實,味辣而酸甜,是寧武縣的特產,營養豐富。涔山芥菜一般採用傳統的醃製方法,將新鮮的芥菜洗淨、晾乾,放入缸中,加入適量的鹽、糖、醋等調料,醃製一段時間後即可食用。醃製好的涔山芥菜口感爽脆,酸辣可口,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一起炒制,是寧武人餐桌上常見的開胃小菜。因其獨特的風味,在周邊地區也頗有名氣,不少遊客離開寧武時,都會購買一些涔山芥菜作為伴手禮,帶回家與親友分享。

- 莜麵栲栳栳:莜麵是寧武的主要農作物之一,莜麵栲栳栳便是用莜麵製作的經典美食。製作時,將莜麵用開水燙熟,揉成麵糰,揪成小劑子,在光滑的石板上用手掌推成薄如紙片的長片,再捲成筒狀,整齊地碼放在蒸籠裡,形如蜂窩。蒸熟後的莜麵栲栳栳口感筋道,搭配上用羊肉、土豆、胡蘿蔔等食材熬製的滷汁,鮮香濃郁,營養豐富。在寧武的大小餐館裡,莜麵栲栳栳都是必點菜品,它不僅是當地人喜愛的主食,也讓眾多外地遊客讚不絕口。

- 一窩絲餅:這種餅層層疊疊,絲絲如縷,口感酥脆香甜。製作一窩絲餅工藝複雜,需將麵糰反覆揉制、擀薄、刷油、摺疊,再盤成餅狀,放入鍋中烙制。出鍋後的一窩絲餅色澤金黃,散發著濃郁的麥香和油香,用手輕輕一掰,便會呈現出如髮絲般的層次。無論是當作早餐,還是搭配茶水作為點心,一窩絲餅都十分合適,深受寧武百姓和遊客的喜愛 。

- 燴菜:寧武燴菜是一道極具地方特色的家常菜,以土豆、白菜、豆角、粉條等為主要食材,有時還會加入五花肉、排骨等肉類。將各種食材放入大鍋中燉煮,讓它們充分吸收彼此的味道。燉好的燴菜湯汁濃郁,土豆綿軟,白菜入味,粉條爽滑,肉類鮮嫩,一大鍋燴菜熱氣騰騰,適合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享用。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一碗熱騰騰的燴菜,能驅散寒意,帶來滿滿的溫暖和幸福感。

八、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時間

寧武四季分明,不同季節有著不同的景緻與體驗。每年5 - 10月是最佳旅遊季節。5 - 6月,氣溫逐漸回暖,蘆芽山漫山遍野的山花次第開放,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杏花點綴在翠綠的山林間,是觀賞山花、親近自然的好時節;7 - 8月盛夏時分,當許多地方酷暑難耐,寧武卻涼爽宜人,平均氣溫在20c左右,是絕佳的避暑勝地,此時前往萬年冰洞,洞內晶瑩的冰景與洞外的炎炎夏日形成強烈反差,極具震撼力;9 - 10月進入秋季,寧武層林盡染,五彩斑斕的秋葉將山巒裝扮得如詩如畫,尤其是蘆芽山和情人谷,紅葉似火,美不勝收,同時秋季也是豐收的季節,能品嚐到新鮮的農產品。

(二)交通方式

1. 外部交通

- 航空:距離寧武較近的機場是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從機場下飛機後,可在機場長途汽車站乘坐前往寧武的大巴車,車程約3 - 4小時;也可以先乘坐機場大巴到太原市區,再從太原客運東站乘坐發往寧武的班車。

- 鐵路:寧武縣有寧武站,北同蒲鐵路、寧岢鐵路在此交匯,可乘坐火車直達寧武站。從北京、太原、大同、朔州等城市均有列車開往寧武,交通較為便利。

- 公路:寧武縣的公路交通也十分發達,大運公路、崞水公路穿境而過。太原客運東站、朔州汽車站、忻州汽車站等均有發往寧武的班車,遊客可根據自己的出發地選擇合適的乘車地點。

2. 內部交通

- 公交車:寧武縣城內有公交線路,可前往縣城周邊一些景點,但對於距離較遠的景區,公交線路覆蓋有限。

- 計程車:縣城內計程車數量較多,出行方便。但前往較遠景區,需與司機提前談好價格,一般前往東寨鎮等旅遊集中區域價格在80 - 150元左右。

- 旅遊專線車:在旅遊旺季,寧武縣城會開通前往蘆芽山等主要景區的旅遊專線車,方便遊客出行,遊客可在縣城汽車站或景區售票點諮詢具體發車時間和票價。

- 自駕:如果選擇自駕,可透過導航軟體規劃路線,寧武各主要景區均有停車場。自駕的優勢在於行程自由,可隨時停靠欣賞沿途風景,但部分山區道路彎道較多,駕駛時需注意安全。

(三)住宿推薦

1. 縣城住宿:寧武縣城住宿選擇豐富,有星級酒店、快捷酒店和經濟型賓館。星級酒店如寧武國際大酒店等,提供較為高階的住宿服務,房間設施齊全,環境舒適,價格在300 - 800元不等;快捷酒店如漢庭、如家等,價效比高,價格在150 - 300元左右,適合普通遊客;經濟型賓館價格更為親民,一般在100 - 150元,適合預算有限的揹包客。縣城住宿的優勢在於生活配套設施完善,餐飲、購物方便。

2. 東寨鎮住宿:作為旅遊重鎮,東寨鎮緊鄰蘆芽山等主要景區,是大多數遊客的住宿首選。這裡有眾多酒店、客棧和農家樂。酒店價格根據檔次不同在200 - 500元左右;客棧和農家樂價格相對較低,一般在100 - 200元,部分農家樂還提供餐飲服務,遊客可以品嚐到地道的農家菜,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

(四)注意事項

1. 寧武部分景區位於山區,地形複雜,遊客在遊覽時要嚴格按照景區規定的路線行走,不要擅自進入未開發區域,以免發生危險。尤其是在攀爬蘆芽山、行走懸崖棧道時,要注意腳下安全,穿戴合適的運動鞋。

2. 萬年冰洞內氣溫較低,即使在夏季前往,也需攜帶厚外套或棉衣,以防著涼。

3. 寧武的民俗文化豐富,遊客在與當地居民交流和參觀民俗活動時,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避免因文化差異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4. 品嚐當地美食時,要選擇正規的餐館和店鋪,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防腸胃不適。如果對某些食物過敏,要提前告知商家。

5. 寧武夏季紫外線較強,外出遊玩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塗抹防曬霜、佩戴太陽鏡和遮陽帽等;冬季氣溫較低,要注意保暖,穿戴厚棉衣、圍巾、手套等防寒衣物。

寧武,這座晉北小城,以其廣袤的土地、豐富的鄉鎮特色、深厚的歷史文化、迷人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和美味的特色美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索。無論是追尋歷史的足跡,還是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亦或是體驗別樣的民俗生活,寧武都能給你帶來一場難忘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