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這座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的城市,是山西省的省會,也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它就像一位歷史的見證者,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又以蓬勃的發展活力展現著當下的魅力。全市總面積690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543.50萬人。太原市人民政府駐新建路69號,截至2023年11月,下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一、歷史的長河:沿革與脈絡
太原擁有著2500多年的建城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晉國北征,太原地區正式納入晉國版圖。那時的太原,已初現其在軍事和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太原郡設立,郡治位於晉陽。自此,太原在華夏大地的行政區劃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成為中原王朝統治北方地區的重要據點。
在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太原地區的歸屬歷經多次變化。西漢時,太原郡轄二十一縣,是北方的重要區域。新朝時,部分地名有所更改,如界休改為界美,榆次改為太原亭。晉朝時,太原郡曾改為太原國,後又恢復為郡。魏晉時期,幷州及所轄太原郡地多次在不同勢力間更迭。304年—394年間,更是先後被西晉、前趙、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佔據,境土屢分,國號幾易,治所時遷,這片土地見證了諸多政權的興衰榮辱 。
到了隋唐至宋元時期,太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隋朝大業元年(605年),晉陽縣併入太原縣。唐代時,統治者對晉陽城進行了數次擴建,並將其封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為“三都”“三京”。這一時期,太原的政治地位顯著提升,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城市之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商賈旅人。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掉北漢政權後,下令火燒晉陽城,這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化為廢墟,太原府也降為幷州,太原縣併入榆次縣。不過,三年後(982年),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城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建立起來。宋嘉佑四年(1059年),幷州又改回太原府。宋天會六年(1128年),分宋河東路為河東北路、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兵馬都總管治所設於太原,太原府也被改稱為幷州太原郡河東總管 。元朝末年,社會動盪,民間暴動四起,太原也難以置身事外。
明清時期,太原又經歷了一系列變革。明朝初期,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為晉王,並大規模擴建太原城,使其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首。當時的太原城規模宏大,防禦堅固,在軍事防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了當地商業和文化的發展。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起義軍攻克太原地區,隨後明朝滅亡。同年九月十三日,清軍圍攻太原,大順將領陳永福頑強抵抗,但最終十月三日,清軍用大炮擊破太原城西北角城牆,佔領太原城。清朝雍正年間,清政府對地方建置進行了較大變動,太原府所屬的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為省直隸州,之後又有一些州縣的歸屬調整,至清末,太原府轄一州十縣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原市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山西省省會。此後,太原市不斷發展壯大,1951年晉源縣併入,1958年陽曲縣和清徐縣撤銷併入,後又相繼復設。1972年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92年,太原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大量外資湧入,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撤銷南城區、北城區等5個區,改設小店區、迎澤區等6個區,城市佈局更加合理,發展更加有序。
二、多元的風貌:特色與景觀
(一)自然風貌
太原的地形地貌獨特,東、西、北三面群山環抱,形成了典型的“兩山夾一川”地貌格局。東部的系舟山平均海拔超1500米,山勢較為平緩,山上植被豐富,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競相開放,五彩斑斕;夏天,綠樹成蔭,是人們避暑的好去處;秋天,樹葉金黃,層林盡染;冬天,白雪皚皚,銀裝素裹。西部的雲中山地形險峻,這裡煤炭資源豐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煤炭產業對太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中南部是汾河沖積形成的河谷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平均海拔約800米,是城市的核心區域,人口密集,高樓林立,商業繁榮。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高差顯著,西北部婁煩縣的赫赫巖山主峰海拔2708米,為全市最高點;清徐縣西青堆的汾河漫灘海拔僅760米,為最低處,相對高差達1948米 。
太原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夏熱、春秋短促、晝夜溫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冬季,受北方冷空氣影響,氣溫較低,時常有降雪,城市銀裝素裹,別有一番景緻;夏季,氣溫較高,但由於晝夜溫差大,夜晚相對涼爽。春秋季節短暫,卻也有著獨特的韻味,春天萬物復甦,柳綠花紅;秋天秋高氣爽,天空格外湛藍。境內有縱貫南北的汾河,它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水量充沛,其間有幾十條支流匯入,流域面積6331平方千米,汾河不僅為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也孕育了兩岸的文明和生態環境,河畔風光旖旎,是市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
(二)人文景觀
太原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純陽宮是一座道教宮觀,它始建於宋末元初,宮內建築佈局嚴謹,錯落有致,紅牆綠瓦,飛簷斗拱,極具特色。宮內收藏了大量的道教文物和藝術品,對於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國古代藝術有著重要的價值。崇善寺初建於唐,原名白馬寺,後歷經多次修繕和擴建,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寺內儲存著許多珍貴的佛教經典和文物,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特點,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 。
山西大學堂舊址見證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歷程。它創辦於1902年,是中國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堂之一,與京師大學堂(現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一道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紀元。舊址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式建築的古樸典雅,又有西式建築的莊重嚴謹,漫步其中,彷彿能感受到當年學子們求學的熱情和追求知識的渴望 。
晉祠更是太原乃至山西的文化名片之一。它位於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也是晉國宗祠。晉祠內的建築、雕塑、壁畫、碑刻等歷史文化遺產眾多,聖母殿中的宋代彩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生動地展現了宋代的雕塑藝術水平;魚沼飛樑是中國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十字形橋樑,造型獨特,建築工藝精湛;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泉水常年流淌,清澈見底,水溫恆定,滋養著一方土地 。
除了這些,太原還有眾多的歷史遺址,它們或隱藏在城市的角落,或矗立在郊野之中,每一處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訴說著過去的故事,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和發現。
三、獨特的風情:民俗與味道
(一)民俗風情
太原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在傳統節日裡,太原人有著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春節期間,除了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傳統習俗外,還會有熱鬧的社火表演。社火表演形式多樣,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背棍、鐵棍等。舞龍舞獅時,表演者們動作矯健,將龍和獅子的形態展現得活靈活現,寓意著吉祥如意、風調雨順;踩高蹺的表演者們踩著高高的木棍,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讓人驚歎不已;跑旱船的演員們坐在裝飾成船形的道具裡,模仿著划船的動作,彷彿在水面上飄蕩;背棍、鐵棍則是將孩童裝扮成各種戲曲人物,固定在特製的架子上,由大人揹著或抬著遊行,造型奇特,色彩鮮豔 。
在民間藝術方面,太原的風火流星、蓮花落等獨具特色。風火流星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雜技表演,表演者手持一根繩子,兩端繫著盛有燃燒木炭的鐵絲籠,透過快速舞動繩子,使鐵絲籠快速旋轉,形成一道道絢麗的火光,在夜空中閃爍飛舞,十分壯觀。蓮花落則是一種說唱藝術,表演者通常手持竹板,邊打邊唱,歌詞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傳說、生活瑣事等,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深受百姓喜愛 。
(二)特色味道
太原的美食獨具風味,讓無數食客流連忘返。頭腦是太原特有的一種傳統美食,是由羊肉、山藥、藕、黃芪等食材熬製而成的糊狀食物,營養豐富,具有滋補身體的功效。它通常搭配著醃韭菜食用,口感醇厚,味道獨特,一般在早上食用,為人們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過油肉也是太原的一道經典菜餚,以精選的豬肉為主料,搭配木耳、玉蘭片等食材,經過上漿、滑油、炒制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成菜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有醋意,質感外軟裡嫩,是太原人餐桌上的常客 。
此外,太原的麵食文化也十分發達。刀削麵是太原麵食的代表之一,麵條中間厚兩邊薄,呈柳葉狀,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製作時,廚師用特製的刀具將麵糰削成麵條,直接削入鍋中,煮熟後撈出,搭配上各種臊子,如肉醬、西紅柿雞蛋醬、打滷等,味道十分鮮美。還有剔尖,也是太原人喜愛的麵食之一,將白麵或雜糧面加水和好,用筷子沿碗邊剔撥成兩頭尖、中間粗的小魚狀麵條,直接落入鍋中煮熟,口感軟滑筋道 。
四、發展的活力:政治與經濟
(一)政治中心
作為山西省的省會,太原是全省的政治中心,承載著重要的行政管理職能。這裡匯聚了山西省的黨政機關、各類行政機構,是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的核心區域。太原市的領導班子肩負著推動城市發展、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任。他們帶領著全市人民,為太原的發展而努力奮鬥,不斷最佳化城市治理,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
(二)經濟發展
太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同時也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傳統產業方面,煤炭產業曾經是太原經濟的重要支柱。太原西部的雲中山煤炭資源豐富,長期以來,煤炭的開採、加工和運輸為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環保要求的提高,太原積極推動煤炭產業的清潔化、高效化發展,加強煤炭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煤炭資源的附加值 。
高階裝備製造業也是太原的重要產業之一。太原在重型機械製造、礦山裝置製造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生產的產品廣泛應用於能源、礦山、交通等行業。同時,太原也在加大對高階裝備製造業的技術創新投入,推動產業向智慧化、高階化方向發展 。
近年來,太原積極培育新興產業,資訊科技研發業發展迅速。眾多科技企業在太原落地生根,在軟體開發、大資料、人工智慧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能源產業也蓬勃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推進,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
農業方面,太原的種植業也有一定規模,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清徐縣是太原的農業大縣,以葡萄種植和醋產業聞名。清徐的葡萄品質優良,口感鮮美,所產的葡萄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銷往全國各地。清徐的醋產業歷史悠久,釀造的食醋色澤棕紅、醋香濃郁、酸味柔和,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山西老陳醋的重要產地 。
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5418.87億元,增長1.2%。第一產業增加值47.85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666.71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3704.31億元,增長1.6%。三次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0.9%、30.7%、68.4%,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經濟結構逐漸最佳化 。
五、知識的搖籃:文化與教育
(一)文化底蘊
太原處於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的過渡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特點。這裡既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有草原文化的豪放氣息。從古代的晉陽文化到現代的都市文化,太原的文化脈絡從未間斷。在歷史的長河中,太原孕育了眾多傑出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們在政治、文學、藝術、軍事等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狄仁傑,唐代政治家,太原狄村人,他為官剛正不阿,敢於直諫,以清正廉潔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著稱於世,被譽為“狄梁公”。他在任期間,處理了許多疑難案件,為百姓伸張正義,其事蹟被後人傳頌不衰 。
王昌齡,盛唐邊塞詩人,他的詩作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充滿了對邊疆生活的描繪和對家國的熱愛,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如《出塞》《從軍行》等,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經典之作 。
白居易,祖籍太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易懂,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疾苦,被譽為“詩魔”。他的作品如《長恨歌》《琵琶行》等,以其細膩的情感和生動的描寫,深受人們喜愛,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傅山,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書法家,他不僅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造詣,而且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書法作品風格獨特,筆力雄健,氣勢磅礴,被梁啟超譽為“清初六大師”之一。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其醫學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在中醫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 。
(二)教育資源
太原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涵蓋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在基礎教育方面,太原的中小學數量眾多,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許多學校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高等教育方面,太原理工大學是一所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也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學校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在礦業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學科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 。
山西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高等學府,學科門類齊全,涵蓋了文、史、哲、理、工、農、經、管、法、教、藝等多個學科領域。學校注重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在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此外,太原還有中北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這些高校為太原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援,也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
六、探索的指南:旅遊攻略
(一)景點推薦
1. 晉祠:如前文所述,晉祠是太原必遊的景點之一。在這裡,遊客可以欣賞到古老的建築、精美的雕塑、清澈的泉水,感受歷史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建議遊玩時間為半天至一天,可以請一位導遊講解,深入瞭解晉祠的歷史文化內涵 。
2. 山西博物院:這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館藏豐富,文物眾多,涵蓋了從遠古時期到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在這裡,遊客可以領略到山西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瞭解山西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參觀時間建議為半天至一天 。
3. 天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位於太原市西南的天龍山山腰,是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石窟內的佛像雕刻精美,神態各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不過,由於部分佛像曾遭受破壞,目前正在進行修復和保護工作。前往天龍山石窟,需要一定的體力爬山,建議遊玩時間為半天左右 。
4. 雙塔寺:雙塔寺原名永祚寺,因寺內有兩座古塔而得名。雙塔是太原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造型獨特,古樸典雅。寺內還種植了許多牡丹,每年春季牡丹盛開時,繁花似錦,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雙塔均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東塔名為“文峰塔”,西塔名為“宣文塔” ,兩塔相距50餘米,遙相呼應。文峰塔略低於宣文塔,其塔簷上裝飾著精美的磚雕斗拱,形態逼真;宣文塔則在結構設計上更為精妙,塔內設有螺旋式樓梯,遊客可沿梯而上,直至塔頂,俯瞰太原城的全景。登上塔頂,視野開闊,城市的高樓大廈與周圍的山川田園盡收眼底,能讓人感受到古今交融的獨特韻味。遊覽雙塔寺,建議預留1 - 2小時時間,慢慢欣賞古塔的建築之美與寺內的人文景緻。
5. 蒙山大佛:蒙山大佛位於太原市晉源區的寺底村西北,是一尊摩崖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大佛原高約63米,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雖歷經千年風雨侵蝕,佛頭已不復存在,但佛身依然氣勢恢宏,莊嚴肅穆。2008年,蒙山大佛佛頭修復完成,重新向世人展現其雄偉的身姿。景區內除了大佛,還有開化寺遺址、鐵佛殿等景點,遊客可以沿著山間步道漫步,感受歷史遺蹟的滄桑與靜謐,還能欣賞到周圍秀美的自然風光,整個遊覽過程大約需要2 - 3小時。
6. 純陽宮:純陽宮是太原的一處道教建築群,建築風格融合了北方建築的雄渾與南方園林的精巧。宮內主要建築有呂祖殿、方形單間迴廊亭及巍閣等,佈局錯落有致,曲徑通幽。殿內供奉著呂洞賓等道教神仙的塑像,牆壁上繪有精美的道教壁畫,生動地展現了道教的神話故事和文化內涵。此外,純陽宮內還收藏了大量的古代碑碣、石雕、木雕等文物,其中不乏珍品。對於對道教文化和古代藝術感興趣的遊客來說,這裡是不可錯過的景點,遊覽時間建議1 - 2小時。
(二)旅遊路線規劃
1. 歷史文化一日遊:早上前往晉祠,深入瞭解太原的歷史文化和古建築藝術;中午在晉祠附近用餐,品嚐當地特色美食;下午前往山西博物院,透過豐富的文物展品進一步領略山西的歷史變遷;傍晚時分,來到雙塔寺,欣賞夕陽下古塔的獨特魅力。
2. 自然風光與古蹟兩日遊:第一天上午前往天龍山石窟,欣賞石窟藝術與山間美景;中午在景區周邊就餐後,下午前往蒙山大佛,感受千年大佛的宏偉壯觀;晚上入住太原市區酒店,品嚐太原特色小吃。第二天上午參觀純陽宮,感受道教文化氛圍;下午前往食品街,購買一些當地特產和紀念品,結束旅程。
(三)交通出行
1. 外部交通:太原武宿國際機場是山西省的主要航空樞紐,航線覆蓋國內各大城市以及部分國際地區,方便遊客從各地抵達太原。鐵路方面,太原南站是高鐵站,有多條高鐵線路連線全國主要城市;太原站則承擔著普通列車的運輸任務。公路交通也十分發達,有多個長途汽車站,可通往省內各地及周邊省市。
2. 市內交通:太原市內公共交通便捷,有多條公交線路覆蓋主要景點和城區。遊客可以選擇乘坐公交車出行,票價實惠。此外,太原還開通了地鐵線路,目前已運營的線路可以快速到達一些重要區域,乘坐地鐵出行既方便又快捷。對於喜歡自由行的遊客,也可以選擇乘坐計程車或使用網約車軟體,出行更加靈活。如果想要近距離感受城市風光,共享單車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共享單車停放點。
(四)住宿推薦
1. 高階酒店:太原擁有多家五星級酒店,如太原洲際酒店、太原凱賓斯基飯店等,這些酒店設施豪華,服務周到,提供高品質的住宿體驗,適合對住宿環境有較高要求的遊客。酒店內通常設有餐廳、健身房、游泳池等配套設施,部分酒店還位於市中心或繁華地段,出行購物十分方便。
2. 經濟連鎖酒店:在太原的各個區域,分佈著眾多如如家、漢庭、7天等知名品牌的經濟連鎖酒店,價格相對親民,價效比高。這些酒店房間乾淨整潔,基本設施齊全,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或短期出差人士。
3. 特色民宿:太原也有一些特色民宿可供選擇,部分民宿位於古村落或景區周邊,裝修風格獨特,充滿地方文化特色。住在民宿中,遊客可以更深入地體驗當地的生活氛圍,感受太原的民俗風情,同時還能與房東交流,獲取更多旅遊資訊和建議。
(五)各縣簡介
1. 清徐縣:位於太原市南部,縣域面積609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34.47萬人。清徐縣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糧和蔬菜生產基地。清徐的農業以葡萄種植和蔬菜種植最為著名,被譽為“葡萄之鄉”和“蔬菜之鄉”。清徐葡萄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豐富,所產葡萄果實飽滿、汁多味甜。清徐還是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有著4000多年的釀醋史,全縣擁有眾多醋企,所產陳醋色澤棕紅、醋香濃郁、酸味柔和,在國內外市場都享有盛譽。此外,清徐縣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狐突廟、清源文廟等多處歷史文化遺蹟。狐突廟是為祭祀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元代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 陽曲縣:地處太原市北部,縣域面積2070.67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12.88萬人。陽曲縣地形複雜,山地、丘陵、平川皆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裡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煤炭、鐵礦、鋁土礦等多種礦產資源。陽曲縣的農業以種植玉米、穀子、豆類等農作物為主,近年來,特色農業發展迅速,中藥材種植、肉羊養殖等產業初具規模。陽曲歷史悠久,是三國時期曹魏“典農中郎將”的治所,有著“三晉首邑”之稱。境內有不二寺、青龍古鎮等歷史文化景點。不二寺始建於北漢乾佑九年(956年),是中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宋代建築,寺內的大雄寶殿、三聖殿等建築儲存完好,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青龍古鎮是一處集軍事、商貿、民居、廟宇於一體的明清古村落,古鎮內建築風格獨特,佈局嚴謹,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古色古香,是遊客體驗明清時期北方古鎮風情的好去處。
3. 婁煩縣:位於太原市西北部,縣域面積1289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10.72萬人。婁煩縣地處呂梁山腹地,地勢較高,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森林覆蓋率較高,生態環境優美,被譽為“太原的後花園”。婁煩縣水資源豐富,汾河水庫位於縣境內,是太原及周邊地區重要的水源地。婁煩的農業以種植馬鈴薯、小雜糧等農作物為主,其中婁煩馬鈴薯個大、質優、澱粉含量高,深受市場歡迎。婁煩縣歷史文化悠久,有周洪山普淨寺、高君宇故居等人文景觀。周洪山普淨寺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寺院規模宏大,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高君宇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其故居儲存完好,透過陳列的文物和圖片,遊客可以瞭解高君宇的生平事蹟和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