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處中國華北地區西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為太原市 。其因位於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有“三晉”的別稱,古稱河東。山西東隔太行山脈與河北省相鄰,西、南以黃河為界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靠內蒙古自治區,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 。截至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3445.96萬人。

一、行政區劃

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分別是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呂梁市、晉中市、長治市、晉城市、臨汾市、運城市 。全省共轄117個縣級行政單位,包含26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0個縣 。

(一)太原市

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轄區面積6959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下轄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6個市轄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3個縣,以及代管古交市 。小店區是太原市的新城區,經濟發展迅速,商業氛圍濃厚;迎澤區則是太原市的老城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像迎澤公園就承載著許多太原人的回憶。

(二)大同市

大同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它下轄新榮區、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4個市轄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6個縣 。大同在歷史上是重要的軍事重鎮和商貿城市,如今其雲岡石窟更是聞名遐邇,是世界文化遺產,展現了北魏時期高超的雕刻藝術。

(三)陽泉市

陽泉市轄區面積4451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城區、礦區、郊區3個市轄區,平定縣、盂縣2個縣 。陽泉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其煤炭資源豐富,在過去的工業發展中,煤炭產業佔據重要地位。

(四)長治市

長治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轄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4個市轄區,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8個縣 。長治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自然風光優美,像太行山大峽谷就位於長治市壺關縣境內,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觀賞其獨特的地質景觀。

(五)晉城市

晉城市轄區面積9484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城區1個市轄區,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澤州縣4個縣,代管高平市 。晉城的冶鑄業歷史悠久,傳統的打鐵技藝在這裡傳承至今,其生產的鐵器質量優良,在市場上有一定的份額。

(六)朔州市

朔州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朔城區、平魯區2個市轄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3個縣,代管懷仁市 。朔州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電力等產業發展成熟,同時右玉縣的生態建設成果顯著,從過去的風沙漫天到如今的綠樹成蔭,是生態治理的典範。

(七)晉中市

晉中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榆次區、太谷區2個市轄區,榆社縣、左權縣、和順縣、昔陽縣、壽陽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8個縣,代管介休市 。晉中以其豐富的晉商文化聞名,平遙古城和祁縣喬家大院等都是晉商輝煌歷史的見證,如今也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每年接待大量國內外遊客。

(八)運城市

運城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鹽湖區1個市轄區,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10個縣,代管永濟市、河津市2個縣級市 。運城是農業大市,其糧食、水果等農產品產量豐富,像運城的蘋果,口感香甜,暢銷全國各地。

(九)忻州市

忻州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忻府區1個市轄區,定襄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12個縣,代管原平市 。忻州的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佛教文化底蘊深厚,每年都有無數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遊覽。

(十)臨汾市

臨汾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堯都區1個市轄區,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14個縣,代管侯馬市、霍州市2個縣級市 。臨汾歷史文化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堯都平陽就位於這裡,有著眾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傳說。

(十一)呂梁市

呂梁市轄區面積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程式碼 。下轄離石區1個市轄區,文水縣、交城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交口縣10個縣,代管孝義市、汾陽市2個縣級市 。呂梁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同時其紅棗、核桃等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也頗受歡迎。

二、地理環境

(一)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兩邊高,中間低 。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1%,平川、河谷面積佔總面積的19.9% 。全省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點為五臺山主峰葉鬥峰,海拔3061.1米,是華北最高峰 。境內有大同、忻定、太原、長治、臨汾和運城六大盆地由北向南依次鑲嵌其中,黃河和汾河等河流穿流其中,不斷侵蝕著黃土高原,形成了獨特的兩山夾一川地貌,因此山西也被稱作“表裡山河” 。

(二)氣候條件

山西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受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全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4.2—14.2c之間,總體分佈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 ;各地年降水量介於358—621毫米之間,季節分佈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對集中,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內降水分佈受地形影響較大 。

(三)自然資源

1. 礦產資源:山西分佈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資源開發利用大省,在全國礦業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截止2015年底,已發現的礦種達120種,其中有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63種 。與全國同類礦產相比,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煤層氣、鋁土礦、耐火粘土、鎂礦、冶金用白雲岩等5種 。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主要礦產為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金紅石等32種 。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709.01億噸,佔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17.3%,居全國第三位 ;煤層氣剩餘經濟可採儲量為2304.09億立方米,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 ;鋁土礦資源保有儲量15.27億噸(礦石量),居全國第一,佔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32.44% ;鐵礦型別多,資源儲量豐富,分佈廣泛,保有資源儲量39.37億噸,居全國第八位 ;銅礦集中分佈於山西省中條山區,保有資源儲量229.94萬噸(金屬量) ;金紅石保有資源儲量426.3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 。煤、鋁土礦等沉積礦產分佈廣泛,鐵礦、銅礦等重要礦產分佈相對集中,但是重要金屬礦產貧礦多、富礦少,共伴生礦多、單一礦少 。

2. 植物資源:山西植物資源豐富,已知的維管植物有27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種 。植被從南到北可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佈區,也是植被型別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 ;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佈區,是森林分佈面積較大的地區 ;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佈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 。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翅果油樹、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 。野生藥用植物有1000多種,廣泛分佈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 。2023年末全省森林面積322.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6% 。

3. 動物資源:山西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39種(含歷史記錄種) 。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17種:褐馬雞、金雕、朱䴉、白鸛、黑鸛、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丹頂鶴、大鴇、胡兀鷲、遺鷗、虎、金錢豹、梅花鹿、原麝、林麝 。二級保護動物有54種,包括鳥類42種,兩棲類1種,獸類11種 。屬於省級重點保護的有蒼鷺、星頭啄木鳥等27種 。屬於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315種 。

4. 水資源:崇山峻嶺、千溝萬壑的地形條件,使得山西擁有眾多河流,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黃河與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省內黃河流域面積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37.8% 。除了流經省界西、南兩面長達965公里的黃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積大於平方公里的較大河流有5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漳河、滹沱河 ;流域面積小於平方公里、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中等河流有48條 ;流域面積小於1000平方公里、大於100平方公里的小河流有397條 。山西省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來自大氣降水,絕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境內,向省外發散流出 。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的發源地,因此也被譽為“華北水塔” 。山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8.8毫米,1956 - 2000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6.7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4.04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複量為47.01億立方米 。

三、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中期,山西就有文明活動的跡象 。周朝時,叔虞封地於唐,其子燮繼位後改國號為晉,始見“晉”稱 。東周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於是山西也被稱為“三晉大地” 。

(一)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並實行郡縣制,今山西及周邊部分地區為河東、太原、上黨、雁門、代、雲中六郡分轄 。西漢時期,今山西及周邊部分地區為幷州、幽州、司隸州三州管轄 。公元前200年,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率領四十萬大軍攻陷了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境內)城 。劉邦親自率領大軍出征,結果中計,被匈奴大軍圍困在了白登山 。劉邦被圍困了七天七夜,糧草斷絕,情況危急 。這時,謀士陳平想出一條計策,他讓劉邦派出使者去秘密拜見冒頓的閼氏(相當於王后),送上貴重禮物 。閼氏受到賄賂,便勸說冒頓單于放過劉邦,劉邦等人這才逃出了重圍 。劉邦在經過了“白登之圍”後,決定採用“和親”來緩和漢與匈奴的矛盾 。此後,漢朝便開始推行把皇室的女兒嫁到匈奴的“和親”政策 。西漢時經過長期的接觸兼併,戎狄羌胡逐漸同華夏融為一體,山西境內基本上都是漢族了 。東漢時期,匈奴、羌、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逐步強盛起來,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為多民族聚居地區 。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期,今山西全境屬魏國,國都洛陽,西南部屬司州管轄,中部和北部屬幷州管轄 。獻帝建安中,曹操分其眾為五部,使散居於“晉陽汾澗之濱”,共有三萬餘落 。西晉時期,山西西南部屬司州管轄(21縣),中部、北部和東南部屬幷州管轄(45縣),東北部屬幽州管轄(1縣) 。公元304年匈奴酋長劉淵起兵建國“漢”,隨後其子劉聰打下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滅西晉,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割據一方的局面 。在此期間,山西境域為劉淵族侄劉曜建立的前趙、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後趙、鮮卑族首領慕容皝建立的前燕、氐族首領苻洪建立的前秦、氐族貴族姚萇建立的後秦、鮮卑族首領慕容泓建立的西燕、鮮卑族首領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匈奴部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等國的領地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包括山西地區,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公元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 。大同石窟開鑿於興安二年(453年)至和平元年(460年)之八年間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千米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山西絕大部分為東魏領地,南部餘部為西魏領地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統一為北周領地 。

(三)隋唐至明清時期

唐時唐太宗認為山西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心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金元時期,山西又成為蒙金爭奪焦點 。明清時期,山西的政治軍事地位下降,但在經濟方面,晉商開始興起 。晉商從明初到清末,在商界活躍了長達五個多世紀之久 。晉商以誠信為本,經營專案廣泛,包括茶葉、絲綢、藥材、票號等 。他們透過駝隊、船隊等運輸方式,將商品遠銷國內外,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甚至到達俄羅斯、日本等國家 。晉商的興起也帶動了山西城鎮的發展,像平遙、祁縣等地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留下了眾多精美的晉商大院 。

(四)近現代時期

1949年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軍區正式宣告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山西作為重要的能源基地,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煤炭開採、電力供應等方面,山西一直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隨著時代的發展,山西也在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擺脫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發展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四、經濟發展

山西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電力市場化改革位居中國前列 。曾經山西有著一煤獨大的局面,煤、焦、冶、電四大傳統產業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八成以上 。但近年來,山西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在鞏固傳統產業優勢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

(一)第一產業

202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392.48億元,增長4.0% 。山西的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等糧食作物為主,同時在經濟作物方面,棉花、油料、蔬菜等也有一定的種植規模 。運城的蘋果、清徐的葡萄、平遙的酥梨等特色水果在市場上頗具知名度 。此外,山西的畜牧業也在不斷發展,牛、羊、豬等家畜的養殖數量逐年增加,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肉、奶、蛋產品。在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透過規模化養殖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模式,肉羊養殖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從養殖到加工再到銷售,帶動了當地眾多農戶增收。

山西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在設施農業領域,採用現代化的溫室大棚技術,利用智慧溫控、滴灌等系統,實現了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反季節生產,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供應穩定性和質量。在智慧農業方面,部分地區運用物聯網技術,對農田的土壤溼度、肥力、氣象條件等進行實時監測,透過大資料分析精準指導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近年來,山西還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透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電商促銷等多種方式,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沁州黃”小米就是山西極具代表性的農產品品牌,憑藉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口感,不僅在國內市場廣受歡迎,還遠銷海外。同時,農產品加工業也發展迅速,形成了以糧食加工、果蔬加工、肉類加工等為主的產業體系,進一步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例如,山西的老陳醋產業,透過傳統釀造工藝與現代生產技術相結合,生產出多種型別的優質陳醋產品,在全國調味品市場佔據重要地位,並且一些品牌已經走向國際市場。

此外,山西依託豐富的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積極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各地打造了眾多特色鄉村旅遊景點,如以古村落文化為主題的晉城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遊區,遊客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到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風貌,還能體驗傳統的農耕文化、民俗風情;以生態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長治振興小鎮,集觀光、採摘、休閒、度假於一體,吸引了大量周邊城市的遊客前來遊玩。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融合,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二)第二產業

山西的第二產業長期以來以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等傳統產業為支柱。煤炭產業在山西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山西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其煤炭產量多年來位居全國前列。煤炭產業不僅為山西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為全國的能源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技術的進步,山西的煤炭開採逐漸向智慧化、機械化方向發展,提高了開採效率和安全性。例如,一些煤礦企業引入了智慧採掘裝置和遠端監控系統,實現了對採掘過程的精準控制和實時監測。

焦炭產業是山西傳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山西的焦炭生產規模較大。近年來,焦炭企業不斷加大環保投入,推進清潔生產,採用先進的焦爐技術和汙染治理裝置,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汙染物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冶金產業方面,山西的鋼鐵、鋁工業發展基礎良好。鋼鐵企業透過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生產的高階鋼材產品廣泛應用於建築、機械製造等領域。鋁工業則形成了從鋁土礦開採、氧化鋁生產到電解鋁及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部分企業在鋁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生產出高效能的鋁合金材料,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等高階製造業。

電力產業是山西能源轉化的重要領域。山西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火電產業,建設了一批大型火電廠。同時,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發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不斷增加。在風電方面,山西利用北部地區豐富的風能資源,建設了多個大型風電專案;在光伏領域,透過分散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電站相結合的方式,擴大光伏發電規模。此外,山西還加強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將本地電力輸送到京津冀等地區,提高電力產業的經濟效益和影響力。

近年來,山西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第二產業轉型升級。在高階裝備製造領域,重點發展煤機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例如,太原重工在煤機裝備製造方面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生產的採煤機、掘進機等產品技術先進,市場佔有率較高;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山西引進和培育了一批相關企業,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銷售的產業體系。

在新材料產業方面,山西重點發展碳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等。碳基新材料領域,山西在石墨烯、碳纖維等前沿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石墨烯材料的規模化生產,並應用於多個領域;半導體材料方面,山西積極佈局半導體產業鏈,推動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程序,提高產業競爭力。

(三)第三產業

山西的第三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旅遊業是山西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山西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歷史文化方面,平遙古城是中國儲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完整的明清縣城格局、眾多的古建築和傳統民居,展示了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築藝術的卓越成就,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遊覽;雲岡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其精美的佛教造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是研究北魏歷史和佛教藝術的重要寶庫;五臺山作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佛教寺廟眾多,宗教文化氛圍濃厚,每年都有大量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和觀光。自然旅遊資源方面,太行山大峽谷以其雄偉壯觀的峽谷景觀、清澈的溪流和豐富的植被,成為遊客親近自然、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蘆芽山景區集山、水、林、草、洞、湖、泉、谷、廟、關十大景觀於一體,自然景觀獨特,生態環境良好。

為了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山西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景區配套設施,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加強旅遊交通建設,改善景區的可達性;建設一批高品質的酒店、民宿,滿足不同遊客的住宿需求;開發特色旅遊商品,豐富旅遊消費市場。同時,山西還積極開展旅遊宣傳推廣活動,透過舉辦旅遊文化節、參加國內外旅遊展會等方式,提升山西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除旅遊業外,山西的現代服務業也在快速發展。在金融領域,山西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援。同時,積極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的金融服務力度。在物流領域,山西依託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推廣智慧物流技術應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山西的電子商務、資訊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電子商務方面,山西積極培育本土電商企業,推動傳統企業開展電商業務,透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促進消費升級。

在數字經濟浪潮的推動下,山西第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在服務業領域廣泛應用,催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在太原、大同、臨汾等城市,大資料產業園區紛紛落地,吸引了眾多資料處理、分析及應用開發企業入駐。這些園區不僅匯聚了大量的資料資源,還透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了一批專業的資料人才,為山西數字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例如,部分企業利用大資料技術,對旅遊消費資料進行深度挖掘,精準分析遊客需求和偏好,為旅遊企業提供個性化的營銷策略和產品開發方向,有效提升了旅遊服務的精準度和遊客滿意度。

山西的文化產業同樣發展態勢良好。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山西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以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太原國際馬拉松賽事為代表的文化體育活動,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在影視製作領域,山西本土影視公司不斷挖掘地方特色題材,創作了多部反映山西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影視作品,這些作品在全國範圍內獲得了廣泛關注和好評。同時,山西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專案,讓遊客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山西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一些博物館和歷史文化景區,遊客可以透過vr裝置身臨其境地體驗古代生活場景和歷史事件,增強了文化旅遊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在商貿流通領域,山西積極推進城市商業綜合體建設,打造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閒於一體的消費新場景。太原永珍城、長風親賢商圈等商業綜合體,匯聚了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成為市民和遊客購物休閒的熱門場所。同時,山西不斷最佳化商業環境,鼓勵發展夜間經濟,透過延長商業場所營業時間、舉辦夜間促銷活動等方式,激發消費潛力。例如,大同古城在夜間推出燈光秀、民俗表演等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遊覽,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成為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和促進消費增長的重要視窗。

此外,山西高度重視對外經濟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透過舉辦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等大型國際展會,搭建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吸引了眾多國際企業來晉投資興業。同時,山西鼓勵本土企業“走出去”,在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工程承包等業務。在裝備製造、煤炭能源等領域,山西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將山西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推向國際市場,提升了山西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在對外貿易方面,山西不斷最佳化貿易結構,推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同發展,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等新興貿易方式發展迅速,為山西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