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縣,這座位於冀中平原的縣城,它地處河北省中部偏南,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5°19′至115°41′、北緯38°05′至38°21′之間 ,總面積505平方公里,轄5鎮3鄉,230個行政村,總人口約33萬。東與饒陽縣交界,南和深州市、辛集市毗鄰,西靠深澤,北連安國、博野、蠡縣,縣境南北長29公里,東西寬32公里。
一、歷史沿革:歲月長河中的變遷
安平縣歷史悠久,自漢高祖時置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因“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而得名,是衡水市建置較早的縣之一。
春秋時,安平境域屬鮮虞國。戰國時,初屬中山國,後歸趙國。秦時,它隸屬於鉅鹿郡。西漢時,安平縣正式設立,並在縣治西南25裡處的角邱設定谷邱縣,均屬涿郡。新莽時期,安平改稱廣望亭。東漢初期,谷邱縣被廢除,安平縣得以恢復;建初四年(公元79年),改屬樂成國;延光元年(公元122年),樂成國更名為安平國,安平縣仍歸屬於此;延熹元年(158年),改屬博陵郡,郡治就在安平縣城,統轄安平、安國、南深澤、饒陽四縣。
三國魏時期,安平依舊屬於博陵郡,並且是郡治所在地。晉代時,在安平設定博陵國,統領安平、饒陽、安國、南深澤四縣。北魏、北齊、北周時,安平都隸屬於博陵郡,郡治始終在安平縣城。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罷郡設州,安平改屬定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屬深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又重新隸屬於定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定州改為博陵郡;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屬高陽郡,安平始終在其管轄範圍內。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平改屬深州,州治最初在安平,後來遷至饒陽;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改隸定州;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再次屬深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隸饒陽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罷郡後仍屬深州。五代及北宋、金時期,安平依舊歸屬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安平升為南平州,並作為州治,領轄饒陽;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南平州被廢除,安平復隸深州;中統二年(1261年),改隸真定路晉州。
明朝時期,安平縣屬真定府晉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改屬深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除州制,安平縣屬直隸省范陽道,次年范陽道改為保定道,安平仍歸其管轄;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7月,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安平縣由河北省直接管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縣劃歸河北省第十督察區;同年10月29日,安平縣抗日政府建立,隸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同年9月,屬冀中區二專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秋,屬冀中區八專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改屬冀中七專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又改屬冀中區九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屬華北行政區冀中區九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安平縣劃歸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4月24日,定縣專區撤銷,安平縣劃歸石家莊專區;1958年11月5日,安平併入深縣,1961年4月底,重新設立安平縣(含原饒陽轄區),仍屬石家莊專區;1962年1月,饒陽從安平析出,安平縣恢復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安平改屬衡水專區。1970年,衡水專區改稱衡水地區,1996年7月17日,衡水地區改稱衡水市,安平縣一直隸屬於衡水。
二、鄉鎮風采:各具特色的地域篇章
(一)安平鎮
安平鎮作為安平縣政府所在地,地處安平縣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與西兩窪鄉相連,南與深州市接壤,西靠東黃城鎮,北隔滹沱河與大何莊鄉、馬店鎮、油子鄉相望,區域面積81.77平方千米。這裡是安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繁榮,交通便利,匯聚了眾多的行政機構、企業和商業設施,是全縣發展的核心引擎。鎮內既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也保留著一些傳統的老街巷,展現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風貌。
(二)馬店鎮
馬店鎮位於安平縣北部,與多個鄉鎮相鄰。這裡地勢平坦,農業資源豐富,是安平縣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同時在畜牧養殖方面也頗具規模。近年來,馬店鎮積極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如蔬菜種植、水果採摘園等,吸引了不少周邊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鎮內還擁有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品製作產業,如柳編等,產品精美,遠銷外地,為當地居民增加了收入來源。
(三)南王莊鎮
南王莊鎮地處安平縣南部,與深州市、辛集市相鄰。它以絲網產業為特色,是安平縣絲網產業的重要聚集地之一。這裡擁有眾多的絲網生產企業和加工戶,形成了完整的絲網產業鏈。從原材料採購、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南王莊鎮的絲網產品種類豐富,涵蓋了編織類、焊接類等多個系列,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據一定份額,還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鎮政府也積極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絲網產業向高階化、智慧化發展。
(四)大何莊鄉
大何莊鄉位於安平縣東北部,滹沱河從其境內流過,水資源相對豐富。農業是大何莊鄉的主導產業,除了傳統的糧食種植外,還發展了特色農業種植,如油菜花種植。每到春季,大片的油菜花盛開,金黃燦爛,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成為了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依託油菜花景觀,大何莊鄉還舉辦油菜花鑑賞月等活動,發展鄉村旅遊業,帶動了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五)程油子鄉
程油子鄉位於安平縣西北部,這裡民風淳樸,鄉村文化底蘊深厚。在農業方面,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養殖產業。程油子鄉注重鄉村文化建設,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和民間藝術形式,如河西調等。河西調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其優美的唱腔和生動的表演形式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程油子鄉經常組織河西調演出活動,讓這一傳統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
(六)西兩窪鄉
西兩窪鄉地處安平縣東部,與安平鎮相鄰。全鄉以農業經濟為主,耕地面積廣闊,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西兩窪鄉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同時,該鄉還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西兩窪鄉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七)大子文鄉
大子文鄉位於安平縣中部偏北,是一個農業基礎較好的鄉鎮。這裡不僅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還誕生了許多歷史名人,如當代文學大師孫犁就出生於大子文鄉孫遙城村。孫犁及其創立的“荷花澱派”在中外文壇享有盛譽,其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氣息著稱。大子文鄉充分挖掘這一文化資源,打造了孫犁故居等文化景點,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感受孫犁的文學魅力和“荷花澱派”的獨特風格。同時,大子文鄉也在不斷推動農業與文化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八)東黃城鎮
東黃城鎮位於安平縣西部,與深澤縣相鄰。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境內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黃城墓群,是博陵崔氏家族的龐大墓群。博陵崔氏家族自漢至宋,先後出了20多位宰相、將軍、侍郎以上官員上百位,如東漢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援、政論家崔是,唐代參與“神龍政變”的崔玄等。這些歷史名人不僅為東黃城鎮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也成為了當地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資源。東黃城鎮以這些歷史文化遺蹟為依託,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歷史文化名鎮,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探尋歷史的足跡。
三、歷史人物:閃耀的璀璨星光
(一)抗日英雄王東滄
王東滄出生于衡水市安平縣前子文村,幼年時因家境貧苦,寄居在外祖父家讀書三年,並隨舅父習武。1927年秋,他到天津做學徒,三年後流浪於上海、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地,飽經顛沛流離之苦。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猖狂侵華,王東滄抱著殺敵救國的決心,加入國民黨三十二軍。“七七事變”後,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退,王東滄毅然脫離,回到家鄉組織青年練武,準備建立抗日武裝。1938年5月初,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組建縣四區抗日遊擊隊並任隊長,後又擔任縣遊擊大隊大隊長。
在抗日戰鬥中,王東滄帶領游擊隊員與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39年6月10日,他率隊在谷家村西大道兩旁設伏,成功伏擊日偽特務車子隊,殲敵27人,繳獲大槍20支、車子20多輛,這是安平縣遊擊大隊的首次勝利,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此後,他又參與了多次戰鬥,如巧取角邱日軍崗樓、在劉興莊“一日三捷”、在南里村和邢莊殲滅日偽軍等,讓敵人聞風喪膽。
1944年2月10日,王東滄帶領縣大隊一個小隊夜宿任家莊時被漢奸告密,遭到敵人重兵合擊。他帶隊突圍,搶佔小張莊據守,從上午激戰到天黑,擊斃日偽軍80多人。夜幕降臨後,在突圍過程中,王東滄為救戰友壯烈犧牲。他是英勇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抗日英雄,親自指揮大小戰鬥100多次,為黨、國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勳,是電影《滹沱河風雲》的主人公和孫犁長篇小說《風雲初記》的原型之一 。
(二)文學大師孫犁
孫犁出生於安平縣大子文鄉孫遙城村,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 ,“荷花澱派”的創始人。他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情懷,以清新自然、簡潔質樸的風格著稱。其代表作有《荷花澱》《蘆花蕩》《囑咐》等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小說《風雲初記》等。
孫犁的作品大多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冀中農村為背景,生動地描繪了當地人民的生活、鬥爭和情感世界。他善於透過細膩的描寫和獨特的視角,展現出人性的美好和堅韌,以及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偉大力量。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著對家鄉、對人民的深深熱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孫犁及其“荷花澱派”的文學風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對其作品進行研究和學習。
四、必遊景點:領略安平的獨特風光
(一)聖姑廟
聖姑廟位於安平縣城東2.5公里處,相傳是漢光武帝劉秀為紀念聖姑郝女君所建,是方圓百里最大的廟宇建築。元代大德十年在原廟東側築高臺重建,明、清兩代又多次擴建。聖姑廟由牌樓、碑亭、蹬道、門屋、工字殿、寢宮殿、觀稼亭6個主體建築組成,佈置在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上,建築風格獨特,氣勢恢宏。
聖姑郝女君終生未嫁,用口為父吸出膿血治病,以孝德聞名。這座廟宇不僅是祭祀聖姑的場所,更是安平孝德文化的象徵。每年都有眾多遊客和信眾前來參觀朝拜,感受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和傳統孝德文化的魅力。廟內儲存著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和碑刻,對於研究古代建築、宗教文化和社會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二)安平絲網博物館
安平絲網博物館是中國首家絲網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絲網博物館。博物館佔地近萬平方米,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收藏了大量的絲網文物和歷史資料,全面展示了安平絲網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
館內透過實物展示、圖文介紹、多媒體演示等多種形式,生動地呈現了安平絲網從最初的家庭手工編織到現代工業化生產的發展脈絡。在這裡,遊客可以瞭解到安平絲網的起源、傳承和創新,看到各種不同型別的絲網產品以及生產裝置,感受安平絲網產業的輝煌成就。安平絲網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絲網文化的視窗,也是研究絲網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對於傳承和弘揚安平絲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
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位於安平縣臺城村,是為了紀念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的成立而建立的。1923年,弓仲韜在臺城村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臺城特別支部,點燃了農村革命的星星之火。
紀念館透過大量的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實物展品以及場景復原等手段,全面展示了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和重要意義。館內陳列著弓仲韜等革命先輩的遺物和事蹟介紹,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他們為了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這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吸引了眾多黨員幹部、學生和遊客前來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四)漢王墓
漢王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漢時期安平王劉得的陵墓。墓冢高約10米,周長約100米,儲存較為完好。漢王墓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其曾經的宏偉和莊嚴。它不僅是一座歷史遺蹟,更是研究西漢時期墓葬制度、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站在墓前,彷彿能穿越時空,領略到西漢時期的歷史風貌,感受歲月沉澱下來的厚重感。周邊的自然環境優美,與古墓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
(五)平安公園
平安公園是一座集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公園內有湖泊、假山、亭臺樓閣等景觀,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湖泊中碧波盪漾,魚兒嬉戲,岸邊垂柳依依,隨風搖曳。假山上綠樹成蔭,曲徑通幽,登上山頂可以俯瞰整個公園的美景。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為遊客提供了休息和欣賞風景的好去處。
公園內還設有健身器材、兒童遊樂設施等,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許多市民前來公園鍛鍊身體、散步聊天,享受悠閒的時光。平安公園不僅是市民休閒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安平城市形象的一張名片。
(六)孫犁故居
孫犁故居位於安平縣大子文鄉孫遙城村,佔地面積1290平米,建築面積272平米,建築風格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故居內陳列著孫犁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著作等,展示了他的生活軌跡和文學創作歷程。
走進孫犁故居,彷彿能感受到他當年在這裡生活和創作的情景。故居內的佈置簡潔樸素,體現了孫犁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在這裡,遊客可以深入瞭解孫犁的文學成就和創作思想,感受他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孫犁故居不僅是對孫犁個人的紀念,也是傳承和弘揚“荷花澱派”文學的重要場所,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追尋文學大師的足跡。
五、民俗風情: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
(一)結婚婚俗
安平的結婚婚俗頗具特色。在過去,常用腳踏車接親,充滿了質樸的鄉土氣息。拜天地是婚禮中的重要環節,有一個獨特的習俗是將拜錢一半給新娘,一半放盤子裡,寓意著新人婚後生活富足,共享財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一些婚禮形式有所變化,但這些傳統的習俗元素依然被保留下來,成為了安平婚俗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人們對新人的美好祝福。
(二)特色燈會
當地會舉辦特色燈會,燈會上有非遺花燈展示,這些花燈製作精美,造型各異,有動物形狀、人物形象、花卉圖案等,展現了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同時,還有民俗表演,如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等,熱鬧非凡,充滿了歡樂的節日氛圍。此外,燈會上還有漢服巡遊活動,身著各式傳統漢服的男女老少沿著街道徐徐而行,衣袂飄飄間盡顯古韻風華,彷彿將人們帶回了千年前的繁華盛世。
燈會期間,還會設定傳統手工藝展示區,剪紙、糖畫、麵塑等民間手工藝人現場展示絕活。剪紙藝人手中的剪刀在彩紙上翻飛,片刻間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吉祥圖案便躍然紙上;糖畫攤前,熬得金黃透亮的糖汁在藝人手中如靈動的畫筆,在石板上勾勒出各種造型,引得孩子們駐足圍觀、垂涎欲滴;麵塑藝人則用一雙巧手,將彩色麵糰捏成神話人物、卡通形象,每一個作品都細緻入微、活靈活現 。
特色小吃攤也是燈會的一大亮點。除了安平本地的特色美食,還匯聚了各地風味小吃。烤紅薯散發著香甜的氣息,外皮烤得焦香,內裡軟糯香甜;冰糖葫蘆紅彤彤的山楂果裹著晶瑩剔透的糖衣,酸甜可口;還有香氣四溢的烤羊肉串、酥脆的炸丸子、軟糯的驢打滾等,滿足了遊客們的味蕾。人們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欣賞著精彩的表演和絢麗的花燈,歡聲笑語迴盪在整個會場。
(三)河西調
河西調是安平重要的民俗文化藝術形式,也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最初是農民在田間勞作時哼唱的小調,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戲曲形式。河西調的唱腔樸實自然、委婉動聽,既有北方戲曲的粗獷豪放,又兼具南方戲曲的細膩柔和。其表演形式豐富多樣,角色行當齊全,包括生、旦、淨、醜等。
演出時,演員們身著傳統戲服,妝容精緻,透過精彩的唱唸做打,將一個個故事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河西調的劇目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內容貼近百姓,富有生活氣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在重要的節日、慶典或農閒時節,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河西調演出活動。臺下觀眾圍坐在一起,跟著演員的唱腔輕輕哼唱,氣氛熱烈而融洽,河西調也在這樣的傳承與發展中,成為了安平民俗文化的重要標誌。
(四)廟會習俗
安平的廟會歷史悠久,在當地民俗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不同村莊的廟會時間各有不同,每到廟會之日,十里八鄉的人們紛紛趕來。廟會舉辦地的街道上擺滿了攤位,商品琳琅滿目,從日常用品、農具,到服飾、玩具應有盡有,熱鬧程度堪比大型集市。
廟會上,除了購物,還有各種傳統的民俗活動。在一些供奉神靈的廟宇前,會舉行祭祀儀式,人們焚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家人平安。同時,廟會上還會邀請民間戲班進行演出,河西調、河北梆子等戲曲輪番上演,吸引了眾多戲迷前來觀看。此外,還有雜耍表演,耍雜技、變戲法的藝人在空地上展示絕活,驚險刺激的表演引得觀眾陣陣驚呼與喝彩。廟會上的美食攤更是香氣四溢,熱氣騰騰的豆腐腦、酥脆的火燒、香甜的等,讓人們在遊玩的同時大飽口福,廟會也成為了人們交流情感、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平臺。
六、特色美食:舌尖上的安平
(一)安平白山藥
安平白山藥是當地極具特色的農產品,也是深受大眾喜愛的美食原料。這裡的白山藥種植歷史悠久,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使得產出的白山藥品質上乘。其表皮光滑,肉質潔白細膩,口感軟糯香甜,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白山藥的吃法多種多樣,既可以蒸煮後直接食用,保留其原汁原味,品嚐到那股自然的香甜;也能做成拔絲山藥,將蒸熟的山藥裹上熬製好的糖稀,趁熱夾起,糖絲連綿不斷,入口外脆裡糯,甜香四溢;還能與排骨、雞肉等搭配煲湯,湯汁濃郁醇厚,山藥吸收了肉香,變得更加美味可口,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餚 。
(二)安平燻肉
安平燻肉有著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風味。精選新鮮的豬肉,經過清洗、醃製、燉煮等多道工序後,再用柏木鋸末進行熏製。熏製過程中,柏木的香氣慢慢滲入肉中,使燻肉色澤紅亮,散發著濃郁的煙燻香味。
成品的安平燻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肉質緊實有嚼勁。無論是直接切片食用,感受其醇厚的肉香;還是搭配麵餅、饅頭,做成燻肉夾餅,讓麵餅吸收燻肉的油脂和香味,都別有一番風味。作為安平的傳統美食,燻肉常出現在各種宴席和節日餐桌上,深受當地人喜愛,也是招待賓客的佳品 。
(三)安平燉吊子
燉吊子是安平頗具特色的傳統美食。以豬大腸為主料,搭配豬肚、豬肺等豬雜,先將這些食材清洗乾淨,去除異味,然後切成小段,放入鍋中,加入蔥、姜、蒜、八角、桂皮等多種香料燉煮。
經過長時間的燉煮,豬雜變得軟爛入味,湯汁濃稠鮮香。燉吊子吃起來口感豐富,豬大腸的韌性、豬肚的脆嫩、豬肺的綿軟相互交織,每一口都充滿了濃郁的肉香和香料的味道。食用時,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將湯汁澆在米飯上,更是讓人食慾大增,是一道極具地方特色的家常美味 。
(四)芝麻煎燒餅
芝麻煎燒餅是安平街頭常見的特色小吃。其製作工藝講究,選用優質的麵粉,經過和麵、醒面、揉麵等步驟,將麵糰擀成薄餅,刷上一層秘製的油酥,撒上芝麻,再將薄餅捲起來,做成燒餅坯。
將燒餅坯放入平底鍋中,用小火慢慢煎制,期間不斷翻面,使燒餅受熱均勻。煎好的芝麻煎燒餅外皮金黃酥脆,芝麻香氣四溢,內裡柔軟多層,咬上一口,“咔嚓”作響,越嚼越香。無論是作為早餐搭配豆漿、豆腐腦,還是當作日常的零食,都讓人回味無窮 。
七、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時間
安平四季分明,不同季節有著不同的旅遊特色。春季(3 - 5月),萬物復甦,大何莊鄉的油菜花競相開放,大片金黃的花海與藍天白雲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絕美的田園畫卷,此時前往可以置身花海,感受春日的生機與活力;夏季(6 - 8月),雖然天氣較為炎熱,但可以前往安平的各大公園和鄉村,享受綠樹成蔭的清涼,還能品嚐到新鮮上市的瓜果;秋季(9 - 10月),秋高氣爽,是豐收的季節,在鄉間田野可以看到金黃的玉米、飽滿的大豆,體驗豐收的喜悅,同時也是品嚐安平特色農產品的好時機;冬季(12 - 2月),如果遇到降雪,整個安平銀裝素裹,別有一番韻味,而且臨近春節,還能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體驗安平獨特的年俗文化 。
(二)交通指南
1. 外部交通:安平交通較為便利,可透過多種方式抵達。乘坐火車的遊客,可先到衡水站或衡水北站,出站後在站前廣場的客運站乘坐前往安平的班車,車程約1小時;也可選擇乘坐高鐵到石家莊站或石家莊東站,然後在石家莊的客運站轉乘前往安平的長途汽車,大約需要2小時左右。如果選擇自駕,可透過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等主要高速公路,根據導航提示前往安平,道路標識清晰,路況良好 。
2. 內部交通:在安平縣城內,有公交線路覆蓋主要街道和景點,票價實惠,方便快捷。如果想要更自由地出行,也可以選擇乘坐計程車或使用網約車平臺打車。此外,縣城內還設有共享單車停放點,遊客可以掃碼騎行,穿梭於大街小巷,近距離感受安平的城市風貌。對於前往鄉鎮景點的遊客,建議選擇租車自駕或包車前往,這樣可以更靈活地安排行程,便於深入體驗鄉村風光和民俗文化 。
(三)住宿推薦
1. 縣城酒店:安平縣城有多種檔次的酒店可供選擇。如果追求舒適便捷的住宿體驗,[酒店名稱1]是不錯的選擇,該酒店位於縣城中心繁華地段,周邊購物、餐飲、娛樂設施齊全,房間裝修現代簡約,配備完善的設施裝置,提供24小時熱水、免費無線網路等服務,還有專業的服務團隊,能滿足遊客的各種需求;[酒店名稱2]則以價效比高著稱,房間乾淨整潔,價格親民,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入住,同時酒店還提供免費停車場,方便自駕遊客 。
2. 鄉村民宿:想要深入體驗鄉村生活的遊客,可以選擇在安平的鄉村民宿住宿。在大何莊鄉油菜花觀賞區附近,有幾家特色民宿,民宿以農家小院為基礎改造而成,保留了傳統的北方民居風格,院內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環境清幽。房間佈置溫馨舒適,充滿了鄉村氣息,遊客在這裡可以品嚐到地道的農家美食,還能參與農事活動,如採摘蔬菜、餵養家禽等,感受田園生活的寧靜與愜意 。
(四)購物推薦
1. 特色農產品:安平的特色農產品是購物的首選。除了前文提到的白山藥,還有安平的紅薯,這裡的紅薯糖分高、口感香甜,無論是蒸煮還是烤著吃都非常美味,遊客可以購買新鮮的紅薯帶回家,也可以選擇紅薯乾等加工產品。此外,安平的金絲小棗也很有名,果實飽滿,肉厚核小,富含維生素c,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可直接食用,也能用來煮粥、煲湯 。
2. 手工藝品:安平的民間手工藝品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紀念價值。剪紙作品題材豐富,寓意吉祥,無論是作為裝飾品裝點家居,還是作為禮物贈送親友都很合適;柳編工藝品造型精美,實用又環保,有籃子、筐子、擺件等多種型別;還有內畫鼻菸壺,藝人在小小的鼻菸壺內壁上進行繪畫創作,畫面細膩逼真,展現出高超的技藝,是極具特色的旅遊紀念品 。
安平,這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民俗文化的冀中縣城,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探尋它的故事,感受它的美好。無論是追尋歷史遺蹟、體驗民俗風情,還是品嚐特色美食,安平都能帶給遊客一場難忘的旅行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