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盧龍縣: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冀東明珠
在河北省東北部,秦皇島市西部,有一座充滿歷史韻味與獨特風情的縣城——盧龍縣。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記載著歲月的故事;又似一幅多彩的畫卷,展現著自然與人文的魅力。總面積961平方千米的盧龍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歷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吸引著人們去探尋它的奧秘。
歷史沿革:歲月沉澱的深厚底蘊
盧龍縣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3600多年前的商代,那時這裡是孤竹國的領地,國都便在如今盧龍縣城附近的蔡家墳村。孤竹國曆經1100多年,在商周時期成為孤竹國的中心區域 。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都城位於盧龍城西北,這裡也成為燕國最富庶之地。戰國時期,盧龍屬燕國遼西郡。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盧龍屬遼西郡。西漢時,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屬遼西郡;西漢九年(前194年),王莽篡漢,改肥如為肥而;東漢時,複名肥如縣。魏晉時期,盧龍歸屬幽州遼西郡,三國魏時,在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城東設遼西郡和陽樂縣治;西晉時期,郡治和陽樂縣治設在盧龍城東,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今盧龍北部及青龍大部為肥如縣地;東晉十六國時,盧龍先後屬前燕、後燕、北燕之遼西郡。
南北朝時,盧龍歸屬平州。北魏時,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為平州治所;盧龍城設新昌縣治,為平州北平郡治。東魏時,仍在盧龍城北設平州、遼西郡治,州郡治為一城,在盧龍城則設北平郡治。北齊時,在盧龍城北設州治,在盧龍城設郡治,郡下設肥如縣和新昌縣。
隋統一南北朝後,分天下為五十七郡。盧龍縣初屬平州,領新昌、肥如兩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肥如縣併入新昌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盧龍,“盧龍縣”名稱由此開始,郡縣治設在今盧龍城;大業初年(605年),置北平郡,盧龍縣屬北平郡,郡縣同治。
唐初繼為北平郡,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為平州,治所設在今盧龍城,領肥如縣(治所在盧龍城)、臨榆縣(治所在撫寧榆關)。同年,肥如改名盧龍,更置撫寧縣(治所在撫寧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省臨榆、撫寧縣,歸盧龍縣;天寶二年(公元742年),平州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平州;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至開寶二年(公元743年),在盧龍城始設安東都護府,開寶二年(公元743年)改設盧龍軍。
五代十國時期,盧龍為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遼時,盧龍屬南京道,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設遼興軍;在盧龍城南設望都縣治。宋宣和年間,短時間內歸宋,屬燕山府路平州。金滅遼後,今盧龍縣境為金地,屬中都府路興平軍節度使;金天會四年(1124年),改屬平州,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駐守興平軍。
元時,盧龍縣屬中書省永平路。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改平州興平軍為興平府;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將興平府升為平灤路;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因這一帶常有水患,遂將平灤路改名永平路,盧龍縣屬中書省永平路,路治及盧龍縣治皆設在今盧龍城。至元年間,撫寧、昌黎、海山等縣的歸屬多次變更。
明朝時期,盧龍為永平府首縣,屬直隸省所轄。明初,秦皇島所在地為永平路,隸屬山東行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名平灤路,改隸北平行省;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名永平府,並設府治;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直隸京師。府下轄秦皇島市範圍內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址。
清代初年,盧龍縣隸屬直隸省順天巡撫,後仍屬永平府,在盧龍城設府治,府縣同治,下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民國二年)裁府設永平縣;1914年(民國三年)恢復盧龍縣建制,撤消永平府,盧龍縣屬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民國十七年),撤消津海道,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盧龍縣直屬河北省管轄;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盧龍縣被日軍侵佔,後屬偽“翼東防共治政府”;1935年11月(民國二十四年),大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了傀儡政權,始稱“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後改稱“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盧龍縣隸屬之,成立偽縣政府。1942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辦事處這一抗日民主政權;1943年,該聯合縣辦事處改建為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1944年4月,遷盧撫昌聯合縣改建為盧撫昌聯合縣;1944年底,又改建為盧撫昌青聯合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佔據盧龍的日偽軍拒不向我軍繳械,中共盧撫昌聯合縣委決定成立收復委員會並用武力收復盧龍,1945年8月26日,盧龍縣城解放。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盧撫昌青聯合縣撤消,恢復盧龍縣縣制,盧龍縣委、縣政府在盧龍城建立,後遷出縣城;1945年11月,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在盧龍建立偽縣政府,由河北省管轄。1946年11月12日,盧龍縣城被國民黨92軍侵佔;1947年7月21日,冀東軍區部隊再度收復盧龍縣城。1948年11月24日,盧龍縣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全境解放,盧龍縣隸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年11月,撤銷盧龍縣,轄地劃歸遷安、昌黎2縣;1961年5月,恢復盧龍縣原建制,析昌黎、遷安2縣原管轄區域復置盧龍縣,隸屬河北省唐山專區;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唐山地區,秦皇島市升格為地級市,盧龍縣劃歸秦皇島市管轄;1988年,盧龍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247個開放縣之一,並列入河北省秦(皇島)一唐(山)—滄(州)環渤海開放區序列。
地理風貌:山水相依的多彩畫卷
盧龍縣地處北緯39o43′00″至40o08′42″,東經118o45′54″至119o08′06″之間 ,東西橫距28千米,南北縱距47千米,總面積961平方千米。它東連撫寧,南接昌黎,西南隔灤河與灤縣相望,西瀕青龍河與遷安市為鄰,北與青龍滿族自治縣以長城為界,東距秦皇島市區82千米,西距首都北京225千米,西南距省會石家莊432千米 ,處於環渤海、環京津兩大經濟圈中心地帶,是秦皇島的“西大門”。
盧龍縣地勢北高南低,西北東南向傾斜,呈梯狀分佈,地貌型別豐富多樣,有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北部為山地,屬燕山山脈,群山起伏,峰巒疊嶂,森林資源豐富,空氣清新,是休閒避暑的好去處。中部為丘陵地帶,地勢起伏相對較小,山間多梯田,種植著各種農作物和果樹,每到秋季,碩果累累,一片豐收景象。南部為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是重要的農業產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甘薯等農作物。
盧龍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7c,平均高溫為20c,平均低溫為8c ;年平均降水量725mm左右,降水集中在6 - 8月份,7月份降水日數最多。平均無霜期169天,平均日照2778小時 ,充足的降水量、適宜的溫度和充分的陽光照射,為農業生產和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春季,降水少,蒸發量大,氣溫回升快,多風沙,多春旱;夏季,雨、熱同季,季平均降水量482.6毫米,佔年降水量的71.3% ,是避暑納涼的好時節;秋季,晝夜溫差大,降溫快,降水量明顯減少,秋高氣爽,冷暖適中,也是觀賞紅葉、品嚐水果的好季節;冬季,空氣乾燥,風速大,氣溫低,降水少,雖然較為寒冷,但也別有一番景緻。
特色小鎮:各具魅力的鄉鎮風情
截至2025年1月,盧龍縣下轄10鎮2鄉、1個經濟開發區,548個行政村 ,各鎮都有其獨特的風貌和特色。
- 盧龍鎮:作為盧龍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盧龍鎮西與灤州市、遷安市隔青龍河相望,北、東、南與印莊鄉、下寨鄉、木井鎮相鄰,處於環京津環渤海經濟圈內。102國道、京沈高速從境內東西貫穿,西與北京相距240公里,東與秦皇島市相距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鎮域總面積110.7平方公里,轄80個行政村和5個社群居委會,總人口為人 。這裡商業繁榮,街道上店鋪林立,商品種類繁多,涵蓋了當地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以及各類生活用品。盧龍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儲存有部分古城遺蹟,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仍能讓人感受到其曾經的雄偉與莊重。鎮內還有昌黎縣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大量反映盧龍歷史文化的文物,從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到歷代的陶瓷、書畫等,透過這些文物,人們可以清晰地瞭解盧龍的歷史變遷。
- 潘莊鎮:位於盧龍縣城北20公里,距秦皇島50公里,距北京210公里,鎮域總面積84.5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總人口為人 。潘莊鎮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鐵礦、石灰石等,工業以礦業和建材業為主。近年來,潘莊鎮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發展礦業的同時,也注重發展農業和旅遊業。農業方面,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蔬菜種植、水果採摘等。旅遊業方面,潘莊鎮利用周邊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遺蹟,開發了一些旅遊景點,如古長城遺址、自然風光遊覽區等,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 燕河營鎮:地處盧龍縣東北部,鎮域面積107.4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總人口人 。燕河營鎮歷史悠久,文化傳統深厚,是盧龍縣的文化名鎮之一。這裡儲存有許多古老的建築和文化遺蹟,如古廟宇、古牌坊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燕河營鎮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葡萄種植、核桃種植等。近年來,燕河營鎮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利用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開發了一些農家樂、採摘園等旅遊專案,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休閒觀光。
- 雙望鎮:位於盧龍縣東部,是盧龍對外開放的東大門,鎮政府駐地三分村,緊鄰102國道,距盧龍縣城和撫寧城區均為15公里。東與撫寧區接壤,南與劉田各莊鎮相鄰,西與下寨鄉連線,北與印莊鎮、陳官屯鎮交界,鎮域總面積79.7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總人口為人 ,是河北省確定的市級重點建設小城鎮,被盧龍縣定位為東部城鎮次城區。雙望鎮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是盧龍縣東部的重要商貿中心。這裡的集市貿易十分活躍,每逢集日,周邊村民紛紛前來交易農產品、生活用品等,熱鬧非凡。雙望鎮還注重文化建設,經常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如戲曲表演、民俗展覽等,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劉田各莊鎮:在盧龍縣東南部,距縣城19公里,鎮域總面積112.4平方公里,下轄7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人 。劉田各莊鎮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左右山谷景區就位於這裡。左右山谷景區總佔地面積5000餘畝,一期開發佔地1000畝,總投資2.57億元 ,屬燕山山脈,山水相依,風景優美,植被覆蓋率高達93%,是一家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傳播、研學基地、青少年培訓基地、綠色農副產品產銷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觀光園 。景區將盧龍當地著名歷史典故“玄鳥生商”“李廣射虎”“老馬識途”“薛仁貴東征”等文化元素納入其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人文專案。此外,劉田各莊鎮農業也較為發達,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同時也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草莓種植、花卉種植等。
- 石門鎮:處於盧龍縣南部,是盧龍縣的經濟強鎮之一。這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哈鐵路、京哈高速公路穿鎮而過。石門鎮工業基礎較好,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建材等為主的產業體系。鎮內的工業園區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促進了當地的就業和經濟增長。在農業方面,石門鎮是盧龍縣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同時,石門鎮的特色農產品也較為豐富,如石門核桃,以其個大、皮薄、仁滿、味香等特點而聞名遐邇。此外,石門鎮的集市貿易也十分活躍,是周邊地區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之一。
- 木井鎮:位於盧龍縣西南部,鎮域面積97.8平方公里,轄53個行政村,總人口人 。木井鎮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甘薯等農作物,是盧龍縣的農業大鎮之一。近年來,木井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如蔬菜種植、水果採摘等。同時,木井鎮還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鎮內有一些農村合作社,透過統一的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 陳官屯鎮:地處盧龍縣北部,鎮域面積78.9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總人口人 。陳官屯鎮以農業和林果業為主,這裡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果樹生長,主要種植蘋果、梨、桃、板栗等果樹,是盧龍縣的林果業大鎮之一。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果樹開花,花香四溢,景色十分美麗;秋季,果實累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採摘。此外,陳官屯鎮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強了對農業面源汙染的治理,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 蛤泊鎮:在盧龍縣東南部,鎮域面積64.8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人 。蛤泊鎮以農業和養殖業為主,農業方面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由於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這裡種植的水稻口感香甜,蔬菜鮮嫩多汁。養殖業方面,蛤泊鎮的生豬養殖、家禽養殖規模較大,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優勢。鎮內有一些養殖合作社,透過統一的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提高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此外,蛤泊鎮還注重鄉村旅遊的發展,利用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開發了一些農家樂、採摘園等旅遊專案,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休閒觀光。
- 印莊鄉:位於盧龍縣中部,鄉域面積73.6平方公里,轄44個行政村,總人口人 。印莊鄉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近年來,印莊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引進了許多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農業產業的升級。同時,印莊鄉還注重農村文化建設,加強了對農村文化設施的投入,建設了一些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下寨鄉:地處盧龍縣中部偏西,鄉域面積72.4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