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西南部,遼東灣西岸的“遼西走廊”中部,有一座融合歷史古韻與現代活力的城市——興城。它東南瀕臨渤海,東北倚熱河丘陵,與葫蘆島市連山區、龍港區相鄰,西南隔六股河與綏中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全市總面積2103.3平方千米 。這裡不僅有迷人的自然風光,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歷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興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仙靈寺、狐仙洞、茲毛山等古遺址的發掘,證實了那時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殷商時代,興城屬孤竹國地;西周為燕北部山戎徒河地;戰國時歸屬於遼西郡地。秦統一六國後,興城隸屬幽州遼西郡的柳城、徒河、海陽三縣分轄,後歸遼東屬國所轄。東漢末年,境地被烏桓佔據,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大破烏桓和柳城(今朝陽市南),此地才被收復。

三國時期,興城隸屬魏昌黎郡賓徒縣;西晉時為幽州昌黎郡徒河縣地;東晉十六國時,屬燕平州(治所今朝陽市)昌黎郡(治所義縣);南北朝時,屬北魏營州柳城縣,後屬瑞州柳城、來遠兩縣分轄。

唐朝末年,興城陷於契州。遼代在今興城河中、下游流域設定嚴州,遼聖宗統和八年(公元990年),設興城縣(治所桃花島郡今釣魚臺街道海口),這便是興城名稱的最早由來。金時,興城屬北京路(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城)。元時興城廢縣,地屬錦州和瑞州分轄。

明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寧遠衛,當時的寧遠衛城是明在遼東的軍事指揮中心,也是遏制清軍入關的重要屏障。著名的“寧遠大捷”就發生於此,明政治家、軍事家袁崇煥駐守此城,以不足兩萬人兵力擊敗努爾哈赤的進攻,重創清軍,極大地振奮了明軍士氣,也拖延了明王朝滅亡的時間。這場戰役不僅彰顯了興城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其蘊含的堅韌抗爭精神,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的文化脈絡中。

清代撤衛建州,康熙三年(1664 年),廢衛建州,東割塔山,西並前屯,為寧遠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六股河以西設綏中縣。1913年(民國二年),寧遠州改為寧遠縣;1914年1月,因與山西、湖南、甘肅、新疆等省之寧遠縣重名,乃沿用遼時之名改稱興城縣,初隸屬奉天省,後隸屬錦州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興城縣,隸屬遼西省,後改屬遼寧省。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興城縣設興城市(縣級),由省直轄,後改由葫蘆島市代管。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興城見證了多個民族的融合與交流,中原文化、遊牧文化在這裡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而多元的文化風格。從建築風格到民俗傳統,從語言習慣到飲食文化,都能看到不同文化元素交織的痕跡,這也使得興城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獨特。

二、鄉鎮概況

截至2022年10月,興城市轄5個街道、7個鎮(含4個民族鎮)、12個民族鄉 ,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之處。

1. 曹莊鎮: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約3.2萬。這裡是農業產業強鎮,2020年11月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同年5月被確定為2020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曹莊鎮以其特色農業產業聞名,農產品品質優良,暢銷各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 沙後所滿族鎮:地處遼西走廊中段西部,瀕臨遼東灣,是興城市通往西部城鎮的必經之地。鎮內形成了機械製造業、服裝生產兩大產業,還有像興豐軸承有限公司這樣的大型民營企業,工業發展態勢良好,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和經濟增長。

3. 東辛莊滿族鎮:位於興城市西南角,隔六股河與綏中相望。1995年經葫蘆島市批准設立東營莊經濟貿易開發區,屬鄉鎮建制。這裡商貿活動較為活躍,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區域貿易的重要節點,促進了物資的流通和經濟的繁榮。

4. 徐大堡鎮:2014年7月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8年1月被遼寧省確定為第一批特色鄉鎮濱海旅遊型海參特色小鎮。徐大堡鎮的海參產量可觀,產品遠銷各地,同時憑藉濱海的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產業,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海濱風光和品嚐海鮮美食。

5. 高家嶺滿族鎮:地處興城市西南部,與隔六股河相望的綏中毗鄰。所轄湯上村擁有富含多種元素的溫泉地熱資源,是旅遊休閒療養的絕佳勝地。遊客可以在這裡泡溫泉,放鬆身心,享受溫泉帶來的舒適與健康。

6. 紅崖子鎮:地處興城市中部,屬半丘陵山區,花生種植銷售業是該鎮的主導產業,年種植花生可達6萬畝,年產量可達1.2萬噸。紅崖子鎮的花生顆粒飽滿,品質上乘,在市場上頗受歡迎,花生產業也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7. 郭家滿族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俗文化。這裡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高,自然風光十分迷人。同時,郭家滿族鎮的滿族傳統文化儲存較為完好,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到滿族的傳統習俗,如滿族的服飾、飲食、歌舞等,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

除了上述7個鎮,興城還有12個民族鄉。羊安滿族鄉、元臺子滿族鄉、白塔滿族鄉、望海滿族鄉、劉臺子滿族鄉、大寨滿族鄉、南大山滿族鄉、圍屏滿族鄉、鹼廠滿族鄉、三道溝滿族鄉、舊門滿族鄉、藥王滿族鄉,這些民族鄉各具特色,在農業、林業、民俗文化等方面各有側重。比如,一些鄉鎮以種植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一些鄉鎮則依託山林資源,發展林業和林下經濟;還有一些鄉鎮透過傳承和弘揚滿族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旅遊,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感受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三、必遊景點

1. 興城古城:位於興城市老城區中心,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 ,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東北地區儲存下來的唯一一座明代古城。古城呈正方形,城牆高8.8米,周長3274米,四面正中皆有城門,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城內有鐘鼓樓、祖氏石坊、興城文廟、薊遼督師府等歷史古蹟 。漫步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彷彿穿越時空,能感受到古代城市的佈局和生活氣息。祖氏石坊雕刻精美,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興城文廟是東北最完整的孔廟古建群,龍紋影壁與百年古柏相互映襯,莊嚴肅穆,在這裡可以瞭解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教育制度;薊遼督師府則讓人聯想到當年袁崇煥在此指揮軍事、抵禦外敵的場景,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2. 興城海濱: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擁有月牙形的黃金沙灘,沙質細膩,坡緩寬闊,水質淨潔 。在這裡,遊客可以盡情享受陽光沙灘海浪帶來的無盡歡樂,踏浪、玩沙、曬太陽,放鬆身心。還能體驗摩托艇、衝浪等水上運動專案,感受速度與激情。傍晚時分,欣賞美麗的海上落日,餘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

3. 首山國家森林公園:因山峰矗立,狀若人首而得名,它是屹立古城東北的天然屏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清初的寧錦大捷,首山就是主戰場 。主峰儲存著明朝時修築的烽火臺,登上烽火臺,可俯瞰山海城全景。春天,漫山遍野的梨花盛開,潔白如雪,香氣撲鼻;秋天,紅葉滿山,層林盡染,彷彿一幅美麗的畫卷。山間步道野趣十足,漫步其中,能聽到鳥兒的歌唱,看到各種野生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

4. 覺華島:遼東灣最大的島嶼,素有北方佛島之稱,又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覺華島”之美譽 。島上山石秀美,古樹參天,名勝古蹟眾多。唐王洞、八角井等傳說為這座島嶼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遊客可以在這裡參觀寺廟,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嚐新鮮的海鮮,享受海島美食;欣賞海島的自然風光,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寧靜與愜意。

5. 龍回頭:依山傍海,風光秀美,高於海平面近百米,陡峭的懸崖下是浩瀚的大海,眼前是美麗的海岸線 。晴天時,藍天和大海呈現出令人陶醉的海天相映之景。站在龍回頭觀景臺上,海風拂面,俯瞰大海,遠處的船隻來來往往,近處的海浪拍打著岸邊的礁石,景色十分壯觀,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6. 紅海棧道:省內最大的單體棧道專案,這裡生長著大片的鹼蓬草 。每年金秋十月,鹼蓬草變紅,一片火紅的景象,美輪美奐。沿著棧道漫步,穿梭在鹼蓬草之間,彷彿置身於紅色的海洋中,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7. 比基尼廣場:興城海濱的一個廣場,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美麗的海景而聞名 。這裡是拍攝照片和欣賞海景的好地方,廣場上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賽事,充滿了活力與生機。遊客可以在這裡拍照留念,記錄下美麗的瞬間;也可以坐在廣場的長椅上,靜靜地欣賞大海,享受悠閒的時光。

8. 海誓園:非常適合情侶拍照打卡,這裡有天空之境,與大海融為一體 。站在天空之境上拍照,彷彿置身於天空與大海之間,拍出的照片美輪美奐。海誓園的浪漫氛圍吸引了眾多情侶前來,在這裡留下美好的回憶,許下愛情的誓言。

四、特色美食

1. 炭烤生蠔扇貝:選用新鮮的生蠔和扇貝,搭配蒜蓉粉絲,放在炭火上炙烤 。烤好後,汁水四溢,香氣撲鼻,鮮嫩的海鮮與濃郁的蒜蓉粉絲完美結合,口感鮮美,是海邊夜市的必吃美食。在興城的海濱夜市,隨處可見烤生蠔扇貝的攤位,攤主熟練地操作著烤架,煙火繚繞中,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吸引著遊客駐足品嚐。

2. 興城麵茶:由小米麵糊澆上芝麻醬和糖桂花製成 ,口感鹹甜交織。通常搭配炸糕一起食用,是興城人喜愛的早餐之一。清晨,走進興城的大街小巷,就能聞到麵茶的香氣。一碗熱氣騰騰的麵茶,配上金黃酥脆的炸糕,開啟美好的一天,讓人感受到興城的煙火氣息。

3. 多寶魚宴:興城臨近渤海,多寶魚是當地的特色海鮮之一 。多寶魚宴有清蒸、紅燒等多種吃法,魚肉細嫩如豆腐,營養豐富。清蒸多寶魚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魚的鮮味和營養,魚肉潔白鮮嫩,入口即化;紅燒多寶魚則色澤紅亮,味道濃郁,魚骨熬製的湯更是鮮美無比,讓人回味無窮。

4. 老式銅火鍋:酸菜白肉配血腸,是東北傳統美食的代表 。用炭火銅鍋燉煮,熱氣騰騰,再蘸上麻醬腐乳,吃起來十分豪橫。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老式銅火鍋,溫暖又愜意。銅鍋裡的酸菜酸爽可口,白肉肥而不膩,血腸嫩滑,搭配上麻醬腐乳的醇厚味道,讓人食慾大增,感受到濃濃的東北風情。

5. 杏仁豆腐:用野生山杏仁磨漿凝凍而成 ,撒上糖桂花,再冰鎮一下,是夏日解暑的甜品佳品。杏仁豆腐口感細膩,入口即化,帶著淡淡的杏仁香味和糖桂花的香甜,清爽可口。在炎熱的夏天,來一碗冰鎮杏仁豆腐,瞬間驅散暑氣,讓人心情愉悅。

6. 興城花生糕:以渤海沙地花生為原料,製成酥糖 。花生顆粒飽滿,花生糕甜而不膩,是興城的特色伴手禮。興城的花生糕口感酥脆,香甜可口,既有花生的濃郁香味,又有酥糖的甜蜜味道。遊客可以購買一些花生糕作為伴手禮,送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也能品嚐到興城的美味。

五、民俗風情

興城作為多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滿族是興城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滿族的民俗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1. 滿族服飾:滿族服飾具有獨特的風格,男子的旗裝一般是長袍馬褂,女子則穿旗袍 。滿族服飾的顏色鮮豔,圖案精美,常常繡有各種吉祥的圖案,如龍鳳、花鳥等。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和慶典活動中,滿族同胞會穿上傳統的服飾,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滿族的頒金節上,人們會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

2. 滿族飲食:除了前面提到的老式銅火鍋,滿族還有許多特色美食,如薩其馬、粘豆包等 。薩其馬香甜可口,口感軟糯;粘豆包則是用黃米麵或糯米麵製成皮,包裹著紅豆沙餡,蒸熟後色澤金黃,口感粘糯,香甜可口。這些美食不僅是滿族人民喜愛的食物,也逐漸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喜愛。

3. 滿族歌舞:滿族的歌舞豐富多彩,像莽式舞、八角鼓等 。莽式舞動作粗獷有力,節奏明快,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八角鼓則是一種說唱藝術,演員手持八角鼓,邊唱邊舞,表演形式獨特。在興城的一些民俗活動中,常常能看到滿族歌舞的表演,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讓人們感受到滿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4. 傳統節日:興城人民除了慶祝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還保留著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日 。比如,在端午節,興城有掛艾蒿、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人們會在門前掛上艾蒿,以驅邪祈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粽子,粽子的口味多樣,有紅棗餡、豆沙餡、肉餡等;在海邊,還會舉行熱鬧的賽龍舟比賽,人們歡呼吶喊,場面十分壯觀。

六、旅遊指南攻略

1. 交通:興城是東北、華北兩大經濟圈的戰略“節點”,交通十分便利 。京哈鐵路、京沈高速、秦沈客運專線、國道102線、遼寧濱海公路縱貫全境 。500公里範圍內有北京、天津、瀋陽、大連等多個大城市,毗鄰秦皇島港、葫蘆島港、錦州港,距錦州機場僅57公里 。如果選擇飛機出行,可以先抵達錦州機場,再轉乘汽車前往興城;乘坐火車的話,京哈鐵路和秦沈客運專線都有列車經過興城;自駕則可以透過京沈高速等公路直達興城。興城市內交通也較為便捷,有公交車、計程車等交通工具,方便遊客前往各個景點。此外,一些景區還提供共享單車,方便遊客自由出行。

2. 住宿:興城的住宿選擇豐富多樣,能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和預算 。在興城海濱附近,有許多海景酒店和度假村,遊客可以推開窗戶就看到大海,欣賞美麗的海景,但價格相對較高;興城古城內有一些客棧和民宿,住在古城裡可以更好地感受古城的歷史氛圍,價格適中;如果想要經濟實惠一些,也可以選擇市區的快捷酒店或普通旅館。另外,像張茜家民宿這種包吃住的農家院也很受歡迎,位置優越,房間乾淨整潔,餐飲豐富,還提供趕海工具等貼心服務,周邊景點距離較近,出行遊玩方便 。

3. 最佳旅遊時間:興城屬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春季少雨乾旱,風速大,氣溫上升快;夏季炎熱,雨量集中,風小溼度大,是海濱旅遊的旺季,適合去興城海濱、覺華島等地遊玩,享受陽光沙灘和海鮮美食,但遊客較多,住宿價格也相對較高;秋季晴朗少雨,天高氣爽,晝夜溫差大,此時首山的紅葉、紅海棧道的鹼蓬草等景色十分迷人,是觀賞自然風光的好時節;冬季稀雨雪,寒冷,多西北風,雖然不太適合戶外活動,但興城溫泉是冬季療養放鬆的好去處 。

4. 旅遊注意事項:去興城海濱遊玩時,要注意做好防曬措施,攜帶防曬霜、太陽鏡、遮陽帽等物品 ;在海邊游泳時,要注意安全,遵循景區的規定,不要在危險區域游泳;品嚐海鮮時,要選擇新鮮的海鮮,避免食用不潔海鮮導致腸胃不適,同時,海鮮過敏者要謹慎食用;參觀興城古城等歷史古蹟時,要愛護文物,不要隨意觸控和破壞;出行前檢視天氣預報,攜帶合適的衣物和雨具;儘量避免在景區門口的高價餐廳就餐,可以去市區或當地人常去的餐館品嚐美食,能吃到更正宗、更實惠的興城特色菜餚。

興城,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無論是追尋歷史的足跡,還是享受自然風光的美好,亦或是品嚐特色美食、體驗民俗風情,都能讓遊客收穫滿滿,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