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蠡縣:冀中平原的寶藏之地

在華北平原的腹心,保定市東南部,有一座充滿魅力的縣城——蠡縣。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靜訴說著跨越千年的故事;蠡縣總面積652平方公里 ,雖地處平原,卻憑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民俗風情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又似一幅徐徐展開的生活長卷,展現著獨特的人文風情與自然風光。

一、鄉鎮風貌

蠡縣下轄11個鎮、2個鄉,每個鄉鎮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故事。

1. 蠡吾鎮:作為蠡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蠡吾鎮熱鬧繁華。這裡街道寬敞整潔,商業氛圍濃厚,高樓大廈與古老街巷相互映襯。走進鎮上的集市,各類商品琳琅滿目,叫賣聲此起彼伏,充滿生活氣息。蠡吾鎮不僅是現代生活的匯聚地,還留存著諸多歷史遺蹟,承載著往昔的記憶。

2. 留史鎮:素有“天下皮毛第一都”的美譽,留史鎮是全球最大的原皮集散地。這裡的皮毛交易歷史悠久,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皮毛商人在此匯聚,交易場面十分壯觀。除了繁榮的皮毛產業,留史鎮還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當地的民間藝術表演常常為小鎮增添歡樂氛圍。

3. 大百尺鎮:位於蠡縣東北部,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農業大鎮。大百尺鎮擁有肥沃的土地,麻山藥種植是這裡的特色產業。每年麻山藥成熟的季節,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鎮內的大百尺遺址,是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見證了這裡悠久的歷史,吸引著眾多考古愛好者和遊客前來參觀。

4. 辛興鎮:工業發達,是蠡縣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這裡的紡織企業眾多,生產的各類紡織品暢銷國內外。辛興鎮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城鎮建設,綠化覆蓋率高,街道乾淨整潔,居民生活舒適。

5. 北郭丹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農業和工業在這裡協同發展,農作物產量高,工業產品質量優。北郭丹鎮還擁有豐富的文化活動,每逢節日,各村都會組織精彩的文藝表演,村民們齊聚一堂,共享歡樂時光。

6. 萬安鎮:以農業種植和養殖業為主,農產品品質優良。鎮內的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萬安鎮還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推出了一些農家樂專案,讓遊客體驗鄉村生活的寧靜與美好。

7. 桑園鎮:桑蠶養殖和絲綢加工是桑園鎮的傳統產業。這裡的桑園一望無際,每到養蠶季節,農戶們忙碌而充實。桑園鎮生產的絲綢質地柔軟,色澤鮮豔,深受消費者喜愛。此外,桑園鎮的自然風光也十分迷人,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8. 南莊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的齊蓋墓是西漢時期的古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南莊鎮的農業發展良好,特色農產品豐富。近年來,南莊鎮還積極發展特色旅遊,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旅遊相結合,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

9. 大麴堤鎮:農業和商貿業發達,大麴堤鎮的集市熱鬧非凡,各類商品應有盡有。鎮內的基礎設施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較高,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條件。

10. 鮑墟鎮:以農業種植和畜牧業為主,農產品和畜產品產量可觀。鮑墟鎮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民間花會、戲曲表演等活動深受群眾喜愛。每年的傳統節日,鮑墟鎮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吸引周邊村民前來觀看。

11. 小陳鎮:生態環境優美,農業資源豐富。小陳鎮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了一些特色農業專案,如有機蔬菜種植、水果採摘等。這些專案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為遊客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機會。

12. 北埝頭鄉:自然風光秀麗,鄉村旅遊資源豐富。這裡有寧靜的村落、清澈的溪流和廣袤的田野,是遠離城市喧囂的理想之地。北埝頭鄉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俗文化,如手工編織、剪紙等,體現了當地獨特的文化魅力。

13. 林堡鄉:農業基礎紮實,糧食產量穩定。林堡鄉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培育了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鄉內的文化氛圍濃厚,村民們熱愛文化活動,經常組織各類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

二、歷史沿革

蠡縣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相傳此地曾是黃帝的別都,見證著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春秋時,它隸屬燕國,後在戰國時期,先屬中山國,後歸趙國版圖,成為各國紛爭與交融的前沿地帶。秦統一六國後,這裡劃歸上谷郡,正式納入大一統王朝的行政管理體系。

西漢景帝三年,蠡縣開始有了獨立的縣制,當時名為陸城縣,開啟了作為縣級行政區域的歷史篇章。東漢時期,陸城縣併入蠡吾縣,此後歷經多個朝代的更迭,縣名和行政區劃多有變遷。唐高祖武德五年,在此設定蠡州,這一名稱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徵。此後,蠡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演變。

明太祖洪武八年,蠡州正式改為蠡縣,這一名稱沿用至今。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蠡縣曾先後沿用陸成、蠡吾、博陵等七個名稱,每一次的名稱變化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歷史記憶,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更替、民族的融合交流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變遷。

1994年12月,蠡縣劃入保定市管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與保定市協同發展的新篇章,不斷融入區域發展的大格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必遊景點

1. 大百尺遺址:位於大百尺村東北100米處,是一處令人矚目的仰韶文化遺址。遺址呈不規則圓形高臺,高約2.5米,周圍耕地散落著大量碎陶片和磚瓦。在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出土了石器、骨器、蚌器、角器以及不同形狀、質地、顏色的陶片等珍貴文物。這裡不僅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還發掘出龍山文化的磨光黑陶,以及戰國、秦漢時期的陶井及銅箭頭。這些文物跨越了多個歷史時期,為研究古代文明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如今,大百尺遺址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吸引著眾多考古學家、歷史愛好者前來探尋古代文明的奧秘。

2. 齊蓋墓:坐落於南莊鎮屯裡村東南500米處,是西漢時期的古墓。封土高約3米,呈方形,邊長40米,莊嚴肅穆。距墓東南200米處原有祭祀齊蓋的祠宇,雖現已不存,但仍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祭祀盛況。齊蓋,字副世,漢平帝時因安邊立功,被拜為北平大將軍,先後被封為險瀆侯、關內侯兼河北道事。據清《蠡縣誌》卷九藝文篇記載,有齊蓋廟碑文,為唐韓凝撰文。齊蓋墓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對於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以及喪葬制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2001年2月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3. 影三郎:位於鄭村村北約1000米處,是東漢時期的古墓群。佔地面積7077平方米,共有墓4座,其中3座呈等邊三角形排列,1座位於中間被包圍,從遠處觀看,只能看見3座,故而得名“影三郎”。清《蠡縣誌》古蹟篇記載:“近看四陵相依,遠觀惟見其三”,形象地描繪了影三郎的獨特佈局。影三郎四周距主墓群約80米處分別有四座小墓群,雖部分已難尋痕跡,但東側仍留有長方形高臺。這座古墓群不僅是歷史的遺蹟,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1982年7月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吸引著人們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4. 大宋臺:在大宋村東南100米處,是東漢時期的單體墓。墓封土高11米,呈圓形,佔地面積3782平方米,氣勢恢宏。元至元年間,在臺頂修建了清涼寺,明萬曆、正德年間均有修繕。相傳此墓為漢代公主“丹珠”之墓,為這座古老的墓葬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大宋臺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是研究東漢時期墓葬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1982年7月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感受歷史的厚重。

5. 李恕谷墓:位於留史鎮西曹佐村北500米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李恕谷的安息之地。墓封土高1.6米,呈圓形,東西長3.5米,南北寬3.5米,墓南側建有磚砌碑樓一座,頂為歇山式瓦頂,內豎白石碑一通,碑陽刻“皇清大儒李恕谷先生之墓”“咸豐十年歲次庚申仲夏”。墓兩側放置“李恕谷先生故里”“恕谷先生後裔”兩通白色石碑,整座墓地被樹木環抱,顯得清幽寧靜。李恕谷與其師顏元合創“顏李學派”,對後世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李恕谷墓對於研究“顏李學派”以及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2月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民俗風情

1. 民間花會:蠡縣的民間花會歷史悠久,始於明末清初,以形式多樣、人數眾多而聞名。主要有獅子舞、高蹺、龍燈、旱船、幢幡、太平車、跑驢、竹馬會、秧歌、二鬼摔跤、豬八戒背媳婦、武術等表演形式。每逢春節、正月十五等傳統節日,民間花會便熱鬧登場,成為人們慶祝節日的重要方式。送子參軍、婚喪嫁娶、開業慶典、大型會議等場合,也常常能看到民間花會的身影,它們為這些活動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氛圍。從1983年起,縣政府每年正月十二都會組織大型民間花會進城表演,參與表演的人數多達6000餘人次,場面十分壯觀。其中,中埝村娛樂會最具地方特色,其前身叫“擺著會”,會員出會參加祭祀活動自帶乾糧,純為自娛自樂。主要花會節目有大鼓、中幡、獅子、旱船、竹馬、高蹺、槓槍等,會員遍佈全村。這裡的舞中幡技藝精湛,可追溯到清末名震京華的天橋藝人王小辮,其祖籍便是中埝村,中幡的舞技一直在本家傳承,表演上乘者有王老衝,其絕活有“灌頂”“秦瓊背劍”“二郎擔山”“童子拜觀”“老虎撓尾”等,中幡條幅書:“中集祥雲一方康泰,幡招瑞氣四季平安”,此幡目前保留完整。

2. 民間音樂:蠡縣的民間音樂同樣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就有記載,多以民間小調為主,寺院音樂為輔。清中期,地方戲曲傳入蠡縣,音樂形式得到較大改進和突破,音樂曲牌與大鼓隊、歌詠隊、劇團、劇社、文藝宣傳隊相結合,吹歌隊與打擊樂也融為一體,使民間小調和寺院音樂古為今用,發揮了重要作用。民間器樂種類繁多,分佈廣泛,演奏組織有音樂會、吹歌班、同樂會、大鼓隊、軍樂隊等,演奏形式分為吹打樂、吹奏樂和打擊樂。悟兒頭吹歌班便是其中的代表,始傳於清代本村廣鬱寺住持太然法師,源於佛教音樂。太然法師法號進安,清同治元年出家廣鬱寺,光緒二十六年任住持,擅長音樂、精通樂器,能演奏百餘個曲牌。1912年寺院被毀,眾僧遣散,太然法師雲遊四方,數年後年事已高,重歸故寺,在殘破的寺院中安身,做些佛事以謀生計。1928年,悟兒頭村康景雲、康永元、康樹勳及南沙口村的趙躍林、趙鳳鳴、趙建章拜於太然門下做了俗家弟子,學習音樂,太然以工尺譜傳授技藝,授之以管、弦和打擊樂器的演奏技巧,經過吹歌班幾代傳人,不斷發展壯大。吹歌班使用的樂器有大管、小管、笙、海笛、二胡、四絃琴、喇嘛等,打擊樂有鼓、鈸、鑼、鑔等,演奏的曲牌有《掛金鎖》《浪淘沙》《五方佛》《抱妝臺》《一枝花》《寒冬衫》《豆葉黃》《杜橋贊》《小二番》《扯不斷》等百餘首。悟兒頭吹歌第三代傳人康法僧、康五強等將吹歌技藝進一步發揚光大,韻律獨具一格,在衡水、河間、高陽一帶有很大名氣。1990年3月,代表蠡縣參加保定地區民族樂器表演獲獎;4月代表保定地區在唐山市為省領導演出;5月參加省吹歌比賽獲三等獎,康法僧、康五強被吸收為河北省吹歌曲協會會員。

3. 戲曲文化:蠡縣的戲曲活動興盛於清代,主要劇種有崑曲、京劇、河北梆子、老調、絲絃、哈哈腔、娃娃腔等。清末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全縣有30%的村有業餘劇團或小戲班,這些劇團和戲班活躍在鄉村的各個角落,為村民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抗日戰爭期間,戲曲活動一度蕭條,但到1949年,全縣業餘劇團又發展恢復到27個,1956年更是發展到87個。到20世紀60年代末,50%的村莊都建立了業餘劇團,較有名的有鄭村“蔣家”京劇劇團、八里莊絲絃劇團、陵陽老調劇團、東北寺老調劇團、城內歌劇團等。這些劇團不僅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還為一些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戲劇人才。如京劇女鬚生盧桂芬(鄭村人),唱腔優美,20世紀30年代即錄製了唱片;京劇花臉馬保山(鮑墟村人),綽號“河間紅”;天津市京劇團武生馬少良(鮑墟村人);河北省京劇團武生張佔榮(仉村人);老調鬚生張老淳(八里莊人),男旦王三(東北寺村),文丑張老桂(八里莊人),刀馬旦毛素欣(劉銘莊人)等。河北省梆子劇院小生田春鳥(大楊莊人),受民歌演唱的啟發,探索到“真假混合聲”的演唱方法用於梆子唱腔,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20世紀60年代他同搭檔裴豔玲、齊花坦、張淑敏等演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所演《寶蓮燈》拍成電影演遍全國。老調錶演藝術家崔澄田(崔家莊人),主攻花臉,新中國成立後參加保定老調劇團,1959年赴北京彙報演出,為蠡縣的戲曲文化贏得了榮譽。

4. 民間曲藝:蠡縣的民間曲藝種類繁多,有快板書、挑滑稽落子、評書、講故事、梅花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等十幾種,尤以西河大鼓最為流行。清乾隆年間,西河大鼓傳入蠡縣,後劉市村的王興隆開始收徒傳藝,清末蠡縣的西河大鼓曲藝隊初具規模,知名的有萬安村的吳佃池,北南王村的李希元,賀家營村的何振山等。民國時期,西河大鼓隊伍不斷壯大,知名藝人有劉佃莊王藝來,南大留陳鳳奇,大宋村任保中等70餘人。新中國成立後,新崛起一批西河大鼓藝人,有韓秋長、蘇元來、王延順、劉德欣、劉德之、李保光、王章等,他們廣收弟子,多方傳藝,併成立蠡縣群藝聯合會。到1964年,全縣西河大鼓藝人有160餘人,1980年,由劉德欣、劉德之等老藝人組成蠡縣曲藝協會,會員130人,每逢年、節、廟會期間,協會選派人員巡迴演出。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湧現出一批曲藝新秀,主要有崔素霞、王小敏、王翠娟、王翠紅等。王翠娟、王翠紅15歲就登臺演出,並多次獲地級以上演出獎,他們繼承了老一輩藝人的優良傳統,使西河大鼓藝術發揚光大。至1995年,蠡縣曲藝隊伍達100多個,活動人數200多名。西河大鼓表演一般為二人,一人說唱,一人彈弦,在農閒和辦喪事時應人邀請演出,演唱內容多為才子佳人、豪俠英傑、歷史人物、新人新事等,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五、特色美食

1. 蠡縣驢肉火燒:這是蠡縣極具代表性的美食,深受當地人喜愛,也是遊客到蠡縣必嘗的美味。剛出爐的火燒外皮酥脆,色澤金黃,咬上一口,“咔嚓”作響。再將鮮嫩多汁的驢肉切碎,夾入火燒之中,驢肉的醇厚香味瞬間瀰漫開來。一口咬下去,酥脆的火燒與鮮嫩的驢肉完美結合,口感豐富,令人回味無窮。蠡縣驢肉火燒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選用的驢肉肉質鮮嫩,經過獨特的滷製工藝,保留了驢肉的原汁原味,再搭配上酥脆的火燒,堪稱絕配。無論是作為早餐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還是作為小吃在閒暇時享用,蠡縣驢肉火燒都能給人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在蠡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售賣驢肉火燒的店鋪,每家都有自己的秘製配方,味道各有千秋。

2. 蠡縣小米麵煎餅:以優質小米為主要原料,將小米浸泡磨成細膩的米漿,經過獨特的攤制工藝製作而成。煎餅色澤金黃,口感筋道,帶有淡淡的米香。食用時,可根據個人口味搭配蔥花、雞蛋、麵醬等佐料。捲上油條或薄脆,更是別有一番風味。這種煎餅不僅營養豐富,易於消化,而且方便攜帶,是當地人喜愛的傳統美食之一。無論是作為早餐還是小吃,都深受歡迎。在集市、街頭小攤上,常常能看到攤主熟練地攤制煎餅的場景,成為蠡縣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3. 蠡縣蒸碗:是蠡縣傳統宴席上的經典美食,一般包含多個菜品,如小酥肉、黃燜雞、扣肉、八寶飯等。每道蒸碗都經過精心烹製,將食材調味後放入碗中,再經過長時間的蒸制,使各種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小酥肉外酥裡嫩,肉香四溢;黃燜雞鮮嫩多汁,香氣撲鼻;扣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八寶飯香甜軟糯,口感豐富。這些蒸碗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寓意吉祥,常常出現在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重要場合,承載著蠡縣人民的情感和記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著熱氣騰騰的蒸碗,氛圍溫馨又熱鬧。

4. 蠡縣滷煮雞:選用本地散養的優質柴雞,經過多道工序精心製作。將雞宰殺處理乾淨後,加入多種香料和秘製滷汁,用文火慢燉數小時。滷煮雞色澤金黃,肉質鮮嫩,骨頭酥軟,連骨頭都充滿了濃郁的香味。吃的時候,無需過多的調料,直接手撕雞肉,就能品嚐到最純正的美味。蠡縣滷煮雞不僅是餐桌上的佳餚,也是走親訪友時的饋贈佳品。其獨特的風味,讓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在周邊地區也頗具名氣。

5. 蠡縣炸千子:是一道極具地方特色的油炸美食。以雞蛋攤成薄餅作為外皮,包裹上由豬肉、綠豆麵、蔥花、薑末等調製而成的餡料,捲成長條後切成小段,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酥脆。炸千子外皮酥脆可口,內餡鮮香軟糯,口感層次豐富。它既可以作為餐桌上的一道菜,也可以當作解饞的小零食。在蠡縣的家庭聚會或節日餐桌上,炸千子常常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金黃的色澤和誘人的香氣,總能勾起人們的食慾。

6. 蠡縣紅薯澱粉燜子:以當地優質紅薯澱粉為原料,加入適量的水和調料,攪拌均勻後倒入容器中蒸熟。燜子質地細膩,口感軟糯有彈性。食用方法多樣,可以切成薄片炒著吃,搭配青椒、洋蔥等蔬菜,香辣可口;也可以切片涼拌,加入蒜末、香醋、辣椒油等調料,清爽開胃;還能切塊燴入大鍋菜中,吸收了湯汁的燜子味道更加濃郁。紅薯澱粉燜子是蠡縣冬季餐桌上的常見美食,寒冷的天氣裡,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燜子菜餚,渾身都暖和起來。

7. 蠡縣糖瓜:是一種傳統的糖類美食,尤其在臘月裡製作和售賣。選用優質的麥芽糖為原料,經過熬製、拉伸、造型等工序製作而成。糖瓜色澤金黃,口感酥脆香甜,帶有濃郁的麥芽香氣。過去,每到臘月,走街串巷的小販們便會挑著擔子,吆喝著售賣糖瓜。在民間習俗中,糖瓜還有“祭灶”的用途,人們希望用甜美的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如今,雖然祭灶的習俗在現代生活中逐漸淡化,但糖瓜依然是蠡縣人記憶中甜蜜的味道,每到臘月,很多家庭依然會購買糖瓜品嚐,回味兒時的記憶。

六、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時間

蠡縣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不同季節各有特色。 春季(3 - 5月),氣溫逐漸回暖,萬物復甦,田野裡綠意盎然,此時適合前往鄉村觀賞田園風光,參與一些農事體驗活動; 夏季(6 - 8月),雖天氣較為炎熱,但蠡縣的鄉村綠樹成蔭,還能品嚐到新鮮的夏季水果,當地也會舉辦一些民俗文化活動,熱鬧非凡; 秋季(9 - 11月) ,是豐收的季節,田野裡金黃一片,麻山藥、紅薯等農作物成熟,遊客可以參與採摘活動,感受豐收的喜悅; 冬季(12 - 2月) ,雖然天氣寒冷,但可以品嚐到蠡縣特色的冬季美食,如熱氣騰騰的蒸碗、紅薯澱粉燜子等,還能體驗到濃厚的年節氛圍,感受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

(二)交通指南

1. 外部交通

- 飛機:蠡縣周邊較近的機場為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距離蠡縣約150公里。遊客抵達機場後,可在機場客運站乘坐前往保定的大巴,再從保定轉乘前往蠡縣的班車;也可以選擇直接從機場打車前往蠡縣,但費用相對較高 。

- 火車:距離蠡縣較近的火車站有保定站和定州站。保定站車次較多,交通更為便利。到達保定站後,在保定客運中心乘坐發往蠡縣的客車,約1小時左右可抵達蠡縣;定州站距離蠡縣約40公里,出站後可乘坐計程車或在定州汽車站轉乘前往蠡縣的汽車。

- 自駕:蠡縣交通便利,自駕前往十分方便。從北京出發,可經京港澳高速、榮烏高速到達蠡縣;從石家莊出發,可經京港澳高速、曲港高速抵達,導航軟體可精準規劃路線。

2. 內部交通

- 公共交通:蠡縣縣城內有公交車線路,可前往各個鄉鎮和主要景點,但公交車發車頻率不高,部分線路車次較少。遊客可透過公交站牌瞭解具體線路和發車時間。

- 計程車:縣城內計程車數量較多,打車較為方便,起步價合理。前往鄉鎮或較遠景點時,建議提前與司機協商好價格。

- 租車:如果想要更自由地遊覽蠡縣,可選擇在縣城租車。租車公司提供多種車型,遊客可根據需求選擇,租車時需攜帶有效證件並簽訂租車協議。

(三)住宿推薦

1. 縣城住宿

- 星級酒店:縣城內有多家星級酒店,如蠡縣大酒店等,提供舒適的客房、完善的配套設施,包括餐廳、會議室、健身房等,適合商務出行或對住宿品質有較高要求的遊客,價格在300 - 800元/晚不等。

- 快捷酒店:像如家、漢庭等連鎖快捷酒店在縣城均有分佈,房間乾淨整潔,價效比高,價格一般在150 - 300元/晚,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或普通出行人群。

- 特色民宿:縣城周邊有一些特色民宿,裝修風格獨具地方特色,能讓遊客更好地體驗當地生活。民宿還提供農家飯菜,價格在100 - 200元/晚,部分民宿還設有庭院、休閒區,讓遊客感受悠閒的鄉村生活氛圍。

2. 鄉鎮住宿

- 農家樂:在留史鎮、大百尺鎮等鄉鎮,有不少農家樂可供選擇。農家樂價格實惠,一般在80 - 150元/晚,遊客可以品嚐到地道的農家美食,還能參與一些農事活動,如採摘、餵養家禽等,深入體驗鄉村生活。

(四)行程安排建議

1. 一日遊

- 歷史文化探索之旅:上午前往大百尺遺址,探尋仰韶文化的奧秘,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中午在縣城品嚐蠡縣驢肉火燒等特色美食;下午參觀齊蓋墓,瞭解西漢時期的歷史文化,隨後前往李恕谷墓,領略明末清初思想家的風采。

- 民俗風情體驗之旅:上午前往中埝村,觀看民間花會表演,感受熱鬧的民俗氛圍;中午在村裡的農家樂品嚐農家飯菜;下午參觀悟兒頭吹歌班,聆聽傳統民間音樂,之後返回縣城自由活動,逛逛當地集市,購買特色手工藝品。

2. 兩日遊

- 第一天:上午抵達蠡縣後,前往影三郎古墓群,欣賞東漢時期獨特的墓葬佈局;中午在附近鄉鎮用餐,品嚐蠡縣蒸碗等美食;下午前往大宋臺,瞭解其背後的歷史傳說;晚上入住縣城酒店,逛逛縣城夜景,品嚐夜市小吃。

- 第二天:上午前往留史鎮,參觀皮毛交易市場,瞭解皮毛產業的發展;中午在留史鎮用餐,品嚐滷煮雞等特色菜餚;下午前往北埝頭鄉,體驗鄉村自然風光,參與採摘等農事活動,傍晚返程。

3. 三日遊

- 第一天:與兩日遊第一天行程相同。

- 第二天:上午前往辛興鎮,參觀紡織企業,瞭解當地工業發展;中午在辛興鎮用餐,品嚐炸千子等美食;下午前往南莊鎮,遊覽齊蓋墓周邊村落,感受鄉村生活;晚上入住鄉鎮民宿,體驗寧靜的鄉村夜晚。

- 第三天:上午前往小陳鎮,參與水果採摘活動,享受田園樂趣;中午在小陳鎮農家樂用餐,品嚐紅薯澱粉燜子等特色美食;下午前往林堡鄉,觀看民間曲藝表演,之後結束愉快的旅程,返程回家。

蠡縣,這座充滿歷史韻味與生活氣息的冀中縣城,正以其獨特的魅力,等待著八方遊客前來探尋、體驗,在這裡留下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