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保定市《易縣》
華夏神州大地是什麼意思 學海無涯樂作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易縣:千年古縣的歷史與風情
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地處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端東麓,地理座標為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 。縣域總面積達2534平方千米,呈現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獨特地貌特徵,是一座融合了山水風光與深厚人文底蘊的城市。
一、鄉鎮風采
易縣下轄11個鎮、16個鄉,各有獨特的風貌與韻味。
- 易州鎮:作為縣政府駐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商業繁榮,交通便利,歷史文化遺蹟眾多,如燕下都遺址部分割槽域便在此鎮,見證了易縣悠久的歷史。漫步在易州鎮的街道,古老與現代在這裡交融,傳統的建築風格與現代化的商業設施相互映襯,展現出獨特的城鎮魅力。
- 梁格莊鎮:位於清西陵景區附近,因守護皇陵而逐漸發展起來。當地的建築風格受皇家文化影響,具有濃厚的歷史氛圍。如今,憑藉清西陵這一旅遊資源,梁格莊鎮的旅遊業蓬勃發展,“滿家樂”等特色民宿和餐飲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體驗。鎮中居民熱情好客,傳承著古老的滿族文化習俗,遊客在這裡可以品嚐到地道的滿族美食,感受獨特的民俗風情。
- 西陵鎮:同樣與清西陵緊密相連,是守護皇陵的重要區域。這裡儲存著大量與皇陵相關的建築和文化遺蹟,如行宮、衙署等,體現了清代皇家陵寢的規制和文化內涵。西陵鎮的自然風光也十分優美,周邊山巒起伏,綠樹成蔭,與莊嚴的皇陵建築相得益彰,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探尋歷史的足跡,欣賞自然美景。
- 裴山鎮:以農業和工業共同發展為特色。農業方面,擁有大片肥沃的農田,種植著小麥、玉米等多種農作物,是易縣的重要糧食產區之一。工業上,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叢集,涵蓋建材、機械加工等多個領域,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裴山鎮的集市熱鬧非凡,每逢集日,周邊村民紛紛前來交易,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 塘湖鎮: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的開採和加工在當地經濟中佔據一定比重。同時,塘湖鎮注重生態保護,在發展工業的同時,積極推動綠色礦山建設。鎮內的自然風光秀麗,有多處自然景觀吸引著遊客前來觀賞。此外,塘湖鎮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傳統的廟會等活動傳承至今,為當地居民和遊客帶來了歡樂和文化享受。
- 狼牙山鎮:因狼牙山而聞名遐邇,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狼牙山五勇士的英勇事蹟使這裡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緬懷先烈,接受紅色洗禮。除了紅色旅遊,狼牙山鎮還依託獨特的自然景觀,發展生態旅遊和休閒度假產業。當地的農家樂提供了新鮮的農家菜和舒適的住宿環境,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感受鄉村生活的寧靜與愜意。
- 良崗鎮:地處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林業在當地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這裡的人們依靠山林,發展林下經濟,如養殖家禽、種植中藥材等,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良崗鎮的自然風光原始而美麗,山間溪流潺潺,鳥鳴聲聲,是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好去處。當地的傳統手工藝也別具特色,如木雕、竹編等,展現了山區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 紫荊關鎮:作為歷史上的軍事要塞,地理位置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萬里長城—紫荊關就坐落於此,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歷史變遷。如今,紫荊關鎮依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城牆、城門和烽火臺等軍事設施,吸引著眾多歷史愛好者和遊客前來參觀。鎮內的居民傳承著先輩的軍事文化傳統,生活中充滿了豪邁與堅毅的氣息。
- 高村鎮:交通便利,緊鄰國道,是易縣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這為高村鎮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同時,高村鎮注重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擁有多所學校和文化活動場所,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生活環境。高村鎮的鄉村建設也頗具特色,整潔的街道、美麗的庭院,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
- 橋頭鄉:位於易水河畔,水資源豐富,農業灌溉條件優越。這裡主要發展以蔬菜種植為主的農業產業,所產蔬菜品質優良,供應周邊市場。橋頭鄉的自然風光優美,易水河穿鄉而過,河畔景色宜人。每逢夏季,河邊成為居民和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人們在這裡垂釣、散步,享受著寧靜的時光。
- 白馬鄉: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當地的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同時擁有廣闊的牧場,養殖著牛、羊等家畜。白馬鄉注重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產業升級。鄉內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樣,如傳統的社火表演等,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傳承。
- 流井鄉:礦產資源豐富,礦業開發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在發展礦業的同時,流井鄉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礦業綠色發展。流井鄉還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利用鄉村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遊景點。當地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深受遊客喜愛,如剪紙、刺繡等,體現了鄉村的文化魅力。
- 高陌鄉:農業基礎雄厚,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近年來,高陌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如種植草莓、葡萄等水果,建設採摘園,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採摘樂趣。高陌鄉的文化底蘊深厚,有多處歷史文化遺蹟,如古代的廟宇、碑刻等,見證了這裡悠久的歷史。
- 大龍華鄉: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高,自然資源豐富。當地發展了以生態旅遊和林業產業為主的經濟模式,開發了多個自然風景區,如千佛山森林公園等,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大龍華鄉還注重林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提高林業經濟效益。鄉內的傳統民俗文化儲存完好,如民間傳說、傳統舞蹈等,為遊客帶來了獨特的文化體驗。
- 安格莊鄉:因易水湖而聞名,旅遊業是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易水湖風光旖旎,有“北方小桂林”之稱,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欣賞湖光山色。安格莊鄉的旅遊服務設施完善,擁有多家酒店、民宿和農家樂,為遊客提供了舒適的住宿和餐飲條件。遊客可以在易水湖乘船遊覽,欣賞兩岸的奇峰怪石,也可以在湖邊垂釣、燒烤,享受悠閒的時光。
- 凌雲冊滿族回族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鄉鎮,滿族和回族文化在這裡交融。當地保留著許多民族特色的建築、服飾和風俗習慣,如滿族的旗袍、回族的清真寺等,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景觀。凌雲冊滿族回族鄉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舉辦各種民族文化活動,如滿族的頒金節、回族的開齋節等,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團結。同時,該鄉還發展特色農業和民族手工業,如種植特色水果、製作民族手工藝品等,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 西山北鄉:位於狼牙山腳下,紅色旅遊和生態農業是當地的兩大特色產業。依託狼牙山的紅色旅遊資源,西山北鄉開展了紅色文化教育和旅遊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學習。同時,當地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種植了蘋果、柿子等多種水果,建設了多個採摘園,遊客在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還可以體驗採摘的樂趣。西山北鄉的鄉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 尉都鄉: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要產業。這裡的農產品豐富多樣,如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加工業也頗具規模,形成了麵粉加工、豆製品加工等產業叢集。尉都鄉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鄉內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傳統的戲曲表演、民間藝術展覽等,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 獨樂鄉: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以林果業和旅遊業為主要產業。獨樂鄉種植了大量的果樹,如蘋果、梨、桃等,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漫山遍野果香四溢,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採摘。同時,獨樂鄉還開發了多個自然景點,如龍潭峽谷等,遊客可以在這裡欣賞到奇特的自然風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獨樂鄉的農家樂以其獨特的農家菜和熱情的服務,深受遊客喜愛。
- 七峪鄉:地處山區,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林業和礦業是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同時,七峪鄉還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利用山區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資源,開發了一些特色旅遊專案。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獨具特色,如民間傳說、傳統手工藝等,為遊客帶來了別樣的文化體驗。七峪鄉注重生態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 富崗鄉:以林果業和生態旅遊為主要產業。富崗鄉的蘋果種植歷史悠久,所產蘋果品質優良,口感鮮美,遠銷國內外。近年來,富崗鄉依託蘋果產業,發展生態旅遊,建設了蘋果採摘園、農家樂等旅遊設施,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富崗鄉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打造了綠色、生態的鄉村旅遊環境。
- 坡倉鄉: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利,是連線易縣與周邊地區的重要通道。坡倉鄉以農業和商業為主要產業,農業方面種植了多種農作物,商業上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集市貿易。坡倉鄉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如傳統的廟會、舞龍舞獅等,吸引了周邊群眾前來參與。同時,坡倉鄉還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鄉村的交通、水電等條件。
- 牛崗鄉:地處山區,自然資源豐富,以林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牛崗鄉的森林覆蓋率高,擁有廣闊的山林資源,適宜發展林業和林下經濟。同時,當地的牧場廣闊,養殖了大量的牛、羊等家畜,畜牧業發展良好。牛崗鄉注重生態保護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廣生態養殖和綠色林業技術。鄉內的自然風光優美,有許多徒步旅行線路,吸引了眾多戶外運動愛好者前來探索。
- 橋家河鄉:以農業和水電產業為主要產業。橋家河鄉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建設了多座小型水電站,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電力支援。農業方面,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由於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優越,農產品品質優良。橋家河鄉的自然風光秀麗,河流清澈,兩岸景色宜人,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 甘河淨鄉:地處山區,生態環境優美,以林果業和旅遊業為主要產業。甘河淨鄉種植了大量的果樹,如核桃、板栗等,林果業發展迅速。同時,當地依託獨特的自然景觀,開發了一些旅遊景點,如天生橋瀑布群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甘河淨鄉注重生態保護和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努力打造生態旅遊品牌。
- 蔡家峪鄉:森林資源豐富,林業是當地的主要產業。蔡家峪鄉的山林中生長著多種珍稀植物和野生動物,生態環境原始而優美。近年來,蔡家峪鄉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和林下經濟,開發了森林探險、野生動物觀賞等旅遊專案,同時種植了中藥材、食用菌等林下作物,提高了林業經濟效益。蔡家峪鄉的居民熱情好客,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俗文化,為遊客帶來了獨特的文化體驗。
- 南城司鄉:位於易縣北部山區,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南城司鄉擁有云蒙山等自然景點,山峰雄偉,峽谷幽深,森林茂密,是戶外運動和生態旅遊的好去處。同時,南城司鄉還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多處歷史文化遺蹟,如古老的村落、廟宇等,展現了當地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南城司鄉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建設了一些民宿和農家樂,為遊客提供了舒適的住宿和餐飲服務。
二、歷史脈絡
易縣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極為深厚。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北福地文化便在此誕生,成為易縣文明的曙光,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早期萌芽 。
商代,這裡是有易氏部落的聚居地,易水之名也由此而來。戰國時期,燕昭王在此建燕下都,其規模宏大,是燕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的燕下都宮殿林立、市井繁華,車水馬龍,見證了燕國的崛起與輝煌。秦統一後,易地分屬上谷郡、廣陽郡。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於州東置易縣 ,易縣之名自此確定。唐代,易州境內建有龍興觀道德經幢,歷經歲月滄桑,至今仍矗立不倒,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蹟。
宋代宣和四年(1122年),易縣改屬武遂郡;宣和七年(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金天會十一年(1133年),歸屬金。元代太祖八年(1213年),屬順天府。
清雍正年間,因清西陵的修建,易縣升為直隸州,領淶水、廣昌二縣 。清西陵的建造,不僅為易縣增添了厚重的皇家文化底蘊,其宏大的規模、精美的建築和嚴格的規制,也成為中國陵寢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
在近現代歷史中,易縣作為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27年建黨,1938年建政 。抗日戰爭時期,易縣人民浴血衛國,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壯舉、擊斃阿部規秀等英雄事蹟就發生在這裡,這些英勇事蹟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
三、必遊景點
(一)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縣城西15公里的永寧山下,是我國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2000年11月30日,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這裡建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陵3座、王爺、阿哥、公主園寢4座 ,形成了以14座陵寢為主,行宮、永福寺、衙署為輔的龐大陵區建築。埋葬著4個皇帝、9個皇后、57個妃嬪以及王爺、阿哥、公主共計80人 。走進清西陵,彷彿穿越時空,踏入了清代皇家的歷史長河。宏偉壯觀的陵寢建築,紅牆黃瓦,莊嚴肅穆,每一處建築細節都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尊貴。古松林遮天蔽日,松香陣陣,漫步其中,感受著歷史的厚重與寧靜。
(二)狼牙山
狼牙山以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的獨特地貌而得名,更因狼牙山五勇士的壯舉而聞名於世 。這裡不僅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是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之一 。登上狼牙山,俯瞰群山連綿,雲霧繚繞,景色美不勝收。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裡,展示著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抗戰文物,生動地記錄了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蹟和悲壯歷史,讓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接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易水湖
易水湖位於易縣安格莊鄉,這裡山勢雄奇險峻,空氣清新無塵,林木繁盛茂密 。老子峰3100米臨水觀景棧道蜿蜒曲折,一步一景,因與灕江風光相媲美,被稱為“北方小桂林” 。乘坐遊船盪漾在易水湖上,欣賞著兩岸的奇峰怪石,感受著微風拂面的愜意,彷彿置身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之中。這裡還是《西遊記》《赤壁》等影視作品的取景地,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回味那些經典的影視畫面。
(四)戀鄉·太行水鎮
擁有眾多特色建築和非遺體驗專案的戀鄉·太行水鎮,充滿了濃郁的北方水鄉風情。這裡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傳統的坡屋頂、瓦屋面,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相融 。漫步在水鎮的街道上,品嚐著各種地道的小吃,欣賞著精美的手工藝品,參與非遺體驗專案,如剪紙、捏麵人等,感受著傳統文化的魅力。水鎮還經常舉辦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如傳統的廟會、舞龍舞獅等,熱鬧非凡,讓遊客充分體驗到鄉村生活的樂趣。
(五)燕都古城
燕都古城隱匿於易縣,其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作為燕國的重要都城,曾是車水馬龍、繁華喧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雖歷經戰火紛飛和時光侵蝕,部分古城遺蹟依舊頑強留存,承載著千年的記憶 。2014年,一場秉持“修舊如舊”原則的修復工程開啟,眾多專業人員與能工巧匠精心鑽研歷史資料,對古城進行全方位修繕 。如今踏入燕都古城,高大厚重的城牆、氣勢恢宏的城門,盡顯古代都城威嚴 。城內古色古香的建築鱗次櫛比,傳統四合院寧靜祥和,古樸廟宇莊嚴肅穆,典雅樓閣韻味悠長 。走在石板路上,觸控著精美的雕刻,彷彿能聽見歷史的迴響,領略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四、古剎寺廟道觀
(一)永福寺
永福寺位於清西陵內,是一座皇家寺廟,為清代陵寢的重要附屬建築 。寺廟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佛教建築的莊嚴與皇家建築的華麗。寺內古柏參天,環境清幽,大雄寶殿巍峨壯觀,飛簷斗拱間盡顯皇家氣度。殿內供奉著莊嚴的佛像,香火繚繞,佛音嫋嫋,讓人心生寧靜。
永福寺的建築佈局嚴謹對稱,沿中軸線依次分佈著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山門為單簷歇山頂,古樸大氣,匾額上“永福寺”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進入山門,左右兩側的鐘樓和鼓樓遙相呼應,每當清晨或傍晚,鐘聲和鼓聲悠揚響起,迴盪在整個寺廟周圍,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氛圍。
天王殿內四大天王神像栩栩如生,手持法器,威風凜凜,守護著佛法和眾生。穿過天王殿,便是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作為寺廟的核心建築,採用重簷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殿內佛像造型精美,工藝精湛,讓人不禁讚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永福寺不僅建築精美,還珍藏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寺內的壁畫色彩鮮豔,內容豐富,描繪了佛教的各種故事和傳說,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此外,還有一些古老的碑刻,記載著寺廟的歷史和修建過程,為研究清代皇家寺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洪崖山玄天上帝廟
洪崖山玄天上帝廟俗稱“奶奶廟”,位於易縣洪崖山上,是北方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該廟歷史悠久,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歷經多次修繕和擴建,形成了如今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洪崖山玄天上帝廟建築群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分佈著牌坊、山門、鐘樓、鼓樓、大殿等建築。牌坊高大雄偉,上刻精美圖案和文字,彰顯著廟宇的威嚴和莊重。山門為單簷硬山頂,古樸典雅,進入山門,便彷彿進入了一個神秘的道教世界。
廟內的大殿是供奉玄天上帝的主要場所,大殿內神像高大莊嚴,身披華麗的服飾,手持法器,神態安詳。每逢農曆三月十五廟會期間,這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香客紛紛前來上香祈福,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廟會期間,還有各種民俗表演和傳統活動,如舞龍、舞獅、戲曲表演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賞。
洪崖山玄天上帝廟不僅是道教信徒朝拜的聖地,也是研究道教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重要場所。廟內儲存著許多古老的碑刻、匾額和楹聯,這些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對於瞭解古代道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三)太寧寺雙塔
太寧寺雙塔位於易縣太寧寺村,是易縣現存較為完整的古代佛塔建築。雙塔始建於遼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雖歷經歲月的滄桑,但依然儲存完好,展現出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
雙塔均為密簷式磚塔,造型優美,結構精巧。塔身由塔基、塔身、塔簷和塔剎等部分組成。塔基高大厚重,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具有濃郁的遼代建築風格。塔身呈八角形,表面鑲嵌著佛像、菩薩像和飛天等磚雕,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塔簷層層疊疊,向上收攏,線條流暢,給人一種輕盈靈動的感覺。塔剎為金屬製成,造型獨特,高聳入雲,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千年的歷史。
太寧寺雙塔不僅是佛教文化的象徵,也是古代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它們對於研究遼代佛教文化、建築藝術和社會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吸引著眾多歷史愛好者和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五、歷史遺址
(一)燕下都遺址
燕下都遺址位於易縣東南,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之一,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戰國都城遺址之一。遺址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 - 6公里,總面積達40平方公里左右。
燕下都遺址佈局嚴謹,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城是燕下都的主體部分,內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區等。宮殿區位於東城的東北部,地勢較高,規模宏大,是燕國統治者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在這裡,曾矗立著眾多雄偉壯觀的宮殿建築,如今雖只剩下殘垣斷壁,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輝煌與氣勢。
手工業作坊區分佈在宮殿區的周圍,主要有冶鐵、制骨、製陶等作坊。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鐵器、骨器和陶器等文物可以看出,當時燕國的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居民區則分佈在東城的南部和西部,房屋建築密集,街道縱橫交錯,展現出當時城市生活的繁榮景象。
西城為郭城,是為加強東城的防禦而修建的。城垣高大寬厚,設有城門和了望臺等防禦設施。在燕下都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如青銅器、玉器、陶器、鐵器等。其中,以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成組的編鐘等文物最為著名,這些文物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研究戰國時期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紫荊關遺址
紫荊關是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位於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紫荊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 。
紫荊關關城依山傍水,地勢險要。關城周長約4公里,設有城門9座,其中以南北二門最為重要。南門稱“南天門”,門額上刻有“畿南第一雄關”字樣,城樓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北門稱“拒馬門”,因拒馬河從關前流過而得名。關城內還儲存有許多古代建築和軍事設施,如城牆、敵樓、烽火臺等。城牆高大厚實,用條石和青磚砌成,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堅固如初。敵樓和烽火臺分佈在關城周圍的山頂上,用於瞭望和傳遞軍情。
在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過多次重要的戰爭。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紫荊關,與金兵在此展開激烈戰鬥;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進犯,英宗親征在土木堡被俘後,瓦剌軍曾試圖攻破紫荊關直逼北京 。這些歷史事件都為紫荊關增添了濃厚的歷史色彩,也使其成為研究古代軍事戰略和戰爭歷史的重要遺址。
(三)戰國影視城
戰國影視城位於易縣北福地村,是為拍攝歷史巨片《荊軻刺秦王》而建,後又成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楚霸王》等眾多影視作品的拍攝場地 。影視城佔地面積廣闊,總建築面積達17萬平方米,主要包括外城區、內城區和秦城區三部分。
外城區主要是一些仿古建築群,包括燕國的市井街道、商鋪、民居等,生動地再現了戰國時期燕國的城市風貌和生活場景。街道上店鋪林立,酒旗飄揚,行人熙熙攘攘,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內城區是影視城的核心區域,主要是燕國的宮殿建築群,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氣勢恢宏,展現了戰國時期皇家建築的特色。秦城區則按照秦朝的建築風格建造,有高大的城牆、雄偉的宮殿和寬闊的街道,為拍攝秦朝相關的影視作品提供了逼真的場景。
戰國影視城不僅是影視拍攝的重要基地,也是一個集旅遊觀光、文化體驗於一體的旅遊景區。遊客在這裡可以參觀影視拍攝場地,瞭解影視拍攝的幕後故事,還可以穿上古裝,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體驗古代生活的樂趣。同時,影視城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民俗表演,如古代禮儀展示、傳統手工藝製作等,讓遊客在遊玩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六、民俗風情
(一)擺字龍燈
擺字龍燈是易縣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擺字龍燈以龍為主要形象,龍身由多個燈箱組成,每個燈箱內裝有蠟燭或燈泡,夜晚點亮後,龍身光彩奪目,十分壯觀。
擺字龍燈的獨特之處在於,舞龍者透過巧妙的編排和配合,能夠用龍身擺出各種漢字和圖案。表演時,龍在鑼鼓聲中上下翻騰,時而盤旋飛舞,時而擺成“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等吉祥字樣,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擺字龍燈的表演不僅需要舞龍者具備高超的技巧,還需要團隊之間的密切配合,是一項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的民俗活動。
(二)易水硯製作技藝
易水硯是中國著名的古硯之一,因產於易水河畔而得名。易水硯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始於戰國,盛於唐宋,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仍保持著獨特的製作工藝。
易水硯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主要包括選料、設計、雕刻、打磨等多個環節。選料是製作易水硯的關鍵,工匠們要在易水河畔的岩石中挑選質地細膩、溫潤如玉、易發墨的石料。設計則需要根據石料的形狀、紋理和特點,構思出硯臺的造型和圖案。雕刻是易水硯製作的核心環節,工匠們運用各種雕刻工具,採用浮雕、透雕、陰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在硯臺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如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最後經過打磨、上蠟等工序,一塊精美的易水硯就製作完成了。
易水硯製作技藝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每一方易水硯都凝聚著工匠們的智慧和心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如今,易水硯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三)滿族寸蹺
滿族寸蹺是易縣凌雲冊滿族回族鄉特有的民間舞蹈形式,起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和生活習俗。寸蹺表演時,演員們腳踩特製的木蹺,高度約為10 - 15厘米,透過獨特的舞步和動作進行表演。
滿族寸蹺的舞蹈動作優美、活潑,既有滿族舞蹈的粗獷豪放,又有寸蹺表演的輕盈靈動。表演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傳統的滿族民間故事、生活場景等。演員們身著色彩鮮豔的滿族服飾,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在舞臺上翩翩起舞,展現出滿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特色。滿族寸蹺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研究滿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具有重要意義。
七、特色美食
(一)易水湖野生魚
易水湖水質清澈,湖內生長著多種野生魚類,如鯉魚、草魚、鯽魚等。易水湖野生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易縣的特色美食之一。
易水湖野生魚的烹飪方法多種多樣,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燉魚。將新鮮的野生魚處理乾淨後,放入鍋中,加入蔥、姜、蒜、花椒、八角等調料,用小火慢燉。燉好的魚肉鮮嫩多汁,魚湯濃郁醇厚,味道鮮美無比。此外,還有紅燒魚、清蒸魚、烤魚等多種做法,每種做法都各具特色,讓遊客大飽口福。
(二)易縣滿族八大碗
易縣滿族八大碗是滿族傳統的美食盛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八大碗通常包括四葷四素,四葷即方肉、酥肉、扣肘、肉丸子等,四素包括海帶、粉條、蘑菇、豆腐等。
滿族八大碗的製作工藝講究,每道菜都有獨特的烹飪方法。方肉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肉,經過煮、炸、蒸等多道工序,肉質軟爛,肥而不膩;酥肉是將豬肉切成條,裹上面粉和雞蛋液,炸至金黃酥脆,再放入鍋中蒸熟,口感外酥裡嫩;扣肘則是將肘子煮熟後,加入調料醃製入味,再放入碗中扣蒸,味道醇厚香濃。滿族八大碗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寓意吉祥,是滿族人民在重要節日和喜慶場合必不可少的美食。
(三)易縣煎餅
易縣煎餅是當地的傳統小吃,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製作工藝深受人們喜愛。易縣煎餅選用優質的小米、綠豆等為原料,將原料浸泡後磨成麵糊,然後在特製的煎餅鏊子上攤成薄餅。
易縣煎餅的特點是薄如紙、脆如酥,口感香甜可口。煎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捲上油條、薄脆、蔬菜等食材,再加上各種醬料,如甜麵醬、辣椒醬等,味道更加豐富。易縣煎餅不僅是當地人喜愛的早餐食品,也是遊客必嘗的特色小吃之一,許多遊客還會購買一些帶回家,與親朋好友分享。
(四)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是易縣的又一特色美食,因採用缸爐烤制而得名。製作缸爐燒餅的麵糰需要經過發酵、揉制等多道工序,使其具有良好的韌性和延展性。
將揉好的麵糰分成小塊,擀成薄餅,然後在薄餅上塗抹一層油酥,撒上芝麻等調料,再將薄餅捲起來,壓成圓形,放入缸爐中烤制。缸爐燒餅的烤制過程十分講究,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使燒餅表面金黃酥脆,內部柔軟可口。剛出爐的缸爐燒餅香氣四溢,咬一口酥脆掉渣,深受人們喜愛。無論是作為主食還是小吃,缸爐燒餅都備受歡迎,是易縣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八、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季節
易縣四季分明,不同季節有著不同的美景和特色。春季(3 - 5月),萬物復甦,易水湖畔鮮花盛開,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競相綻放,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夏季(6 - 8月),氣候涼爽,狼牙山、易水湖等地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遊客可以在易水湖乘船遊玩,感受湖水的清涼,也可以在狼牙山登山徒步,欣賞山間的自然風光;秋季(9 - 11月),秋高氣爽,易縣的山林被染成五彩斑斕的顏色,清西陵的古松林與金黃的銀杏葉相互映襯,景色如畫,此時也是品嚐各種秋季水果和美食的好時候;冬季(12 - 次年2月),雖然天氣寒冷,但易縣也有獨特的美景,如冰雪覆蓋的狼牙山、銀裝素裹的清西陵等,對於喜歡冰雪旅遊和攝影的遊客來說,冬季的易縣別有一番風味。總體而言,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遊覽易縣的最佳季節。
(二)交通方式
1. 外部交通
- 飛機:距離易縣較近的機場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出發,可以乘坐機場大巴或租車前往易縣,車程約2 - 3小時;從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出發,可先乘坐機場大巴到保定市區,再轉乘前往易縣的班車,全程約3 - 4小時。
- 火車:易縣沒有火車站,遊客可以先乘坐火車到保定站或保定東站,然後在保定客運中心乘坐前往易縣的班車,班車發車頻繁,車程約1.5 - 2小時。
- 自駕:易縣交通便利,自駕前往十分方便。從北京出發,可走京港澳高速、首都環線高速等,車程約2 - 3小時;從石家莊出發,可走京昆高速,車程約2 - 2.5小時。自駕途中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並且方便隨時停車遊覽。
2. 內部交通
- 公交車:易縣縣城內有多條公交線路,連線主要的景點和區域,票價便宜,適合在縣城內出行。但前往一些偏遠的景點,公交線路可能不太方便。
- 計程車:易縣縣城內計程車數量較多,打車比較方便。但在旅遊旺季,可能會出現打車難的情況。計程車起步價較低,適合短距離出行。
- 景區直通車:在旅遊旺季,易縣一些主要景區之間會開通景區直通車,方便遊客前往各個景點。遊客可以在景區門口或縣城內的指定地點購買車票,車票價格根據路程而定。
- 租車:如果遊客想要更自由地遊覽易縣,可以選擇在縣城內租車。租車公司提供多種車型供選擇,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進行租車。租車時需要攜帶身份證、駕駛證等相關證件,並注意遵守交通規則。
(三)住宿推薦
1. 縣城酒店:易縣縣城內有各種檔次的酒店可供選擇,從經濟型酒店到星級酒店一應俱全。如易縣國際酒店、易州國際大酒店等星級酒店,提供舒適的住宿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優質的服務,適合對住宿品質有較高要求的遊客;7天酒店、漢庭酒店等經濟型酒店,價格實惠,乾淨整潔,價效比高,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縣城酒店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設施齊全,餐飲、購物、娛樂等場所眾多。
2. 景區民宿:如果想要更近距離地感受易縣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景區周邊的民宿是不錯的選擇。在易水湖、狼牙山等景區附近,有許多特色民宿,如易水湖附近的“滿家樂”民宿,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情,遊客可以品嚐到地道的滿族美食,體驗滿族的生活習俗;狼牙山腳下的農家民宿,環境清幽,空氣清新,遊客可以在這裡享受寧靜的鄉村生活,清晨還能欣賞到山間的日出美景。景區民宿價格相對較為親民,部分民宿還提供接送服務和導遊服務,方便遊客出行。
3. 特色客棧:在戀鄉·太行水鎮、燕都古城等旅遊景區內,有一些特色客棧,建築風格獨特,充滿了傳統文化韻味。客棧內的裝飾和佈置也別具一格,讓遊客彷彿置身於古代的客棧之中。這些客棧以木質結構為主,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房間內的傢俱多為實木打造,搭配傳統的中式床品、屏風和字畫,營造出典雅舒適的居住氛圍。
例如戀鄉·太行水鎮裡的部分客棧,將北方民居特色與現代居住需求相結合。有的房間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牆面掛著犁、耙等農具裝飾,角落擺放著老式織布機,讓遊客直觀感受傳統農耕生活;有的則以“民俗風情”為主題,陳列著皮影、剪紙等民間手工藝品,晚上還會邀請民間藝人到客棧內表演,客人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濃郁的地方民俗魅力。
燕都古城內的特色客棧,主打“古風雅韻”。庭院設計精巧,假山池沼相映成趣,種植著梅蘭竹菊等花卉植物,四季景緻各有不同。部分客棧還設有茶室、書房,供客人品茗讀書、撫琴弈棋。在這裡住宿,不僅能享受舒適的居住體驗,還能深度融入古城的文化氛圍,清晨推開窗,便能看到古城街道上的青磚灰瓦,傍晚漫步古城,感受華燈初上的古韻風情。
這些特色客棧在服務上也十分貼心,工作人員身著傳統服飾,以熱情周到的服務為客人提供賓至如歸的體驗。除了提供住宿,還會為遊客推薦周邊美食、規劃遊覽路線。一些客棧還會組織特色活動,如製作傳統糕點、學習傳統禮儀等,讓遊客在住宿期間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行程規劃
1. 一日遊
- 歷史文化之旅:上午前往燕下都遺址,探尋戰國時期燕國都城的歷史遺蹟,瞭解燕國的興衰歷程,欣賞出土的珍貴文物;中午在縣城品嚐易縣特色美食,如易水湖野生魚、缸爐燒餅等;下午參觀清西陵,感受清代皇家陵寢的莊嚴與宏偉,漫步古松林,領略皇家陵園的獨特魅力。
- 自然風光與紅色教育之旅:早上出發前往狼牙山,攀登狼牙山,參觀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中午在狼牙山附近的農家院享用農家菜;下午遊覽易水湖,乘坐遊船欣賞湖光山色,漫步老子峰觀景棧道,感受“北方小桂林”的秀美風光。
2. 二日遊
- 第一天:抵達易縣後,先前往戀鄉·太行水鎮,漫步古街,品嚐各種特色小吃,參與非遺體驗專案,感受濃郁的北方水鄉風情;中午在水鎮用餐;下午前往燕都古城,遊覽古城內的古建築,瞭解古城的歷史文化;晚上入住古城內的特色客棧,體驗古風古韻。
- 第二天:早餐後前往清西陵,參觀各大陵寢建築,瞭解清代皇家陵寢文化;中午在清西陵附近用餐;下午前往易水湖,盡情享受易水湖的自然風光,可選擇乘船遊覽、湖邊垂釣等活動;傍晚返程。
3. 三日遊
- 第一天:上午到達易縣後前往狼牙山,進行登山活動,參觀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和陳列館;中午在狼牙山景區附近就餐;下午前往紫荊關遺址,感受古代軍事要塞的雄偉險峻,瞭解歷史上的戰爭故事;晚上入住紫荊關附近的民宿,體驗鄉村生活。
- 第二天:早餐後前往易水湖,全天在易水湖遊玩,欣賞湖景,體驗水上專案;中午在易水湖景區內的餐廳用餐;傍晚前往戀鄉·太行水鎮,觀賞水鎮夜景,品嚐特色美食,入住水鎮客棧。
- 第三天:上午遊覽燕下都遺址,探索戰國時期的都城文化;中午在縣城就餐;下午參觀永福寺,感受皇家寺廟的莊嚴與寧靜,隨後前往易水硯作坊,瞭解易水硯製作工藝,選購特色紀念品,之後結束愉快的易縣之旅。
(五)注意事項
1. 景區遊覽:參觀清西陵、狼牙山等大型景區時,建議提前透過官方網站或旅遊平臺瞭解景區開放時間、門票價格及優惠政策,部分景區可能需要提前預約。在景區內要遵守相關規定,不隨意觸控、破壞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前往山區景區如狼牙山時,要按照指定路線行走,切勿擅自進入未開發區域,以防發生危險。
2. 飲食安全:品嚐易縣特色美食時,選擇正規的餐廳和攤位,確保食品衛生。尤其是食用野生魚等河鮮時,要確認是否新鮮熟透。如果對某些食物過敏,務必提前告知商家。購買路邊小吃時,注意檢視食材和製作環境,避免因飲食不當引起腸胃不適。
3. 天氣與衣物:易縣夏季氣溫較高,陽光強烈,出行時要做好防曬措施,攜帶防曬霜、遮陽帽、太陽鏡等物品;山區晝夜溫差較大,即使在夏季,晚上也可能較涼,建議攜帶一件薄外套。冬季氣溫較低,需穿戴厚實的棉衣、棉帽、圍巾、手套等保暖衣物,注意防滑防凍。春秋季節氣候多變,可攜帶輕便的外套和雨具。
4. 交通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保管好個人財物,在人多擁擠的地方要提高警惕,防止被盜。自駕遊客在出發前檢查車輛狀況,提前規劃好路線,山區道路蜿蜒曲折,要謹慎駕駛,控制車速,注意避讓行人與車輛。租車出行要仔細閱讀租車合同,瞭解相關保險和賠償條款。
5. 民俗尊重:在參觀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或參與民俗活動時,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例如在回族聚居區,注意不要隨意攜帶豬肉製品進入,在參與民俗活動時,聽從工作人員安排,不隨意打斷或破壞活動流程。
6. 環境保護:易縣自然風光優美,在旅遊過程中要愛護環境,不隨地丟棄垃圾,將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內。不攀折花草樹木,不汙染水源,共同維護易縣的生態環境,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這裡的美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