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邢臺市《隆堯縣》
華夏神州大地是什麼意思 學海無涯樂作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探尋隆堯:冀南大地的歷史與現代交融之所
隆堯縣,地處河北省南部,位於邢臺市中部區域。縣域總面積達749平方公里,下轄12個鄉鎮,包含27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約57萬。其地理位置獨特,東部與鉅鹿縣相鄰,南部和任澤區接壤,西部連線內丘縣與臨城縣,北部則與柏鄉縣和寧晉縣相連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中,隆堯縣佔據著重要的位置,距離首都北京350公里、雄安新區核心區280公里、省會石家莊80公里以及邢臺50公里 ,交通便利,是河北省南部西聯東出的關鍵節點,縣內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石武高鐵、107國道南北貫穿,南郝線、隆昔線、邢德線等省級幹道東西連通。
各鄉鎮風采
隆堯鎮
隆堯鎮作為隆堯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網路密集,107國道、京廣鐵路穿境而過。鎮域地勢平坦,為城鎮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這裡商業氛圍濃厚,各類市場和商業街琳琅滿目,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鎮內基礎設施完備,學校、醫院、銀行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為居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在歷史文化方面,隆堯鎮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據記載,這裡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鎮內留存著一些古老的建築和遺蹟,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但依然能從中窺探到往昔的繁華與滄桑。其中,一座古老的廟宇,建築風格獨特,飛簷斗拱,雕樑畫棟,雖部分建築有所損壞,但主體結構儲存相對完整,承載著當地數百年的信仰和文化記憶。
魏家莊鎮
魏家莊鎮位於隆堯縣東南部,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等,農業種植技術先進,現代化農業設施不斷完善,糧食產量穩定且品質優良。
鎮內的唐祖陵是魏家莊鎮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唐祖陵是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 ,二陵合稱“大唐帝陵”,簡稱唐陵或唐祖陵 。現有各類文物遺存18件,包括唐獅、華表、翼馬、鞍馬、文武侍臣等 。唐陵東側還建有“光業寺”,縣文保所存有“大唐帝陵光業寺碑”,是考證隆堯為李唐祖籍最有力的實物證據 。這裡不僅見證了唐朝李氏家族的起源,其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也體現了唐代的雄渾大氣和高超技藝,吸引了眾多歷史文化愛好者和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尹村鎮
尹村鎮地處隆堯縣中部,交通便利,經濟發展較為活躍。工業方面,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等為主的產業格局,擁有多家規模以上企業,為當地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農業以種植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為主,建立了多個蔬菜種植基地和水果採摘園,產品暢銷周邊地區。
尹村鎮的文化底蘊同樣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每逢傳統節日,當地都會舉辦熱鬧的民俗活動,如舞龍舞獅、跑旱船等。其中,舞龍表演尤為精彩,龍身由彩色綢緞製成,在舞龍者的手中上下翻飛,栩栩如生,寓意著吉祥如意、風調雨順,深受群眾喜愛。
山口鎮
山口鎮位於隆堯縣西部,境內有宣務山(堯山)、茅山兩座孤立峭山,自然風光獨特。宣務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據《帝王世紀》《城冢記》與《大明一統志》記載:“堯封唐侯所都之地” 。山上文物眾多,主要遺存包括堯帝廟及廟碑、龍王廟、彥琮法師墓、趙漁題字,隋代隆勝寺、唐代宣務山石窟 ,石窟包括三大窟龕、六壁造像3500餘尊 ,窟前有釋迦涅磐像(臥佛)、準提千佛塔和五代隆勝寺,明代三天閣、書房樓、三官廟等 。自明代起,每年農曆四月初一的廟會,至今已延續360多年,經久不衰 。透過歷代官員、文人、民眾的各種祭祀、朝拜活動,形成了獨特的堯山文化 ,2007年被命名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山口鎮的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蓮子鎮鎮
蓮子鎮鎮是隆堯縣的經濟強鎮,以食品製造業聞名遐邇。今麥郎集團總部就坐落於此,這裡是世界最大的泡麵生產基地,泡麵年產能達140億份,飲品年產能100萬噸 。鎮內形成了完整的食品產業鏈,從原材料供應到食品加工、包裝、銷售,各個環節緊密相連。
蓮子鎮鎮不僅經濟發達,還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文化建設。鎮內綠化覆蓋率高,環境優美,同時建設了一些文化廣場和休閒公園,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業餘生活場所。在文化傳承方面,蓮子鎮鎮積極挖掘和弘揚當地的傳統文化,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固城鎮
固城鎮位於隆堯縣北部,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同時發展了特色養殖產業,如奶牛養殖、生豬養殖等,形成了“種植 - 養殖 - 加工”一體化的農業發展模式。
固城鎮歷史悠久,文化遺蹟眾多。鎮內有一座古老的烽火臺,雖歷經風雨侵蝕,但依然屹立不倒,見證了歷史上的戰爭與和平。這座烽火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吸引著人們前來探尋歷史的足跡。
東良鎮
東良鎮地處隆堯縣西南部,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良好,是隆堯縣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逐步向高效、綠色農業方向發展。
東良鎮的民間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如剪紙、麵塑等傳統手工藝獨具特色。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和一張紅紙,就能創作出形態各異的動物、花卉、人物等圖案,作品線條流暢,造型逼真,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麵塑藝人則以麵糰為原料,透過揉、捏、搓、切等手法,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色彩鮮豔,造型精美,深受人們喜愛。
北樓鄉
北樓鄉位於隆堯縣東部,以農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近年來,北樓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如種植草莓、葡萄等水果,建設了多個採摘園,吸引了周邊遊客前來體驗採摘樂趣,促進了鄉村旅遊的發展。
北樓鄉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樣。在傳統節日期間,如春節、元宵節等,村民們會組織各種民俗表演,如扭秧歌、踩高蹺等。其中,扭秧歌是北樓鄉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參與者身著鮮豔的服裝,手持綵綢,在歡快的鑼鼓聲中翩翩起舞,場面熱鬧非凡,展現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牛家橋鄉
牛家橋鄉位於隆堯縣東北部,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條件優越。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是隆堯縣的“魚米之鄉”。此外,牛家橋鄉還發展了水產養殖產業,養殖鯉魚、鯽魚、草魚等多種魚類,產品供應周邊市場。
牛家橋鄉有著獨特的鄉村風貌,村莊佈局錯落有致,綠樹成蔭,河流縱橫。鄉村道路兩旁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環境優美宜人。在這裡,遊客可以感受到濃郁的鄉村氣息,體驗悠閒的鄉村生活。
大張莊鄉
大張莊鄉位於隆堯縣東南部,農業以種植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為主,同時發展了一些小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大張莊鄉的民俗文化別具一格,當地的傳統廟會獨具特色。廟會上,除了有傳統的戲曲表演、民間手工藝品展示外,還有各種特色小吃和農副產品銷售。人們在廟會上不僅可以購物、娛樂,還能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
雙碑鄉
雙碑鄉位於隆堯縣西部,緊鄰柏人城遺址。柏人城遺址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二大城市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之一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始建於春秋中後期,戰國至兩漢達到鼎盛,唐天寶元年(742年)被洪水淹沒,延續1200餘年之久 。柏人城遺址佔地面積4平方公里左右,大部分城牆輪廓清晰,平均殘高2 - 6米,最高處7米,基寬16.5米,夯土築就,儲存基本完好 。歷史上曾發生過“劉邦遇刺”和劉秀殲王郎的“柏人城大戰”等歷史事件 。周圍密佈戰國、漢代古墓數千座,出土有陶器、瓷器、金屬器等 ,是河北省罕見的古城牆遺蹟和儲存較好的戰國時期古城之一 。
雙碑鄉藉助柏人城遺址這一歷史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考古遺址,瞭解歷史文化。
千戶營鄉
千戶營鄉位於隆堯縣南部,農業基礎紮實,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近年來,千戶營鄉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推廣了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
千戶營鄉的民間武術文化源遠流長,當地村民自古就有習武的傳統。這裡的武術流派眾多,如太極拳、八極拳、洪拳等,村民們農閒時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武藝,傳承和弘揚民間武術文化。每逢重大節日,千戶營鄉還會舉辦武術表演活動,展示當地的武術風采。
歷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隆堯縣歷史源遠流長,其建置沿革歷經多次變遷。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在此躬耕,後堯帝晚年建都於柏人,並禪讓位於舜 。西周時期,此地為邢國故土,春秋末期屬晉國,建柏人城,戰國時期屬趙國 。秦朝統一天下後,設定鉅鹿郡(治所平鄉),今縣域全境屬之 。西漢時期,東境置廣阿縣、象氏侯國和武陶侯國,屬鉅鹿郡;西境置柏人縣,屬趙國 。東漢時,廣阿縣屬冀州鉅鹿郡,於中平中期廢置;柏人縣屬冀州趙郡 。北魏時期,復置廣阿縣,並設殷州,轄鉅鹿郡、趙郡和南鉅鹿郡(後更名南趙郡),殷州和南趙郡治所均在廣阿縣,柏人縣、廣阿縣均屬南趙郡 。北齊時期,因避太子諱,殷州更名為趙州,治所仍在廣阿縣(今隆堯) 。隋代,柏仁縣隸邢州(治所龍岡縣),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廣阿縣改名象城縣,仍隸趙州(治所廣阿縣);唐朝,柏仁縣隸邢州,至德二年更名為堯山縣。武德四年(621年),趙州治所遷於平棘(今趙縣),天寶元年象城縣更名昭慶縣,隸趙州 ;五代時期,堯山縣屬邢州,昭慶縣屬趙州 。北宋時期,堯山縣仍屬邢州(宣和元年為信德府)。開寶五年(972年)昭慶縣改名隆平縣,仍屬趙州(宣和元年為慶源府) 。金朝時期,堯山縣屬河北西路邢州,大定中期堯山縣改名唐山縣。隆平縣屬河北西路趙州(天德三年改為沃州);元代,唐山縣屬順德路(順德府),隆平縣屬趙州 。明代,唐山縣屬順德府,隆平於(1373年)併入柏鄉縣,十三年復置,仍屬趙州 。清代,唐山縣仍屬順德府,隆平縣仍屬趙州 。民國二年(1913年),撤順德府、趙州,隆平、堯山二縣改隸冀南大名道 。1928年,南京政府改唐山縣為堯山縣,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撤大名道,二縣直屬河北省 。1936年,河北省設立第十三行政督察區,駐堯山縣,轄堯山、內丘、隆平、寧晉、趙縣等9縣 。1937年,日軍佔領河北順德(今邢臺市),成立冀南道(駐邢臺),轄隆平、堯山等34縣 。1940年,析冀南道置順德道(駐邢臺),轄隆平、堯山等15縣 。與此同時,中共設冀南四專區,轄二縣 。1947年,隆平縣、堯山縣二縣合併為隆堯縣 。1949年,中共恢復河北省,成立邢臺專區,轄隆堯縣 。1959年,撤銷邢臺專區,隆堯縣併入內丘縣 。1961年,恢復邢臺專區,析內丘縣復置隆堯縣(含柏鄉) 。1962年,析隆堯縣復置柏鄉縣,隆堯縣恢復原制,繼屬邢臺專區 。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邢臺地區,仍轄隆堯 。1993年,國務院批准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隆堯為邢臺市轄縣 。
在悠久的歷史程序中,隆堯縣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是唐朝李氏帝王祖籍,也是後周皇帝郭威、柴榮的故鄉 。這片土地上先後湧現出戰國名將李牧,隋代趙州橋設計者李春,著名音韻學家樊騰鳳等傑出人物 。縣內有唐祖陵、柏人城遺址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116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隆堯秧歌戲、招子鼓、澤畔抬閣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隆堯秧歌戲是河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唱腔獨特,表演質樸,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其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包括唱、念、做、打等,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招子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舞者身背插有招子的鼓,邊敲邊舞,氣勢恢宏 ,通常在重大節日或慶典活動中表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感染力。澤畔抬閣是融戲劇、舞蹈、雜技、音樂、美術為一體的大型造型舞蹈,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一般由兩名兒童扮演戲曲中的人物,每個閣子由4人或8人扛著前行,演出曲目豐富,造型別致 ,展現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旅遊景點與必遊景觀
唐祖陵
唐祖陵作為唐朝李氏家族的祖陵,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其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嚴謹,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依然能從現存的文物遺存中感受到唐朝的輝煌與威嚴。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欣賞到唐獅、華表、翼馬、鞍馬、文武侍臣等精美的石刻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歷史的見證。透過參觀唐祖陵,遊客可以深入瞭解唐朝李氏家族的起源和發展,感受唐朝的歷史文化底蘊。
柏人城遺址
柏人城遺址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重要城市遺址,歷經千年風雨,城牆輪廓依然清晰可辨。站在遺址上,彷彿能看到當年城市的繁華和戰爭的硝煙。遊客可以沿著城牆漫步,觸控古老的夯土,想象著戰國時期的生活場景。周邊的戰國、漢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金屬器等文物,為研究古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這裡,遊客可以親身感受歷史的厚重,領略古代城市的魅力。
宣務山
宣務山(堯山)集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於一體。山上的宣務山石窟,造像精美,氣勢恢宏,窟內的佛像、菩薩像等雕刻細膩,線條流暢,體現了唐代高超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此外,山上還有眾多的寺廟、碑刻、古墓等歷史遺蹟,如堯帝廟及廟碑、龍王廟、彥琮法師墓等 。每年農曆四月初一的廟會,更是熱鬧非凡,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和信徒,人們在這裡祭祀、朝拜、購物、娛樂,感受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登上宣務山山頂,可以俯瞰周邊的壯麗景色,山巒起伏,田野廣袤,讓人心情舒暢。
隆堯碑刻群
隆堯碑刻群儲存了大量的石碑,這些石碑內容豐富,涵蓋了歷史、文化、宗教等多個方面。碑刻的書法藝術精湛,有楷書、行書、隸書等多種字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遊客可以在這裡欣賞到古代書法的魅力,瞭解古代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貌。其中,元大德元年(1297年)立的《堯山孔氏先德之碑》和元延佑三年(1316年)立的《堯山孔氏先塋之碑》,詳細記載了孔璠生平事蹟,為研究古代人物和家族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民俗風情與特色味道
隆堯縣的民俗風情濃郁,每逢傳統節日,各種民俗活動便會熱鬧登場。春節期間,大街小巷張燈結綵,貼春聯、放鞭炮、舞龍舞獅等活動豐富多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著豐盛的年夜飯,共享團圓時刻。元宵節時,花燈璀璨,猜燈謎、扭秧歌、踩高蹺等活動吸引著眾多居民參與。端午節,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闔家團圓,賞月吃月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隆堯的民間藝術獨具魅力,除了前面提到的隆堯秧歌戲、招子鼓、澤畔抬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