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石家莊《靈壽縣》
華夏神州大地是什麼意思 學海無涯樂作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太行東麓的人文與自然交織之地
靈壽縣位於河北省西部,地處太行山脈東麓,是石家莊市下轄的重要縣域單元。其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3°45′至114°28′、北緯38°16′至38°48′之間,縣城距石家莊市區直線距離約35千米,處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的重要節點位置。縣域東與行唐縣接壤,東南毗鄰正定縣,南與石家莊市主城區、鹿泉區相接,西連平山縣,西北隅與平山縣、阜平縣以及山西省五臺縣交界,形成了獨特的地緣格局。全縣總面積1055.74平方千米,其中縣城城區面積12.6平方千米,空間形態呈現出“西北山地-中部丘陵-東南平原”的三級階梯分佈。
靈壽縣行政區域劃分明確,下轄6鎮9鄉,共279個行政村,並在縣城設立5個社群。6個鎮分別為靈壽鎮、青同鎮、塔上鎮、慈峪鎮、岔頭鎮、陳莊鎮。靈壽鎮作為縣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行政辦公、商業服務、教育醫療等核心資源;青同鎮依託交通區位優勢,發展成為縣域北部的物流集散地;塔上鎮以特色農業種植和初級農產品加工為產業支撐;慈峪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築;岔頭鎮地處山區和平原過渡地帶,生態資源豐富;陳莊鎮則憑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紅色文化遺存,形成獨特的產業發展路徑。9個鄉包括三聖院鄉、牛城鄉、北窪鄉、狗臺鄉、南寨鄉、北譚莊鄉、南燕川鄉、寨頭鄉、南營鄉。各鄉根據自身地形和資源條件,發展方向各有側重:三聖院鄉靠近石家莊市區,重點發展都市農業和休閒觀光產業;牛城鄉以林果種植和畜牧養殖為主要產業;北窪鄉、狗臺鄉和南寨鄉地勢平坦,是全縣重要的糧食產區;北譚莊鄉、南燕川鄉依託丘陵地貌發展特色種植;寨頭鄉和南營鄉地處深山區,以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為主導。
靈壽縣的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夏商時代屬冀州地域,周朝曾為中山國屬地,故城村至今留存著西周至春秋時期姬姓子爵中山國以及戰國時期桓公中山國的都城遺址。趙國滅掉中山國後,此地納入趙國版圖。秦朝建立後,靈壽先後隸屬於鉅鹿郡、常山郡。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正式設定靈壽縣,屬常山郡管轄,晉代時縣治遷移至現今靈壽縣城所在地。唐代,靈壽縣在井州、恆州、泜州、鎮州之間多次變更歸屬;五代時期,先後成為鎮州、真定府轄縣。宋代熙寧六年(1073年)曾併入行唐縣,不過僅兩年後(1075年)又恢復靈壽縣建制,仍屬真定府。大蒙古國太祖十一年(1216年)設定恆州,靈壽縣歸其統轄。明清時期,靈壽縣長期隸屬於真定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真定改稱正定,靈壽縣屬正定府。民國元年(1912年)歸屬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後直屬河北省。新中國成立後,靈壽縣隸屬河北省,1958年10月與正定縣合併,1961年12月重新分縣,恢復靈壽縣建制,屬石家莊地區,1993年石家莊地市合併後,一直隸屬於石家莊市。
靈壽縣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態勢,地貌格局可概括為“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區面積佔比50%,丘陵佔38%,平原佔12% ,整體地形輪廓呈條狀分佈,民間素有“靈壽縣一條線”的說法。西北山區為太行山脈的延伸部分,海拔較高,部分山峰超過1900米;中部丘陵地帶起伏連綿;東南平原地勢平坦開闊。縣內主要河流有滹沱河、慈河、松陽河及其數十條支流,總流域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年均水資源總量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量9251.6萬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8萬立方米,重複計算量5471.4萬立方米 。
靈壽縣自然資源稟賦優越。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藏達49種。金屬礦產方面,金礦主要分佈於陳莊、寨頭一帶,探明儲量約135.7萬噸;銀礦集中在寨頭、南營地區,探明儲量約6.86萬噸;鐵礦分佈較為分散,山門口以北區域探明儲量約2605.67萬噸。非金屬礦產中,雲母主要分佈在南燕川、山門口,探明儲量約133.37萬噸;花崗岩在四個山區鄉鎮廣泛分佈,探明儲量萬立方米;大理石分佈於丘陵及山區,探明儲量萬立方米;南營鄉的礦泉水品質優良,探明儲量約4380噸 。溼地資源方面,全縣溼地總面積0.75萬畝,佔縣域總面積的0.47% ,涵蓋滹沱河溼地、松陽河溼地、慈河及其支流溼地等型別,溼地內生態系統多樣,分佈著水塘、沼澤、草地、叢林等不同生態景觀,為眾多鳥類和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此外,靈壽縣擁有207株古樹木,具有極高的生態和文化價值。南營鄉車谷坨村的古流蘇樹樹高17.7米,胸圍近5米,屬國家二級保護樹種;五嶽寨景區內的“燕趙第一楊”樹高26.5米,冠幅18米,樹圍4.3米,樹齡超千年;南寺村和漫山村的兩棵蒙古櫟樹胸圍4米,樹高近30米,冠幅10餘米,樹齡均在千年左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在經濟發展方面,靈壽縣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2024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70.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全年人均生產總值元,增長5.1% 。工業領域,已培育出礦業、煤化工、輕紡、建築、機械製造、醫藥等多個產業叢集。其中,礦業依託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從開採到初級加工的產業鏈;煤化工產業在技術創新驅動下,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輕紡、機械製造等產業則透過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協作,拓展市場空間。農業方面,靈壽縣是河北省重要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享有“食用菌之鄉”“金針菇之鄉”的美譽 ,以食用菌、核桃、板栗等特色種植為核心,構建起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同時,積極培育特色農業品牌,打造了狗臺仙桃、塔上紅薯、南營茶葉、青同桑葚、馬家莊葡萄等農村產業融合示範基地,發展家庭農場487家、農民合作社593家 ,有效帶動農民增收。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縣擁有五嶽寨、水泉溪、楸山3個4a級景區,以及錦繡大明川、漫山花溪谷等一批優質旅遊景點 。2021年,全縣旅遊景區(點)數量達到10個,接待遊客160.3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億元 ,旅遊業逐漸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政治層面,靈壽縣堅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推動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基層治理中,透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進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同時,加強法治建設,開展普法宣傳活動,提升群眾的法治意識。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政府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整合各類資源,引導產業發展,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靈壽縣文化內涵豐富多元。方言屬於北方方言體系,受歷史遷徙和地形阻隔影響,形成多個特色方言群。靈壽話語音語調具有獨特特徵,除平、上、去三聲外,還保留大量入聲字,平聲不分陰陽,調值為22,在日常交流中廣泛使用。宗教文化方面,佛教自傳入已有超過1400年曆史,雖歷經戰亂,舊時的幽居禪定兩座寺院已不復往日輝煌,但仍有少量信眾傳承信仰;道教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當時修建的以西王母廟為主體的道觀建築群,在明末戰亂中損毀;天主教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由法國傳教士傳入,主要在孫家莊和馮家莊發展教徒;基督教則於清光緒二十年(1842年)由英國牧師設堂傳教,七七事變後教堂被毀 。民族構成上,全縣有23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族、回族、蒙古族等2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80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0.21%,各民族分散居住在不同鄉鎮,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相互交流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0個門類,共計67項 ,傳承著當地人民的智慧和記憶。
靈壽縣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在傳統節日期間,民間活動豐富多彩。春節期間,各村鎮組織舞龍舞獅表演,舞龍隊伍透過靈活的動作展現龍的靈動,舞獅者則模仿獅子的各種神態,增添節日氛圍;元宵節時,大街小巷掛滿形態各異的花燈,社火表演熱鬧非凡,高蹺隊、旱船隊、竹馬隊等民間表演團體身著鮮豔服飾,走街串巷進行表演。靈壽剪紙是當地傳統民間藝術的代表,藝人僅用一把剪刀和一張紅紙,就能創作出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題材豐富的作品,這些剪紙不僅用於裝飾家居,還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
美食文化是靈壽縣的另一張名片。靈壽醃肉面是極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選用當地醃製的五花肉,搭配手工擀制的麵條,經獨特工藝烹製,麵條筋道,醃肉肥而不膩,湯汁濃郁鮮香;缸爐燒餅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聞名,外皮酥脆,內瓤柔軟,表面撒滿芝麻,散發著誘人香氣;靈壽大鍋菜將五花肉、豆腐、粉條、白菜等食材一同燉煮,食材相互融合,味道醇厚,是當地人餐桌上的常見菜餚。此外,還有紅薯面窩頭、苦累等特色小吃,體現了靈壽人民就地取材、樸實自然的飲食智慧。
靈壽縣旅遊資源豐富多樣,為遊客提供了多元的旅遊體驗。
- 五嶽寨景區:作為國家4a級景區,五嶽寨因五座海拔1900米以上的山峰而得名。景區內森林覆蓋率極高,是天然的森林氧吧。遊客可沿著登山步道攀登,觀賞形態各異的奇峰怪石,其中“燕趙第一瀑”從百米懸崖傾瀉而下,氣勢磅礴;沿途還能邂逅多種珍稀植物和野生動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 水泉溪景區:以山高林密、清泉飛瀑為特色。景區內溪流蜿蜒,泉水清澈見底,遊客可以在溪邊漫步嬉戲,感受清涼的山水之樂。沿途分佈著“仙女峰”“鷹嘴巖”等造型逼真的奇峰異石,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夏季時,這裡氣溫涼爽,是避暑休閒的理想之地 。
- 漫山花溪谷:該景區以溪流和花卉景觀為核心,谷內溪水潺潺,四季都有不同種類的花卉盛開。春季,山花爛漫;夏季,綠草如茵;秋季,紅葉似火;冬季,銀裝素裹。遊客可以沿著溪邊棧道漫步,欣賞花海美景,也可以體驗滑草、高空滑索等遊樂專案,為旅行增添樂趣 。
除了這些知名景區,靈壽縣各鄉鎮也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和遊玩攻略:
- 靈壽鎮:作為縣城所在地,遊客可以參觀靈壽縣博物館,瞭解靈壽的歷史文化變遷;漫步在縣城老街,感受現代與傳統交融的市井氣息。縣城內美食雲集,各類餐館提供靈壽特色菜餚,方便遊客品嚐地道風味。
- 青同鎮:遊客可以前往當地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採購新鮮的農副產品,體驗鄉村集市的熱鬧氛圍。周邊鄉村田園風光優美,適合騎行或徒步遊覽,感受寧靜的鄉村生活。
- 塔上鎮:參觀特色農業種植基地,瞭解蔬菜、水果的種植過程,參與採摘活動,體驗農事樂趣。當地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也可開放參觀,遊客能直觀瞭解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轉化過程。
- 慈峪鎮:重點遊覽傳統村落,欣賞儲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村內的傳統民居、廟宇、祠堂等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品嚐當地的傳統小吃,領略獨特的飲食文化。
- 岔頭鎮:走進山區,開展生態徒步活動,欣賞山林美景,呼吸清新空氣。可以探訪當地的農家,體驗農村生活,品嚐農家自種的綠色蔬菜和特色美食。
- 陳莊鎮:紅色旅遊是陳莊鎮的一大特色。遊客可參觀抗大二分校舊址,先到抗大二分校陳列館,透過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資料,深入瞭解抗大二分校的辦學歷史和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蹟,再實地參觀舊址建築群,感受當年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此外,還可瞭解當地的金礦開採歷史,參觀礦山遺址(部分開放區域)。周邊美食陳莊醃肉風味獨特,值得一試 。
- 三聖院鄉:依託靠近石家莊市區的區位優勢,發展了多個都市農業觀光園。遊客可以在這裡採摘新鮮的水果、蔬菜,體驗田園生活;還能參與親子農事活動,增進親子關係。
- 牛城鄉:遊覽林果種植園區,在不同季節可以採摘蘋果、梨、桃等水果。此外,參觀當地的畜牧養殖場,瞭解畜禽養殖知識,購買綠色有機的畜產品。
- 北窪鄉、狗臺鄉、南寨鄉:這些平原鄉鎮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遊客可以在農作物生長季節,欣賞大片的麥田、玉米田,感受田園風光的壯美。還可以參觀糧食加工企業,瞭解糧食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過程。
- 北譚莊鄉、南燕川鄉:在丘陵地帶,遊客可以徒步欣賞起伏的山丘景觀,參觀特色種植園,瞭解核桃、板栗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管理。當地的手工藝品作坊也值得一遊,購買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
- 寨頭鄉:除了欣賞自然風光,遊客可以深入傳統村落,體驗古樸的民風民俗。山間徒步時,注意遵循指示路線,確保安全。當地特色美食寨頭核桃餅,以新鮮核桃為原料製作,香甜可口,不容錯過 。
- 南營鄉:觀賞車谷坨村的古流蘇樹,感受古樹的滄桑與神秘。前往茶園體驗採茶、製茶的全過程,瞭解茶葉製作工藝。當地農家樂提供的農家菜,如柴雞蛋、山野菜等,食材新鮮綠色,能讓遊客品嚐到純正的山野風味 。
靈壽縣憑藉其獨特的自然景觀、深厚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俗風情和豐富的美食資源,為遊客提供了多樣化的旅遊選擇。無論是追尋歷史足跡、親近自然風光,還是體驗民俗文化、品嚐特色美食,靈壽縣都能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是一處值得深入探索的旅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