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攀在迪拜塔外牆的維修架上,安全繩在56c高溫下發出焦糊味。他的工具包底部積著三厘米厚的鹽漬——那是汗水和空調冷凝水反覆蒸發後的殘留物。當指尖觸到故障的相變材料板時,一股冰寒突然刺入骨髓,這是儲能系統發生相分離的徵兆。

“氣候免疫城市”控制中心的資料大屏突然黑了一半。李墨飛看著代表相變儲能區的藍色區塊成片變紅,耳邊傳來總工程師的怒吼:“52c!超過臨界點0.3c就全完了!”中央空調出風口噴出的熱風裡,懸浮著奈米塗層的碎屑。

穆罕默德用祖傳的銅質扳手敲擊外牆板,傳回的震動頻率顯示內部製冷劑正在結晶。他的學徒卡西姆在下方喊叫:“七區停車場有車輛自燃了!”濃煙順著玻璃幕牆爬升,在熱浪中扭曲成阿拉伯數字"50"——這是今日的預期最高溫度。

陳曦的平板電腦突然過熱關機,最後顯示的影象是熱成像圖上的環狀熱屏障。這些包圍降溫區的橙紅色光環,正以每小時300米的速度吞噬外圍街區。她抓起紙質筆記本記錄資料時,發現墨水在頁面自行暈染成汗漬狀。

李墨飛踹開備用方案室的防爆門,塵封的銅質導冷管在應急燈下泛著幽光。這是按莉莎提供的1880年冰窖圖紙改造的系統,但當製冷劑注入時,管壁突然滲出藍綠色液體——銅與新型環保冷媒發生了電化學反應。

“換回氟利昂!”他對著對講機嘶吼。董事會主席的全息影像突然彈出:“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第7修正案.……”影像被穆罕默德闖入的身影打斷,這個渾身鹽漬的維修工舉著相變材料碎片:“再不降溫,整棟樓的玻璃都會爆!”

卡西姆在此時發現地下冰庫的應急閥門。當他轉動刻著“1880”字樣的青銅輪盤時,積滿灰塵的銅管突然發出龍吟般的共振。監控屏顯示,核心區溫度在十分鐘內驟降4c,但外圍熱屏障的橙色警報圈同時擴大了17%。

陳曦的無人機掠過城市邊緣時,熱成像鏡頭捕捉到恐怖的畫面:成片的椰棗林正在集體枯萎,樹幹裂口噴出的汁液在半空汽化。她降落在焦黑的農田裡,土壤溫溼度計顯示地表溫度62c,地下水位下降至15米。

“都是你們降溫系統害的!”老農阿卜杜拉用枯枝般的手指戳著資料屏。他的祖父在1973年種下的那棵椰棗樹,此刻樹幹上凝結著鹽霜——這是過度灌溉導致的地下水鹽漬化。陳曦的檢測儀顯示,土壤導電率超標400%,而空氣溼度僅有3%。

李墨飛的全息影像突然從平板升起,背景是炸開裂縫的相變材料牆:“立即停止冰窖系統!周邊蒸發量激增300%了!”阿卜杜拉突然掄起坎土曼砸向無人機,碎裂的鏡頭裡最後傳回的畫面是老人撕開襯衫,露出胸口被高溫燙出的水泡。

穆罕默德蜷縮在報廢的空調外機堆裡,用維修手冊折成扇子。手機推送的氣象預警顯示,明日氣溫將突破58c。他的目光停在工具包裡的銅製冰模上——這是莉莎團隊贈送的紀念品,此刻正滲出冷凝水。

董事會深夜會議的全息影像投射在熱浪中。李墨飛將阿卜杜拉的土壤樣本砸在桌上:“繼續降溫會讓整個綠洲變成鹽鹼地!”能源部長慢悠悠地轉動戒指:“但停工會導致股市蒸發200億。”他的戒指內側刻著某相變材料公司的股票程式碼。

凌晨三點,穆罕默德被警報聲驚醒。核心區最後一組相變材料板爆炸,飛濺的儲能晶體在高溫下汽化,形成直徑兩公里的蒸汽雲。雨水探測器的提示音突然響起——這是三年來第一次降雨預警,但云層裡檢測到的ph值顯示這是強酸雨。

酸雨在日出時分落下。穆罕默德看著雨滴在銅質冰模上蝕刻出蜂窩狀紋路,這讓他想起陳曦展示過的牡蠣腺體照片。李墨飛站在報廢的冷卻塔頂端,手裡攥著冰窖系統的青銅閥門——閥體上的“1880”字樣已被腐蝕成“2023”。

阿卜杜拉的椰棗林在雨中升起白煙,鹽鹼化的土壤遇水後劇烈膨脹,將最後幾棵枯樹連根掀翻。陳曦的監測儀記錄到,這場持續17分鐘的酸雨向農田注入了相當於全年配額的重金屬汙染物。

穆罕默德·阿里的手指撫過冰模邊緣的銅鏽,培訓中心的空調出風口在他身後發出哮喘般的嗡鳴。三十名新入職的維修工戴著印有“solarshield 2.0”字樣的防毒面罩,目光聚焦在展臺上那個被酸雨蝕穿的青銅模具上。

“這是第一代降溫系統的遺物。”他的扳手敲擊冰模缺口,銅鏽簌簌掉落,露出內部蜂窩狀的腐蝕結構。透過放大鏡投射到螢幕上的影像,能清晰看見銅離子與酸雨中的硫化物形成的樹突狀結晶——這些在電子顯微鏡下如同魔鬼爪牙的紋路,此刻正拼成阿拉伯語“?????”(熱量)的花體字。

窗外突然爆發的金屬切割聲打斷了講解。2名工人正在露天作業區用鐳射分割相變板材,菱形切面在52c高溫下滲出淡藍色冷凝液。穆罕默德注意到學徒卡西姆的防護手套已經開裂——那是上週才配發的新裝備,接縫處用生物膠粘合的奈米纖維,在沙漠極端環境中壽命不足72小時。

“請看這份資料。”他調出全息投影,李墨飛發來的《氣候邊緣》附錄正在空中旋轉。當“農田荒漠化率9%”的紅字掃過學員面罩時,某個人的呼吸頻率監測器突然報警。培訓中心牆外的實時監控屏上,阿卜杜拉家最後半畝椰棗林正被推土機剷平,為新一代降溫系統的儲能罐騰出空間。

穆罕默德點開郵件末尾的閃爍備註欄,“人類適應指數-17%”的數值在視網膜上灼燒。這個由陳曦團隊開發的評估體系,綜合了生理耐受、心理壓力和社會成本三項指標。他想起上週維修過的公寓樓——那戶人家在相變牆板後堆了三層隔熱棉,室內溫度28c的代價是甲醛濃度超標11倍。

“現在考核實操!”他突然關閉投影,將冰模殘片扔進學員群。20雙手套同時伸出,有人被銅刺扎穿掌心,血珠滴在培訓手冊的免責條款上。窗外,起重機的吊索正將菱形板材嵌入摩天樓外牆,切割面的冷凝液在玻璃幕上畫出流淚般的軌跡。

李墨飛此時躺在迪拜醫院的隔離病房,手腕連著生理監測儀。他反覆默讀自己錄入的備註欄資料,每個百分比都對應著某個具體場景:熱島縮減率11%意味著核心區空調耗電量降低,也代表著外圍貧民窟新增了四千臺柴油發電機。護士進來更換輸液袋時,發現他在病歷本背面畫滿了下降的曲線圖,所有箭頭最終都指向那個閃爍的“-17%”。

培訓中心的警報突然大作——某塊切割中的相變板材因應力不均爆裂,飛濺的碎片擊穿了“solarshield 2.0”的廣告立牌。穆罕默德看著銅鏽冰模在混亂中滾落桌角,缺口處的阿拉伯語在撞擊後竟扭曲成了“??????”(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