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出了晉陽宮,直接回到府中,剛收拾停當,突然,有一親兵前來稟報道:“大人,突厥兵已經攻到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王大人和高大人已在府堂之上等候,請留守大人儘快定奪,抵抗來犯之敵!”
李淵聽後,急忙趕往前堂。此時,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等人已在前堂等候。李淵急忙與他們眾人商討對策。
李淵看向眾人,沉聲道:“突厥騎兵來去如風,馬邑若失,太原危矣。大家可有良策?”
馬邑位於雁門關外,北接殺虎口,南臨雁門關,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線中原與北方邊疆的關鍵節點。
王威應道:“自聖上(隋煬帝)被困於雁門城後,突厥的雁門之圍宣告了突厥與我朝關係的破裂,如今聖上南巡,朝堂空虛,突厥再次引兵前來,必是未安好心!還請留守大人速速派兵前往馬邑支援。”
前文講過,李淵升任太原留守時,隋煬帝楊廣特意安排王威和高君雅作為副留守前來和李淵搭班子,同時暗中交代他們負責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
此時李淵面對馬邑戰急一事,心中早有盤算,於是看向一旁的高君雅,高君雅身為太原副留守,同時擔任武牙郎將。
李淵問道:“高大人可有高見?”
高君雅拱手道:“大人,依下官之見,王大人所言極是。那突厥騎兵向來善於快攻,大人您應當選派可靠之人,率領精兵火速前往馬邑才是。”
李淵目光掃過在場的眾將,神色嚴肅地說道:“此次突厥來犯,這可是關係到邊境安全的重大事宜,情況十分緊急。”
李淵稍稍停頓了一下,眼神落在高君雅身上,接著說道:“高大人身為武牙郎將,肩負著保衛太原郡的重任,而且身經百戰,有勇有謀。本大人打算派高大人領兵前往支援馬邑,諸位意下如何?”
經過一番討論,李淵最終決定派遣高君雅率領一萬兵馬前往馬邑進行支援。高君雅領命後立刻出發,咱們暫且不提。
李淵趁此機會先支走一個隋煬帝的“耳目”,也不是沒有道理。高君雅作為武牙郎將,雖說是地方武官,但其在太原郡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且與王威同為隋煬帝任命的副留守,二人名義上是為了協助李淵維護地方治安,實則更像是對李淵暗中監視。
從李淵的角度來看,他心懷大志,一直在暗中籌備起兵之事。如今突厥來犯,局勢混亂,正是一個絕佳的時機。高君雅雖說是武藝出眾且有一定謀略,但李淵深知他始終是隋煬帝的人,在自己的計劃逐步推進之際,他的存在無疑是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雷。一旦高君雅察覺到自己有小動作,哪怕只是些許疑慮,他都能立刻利用手中的權力向隋煬帝告發,到時候李淵所有的謀劃都將付諸東流,自己和家人都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再者,高君雅性格中的自大也是李淵可以利用的一點。高君雅一向對自己的武藝和軍事能力頗為自負,讓他領兵前往馬邑抵禦突厥,他必然會欣然前往,認為自己有機會立下大功。這樣一來,他既遠離了晉陽這一李淵起兵的核心地點,李淵又可以在他離開後,在晉陽更加順利地整軍備戰,暗中聯絡各方勢力,擴充自己的兵力和物資儲備。
而且,此次派兵前往馬邑,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風險。突厥騎兵來勢洶洶,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即便高君雅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在面對強大的突厥軍隊時,也難免不會出現意外。若他在戰場上遭遇不測,那麼李淵就更不用擔心後續會有來自他的威脅,同時還能向隋煬帝表示自己對抵禦突厥入侵的大力支援,讓自己的行動更具合理性,在輿論上也佔據有利地位。
高君雅率軍趕往馬邑支援,此時王仁恭擔任馬邑太守,負責馬邑地區的軍事和政務。
王仁恭(558年-617年),字元實,天水上邽(今甘肅天水市)人。王仁恭出身武將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擅長騎射。他追隨名將楊素征戰,屢立軍功,從車騎將軍逐漸升任大將軍、左光祿大夫等職。在抗擊突厥的戰役中表現出色,尤其是在靈武(即靈武郡,位於今天的寧夏靈武市西南,是隋朝抵禦突厥入侵的前哨陣地)和新城(即新城郡,後改設為梓州,今四川省三臺、鹽亭、射洪等縣地)的戰鬥中,他率領精銳部隊擊敗突厥,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王仁恭在隋朝末年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軍事才能和對突厥的抵抗為隋朝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然而,他在晚年因收受賄賂、不體恤百姓而失去民心,他的晚節不保和對百姓的冷漠,也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王仁恭的一生充滿了矛盾,他既是抗擊外敵的英雄,也是失去民心的悲劇人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個人的品行和選擇對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最終,王仁恭被部下劉武周殺害,結束了他的一生。至於劉武周為何要殺害王仁恭,我們會在下章提到。
高君雅和王仁恭都是隋朝末年的重要軍事人物,二人在抗擊突厥的戰役中有著重要的角色。高君雅帶領援軍到達馬邑後,與王仁恭在共同抗擊突厥的過程中,因戰術和目標不同而產生矛盾,相互搶功冒進,導致隋軍大敗。這場敗仗不僅使唐軍(李淵家族世襲唐國公封號,李淵軍隊又稱“唐軍”)損失慘重。
高君雅和王仁恭戰敗的訊息傳來,雖說李淵對此已有心理準備,可沒料到這二人敗得如此之慘,敗得如此徹底!這無疑對他的政治和軍事佈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李淵接到戰報後,心中更是煩悶不已,幾日前晉陽宮醉酒失態之事也隨之湧上心頭。此刻的他憂心如焚,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坐臥不安,獨自在內室裡來回踱步,絞盡腦汁地思索著應對之策,心中不住地想:隋煬帝楊廣若是怪罪下來,可該如何是好呢?
正在這時,房門突然被推開,一位少年徑直闖入內室。見到李淵後,少年急切地說道:“父親大人,您怎的還在此處獨自煩惱?如今危機當前,若再不想辦法應對,更待何時啊?”李淵聞聲抬起頭,見來人正是二兒子李世民,心情頓時平復了不少。他早就知曉李世民私下結交權貴、廣納門客之事,卻仍故作不知地問道:“你有何良策?”
李世民抓住機會,低聲對父親說道:“如今天下動盪不安,朝廷岌岌可危。父親若繼續拘泥於小節,猶豫不決,恐怕不久將面臨盜賊肆虐、兵敗降罪的困境,大禍將至。咱們現在只有順應民心,起兵造反,才能夠化險為夷啊。”
李淵聽完兒子的話後,佯裝大怒,對著李世民說道:“休得胡言亂語!小心我把你抓去報官,免得連累咱們家門。”
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兒子心裡非常清楚當下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之勢,形勢已然發展到這般田地了,所以才敢毫無隱瞞地說出這些話。如果父親執意要把兒子送往官府,兒子自是毫無怨言,不會違抗父親的命令,只是這樣一來,恐怕會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啊。”
李淵輕輕嘆了口氣,緩緩說道:“你是我的親生骨肉,我又怎能忍心告發你,讓你陷入死地。你現在羽翼未豐,行事容易衝動魯莽,要避免快犢破車,今後說話一定要慎重些。”
聽到父親這番話,李世民心中已然領會了其中的一些深意,於是便應和了父親幾句。而後,他快步走出了房間。
李淵對自己的親生骨肉都不輕易表露內心想法,相比前章提到的楊玄感,在尚未起兵之時,他的舉動就已經鬧得人盡皆知了。透過這兩者對比,足以見得李淵是多麼的謹慎,又是何等的沉穩。
數日後,隨著突厥軍隊入侵的戰報愈發緊急,李世民再次找到父親,說道:“如今盜賊愈發猖獗,遍佈天下各地。父親您受命討伐賊寇,然而您想想,這些賊寇豈能全部剿滅?倘若賊寇不能徹底剷除,父親您恐怕難以避免獲罪的風險。況且,民間流傳著李氏將興的傳言,皇上如今對姓李之人極為忌憚。郕公李渾即便無罪,皇帝還是將他處死,並誅滅了他的族人。話說回來,父親若真將盜賊全部消滅,恐怕會功高震主,李家的處境將更加危急。兒子思慮再三,仍認為只有起兵之計才能免除禍患,請父親大人不要再猶豫了!”
這時,李淵的態度與往日已大有不同,回答道:“我連日來也在反覆思考這個問題,你說的話確實有些道理。是福是禍,便由你來決定吧,我也無法做主了。不過,目前我們的家人仍在河東,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我們還需慢慢籌劃。”
李世民聽後,連忙說道:“既然父親如此說,我立刻派遣可靠之人去接家人。”
李淵點頭表示同意。李世民拜退父親後,急忙派人快馬加鞭趕往河東去接應家人。
公元617年5月,正當李淵父子緊鑼密鼓地安排籌劃起兵事宜之時,楊廣得知突厥進攻馬邑,並且打敗了李淵所派遣的援軍之事。楊廣心中竊喜,可算揪住你李淵的“小辮子”了。於是他在江都大發雷霆,斥責李淵防禦突厥不利,對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他以“不時捕虜,縱為邊患”為由,派遣使臣前往太原,要將李淵就地拘押起來,並且打算把王仁恭斬首示眾。
如李淵父子所料,該來的終將要來,畢竟隋煬帝楊廣等待李淵出錯的這個機會已經等了好久,此等大好時機,豈能錯過?
不過,李淵可不是那種容易慌亂之人。他很快就冷靜下來,迅速召集自己的心腹幕僚,開始進行秘密商議。
眾人齊聚於李淵的書房之中,氣氛凝重卻又透著一股暗藏的激昂。李淵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開口道:“諸位,如今局勢危急,聖上以支援馬邑兵敗為由,對我起了猜忌,我擔心這是要將我置於死地啊。諸位看這事如何是好?”
裴寂首先表達了對當前形勢的擔憂,指出情況緊急,不能再猶豫,他進言道:“明公,前些日子我一直在勸您,就是擔憂這個禍事會降臨。如今形勢緊迫,刻不容緩,不能再有絲毫猶豫了。古人有云:‘先發制人,後發被人所制。’請您務必深思啊!”
在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裴寂在這次重要的會議場合開始使用敬語“明公”來稱呼李淵,而不再像以前那樣以弟兄哥們兒相稱。“明公”這一稱謂專門用於尊稱有名位的人物,它不僅體現了對對方品德和能力的高度認可,還蘊含著對其賢明形象的讚賞。
在古代的奏疏、書信乃至小說戲曲中,“明公”一詞頻繁出現,常伴隨著如“明公仁德兼備”“願明公垂憐”等敬語,這些表述都強調了對對方的賢德和公眾影響力的認可。
這一用詞的選擇和變化,不僅彰顯了裴寂對李淵的尊敬,更隱含著對李淵未來身份變化的預示。透過使用“明公”這一尊稱,裴寂實際上在向在場的所有人傳遞一個資訊:李淵的身份即將發生重大變化,每個人都應當更加敬重他。同時,這也是對李淵本人的一種提醒,讓李淵從內心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隋朝的臣子,提示他即將成為新王朝的領袖,需要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身份和行為。
總之,“明公”一詞的使用不僅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禮儀色彩,更在古代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交際角色,而裴寂在此場合的使用也充分展現了他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和對李淵的深厚情誼。
裴寂話音剛落,李世民便急切的接著說道:“當今皇上昏庸無道,治國無方,我們實在不應再盲目地盡忠於他。況且,偏將出師不利,竟然要加罪於主帥,這樣的國法豈非荒謬至極!既然主上不遵守法律,臣下自然也無需再受其束縛。”
裴寂又道:“大人,如今聖上的使臣想必很快就到,當務之急是要想出一個應對之策,既不能讓大人被押解進京受辱,又要避免過早暴露我們的起兵之意。”
李世民目光炯炯,點頭說道:“父親,兒臣覺得我們還可對外宣稱父親因為憂心突厥之患,日夜操勞,此時病重,如此一來可迷惑朝廷,讓我們籌備起兵之事多些時間。”
李淵聽後,又是嘆了口氣,表現出憂心忡忡的模樣,說道:“可如果我們行動失敗,弄巧成拙,那又該如何是好呢?”
此時李淵估計心中正在琢磨,看吧,起兵之事可不是我自己的意思,可是大家經過會議研究,逼著我乾的。
裴寂立刻回應道:“明公何必為此憂慮!晉陽城兵精糧足,您又積累了鉅額財富,起義成功乃是十拿九穩之事。如今關中由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留守,他年紀尚幼,無力掌控局勢。關隴地區的豪傑們正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領袖,渴望有人能引領他們。倘若您此刻起兵,率領大軍西進,招攬各方英豪,攻佔關中將輕而易舉。何必甘心受制於人,白白送命呢?”
李世民有補充說道:“裴大人說得極是。只要我們現在對晉陽城中的守軍嚴加管控,就不會防走漏風聲。只要小心防範那些與朝廷聯絡過於緊密的勢力,就可萬無一失。”
裴寂見李淵仍在遲疑不決,便使出了殺手鐧,直擊李淵最擔心之事,說道:“前幾日,我安排兩位宮女服侍大人,這本身已是死罪。二公子擔憂此事洩露,一直保持高度戒備。如今朝廷又因剿寇之事要對大人問責,倘若兩罪並罰,我裴寂自知死不足惜,但大人您恐怕難逃誅滅九族的厄運啊!”
李淵其實早已考慮到自己已經深陷絕境之中,此刻的李淵不管是順水推舟也好,覺得毫無退路也罷,聽聞此話,先是一愣,眼中閃過一絲決然。
李淵聽眾人說完,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後說道:“諸位的想法都很有道理。裴大人,你便去安排府中的事務,對外宣稱我病得很重,不能見客,如有聖上使者前來問詢,就說等你病情稍緩再答覆。”
熟悉唐朝正史著作的讀者都清楚,李淵並不像某些演義小說所描繪的那般優柔寡斷。實際上,他是一位意志堅定且極具洞察力的領導者。在起兵反隋之前,李淵進行了全方位的準備與規劃,像聯合突厥、招募士兵擴充軍隊等諸多事宜,這些都彰顯出他的深思熟慮與非凡智慧。
不久之後,起兵反隋之時,李淵果斷決策,起兵發難,並且在較短時間內成功攻佔長安,這一過程充分展現出他的果敢和堅毅的品質。在統一全國的戰爭程序中,李淵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成功地擊敗了諸多割據勢力,這位開國帝王的能力與勇氣是有目共睹的。
總體而言,李淵屬於大智若愚之人,其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然而實則聰慧過人,性格沉著穩重,不喜張揚。他既是一位果敢堅毅的領袖人物,也是一位善於深思熟慮的政治家。在當時,他深知起兵反隋絕非易事,必須要有周密的策劃以及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才能夠付諸行動。所以,在做出這個重大決定之前,他只能暗中積攢力量,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
李淵的性格在這一時刻體現得淋漓盡致:既果斷又睿智,既勇敢又沉穩。不過,心思過於縝密這一特點,有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果,李淵也正因為如此在日後幾次重要的機遇面前錯失了先頭機會。具體的情況,留待後文再做講述。
數日後,隋煬帝楊廣派遣的使臣抵達太原郡。李淵等人早已洞悉使臣來意,於是按照事先商議好的計策行事。李淵再次稱病,以身體極為沉重不得下榻為由,推脫不見使臣,還吩咐侍從將使臣帶到官署安頓下來,並且給予優厚的招待,好吃好喝地款待著。
這位使臣還算是個識趣之人,他察覺到太原城的局勢有些異樣,權衡之下,也不敢公然違背李淵的意思強行秉公執法,只能暫且忍氣吞聲,在太原城中靜觀局勢的變化。
那麼,後續的事態將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呢?歷史會為我們揭曉答案,咱們下章再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