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都尉,祝都尉公侯萬代!”

籤軍營中響起了士兵們的歡呼聲。

城中守軍也沒有閒著,邊巴次仁在一眾軍官的勸說下也拿出了城中儲備的財貨賞賜給士兵們。

並開出了具體的賞格,殺唐軍士卒一人賞布帛一匹。

殺唐軍隊正一名,官升一級賞布帛五匹,女奴一名,鎧甲一領,馬一匹。

斬殺唐軍校尉者,官升兩級,賞布帛十匹,奴隸十名,馬三匹,宅子一間。

殺李惲者賞蜀錦五匹,布帛百匹,奴隸百人,馬十匹,牛羊百頭,官升三級,提為貴族。

釋出賞格後,邊巴次仁隨後又趁著晚上的時間命令士兵把倒塌的城牆進行了一番修補。

這個時候晉美加措向邊巴次仁提議趁夜突襲唐軍大營。

邊巴次仁在經過一番思量後,同意了他的請求。

晉美加措很快就精選出了七百名騎術精湛又沒有夜盲症的勇士。

出發前晉美加措對眾人道:“唐人狂妄自大,今日咱們就要讓他們知道我吐蕃勇士的厲害,此戰若是獲勝,每人賞女奴一人,牛三頭,羊十隻……”

“勇士們出發!”

七百吐蕃士兵在夜色的掩護下從北門出了城。

他們以為自己的行動很隱秘,但其實一舉一動都在唐軍斥候的監控之下。

他們才剛剛出城,此訊息就已經傳到了李惲耳中。

“好好好!”

……

晉美加措帶兵抵達唐軍大營之時,李惲早就已經佈置下了陷阱。

“勇士們殺啊!”

晉美加措大呼一聲,帶頭向前方的唐營殺去。

“殺啊!”

他身後的七百騎兵也跟著他衝進了大營。

“怎麼回事!”

“唐人去哪了!”

進入唐軍大營後,晉美加措馬上就意識到自己上當了。

“退!”

他本能的大吼一聲,想要帶著士兵退出營地。

就在這時,突然傳來“風”的一聲,接著無數密集的箭矢如同飛蝗一般飛了出來。

在密集的箭矢之下,這些襲營的吐蕃騎兵就如同羊圈裡的羊一樣被唐軍獵殺!

眼前這一幕讓晉美加措睚眥欲裂,他悲呼一聲,“勇士們狹路相逢勇者勝殺啊,殺光漢狗!”,他高呼著帶著自己的親兵向火光最明亮出殺去。

可惜他衝出去還不到十步就被密集的箭矢撞上了。轉眼之間就被唐軍弓箭手射成了刺蝟,他瞪大了眼睛看向前方,眼中滿是不甘之色。

晉美加措死後,沒過多長時間,他所帶來的七百騎兵就全部死在了唐營之中。

遠處城牆上,邊巴次仁無奈的閉上了雙眼,他知道晉美加措失敗了。

此刻他的心中已經完全喪失了信心,晉美加措所帶領的已經是城中最後的精銳了。

剩下計程車兵基本上是剛剛徵召起來的新兵,而且以吐谷渾人為主。

依靠這些戰鬥力低下烏合之眾如何能夠抵擋唐軍的進攻。

……

第二日朝食過後,唐軍再次出營列陣。

進攻之前李惲命王智把晉美加措的人頭插在槍尖上置於九曲城門前。

守軍看見晉美加措的頭顱,心中都是升起了一股絕望之情。

“進攻!”

半刻鐘之後,李惲終於下達了攻城的命令。

投石機也再次開始發威,一顆顆石彈發出令人恐懼的尖嘯聲向城頭飛去。

很快昨夜剛剛被修補好的城牆再次被轟塌。

“殺啊!”

唐軍籤軍呼嘯著向九曲城撲去。

雙方激戰了一個時辰,守軍漸漸抵達不住,籤軍已經從多處突入城內,破城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邊巴次仁見狀,心中倍敢恐懼,他還不想死,還有美好的生活在等著他。

在恐懼的支配下,邊巴次仁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把指揮權交給了手下第一東岱土倫。

土倫知道邊巴次仁的心思,當即勸說道:“將軍,咱們還有三千人,還能堅持……只要等到大倫或許邏些的援軍到了,咱們就能轉敗為勝……將軍也將立下不世之功……”

“不會再有援軍了,大倫被哥舒翰擊敗了,這場戰爭咱們敗了,沒有希望了……”

土倫聞言一愣,聽到兀倫樣郭大敗的訊息,他只感覺腦袋裡面一片空白。

“不可能……不可能!”

他嘴裡喃喃自語著。

邊巴次仁沒有理會他,帶著自己的親衛就往北門跑。

“快給我開啟城門!”

在邊巴次仁的強令下,北門守軍開啟了城門。

“將軍逃了……將軍逃了!”

看見邊巴次仁逃跑計程車兵們絕望的呼喊起來。

訊息傳開,守軍心中最後一股氣也卸掉了。

士兵們紛紛絕望的拋下手中的武器。

看著眼前一個個神情麻木的吐蕃與吐谷渾降兵,李惲面上終於露出了微笑。

攻破城池後,李惲下令洗車城三日。

在九曲城休整一番後,李惲本打算進軍石堡城,協助哥舒翰奪取石堡。

這時哥舒翰派人傳來訊息,軍中發生疫障,大軍已經退兵。

得知此訊息後,李惲不禁發出一聲長嘆。

這一戰唐軍雖然獲得了大勝,但因為石堡城還在吐蕃人手裡。

因此大唐並不能完全控制積石山以北地區,吐蕃人以石堡城為依託,仍然時不時的襲擊唐軍。如此反而讓唐軍的壓力更大。

天寶七載七月,哥舒翰上書李隆基舉薦李惲為鎮西軍軍使。

李林甫以李惲年輕為由,提出以李惲為副使,另外任命大將為軍使。

楊國忠得知訊息之後,立即入宮見李隆基。

他對李隆基說:“昔日霍嫖姚年僅十八就為冠軍侯,二十二歲為驃騎將軍……後方有橫掃漠北封狼居胥之功……”

“若是孝武皇帝以其年幼,不予重用可得此功乎……今李惲已經二十有六何言年輕……”

李隆基覺得楊國忠所言有些道理,但因楊國忠乃是李惲岳父,因著仍然猶豫不決。

遂又問於左相李適之與高力士,林招隱三人。

三人皆言李惲之能足以為一鎮節度,何況區區一軍使。

夜晚楊玉環也有意無意的提到李惲與霍去病。

“三郎以為李惲與霍去病如何?”

李隆基聞言脫口而出道:“雖不如亦不遠也!”

李隆基此時也終於做出了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