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橫掃四方
再造盛唐從掃平安史之亂開始無防盜 公孫無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河西兵馬使李光弼也領兵兩萬進攻吐谷渾舊都伏俟城,牽制吐蕃在西海北部的軍隊。
面對唐軍的進攻,吐蕃人的反應也很迅速。
吐蕃大倫兀倫樣郭在經過多番思量後,決定採用北守西攻的戰略。
簡單來來說就是在北面採取守勢,依靠伏俟諸城擋住河西軍,在南面與隴右軍展開決戰。
其意圖是以兵力優勢先擊敗隴右軍,再逼迫河西軍撤兵。
兀倫樣郭敢這樣做也是有所倚仗的,前不久吐蕃贊普從羊同、蘇毗徵調的一萬騎兵如今已經抵達西海。
有這一萬騎兵的加入,西海吐蕃軍在騎兵數量方面已經超過唐軍。
不過吐蕃大將莽布支與鐵刃悉諾羅兩人卻並不認同這個方案。
兩人皆認為,如今吐蕃雖然步騎兩軍在數量上都超過唐軍。
但裝備和訓練卻還與唐軍有著不小的差距,貿然與唐軍進行野戰,風險太大。
莽布支的意見是以步兵堅守各城,以騎兵進行遊擊截斷唐軍糧道,逼迫唐軍退兵。
鐵刃悉諾羅則認為唐軍的最終的目標還是石堡城,應該把唐軍吸引到石堡城下,然後採用中央開花的戰術,一舉擊敗唐軍。
兀倫樣郭其實也覺得兩人所言皆有道理,不過他也有他的難處,來自贊普的命令他也不得不聽。
最終兀倫樣郭還是沒有接受兩人的意見,還是採用了原本的計劃。
莽布支接到命令之後,長嘆一聲,他很想抗命,不過最終還是按照兀倫樣郭的命令選擇了主動出擊。
天寶七載的四月,春風輕拂,卻掩不住邊關戰火的硝煙。
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即將拉開序幕。
唐軍的主帥,正是如今風頭正盛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
他手下的則是隴右四萬唐軍精銳,他們的對手,則是吐蕃大將莽布支率領的七萬大軍。
雖然敵軍兵力上佔有優勢,但驕傲的唐軍將士毫無畏懼之心。
人人都摩拳擦掌誓要擊破當面的吐蕃軍,收復大唐故土。
大嶺軍前,兩軍對峙,戰雲密佈。哥舒翰深知此戰的重要性,他不僅親自上陣指揮,還精心佈置了戰術。
隨著戰鼓的轟鳴,兩軍如潮水般湧向對方,兵器交擊的聲音響徹雲霄。
這是一場力量與智慧的較量,是勇氣與決心的碰撞。
三日激戰,雙方均傷亡慘重,但唐軍憑藉著頑強的鬥志和哥舒翰的卓越指揮,逐漸扭轉了戰局。
吐蕃軍開始潰敗,唐軍則乘勝追擊,斬首三萬有餘,吐蕃人的屍體甚至讓湟水為之不流。
莽布支眼見大勢已去,只得率領殘部逃往洪濟城,企圖在那裡重整旗鼓。
然而,哥舒翰並沒有給吐蕃軍喘息的機會。經過一番休整後,他立即引兵繼續進攻洪濟城。
此時的吐蕃軍剛剛經歷大敗,士氣低落,軍心渙散。
面對唐軍的猛烈攻勢,他們根本無力抵抗。僅僅用了四天時間,唐軍就成功攻佔了洪濟城,莽布支也在亂軍之中被殺。
大嶺軍和洪濟城的失陷,以及莽布支的陣亡,對吐蕃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吐蕃大倫兀倫樣郭得知訊息後大驚失色。
為了挽回敗局,他一面急忙向邏些城求救,一面下令堅壁清野,從西海湖地區撤退。
然而,哥舒翰並沒有因為吐蕃的撤退而放鬆警惕。
他深知吐蕃人,知道必須趁勝追擊才能徹底消除隱患。於是,他下令繼續進攻,意圖一舉將吐蕃人趕出西海之地。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唐軍準備發起新的攻勢時,軍中突然爆發了疫障(高原反應)。
許多將士因不適應高原環境而病倒,戰鬥力大減。
哥舒翰不得不忍痛下令暫時退兵,以儲存實力。
退兵之後,哥舒翰並沒有放棄對西海之地的控制。
他深知此地戰略位置重要,必須建立堅固的防禦工事。於是,他下令在西海(青海)湖邊建造神威軍城。
這座軍城將成為唐軍在西海之地的據點,為日後的進攻和防禦提供有力的支撐。
然而,吐蕃人並未因此放棄對西海之地的爭奪。
兀倫樣郭見哥舒翰退兵,立即派兵襲擊了還沒有建造完畢的神威軍城。他們企圖趁唐軍立足未穩之際一舉將其摧毀。
然而,他們的陰謀並未得逞。得知訊息的哥舒翰大怒,他立即命部將高巖秀率領精銳之師出擊迎戰。
高巖秀不負眾望,他率領唐軍奮勇殺敵,成功擊退了吐蕃軍的進攻。吐蕃軍見狀只得再次退兵。
哥舒翰隨後下令在青海湖中的龍駒島上建造應龍城。
應龍城位於青海湖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哥舒翰希望透過建造這座軍城來進一步鞏固唐軍在西海之地的防禦體系。
然而吐蕃人並未因此放棄對唐軍的抵抗他們待唐軍主力退兵之後多次出兵進攻應龍城但都未能成功。
應龍城的堅固防禦和唐軍將士的英勇抵抗讓吐蕃人感到絕望。
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再奪回青海湖周邊地區了。於是他們只得放棄了對這一地區的爭奪轉而向其他地區轉移兵力。
如此唐軍總算是把吐蕃人趕出了青海湖周邊地區。
這一戰不僅收復了西海及其周邊地區,還展示了唐軍的強大實力和英勇無畏的精神風貌。
哥舒翰也憑藉此戰的勝利贏得了朝廷的嘉獎和將士們的尊敬。
李隆基得知唐軍收復西海,更是大喜,當即下詔嘉獎隴右與河西諸軍。
……
哥舒翰在與吐蕃軍進行主力決戰之時,李惲也沒有閒著。
趁著吐蕃人的主力被哥舒翰吸引住之時,李惲率軍沿著黃河逆流而上,橫掃了整個吐谷渾之地。
所到之處,對敢於抵抗的吐谷渾諸部仍然實行三光政策。
李惲的目的與當年的霍去病一樣,就是為了削弱吐蕃人的戰爭潛力。
對於那些投降的吐谷渾部落則簽發其青壯為籤軍。遷徙其部眾至河湟地區。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李惲手下的籤軍數量就達到了六千餘人,手下已經擁眾近萬。
天寶七載六月初三,李惲軍兵臨九曲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