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0章 細緻的線索分析
刑警日記電視劇劇情介紹 剎車很及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楊森開啟足跡分析系統,將現場資料輸入:“根據步長、步寬推算,嫌疑人身高在 165-170厘米之間,體重約 60公斤,這與內扣步態的分析結果一致。”
在村西頭的老槐樹下,楊森的金屬探測器突然發出“滴滴”的警報聲。他蹲下身子撥開枯葉,一枚生鏽的打火機暴露在陽光下,防風罩上刻著“漁港”字樣。“防風打火機,邊緣有新鮮的磨損痕跡,”楊林用磁鐵靠近打火機,金屬表面吸附著細小的鐵屑,“鏽蝕層有一層,說明暴露在空氣中不超過 1個月,但點火器處的劃痕顯示最近被人使用過。”楊森用 ph試紙測試周圍土壤:“土壤酸鹼度 6.5,弱酸性環境,打火機的位置距離地窖 20米,在主足跡線上,應該是嫌疑人掉落的。”
兩人繼續往西北方向的水渠推進,楊林突然在一片枯黃的茅草裡停下,勘查燈的光束聚焦在一撮黑色的灰燼上。“非燃燒區出現孤立灰燼,”他用標尺測量灰燼範圍,“直徑 4厘米,呈不規則圓形,內含未燃盡的菸草顆粒,粒徑 0.2-0.4毫米,與地窖內發現的紅塔山牌香菸成份一致。”楊森用風速儀測了下環境風速:“西北風二級,按風力推算,這種孤立灰燼應該是嫌疑人停留時掉落的,說明他在作案後曾在此短暫停留。”
水渠岸邊的泥地上有處新鮮的擦痕,灰白色的泥粉堆積在石縫裡。楊林用側光照射擦痕:“單方向線性擦痕,長度 15厘米,起始端深 0.3厘米,末端淺 0.1厘米,符合硬質物體拖拽特徵。”他掏出矽膠模具,小心翼翼地覆蓋在擦痕上:“提取立體痕跡,可能是嫌疑人攜帶的工具造成的——這種擦痕形態與扁口螺絲刀的寬度吻合。”楊森在水渠旁發現了半截麻繩,結節方式很特殊,“這是漁民結,在農村很少見,可能與死者手腕上的麻繩同源。”
往村東頭的打穀場折返時,楊森的足跡燈在一片青苔地衣上掃到異常。“這裡有處不明顯的壓痕,”他撥開地衣,地面上的苔蘚向同一方向倒伏,“面積約 0.2平方米,呈橢圓形,邊緣有旋轉痕跡,像是有人在此放置過重物。”楊林用土壤硬度計測量壓痕中心:“硬度值 60,比周圍土壤高 20,符合放置 15公斤以上物體的特徵。”他突然想起什麼,“會不會是放置作案工具的包裹?嫌疑人可能在這裡開啟工具包取出螺絲刀。”
在打穀場邊緣的草垛旁,楊林發現了幾滴暗紅色的斑跡,用聯苯胺試劑測試後呈陽性反應。“疑似血跡,”他用無菌棉籤蘸取斑跡,“形態呈擦拭狀,面積約 5x3厘米,與嫌疑人拖拽方向一致,可能是死者掙扎時留下的。”楊森立刻擴大搜尋範圍,在草垛的縫隙裡發現了一枚兩孔棕色樹脂紐扣,紐扣表面有磨損痕跡,與地窖內發現的紐扣形態完全一致:“紐扣孔裡纏著根深藍色纖維,與玉米秸稈上發現的纖維成分相同,應該是從嫌疑人衣物上勾下來的。”
兩人坐在打穀場的石碾上整理勘查記錄時,山風帶著玉米的清香掠過耳畔。“目前發現的線索可以串聯出部分作案過程,”楊林用樹枝在地上畫著軌跡圖,“嫌疑人穿著 42碼膠鞋,從村西頭進入,在老槐樹下掉落打火機,在水渠旁拖拽死者,過程中壓斷玉米秸稈,掉落紐扣和麻繩,最後沿原路返回村西頭,在茅草堆旁吸菸停留。”楊森在一旁補充:“但關鍵的指向性線索還是缺失——沒有發現兇器,沒有找到完整的指紋,打火機和紐扣的關聯性還需要物證支援。”
楊林突然指著記錄冊上的纖維檢測結果:“這處深藍色纖維的紅外光譜分析顯示含棉 70%、滌綸 30%,屬於工裝布料,常見於建築工地或漁船上。”他停頓了下,“結合漁民結和‘漁港’打火機,嫌疑人可能有漁業從業經歷,或者在漁港周邊工作過。”楊森立刻開啟電子地圖:“村子西北 5公里有個小型漁港,常年有外來務工人員,嫌疑人很可能在那裡落腳。”
兩人決定兵分兩路,楊林去漁港排查,楊森則繼續在村裡搜尋。楊林在漁港旁的排水溝裡發現了幾道平行的輪胎印,間距 1.1米,胎寬 9厘米,是典型的三輪車胎紋。“輪胎印的新鮮程度在 72小時內,”他用拓印紙覆蓋在胎紋上,“胎面有 1處 0.2厘米的橫向裂紋,與村西頭泥路上的輪胎印特徵一致。”楊森在村東頭的廢棄豬圈裡有了發現——一個被撕碎的麻袋,殘片上能辨認出“飼料”的字樣,布料邊緣的 dna與菸蒂上的部分吻合。
當夕陽西下時,楊林的勘查袋裡已裝著 23份物證樣本,楊森的足跡分析報告上畫滿了紅色標記。“總結下,”楊林靠在老槐樹的樹幹上,揉著發酸的腰,“嫌疑人至少一人,男性,身高 165-170厘米,穿 42碼膠鞋,可能從事與漁業或建築相關的職業,作案後乘三輪車離開。”楊森補充道:“但關鍵物證仍缺失——沒有找到螺絲刀等作案工具,沒有確定死者的生物檢材,麻袋殘片的完整內容還需拼接,還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最後一縷陽光掠過王家溝的玉米地,楊林望著那片被警戒線圍住的地窖入口,突然想起死者頸部的環狀印痕。“那道印痕的寬度約 2厘米,邊緣整齊,”他對楊森說,“可能是細麻繩造成的,但需要進一步檢驗。”楊森收拾好勘查器材,他的對講機裡傳來陸川的聲音:“有沒有重大發現?”楊森看了眼楊林,低聲回答:“發現重要痕跡,但暫未找到突破性線索,還需進一步檢驗。”
暮色中,兩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勘查燈的光束在村道上晃動,像在尋找那個隱藏在黑暗中的真相。那些被發現的足跡、纖維、紐扣,雖然零散,卻已在他們的分析中,漸漸勾勒出嫌疑人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