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戰天兵齊天大聖,說靜電做驗電器
大唐廣場附近哪兒可以釣魚 攜風系雨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御馬監的天馬都是少有的良駒,個個都威風凜凜,看得孫悟空心花怒放。
他日日夜夜地精心照料,把這些天馬養得肉膘肥滿,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
可是,長安的聽眾們卻聽得目瞪口呆,這哪裡是監牧使應該做的事情啊?這明明就是個馬伕嘛!
當孫悟空問“弼馬溫”是個什麼官銜的時候,大家都可以預料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眾仙官道:“沒有品從。”
美猴王道:“沒品,想是大之極也。”
聽到這,聽眾們只能捂著臉苦笑,這沒品是真的沒品,誰聽說過馬伕還有品從的?
果然,孫猴子搞清楚他實際上是個馬伕後,頓時大怒,一甩袖子就棄官不幹了,反下天宮去了。
玉帝見狀,趕緊派兵捉拿,讓聽眾們熱血沸騰的大戲上場了。
先是對戰巨靈神,光聽名字,聽眾們就知道這肯定是一個力士,但在孫悟空手下,卻過不了多少回合,就被一棍打斷斧柄,敗下陣來。
想那巨靈神雖然力氣不小,但孫悟空能將一萬三千五百斤的棒子舞出花來,力氣當然也不小,想來比巨靈神的力氣還要大。
巨靈神戰敗,哪吒太子登場,這位更加厲害,一上場就施展了三頭六臂的神通,手持六般兵器,都是降妖伏魔的法寶。
聽得聽眾們興高采烈,三頭六臂,想想就厲害得不行,人都說雙拳難敵四手,現在要面對的可是六隻手,還是同一個人的,沒有配合上的問題,完全是如臂使指,就問你怕不怕。
可是孫悟空不怕,他施展七十二的神通,也變成了三頭六臂,手持三根金箍棒,和哪吒打了起來。
兩人鬥法,打得天昏地暗,神鬼皆驚,竟然不分勝負。
可孫悟空技高一籌,便出個假的孫悟空來吸引哪吒的注意力,真身趕到哪吒背後,一棒打傷了他的左臂。
天兵天將大敗而歸,驚得玉帝臉色大變,還是太白金星出了主意,就封孫悟空做個齊天大聖,只是加他個空銜,有官無祿便了。
說到這裡,評書就告一段落了,預知後事如何,聽眾們又要等上一段時間了。
這真是太讓人捉急了,孫悟空好不容易從馬伕變成了齊天大聖,正在精彩的時候,就結束了評書,讓人心裡不上不下的,掛念得緊啊!
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仙人廣播的慣例了。
“各位聽眾朋友們,聽完了西遊記,又到了九天論道的時間。
上次教大家做的摩擦生電,有人做了沒有?”仙人問道。
其實,能做摩擦生電實驗的人還真不多,但只要能弄到毛皮和橡膠棒的,都親手試過了,確實如仙人所說的,真能將紙片吸上來。
科學院裡的一群研究狂人們早早就拿著紙筆等著了,聽到仙人的問話,都大聲地回應。
可惜啊,張妙聲這會兒聽不到,但從小綠的反饋來看,聽眾的情緒有些許興奮的波動,顯然是成功地進行了實驗。
於是他繼續說道:
“為何橡膠棒在毛皮上摩擦幾下,就可以吸起碎紙片呢?
這和電的特性有關。”
見說到了關鍵之處,大量對電感興趣的人豎起耳朵,認真聽講。
“電有一種特性,叫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電荷有正負之分,當你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時,毛皮上帶的是正電荷,橡膠棒帶的是負電荷。
碎紙片上本來是沒有電的,你用橡膠棒接觸碎紙片時,會發生靜電感應現象,不帶電的紙片上會集聚與橡膠棒相反極性的電荷,又因為異性電荷互相吸引,所以紙片就會被吸引。”
仙人的這番話,說得許多人云裡霧裡。
畢竟,電這個東西實在是太抽象了,看不見也摸不著,理解起來確實有點困難。這種理論也只有悟性較高的人才能理解了。
不過,在科學院裡,王院長可是聽得津津有味,兩眼放光,喃喃有詞:
“原來電還有正負之分,那不就是陰陽之分嘛。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真有意思。
不知道這靜電感應到底是什麼,還可以讓紙片帶有相反的電。”
又聽仙人說道:
“這種由摩擦產生的電叫做靜電,因為電荷累積在物體上,沒有流動。
電荷一旦流動起來就成了電,這個我們以後再說。
那麼,靜電為何沒有流動呢?這就涉及到物體的導電性啦。像銅、鐵這樣的金屬,電可以在上面輕鬆流動,所以它們被稱為導體。而橡膠、毛皮這些東西,電在上面可就不那麼容易流動了,因此被稱作絕緣體。
其實啊,只要摩擦就會產生電,但如果你用鐵棒去摩擦,你會發現鐵棒上不帶電。
因為鐵棒是導體,握著鐵棒的人也是導體,摩擦產生的電都順著導體流走了。”
王學海激動地一拍大腿:“原來如此,難怪仙人一定給我們用毛皮和橡膠棒來摩擦,原來得用絕緣體才行。”
旁邊一個官員也喃喃地說:“難怪我用鐵棒磨了半天,也吸不上一點紙片。原來鐵是導體,電荷都流走了,根本存不住啊。”
“可不是嘛,鐵就像漏了洞的盆,裝不住水,一倒水就流光了。”
大唐人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著這個科學現象,雖然比喻不一定準確,但也成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惑。
張妙聲又說道:
“那麼怎麼知道物體上是否帶電呢?
現在教給大家一種驗電的器材,叫到驗電器。
製作起來也很簡單,只要取一個玻璃瓶,瓶口塞上軟木塞,在軟木塞上鑽孔穿進一根銅絲,銅絲留一截在瓶口外,在瓶口內的銅絲末端掛一個對摺的紙片。
這樣驗電器就做好了。
接下來,你只需要把帶電的橡膠棒接近銅絲,瓶子裡的紙片就會立即分開,這就說明橡膠棒上帶有電了。
大家想想這是什麼道理?”
說完這一段,張妙聲便向聽眾們道了聲再見,結束了這一次廣播,把這個問題留給大唐的學霸們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