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內,檀香嫋嫋。朱佑樘端坐於龍案之後,修長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几上的哈密輿圖,發出有節奏的“篤篤“聲。
“佑之。“年輕的天子突然開口,聲音平靜得聽不出情緒,“對於哈密之事,卿以為如何?“
下方肅立的劉吉聞言,整了整緋紅官袍,沉聲答道:“回陛下,哈密地處我大明、瓦剌與吐魯番三國交界,戰略位置極為關鍵,乃兵家必爭之地。依內閣之見,當下對哈密施行閉關封鎖之策,方為上策。“
朱佑樘聽聞,不置可否,神色淡然,徐徐說道:“弘治元年(1488年),罕慎光復哈密,功勳卓著,加之哈密部眾齊心推舉,我大明順應民意,封罕慎為忠順王。”
“同年底,吐魯番的羽努思之子阿黑麻,率兵東進。”
“他心懷不軌,假意與罕慎聯姻,於哈密城下,竟以‘罕慎非貴族,安得為王’為由,悍然殺害罕慎,而後還令其酋長牙蘭駐守哈密。”
“可憐哈密都指揮阿木郎等人,無奈率眾再次遷至苦峪避難。”
“而那阿黑麻,自己則大搖大擺返回吐魯番,還遣使前來我大明入貢,妄圖讓朕立他為王,佔據哈密,代領西域職貢。”
“此事,你可還記得?”
劉吉道:“老臣自然記得。彼時,兵部尚書馬文升提議下敕,責令阿黑麻歸還王母及金印。據使者回報,阿黑麻接旨後,勃然大怒,揚言要出兵侵擾邊塞。”
“其麾下將領牙蘭見狀,勸說阿黑麻,稱吐魯番此前已多番惹事,若再貿然進攻,恐對自身不利,提議退還城印求和,以圖日後再謀他策。阿黑麻最終聽從,同意歸還。”
朱佑樘嘴角微微上揚,似笑非笑,眼神卻冷冽如霜,道:“第二年,朕下旨,命罕慎之弟奄克孛刺襲都督同知。可如今,都快過去三年了,朕連哈密王印的影子都沒見著,嘿嘿……”
這笑聲中,滿是寒意。
劉吉聽得真切,天子看似輕笑,實則已然不悅。
不,這絕非普通的不悅,而是一位帝王的威信遭到輕視後,心底湧起的憤怒。
劉吉暗自思忖,皇帝此番單獨召自己前來,莫非是要問責此事?
朱佑樘接著說道:“去年四月,阿黑麻又派使臣入京,進貢獅子等珍稀方物,還信誓旦旦地說,願意獻上哈密城池和王印,只求兩國遣使通好……”
“啪!“朱佑樘突然拍案而起,案上茶盞被震得叮噹作響,“他阿黑麻是把朕當三歲孩童戲耍嗎?!“
朱佑樘的震怒之情溢於言表。
這一聲怒喝如同驚雷炸響,嚇得門外侍立的太監們齊齊跪倒。
劉吉只覺背後冷汗涔涔,浸透了厚重的朝服。
他略一沉吟,謹慎地整了整衣袖,沉聲道:“陛下明鑑,吐魯番狼子野心,人所共知。然目下用兵條件尚不成熟,臣以為仍當以閉關封鎖為上策。“
他偷眼瞧了瞧天子的神色,繼續道:“此番吐魯番遣使入貢,顯系緩兵之計。邊關將領循例將其送往京師,雖減等接待卻未拒之國門,實乃權宜之計...“
朱佑樘深吸一口氣,修長的手指在龍案上輕輕敲擊。
他強壓下胸中翻騰的怒火,聲音低沉而堅定:“朕心已決!佑之身為首輔,當為社稷分憂。今年之內,朕定要見到哈密王印!“
這斬釘截鐵的話語在殿內迴盪,不容置疑。
劉吉心中暗暗叫苦。
我就知道叫我來肯定是有麻煩事,人家吐魯番都拖了三年了,就不能繼續拖下去嗎?人家憑什麼今年就一定會送來哈密的王印?
哎~這事兒,糟心!
心中這麼想,但面上不敢顯露,只得硬著頭皮應道:“老臣必當竭盡所能,為陛下分憂!只是……“
他故意頓了頓。
朱佑樘眉頭一挑,道:“只是什麼?佑之但說無妨。”
劉吉頓了頓,斟酌著言辭:“吐魯番此前進貢的獅子等猛獸,每日需消耗兩隻羊,一年下來便是七百二十隻,還得安排五十名士兵日夜看守,耗費巨大,實在是浪費。依老臣愚見,當斷其食源,任其自斃。”
西域有一個名為迤西國的小國,隨著吐魯番是使者一起來來進貢的時候,他們帶來了一隻雄獅,大明當時的國土境內是沒有地方有獅子的,便是有猛獸,也是虎豹財狼這些,所以大明很多人只是聽說過獅子,卻根本沒有見過。
朱佑樘也是一樣,他雖然是皇帝,但也喜歡一些新奇的事物。
這雄獅渾身金色鬃毛飄揚,威風凜凜,吼聲震耳欲聾,朱佑樘對於這份禮物十分欣喜,他還號召了滿朝文武以及別的國家的使者,讓他們一起來觀看獅子。
只是劉吉認為,就是因為朱佑樘太喜歡這頭獅子了,以免玩物喪志,故而想出了這個理由。
朱佑樘向來寬厚節儉,一聽獅子的口糧消耗如此驚人,頓時覺得劉吉所言有理。
可一想到那頭雄獅在夕陽下慵懶假寐的模樣,心中又有些不捨,說話也變得吞吞吐吐起來:“這……這吃的確實有點多啊……”
劉吉瞧著朱佑樘的神情,便知他捨不得讓獅子餓死。
他心裡明白,皇帝雖貴為天子,但常年被困宮中,喜愛些新鮮玩意兒也無可厚非。
於是腦筋一轉,又道:“陛下,即便不餓死獅子,至少也該減少它的伙食,讓它不至於捱餓就行,切不可再由著它放開肚皮吃。”
“對對對,佑之所言極是。”朱佑樘忙不迭點頭,“讓它餓不死就成,另外,傳朕旨意,令他國不許再給朕進貢獅子了。”
朱佑樘是真的不知道一頭獅子竟然要吃那麼多。
他作為皇帝,還是要為天下人做表率的。
至於這頭雄獅,再賞玩一段時間就行了。
劉吉見皇帝採納了自己的建議,心中暗自點頭,頗為滿意。
我的話在陛下心裡還是有分量的。
於是,他恭敬地拱手道:“陛下,老臣告退。”
言罷,緩緩退出殿外。
…………
皇宮臺階上,懷恩看著遠去的劉吉,面色不變,可眼眸之中帶著思索。
轉身返回御書房,有些話,他需要側面提醒一下萬歲爺。
書房內。
朱佑樘正審閱著奏章,不經意間抬眼,瞧見懷恩站在一旁,神色猶豫,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不由輕笑一聲,溫聲問道:“怎麼,懷恩,可是有話要與朕講?”
懷恩聞言,“撲通”一聲,雙膝跪地,神色凝重,朗聲道:“萬歲爺,老奴今日並非無端進讒言,實是內閣首輔劉吉劉閣老,在朝堂上下,風評實在欠佳。”
朱佑樘放下手中奏章,身子微微後仰,靠在椅背之上,神色平靜,語氣聽不出喜怒,反問道:“哦?這劉吉,到底有何不好之處?”
懷恩繼續說道:“朝堂上傳劉閣老性多智數,但性陰刻,善附會,自緣飾,銳於營私,時為言官所攻,然不能自聞其過……”
說到這裡,懷恩偷眼瞧了瞧天子的神色,見朱佑樘依舊面色平靜,便繼續道:“且劉閣老所交好者,多是諂媚阿諛之徒。若有朝臣與他意見相左,便常唆使言官彈劾...故而朝野議論,都說他缺乏容人之量...“
“老奴是擔心萬歲爺您...“
“擔心朕被他矇蔽?“朱佑樘忽然輕笑一聲。
懷恩慌忙叩首:“老奴不敢!萬歲爺明察秋毫,自是不會。只是劉閣老此人既剛愎自用,又善於見風使舵,加上朝中風評……“
“朕知道。“朱佑樘突然打斷,眼中閃過一絲玩味,“不就是'劉棉花'嘛!“
朱佑樘說著,自己也忍不住大笑起來。
在當時朝野有這樣一個約定俗成,如果某位官員被彈劾,則該上奏請求辭官回鄉,以表自己不戀權勢的志向。
而劉吉其人富於權術,善於看風使舵和自我偽裝,雖經常被科道官所彈劾,但卻一直不失官位。
在被彈劾之後依舊我行我素,遭到多次彈劾之後依舊穩居內閣,屹立不到,甚至繼續升遷,倒是彈劾他的人被貶官。
時人因此稱他為“劉棉花”,表示他耐受彈劾甚至越彈越升,好像棉花耐彈甚至越彈越發一樣。
懷恩瞪大了眼望著大笑的朱佑樘,驚訝道:“萬歲爺,您……知道?”
在笑了好一會後,朱佑樘終於止住了,收拾了下心情,面色一正。
“劉吉的為人,朕自然清楚。他平生處事,精密詳審,尤善記憶,能歷道往事,為文章平實不浮,凡考鄉試一、會試二,廷試讀卷三,能甄別人才。”
“或朝廷大禮,輒持節而使。數有建白,且遇事能斷,當改元之歲,所以有裨於新政者尤多。”
“而他的毛病,懷恩你剛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朕就不再說了。”
懷恩心頭震動,甚至驚駭,他沒想到萬歲爺對劉吉的瞭解如此之深。
“所以朕用他是用其才,至於其品行德風,自有朝中御史糾察。其實朕當時更傾向於【東劉先生】劉詡作為內閣首輔,可其年歲實在過高,朕不忍勞之。”
懷恩說道:“先帝曾言【東劉先生】劉詡性疏直,居官清正,不拘小節,孝表於鄉,堪稱三朝元老。”
“是,!朕聽聞劉詡先生已於去年逝世了,朕還派人賜了祭聯。”朱佑樘嘆息道,“當年的【紙糊三閣老】和【泥塑六尚書】,致仕的致仕,離世的離世。”
【紙糊三閣老】是指大明憲宗時期內閣的三位大臣:萬安、劉珝、劉吉的諺稱。
成化年間,明憲宗昏庸,而三位閣臣不能有所匡正,以至於被人們戲稱為紙糊三閣老。
其中以“萬歲閣老”萬安最負盛名。
萬安一生庸庸碌碌,沒有什麼本事,只知道順承上意,拍馬溜鬚。
據記載,成化七年(1471),天有異象,朝臣們認為這是因為皇帝久不上朝上天給的警示。於是憲宗皇帝召見朝臣問政,其中就包括了萬安。
可萬安尸位素餐,對自己管轄範圍的政務毫不瞭解。
而在問及他時,他毫無注意,一句有用的話都說不出來,只知道叩頭山呼萬歲,於是被大眾戲笑稱其為“萬歲閣老”。
【泥塑六尚書】是說憲宗皇帝朱見深經常不理朝政,至於下面的六部尚書,每日也是坐在衙門裡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幹,故此被稱為泥塑六尚書”。
泥塑六尚書分別是吏部尹旻、戶部殷謙、禮部周洪謨、兵部張鵬、刑部張鎣以及工部劉昭。
其實朱佑樘知道,這些閣老尚書裡有些是有名臣之姿的,可惜生不逢時。
先帝憲宗皇帝寵愛萬貴妃,親近內侍,造成外戚宦官當權,特務機構橫行。西廠總督汪直更是黨同伐異,排除異己,敢於諫言的人動輒被罷免官職,甚至丟了性命。
所以上疏諫言的風險很大,而功勞又少,於是做實事,針砭時弊的官員就越來越少,官員們僅有的精力要麼用在黨爭,要麼想法設法明哲保身。
漸漸地,朝中重臣變得無人敢做實事了,這與他們的個人品行固然有關,但不作為的風氣也與當時官員的晉升有關。
當時晉升官員看重資歷,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得到了進士出身的人大多到翰林院起草詔書,熬資歷,以求躋身內閣。
而翰林院並無實權,也沒有什麼功績可立,所以只要無過,時間長了自然能升官。
這種風氣便一直延續到了其他行政部門,漸漸形成了尸位素餐的現象。
所以自己執政後,在人事安排上來了一次大換血。
對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萬貴妃的弟弟萬喜等人,毫不手軟地做了處理,將內閣首輔萬安罷官,將梁芳下獄,將李孜省流放,同時,罷免右通政任傑侍郎蒯鋼等千餘人。
在用人上,則遵從唯賢唯德,大量重用賢才之士,並且吸取先帝的教訓,制定了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選調官員以政績為主。
經過三年左右的光景,才逐漸有“中興”之象。
……
瀟水與湘江交匯之處,水流清冽,蜿蜒曲折地伸向遠方。
一艘客船悠悠行駛在江上,船頭處,三位男子衣袂翻飛,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林平之忽然抬手遙指前方:“師父,過了前面的濠河口與蘆林潭,便是八百里洞庭了。“
“聽說湖中君山有湘妃竹,湖邊岳陽樓更是天下勝景。”
船家笑道:“小兄弟倒是熟稔,不過……“
他望向煙波浩渺處,“時候不巧,此刻暮靄沉沉,各位怕是要錯過'浮光躍金'的奇景了。“
太淵道:“無妨,正好去岳陽樓賞一賞'靜影沉璧'的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