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婷感覺自己被耍了。
這臭丫頭,不是說她打頭陣的嗎,怎麼換了個不知道哪兒來的臭小子。
葉知秋躲在王丹後面朝她做了個鬼臉,嘻嘻,上當了吧,這就叫偷天換日,白起換王齕,陸遜替呂蒙是也。
梁婷婷愈加火大,卻又拿她無可奈何,只能把一腔怒火全部發洩在棋盤之上了。
石巖楓坐在她的對面,立刻感覺到了莫大的壓力,這盤棋不好下啊。
要跟她玩命嗎?
對局正式開始,梁婷婷執紅先行,第一手,炮二平五,當頭炮!
石巖楓趕緊馬8進7(紅右),馬來跳,保住中卒。
梁婷婷馬二進三,先跳右正馬。
石巖楓車9平8,出左直車(在紅右面)。
梁婷婷兵七進一,挺起左兵,緩開車。
石巖楓眼前一亮,這是新套路啊。
紅方這裡最主流的下法,就是車一平二,出右直車,然後揮車過河,走成中炮七兵過河車,黑方則以平炮兌車或者左馬盤河應對,雙方形成激烈的對攻局面,是炮馬爭雄裡最主流的變化,經久不衰。
紅方兵七進一緩開車,則是另一路變化的典型特徵。
石巖楓決定先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卒7進1,挺起馬前卒。
梁婷婷馬八進七,跳起左正馬,將挺七兵的效率發揮到極致。
石巖楓也馬2進3,跳起右正馬(紅左),形成屏風馬對抗中炮的主流陣型。
梁婷婷車一進一,起右橫車。
橫車七路馬!
石巖楓心中頓時警鈴大作!
這是中炮對屏風馬的又一套攻法,與主流的七兵過河車進攻思路截然不同,其中變化精微,可謂另有乾坤,端的不容輕忽。
傳統的七兵過河車,是以過河車為主力,佔據黑方卒林,配合中炮展開快速攻勢,攻擊方向明確,壓迫力強,由此引發了黑方同樣激烈的反擊,不利於紅方充分發揮先行優勢。
橫車七路馬則是紅方在先手優勢之下主動求變的結果,改直車為橫車,不在佈局伊始就與黑方正面衝突,而在別處開闢新的戰場。
單從進攻速度上來說,橫車及不上直車,但是橫車勝在方向靈活,攻擊範圍廣闊,而且攻守兩便,可以適應黑方不同的應招,穩保先手不失。
這也決定了橫車七路馬是一種典型的緩攻型佈局,著重較量棋手的中後盤實力。
面對梁婷婷擺出的新陣,石巖楓不敢大意,象3進5,補象穩固中路,這也是公認的官著。
梁婷婷車一平四,橫車佔住右肋。
平車佔肋,是橫車的基本操作,但是究竟佔住哪條肋道,這裡面也大有講究,期間也有一段值得說道的往事。
最早的時候,橫車一般都是車一平六,過宮佔肋,以達到集結兵力於紅方左側,重點攻擊黑方右翼的目的,這在1957、1958年兩次全國比賽中,甚為風行。
直到1962年,一代天驕胡司令大膽創新,走出了車一平四的新穎變化,實戰取得了優良的戰績。
這是兩種走法相互對比,橫車過宮佔肋固然達到了集結兵力於一翼的目的,但是橫車一時間並沒有具體的攻擊目標,可以對黑方造成直接的威脅,而且六路橫車與七路正馬在河口位置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衝突,有相互妨礙之嫌。
相比之下,四路橫車看似平穩,其實內含鋒芒,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防止了黑方的7路正馬(紅右)躍上河頭,進而確保了自己七路正馬(紅左)出擊的主動權,同時橫車可以隨時提至巡河,充分發揮威力。
車一平四這路變化誕生之後,迅即淘汰了老式的走法,橫車七路馬就此流行開來,開啟了中炮進攻的新天地,成為炮馬爭雄裡的又一朵奇葩,這也是胡司令物件棋開局發展的又一大貢獻。
說回棋局,梁婷婷車一平四,擺好了橫車七路馬的經典陣勢。
石巖楓炮8平9(紅右),分左邊炮,先把8路直車(紅右)亮出來再說,這也是紅方出橫車,黑方得到的補償,終於不用苦兮兮的被紅方二路右直車壓在家裡了。
梁婷婷車四進三(紅右肋),提車巡河,虎視四方。
車明馬快,是橫車七路馬的優勢所在。
石巖楓士4進5,補好順士象,進一步加強中防的同時,準備車1平4(紅左),出貼將車,雖然倆馬沒上去,但是雙車能出得快,開局也算成功。
梁婷婷自然不會讓他如意,針對性的走出了炮八平九,分左邊炮,準備車九平八出左直車。
黑方此時再出貼將車就不太適宜了,紅方八路左直車出來,黑方2路炮和3路馬(紅左)都要受到非常大的壓力。
石巖楓只好改變初衷,車1平2,搶出右直車(紅左)。
梁婷婷車九平八,出左直車。
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紅黑雙方開局在右翼的車路上沒有衝突,但是在左側還是形成了拉扯牽制。
必須承認,直車的速度確實快橫車一籌,產生威脅也更加直接,在開局步步爭先的步調下,十分的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