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2月,為了對抗來自部落和宗教勢力的不滿情緒,阿曼努拉和王后索羅亞開始了為期8個月的旅行,訪問了印度、波斯、埃及、土耳其、蘇聯以及歐洲各國的首都。這對王室夫婦一路成為轟動人物,為阿富汗贏得了外交上的支援。然而,索羅亞女王在公開場合摘掉面紗,並穿著西方服飾的新聞照片在阿富汗引起軒然大波,被認為是對民族價值觀的挑釁。
回國後,阿曼努拉決心發起新一輪的改革運動,不顧支持者的警告性抗議。與此同時,塔爾齊強烈建議引進英國援助,以平息英國對阿富汗的關切,並進行軍隊和行政改革。
然而,阿曼努拉卻召開了一次支爾格會議,要求與會者剃掉鬍鬚、剪短頭髮、正式場合穿西服。他宣告將頒佈一部新的更自由的憲法,並提出一系列社會改革措施,包括實施一夫一妻制、擴大女性教育權利、廢除童婚習俗等。在支爾格會議成員對他的提案表示反對後,阿曼努拉召集了一次小規模的支爾格會議,以獲得必要的批准。在這一過程中,索羅亞女王摘掉了面紗向與會者展示她的面容,此前大多數與會者只是透過照片認識她。
然而,許多人相信謠言,聲稱阿曼努拉要放棄伊斯蘭教,改信天主教,並在歐洲吃豬肉、喝酒。阿曼努拉採取鎮壓手段回應這些指責,處死了喀布林宗教法官的領袖和其他宗教學者。這引發了暴力衝突,部分部落爆發了叛亂。
1929年1月,面對局勢的不斷惡化,阿曼努拉讓位給其同父異母的兄弟伊納亞圖拉,但在掌權3天后,伊納亞圖拉與其他皇室成員一同在英國使節的協助下迅速撤離。阿曼努拉逃往印度,隨後前往義大利,在流亡中於1960年逝世。
有聲音聲稱英國支援了這次叛亂,儘管沒有直接證據。然而,考慮到阿曼努拉反英的言辭和其與蘇聯的關係,英國確實有動機採取行動。英國官員確保印度境內的普什圖部落不捲入衝突,這種做法可能拯救了阿曼努拉。雖然英國沒有提供資金支援,但英國使節弗朗西斯·漢弗萊斯爵士曾試圖透過勸說來緩解危機。
隨著君主制和軍隊的快速崩潰,巴恰·伊·沙考於1月17日率領他的非正規軍進入喀布林,在宗教人物的支援下建立了一個政府,由其親戚和朋友組成。同時,其他追隨者奪取了赫拉特、馬紮裡沙里夫和坎大哈的控制權。
在北方地區,儘管古拉姆·納比·沙爾克希獲得了蘇聯的支援,但除了僱傭蘇聯邊境兩邊的唯利是圖者外,他沒有取得太多的支援。起初支援巴恰的一些普什圖部落等待著一個更合適的領導者,而不是一個塔吉克的暴發戶。
巴恰(更願意被稱為哈比布拉·汗)是文盲,出生在喀布林北部卡拉坎村莊。他將首都視為一個敵方城市,殺害了阿曼努拉的幕僚、親屬、追隨者以及其他富裕人士。這導致了喀布林市內的勒索和搶劫盛極一時。新政府迅速廢除了阿曼努拉的所有改革措施,關閉大量學校,恢復了面紗和深閨制度,將阿富汗的教育和法律重新帶回宗教權威時代。女孩子們,儘管在土耳其留學,卻被迫回國。圖書館和珍貴手稿在一夜之間被摧毀。
穆罕默德·汗的後裔穆薩希班五兄弟很快集結了武裝力量,成為重建杜蘭尼君主國的候選人。長兄、前軍隊司令官納迪爾·汗從法國流亡回來,透過英屬印度進入阿富汗。在赫斯特,他與兄弟們集結了一支由部落民組成的軍隊,並拒絕了來自巴恰和阿曼努拉支持者的提議。資金短缺成為兄弟們的主要障礙,直到10月10日,沙·瓦利·汗率領一支在英控邊境秘密徵募的部落兵團奪取了喀布林。
面對這一形勢,英國深知公然支援會與普什圖人為敵,同時還可能引來俄國的干預,因此只能保持中立。巴恰和他的高階幕僚被引誘回喀布林,並被處以死刑,這可能違背了最初確保他們安全的承諾。這標誌著喀布林再次陷入新一輪的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