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早期文明
阿富汗歷史有獅子分佈嗎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根據青銅時代的地層(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富汗的村落與印度河流域文明有著明顯的聯絡,可能是支撐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rapa)等今巴基斯坦境內巨大城市的貿易和農業網路的組成部分。
莫拉希(Morasi)的大型磚結構神廟建築群表明對母親神生殖力的崇拜,而孟迪加克的建築群則可能與人類犧牲有關。在阿富汗西南的錫斯坦地區和北部的土庫曼地區也發現了其他印度河流域文化的遺蹟。 在哈瓦克山口附近的霍什·塔帕(Khosh Tapa)遺址發現了更具文化折中性的遺址,其年代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這裡曾是中東、印度和中亞交通的十字路口,出土的金銀器上有來自各地的動物圖案。
該地區的青金石沉積物將其與美索不達米亞和愛琴海地區聯絡在一起,顯示出阿富汗可能是中東的錫礦來源地。 青銅時代城市遺址中,馬紮裡沙里夫附近的達什裡(Dashli)遺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年代為公元前1500年,出土的文物包括精美的本地陶器和引入的伊朗陶器、青銅和銅製武器,以及一座紀念性宮殿的遺址。
由於缺乏書寫遺存,學者對早期城市居民的語言或民族仍無確切結論。可能與印度河流域的民族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民族有關。然而,到公元前2千年上半葉,語言的面貌開始變得清晰。孟迪加克的古代城鎮在短暫存在的兩個時期中受到來自西邊伊朗高原和中亞費爾干納的劫掠者的破壞。
公元前第2千年中期,更持久的侵略導致該城鎮無法在新一輪的攻擊中存續。接下來的兩千年中,操印度-伊朗語的遊牧民族不斷侵略,重新塑造了這一地區的歷史。 四、雅利安人和他們的信仰:婆羅門教和瑣羅亞斯德教 在公元前2000年到前1500年之間,印度-伊朗人或雅利安人的部落透過武力大規模遷入阿富汗,成為今天伊朗和印度一帶的移民的一部分。
阿富汗大多數人現在所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直接傳承自雅利安人入侵者。這些阿富汗人很可能是這些移民部落男女的後代。在前雅利安時期,阿富汗的人口相對較少,這些人很可能是被驅逐或在特定區域被雅利安人所替代。 《吠陀經》是用梵語書寫的印度最古老的印度教文獻,可以追溯到前1500年前後。梵語是北印度語和其他印度語的初始語言。
《吠陀經》將雅利安人描繪為放牧的民眾,由手持鐵製武器和駕駛戰車的武士領導。歷史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雅利安人起源於中亞大草原。然而,也有學者認為他們可能起源於中東地區。雅利安人的出現與南亞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終結的時代相吻合。
這導致早期歷史學家猜測,雅利安人透過阿富汗對印度進行了急速而毀滅性的侵略。這些歷史學家透過將《吠陀經》中提到的地名與阿富汗的考古遺址相對應,勾勒出了阿富汗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最初的景象。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雅利安人的遷移更可能是循序漸進的,甚至可能在《吠陀經》所記載的時代之前。
《吠陀經》和其他半傳奇的歷史材料為雅利安人描繪了一個田園牧歌式的畫面。他們以部落、氏族和家族為單位,由所有成年男子組成的會議選舉首領。婦女可以自由行動,有時她們甚至參與戰鬥。雖然雅利安人最初是遊牧民族,但他們也在阿富汗北部中心的巴爾赫城定居,稱之為“諸城之母”。從巴爾赫城出發,可以透過撒馬爾罕到達中國,透過喀布林河谷到達印度,透過赫拉特到達波斯,存在著一定的貿易活動。到公元前1千年,吠陀信仰(後來稱為婆羅門教或印度教)在印度北部和阿富汗的許多地區得到了廣泛的崇拜。 現代阿富汗語言與伊朗語言的關係比與印度語言的關係更為緊密。
雅利安人的伊朗分支可能透過第二次遷徙浪潮,從北阿富汗進入伊朗,並在阿富汗南部散佈。瑣羅亞斯德教(古代伊朗的宗教)的經典《阿維斯陀》明確提及阿富汗的地名,如巴爾赫城。瑣羅亞斯德的創始人可能出生在阿富汗,甚至可能在這個國家去世。傳說中,他鼓勵當地的雅利安部落接受農業,並以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的僕人的身份宣揚統一,這位最高神是善的精神,以祭祀的火焰作為象徵。 因此,阿富汗北部可以被看作是瑣羅亞斯德教起源的中心地帶。
《阿維斯陀》記錄了來自北方的猛烈襲擊,其中一次襲擊中,瑣羅亞斯德本人顯然在巴爾赫城遇害,時間大約在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6世紀末之間。 如果後一個時間是準確的,那麼瑣羅亞斯德在他所生活的時代已經取得了非常的成功。《阿維斯陀》在波斯王居魯士大帝統治時期(前559—前530)被寫定成書,也正是居魯士大帝將瑣羅亞斯德教傳播到廣闊的阿契美尼德帝國各地。
阿契美尼德帝國以其半傳奇性的祖先阿契美尼德命名。到大流士一世時(前522—前486),瑣羅亞斯德教已成為波斯帝國的官方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在阿契美尼德工朝、帕提亞王朝和薩珊王朝時期都是全民信仰,直到公元7—8世紀的穆斯林征服才逐漸走向沒落。在印度和伊朗的一些小區域,瑣羅亞斯德教仍然存留,但在阿富汗已經絕跡。
瑣羅亞斯德教代表了早期多神教向合乎道德的一神教以及在當前世界占主導地位的普世主義哲學之間的一種過渡。其追隨者(還有一些學者)聲稱,瑣羅亞斯德教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古典希臘哲學,也同樣影響了早期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總體而言,瑣羅亞斯德教在居魯士大帝時期取得的成功,使其成為波斯帝國的官方宗教,並在後來的帝國中持續得到推崇。然而,它在穆斯林征服後逐漸式微,僅在印度和伊朗的一些區域性區域得以保留。這種過渡性的宗教對世界主要宗教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