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謹慎的中立主義政策
阿富汗歷史有獅子分佈嗎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阿富汗與波斯的邊界問題在1872年擱置,直到1904年,儘管在共享赫爾曼德河水的問題上雙方產生分歧,最終在地面上劃清了邊界。哈比布拉面臨來自英國總督寇松的挑戰,寇松試圖在繼續提供資金的條件下尋求更大的影響。哈比布拉對此作出回應,威脅要擴大外交渠道,並任命了24個國家的使節,這一舉動受到了阿富汗國內的支援。
在四年的遣使和談判後,倫敦政府同意重申早前的條約,換了一位更自由主義的總督替代了寇松。1906年,哈比布拉對印度進行了全面訪問,加強了兩國的關係,提升了他在國內的威望。訪問中,他對印度先進的經濟和技術印象深刻,回國後加大了對塔爾齊的支援。
1907年,英國和俄國簽署協定,英國可在阿富汗內處理關於俄國事務,但不能佔領或吞併阿富汗土地,也不能干涉其內政。這引起了阿富汗民眾的不滿,哈比布拉對簽署協議的要求感到憤怒。雖然哈比布拉期望參與協議的簽署,但由於請求侮辱性,他被迫拒絕簽字。接下來兩年,納斯魯拉鼓勵部分普什圖部落跨越邊界襲擊英國,對抗英國在邊境地區的重新統治努力。哈比布拉保持了剋制,拒絕簽署一些發動聖戰的命令,但允許戰鬥人員跨越邊界。
1914年,土耳其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哈里發在伊斯坦布林宣稱反對協約國。然而,由於大部分阿富汗已受到英國和俄國的蠶食,哈比布拉不願與這兩大帝國發生衝突。1915年,德國—土耳其代表團到達喀布林,提供高層次的財政和軍事援助,哈比布拉表示支援德國和土耳其。然而,1916年,他宣佈阿富汗奉行中立主義政策,英國為表示感謝提供了增加的津貼。1917年,沙皇被推翻,主戰派視之為阿富汗反對英國的絕佳機會,但哈比布拉拒絕妥協。
考慮到一戰即將結束,哈比布拉期望英國承認阿富汗在外交政策上的完全獨立。然而,英國猶豫不決,直到1919年2月,哈比布拉在一次打獵途中遭到暗殺。阿富汗親土耳其圈子被認為是最有動機的,儘管公眾指責英國人。新任“埃米爾”阿曼努拉處決了一些嫌疑犯,將他的叔叔納斯魯拉投進監獄,後者在兩年後顯然死於獄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範圍內爆發了革命和改革的熱潮,阿富汗也不例外。阿曼努拉(1892—1960)在1919年從英國手中贏得了阿富汗的獨立,併發起了長達10年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然而,在1929年,一次激烈的守舊勢力行動迫使他下臺。
在哈比布拉被暗殺時,他的三兒子阿曼努拉留在喀布林,負責財政和軍隊。利用這些資源,阿曼努拉成功地在幾天內擊敗了來自納斯魯拉的挑戰,並於2月27日加冕成為埃米爾。與之前的繼任者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以土耳其穆斯林改革家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方式,建立一個獨立的、現代化的國家(幾年後,波斯的禮薩·沙·巴列維也採用了這種模式)。
阿曼努拉上臺後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他父親的目標——全面獨立。他在喀布林宣佈了一次召見,或集會。當英國駐印度總督切姆斯福德對他宣佈獨立的信件回信態度模糊時,阿曼努拉呼籲發動聖戰,並派遣軍隊前往邊境地區,使英國感到震驚。在此過程中,阿富汗軍隊佔領了開伯爾山口附近的托克漢姆村,司令官納迪爾·汗摧毀了沿途的幾個英國驛站。此時,英軍也向邊境線進發,透過反擊幾個邊境部落中的起義,引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也稱為阿富汗獨立戰爭。
然而,阿富汗軍隊的表現並不如人意。英國官員和指揮官在阻止邊境地區爆發全面暴動方面運用了所有政治和軍事技能。英軍還在奎達和坎大哈之間進行了小規模的反擊,派遣幾架飛機空襲喀布林和賈拉拉巴德。當希望印度爆發暴動的設想未能實現時,阿曼努拉表達了和平解決的願望。由於英軍已經疲憊不堪,這一提議符合他們的利益(一些英國部隊開始拒絕前往前線)。
1919年6月3日,英國駐印度總督同意停火休戰。同年7月,他派遣一支談判代表隊前往拉瓦品第,並與阿富汗簽署了休戰協議。根據這份協議,雙方再次確認了“杜蘭德邊界線”,英國取消了為阿富汗埃米爾每年提供的津貼。當英國在附錄的信中宣佈阿富汗“正式自由並在內外事務中擁有獨立”時,阿曼努拉在國內外贏得了聲望。最終的交換大使的條約直到1921年11月才簽署。在此期間,阿曼努拉和他的外交部長塔爾齊一直堅持一種獨立的外交政策。
在阿曼努拉執政期間,他與英國之間的相互猜忌和嫌惡仍然存在。例如,在印度邊境地區爆發的英軍與部落之間的暴力衝突有時是由阿富汗人鼓勵和資助的。阿富汗還在喀布林藏匿印度民族主義分子,作為對這種行為(至少在英國看來是這樣)的回應,英國限制了商品自由流入阿富汗。然而,在20世紀20年代,引起英國關注的最大原因可能是蘇聯在阿富汗的出現。
從阿曼努拉掌權的一開始,他就轉向了俄國,因為俄國一直是平衡英國勢力的因素。然而,在這之後不久,沙俄垮臺,阿富汗人曾經努力收回沙俄奪取的潘傑德赫和梅爾夫地區。蘇維埃俄國領導人列寧在內戰和外交孤立的困境中。1919年9月,列寧派遣一位使節前往喀布林,解決兩國領土爭端,併為阿富汗抗英提供支援。作為回報,列寧送給阿富汗13架戰鬥機和技術援助人員,為阿富汗的新空軍奠定基礎。1921年5月,兩國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蘇俄承諾為阿富汗提供現金、技術和軍事裝備,還為阿富汗鋪設了幾條主要的電話線。
然而,隨著蘇聯在穆斯林地區進行殘酷迫害,阿曼努拉對蘇聯的意圖產生了懷疑。1924年,蘇聯廢除了希瓦和布哈拉地區的自治權,並鎮壓穆斯林抵抗運動,使阿曼努拉逐漸對蘇聯產生蔑視。到1926年,蘇聯與阿富汗簽署了一份互不侵略條約,蘇聯領事館設在馬紮裡沙里夫和赫拉特,英國外交機構設在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
1921年,穆罕默德·瓦利·汗率領的阿富汗使團訪問歐洲和土耳其,並與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與土耳其、法國和義大利簽署了條約,條件是他們幫助阿富汗培訓軍事人員。作為第一任駐法大使,塔爾齊加強了兩國文化的交流,還在喀布林建立了一所法語高中。阿曼努拉允許一些志願戰鬥人員跨越邊界進入蘇聯領土,並接納成千上萬的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人,使阿富汗非普什圖人口比例大增。至1926年,蘇聯與阿富汗簽署了一份互不侵略條約。
在整個20世紀,法國考古工作者在阿富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塔爾齊還透過簽署有效的30年聯合考古工作草案增強了兩國的文化交流,直到1952年才被續簽。在外交方面,法國提供了對阿富汗軍隊的武器支援,特別是在英國禁止武器透過孟買港運出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