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仁今天挺高興。

自已的三個徒弟來了,還帶來了自已心心念唸的蒸汽機。

聽完三個徒弟講的蒸汽機缺點,周博仁哈哈大笑。

“減壓閥材料不過關,人工去開又有危險,那麼用個槓桿,栓一根鐵棍,人往下一拉,蒸汽只會噴向空處,不會造成人受傷,這樣不就好了?”

蔣升一拍腦袋,瞬間想明白了。

孫正和張淳愣了一下,恍然大悟,原來這麼簡單,自已總是想著材料問題,沒想到解決問題卻很簡單。

“減壓閥面臨的壓力大,而我們又缺乏對應的密封材料,所以才不得不做的大一點,但是卻很難控制,有時候壓力大需要洩壓的時候反而沒法觸發。等為師找到橡膠就好了。”周博仁滿不在乎地回答。

三人看向周博仁的眼神都變成了小星星:“橡膠是什麼?”

“天然橡膠,這一神奇的物質,其主要源頭便是那三葉橡膠樹。每當這些橡膠樹的表皮被割裂開來,一股乳白色的汁液便會如泉湧般流淌而出,這奇妙的液體被稱作膠乳。”

“膠乳經過一系列精心的處理步驟——凝聚、洗滌、成型以及乾燥,最終華麗變身為天然橡膠。它擁有著廣泛的用途,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製作密封件和車輪。”

“特別是對於車輪而言,天然橡膠簡直就是它們的絕佳伴侶!因為有了天然橡膠的加持,車輪不僅具備了更好的耐磨性和抗老化效能,更能在行駛過程中發揮出驚人的作用:極大程度地減少顛簸感!”

竟然有如此好東西!

蔣升迫不及待地問:“師父,哪裡能找到橡膠樹?”

周博仁之前就想種植橡膠樹,可惜橡膠樹喜歡熱帶溼潤的氣候。

適宜的生長溫度範圍通常在25°C至35°C之間,但樹木能夠在5°C至40°C的範圍內生長,最適宜的年降雨量為1500毫米至3000毫米。橡膠樹對光照要求較高,需要充足的陽光照射。

也就是嶺南那邊或者雲南海南那可以種植。

周博仁是可以在系統中兌換一批適合我國植膠區環境特點的耐寒抗風高產新品種橡膠樹種子,可惜還是要在南方種植。

“等為師有空在南方找個地方種植,這種橡膠樹只適合在很南的地方種植。”周博仁咂咂嘴,很可惜的樣子。

第二天,周博仁該去周少卿那邊看試驗船造的怎樣了,剛好帶著三個徒弟過去,看看怎麼安裝蒸汽機比較好。

周少卿見到周博仁來,激動地上前直接跪下:“官爺,這船能行!裝上帆跑的比什麼船種都快!”

周博仁扶起周少卿,呵呵笑道:“如此能造了吧?”

“能造,能造!”周少卿笑嘻嘻,等於自已家船塢又可以多造一種船型,而且肯定會受到那些官差老爺和富商們的歡迎。

“我這三個徒弟跟著你一起造船,他們有些部件需要安裝在船上。”

周少卿眉頭微蹙,心中對周博仁的提議有些牴觸。他擔心自已的造船技藝被外人學去,那可是他多年心血的結晶。然而,周博仁不僅帶來了高官的威望,還遞過來五張面額一百兩的銀票,這筆鉅款足以讓他的船廠運轉數月,甚至可以打造三艘精良的船隻。

正當周少卿猶豫不決之時,周博仁似乎看出了他的顧慮,他輕描淡寫地補充道:“周船師,你我都是明白人,這些銀票只是一點心意,你我之間的合作,可不止這些。”

說罷,他從袖中又掏出一張精緻的圖紙,上面繪製著一艘造型奇特、結構複雜的船隻,其設計之精妙,讓周少卿這個老船師也不禁眼前一亮。

如果周船師是現代人,恐怕一眼就認出,這是著名的飛剪船。

飛剪船,是在風帆戰船時代擁有過赫赫聲名的一種風帆貨船,即使在蒸汽輪船初期也因其速度而飽受讚譽。

最快的飛剪船曾經中出過16節的平均速度,約合30千米每小時,這在風帆艦船中是神話般的存在。

這種船以大縱寬比、優美的水線造型和高桅全帆為特色。飛剪船的縱寬比大多在6-8之間,桅杆長度大約為船長的四分之三,為獲取更多的動力,在主帆之外還裝備有翼帆。當飛剪船在海上滿帆航行時,其鼓脹的的船帆與略微高出水面的船身就像一隻巨大的蜻蜓在貼水滑行。

周少卿心中的天平開始傾斜,他知道,能參與建造這樣一艘前所未有的船隻,對他個人的技藝和船廠的名聲都是極大的提升。而且,周博仁的三個徒弟看起來雖然年輕,但見三人不斷打量著船塢,沒有顯示出陌生的樣子,顯然不是等閒之輩。

“好說,好說。”周少卿笑著,勉強答應了下來。

要不是周博仁只有一臺蒸汽機,肯定會做更多。因為自已要造的這艘船,就是19世紀60年代末,英國海軍建造局局長愛德華爵士開發了一種新的“炮塔戰列艦”。該艦完全去除了風帆,只使用蒸汽動力,叫做蹂躪級。

只不過周博仁去掉了炮塔,縮小了比例,只留一層炮口,每側炮口10個,另外前後各一個炮。

既然是第一次造船,跟周少卿磨合一下,把蒸汽機和22門火炮都安裝在船上,設計就可以定型。

這個炮不是拿破崙六磅炮了,而是管退式火炮。

和身退式火炮最大的不同,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工作時只有火炮身管在活動,而且在火炮身管向後“縮”的過程中,火炮的炮管角度沒有像架退式火炮那樣出現垂直距離上的移動,多枚炮彈出膛後的角度是相近的,炮手就不用像架退式火炮那樣一直去調整炮身,也有利於提升火炮的射速。

周博仁仿製的,就是類似法國施耐德M1897式野炮。

火炮身管佈設在一段炮架滑軌上,火炮射擊時,火炮身管回縮,將後坐力施加到炮架上的彈性裝置上。隨後彈性裝置依靠積蓄的能量讓火炮身管復位,火炮即可再次進行射擊。

不過現在周博仁的工業基礎沒有那麼雄厚,只是用了M1897的管退式裝置,而且彈性裝置用的彈簧也是近期蔣鐵匠技術才予以攻克,效果沒有施耐德火炮好不說,每發射大約100發就該更換彈簧。好在每個炮車都額外裝備兩根備用彈簧。

炮彈只是第一代開花彈,是前裝的炮彈,用的最古老的起爆方式,就是在裝藥彈丸上留個孔裝一截很長的導火索,根據射擊距離把導火索剪到合適的長度,後面配有木質彈託卡住圓形的炮彈,保證發射時不會由發射火藥引燃導線,炮彈點火後從炮膛口裝填進去。

周博仁把這個命名振南三式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