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七月初五。

這是朱標自大明立國被封太子以來,除戰時或其他特殊情況,在老朱尚且在位的情況下第一次被授權監國。

常升起了個大早。

卻不是為了參加自家姐夫的大朝會,而是要與朱標和百官一起,從大明宮一同隨同老朱的御輦,把去行宮避暑的隊伍送出應天府城。

要不是接下來就要和小朱一同大朝會,給他站臺。

再加上老朱是個小心眼。

他或許記不住百官“爭奇鬥豔”的忠言挽留,但絕對記得住誰沒來送他。

常升當真想告假,多睡他一個時辰的懶覺。

一大早。

滿朝文武就進入了宮中。

入了偏殿暫歇。

宮中的直道上,僅御輦和車架就幾乎排出了二里地的隊伍,無數隨行的內侍和宮女早早排列在了出行的御輦和車架旁,被一身甲冑的侍衛軍護衛在中。

常升百無聊賴的靠在視窗。

目送著宮裡的妃嬪和貼身的侍女帶著早就打包好的行李,按照各自的品階和身份登上不同規格的車輦,常升就一陣嘖嘖。

老朱這腰子,可以啊。

也不知道是哪裡出的問題,子孫後代子嗣都不興旺。

雖說朱老四不是老朱與馬皇后所生。

可是,朱標造娃的本事也不行啊。

都趕不上老朱一個零頭。

要是老朱知道這事,各路穿友誰手上又真有個送子秘方,穿到明朝來,只要能傍上皇家,指不定都能憑著秘方混個伯爵。

半個時辰左右的功夫。

各路妃嬪終於都坐上了車輦。

但老朱和馬皇后仍未現身。

按照禮部的禮儀和欽天監測算的出行吉時,他們辰時才能現身,隨後車隊出行。

終於。

伴隨著夏日初升的驕陽。

老朱和馬皇后終於從後宮乘步輦而來,隨著太監的唱詞。

百官也列入出行的隊伍,跟在了龍輦之後,隨隊步行出宮。

五城兵馬司早早出動。

將通向應天府城門的馳道清空,阻擋了不少像看猴子一般湊熱鬧的老百姓。

但百官仍要一氣走上一個多時辰的路,直到把老朱送出應天府去,才算是完禮。

好懸沒有十里相送。

加之老朱之前又辭退了一批六十歲以上的高齡文臣。

否則常升及許多勳貴武將還好。

其他文官們,一個個都得去了半條命。

更別說那些為防遲到,一夜未睡,早晨又滴水未進的老臣公了。

可令人驚奇的是。

雖然一路從驕陽走到烈日。

縱使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這幫文武大臣還真沒有一個走不動路的。

難道除了讀書。

鐵腳板也是古代官員的必備素養?

史書上也沒提啊。

混跡在百官之中,常升思緒紛飛著苦中作樂。

直到抵達城門,看著老朱和幾位老臣秀了一副君臣相宜的戲碼,交換了一波“大餅”,老朱這才站在龍輦上。

像是找冤家一般。

一眼就瞄見了人群中走神的常升。

五感敏銳的常升感受到這股不善的目光,抬頭就撞見了老朱那張小心眼的臭臉。

頓時就裝瞎的扭頭一旁。

用餘光瞥見吹鬍子瞪眼的老朱被馬皇后勸住,要不是場合不對,常升真想點串鞭炮送他。

想想他都要走了。

常升這才選擇了善良。

這幾個月和老朱勾心鬥角,著實給常升廢了不少腦細胞,再加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馬皇后,時不時給老朱出兩道挾大勢的陽謀……

嗯。

這炮還是回自家再點。

好不容易把老朱送走,早就等候兩旁的各家馬車終於把各家主子接上了馬車。

先送上一大碗水。

再掏出幾塊糕點或乾糧,讓早就飢腸轆轆的主子暫作修整,好生歇息一二,否則哪還有力氣參加太子殿下的大朝會。

大家都不是傻子。

都知道老朱昨日只放走偰斯,卻未宣佈新的人選繼任,或暫代禮部尚書職。

這不就是明擺著給自家兒子也就是太子殿下,留下提拔自己的親信藉口嗎?

明面上只一個禮部尚書。

可要是真有心。

滿朝文武的官位,朱標都能騰換個遍。

這樣一張王牌在手,滿朝文武誰敢輕慢?

還是同樣的道理。

領導或許記不住過年時誰給他送了什麼禮。

但絕對能記得清誰沒給他送。

論掏心掏肺,除了當今這位,古往今來有哪個皇帝能對自己的兒子授予這般權柄與信任?

待到百官折返大明宮,正式開啟小朱臨朝的第一場大朝會時,都已經將近午時了。

小朱到底還是個有良心的。

特地給百官休憩了片刻。

解決了一下生理問題,這才令百官入朝。

依舊是同樣的場景,依舊是同樣的人,甚至還少了一個平日裡喜怒無常的老朱,但面對一個未曾坐在龍椅上,而是依舊矗立在高臺上的太子。

也不知是不是生殺大權在握的加持。

百官只覺得太子殿下身上的威儀更盛,甚至都不能與之直視了。

“今日朝會,孤只有一件事欲與眾卿商議,眾卿若無急奏,可於明日朝會之時再行奏報。”

百官自然知道是什麼事,也能夠體會朱標有心想放大家回去歇息的寬宥。

誰要是在這時候唱反調,就是沒腦子了。

見無人反對。

朱標也便直言道:“如今偰大人告老,朝廷禮部尚書之位空懸,眾卿可有人選舉薦?”

肉戲來了。

雖然來的有點快,但早就對這個位置有所覬覦的,自然不願落於人後。

戶部尚書範敏當即出列。

“啟稟太子,禮部侍郎李冕本就是禮部老臣,熟知禮部庶務,為人友善,恪守禮儀,廣受當科舉子所頌,臣推李冕試本部尚書職。

“範大人此言差矣!”

文臣之中又走出一名老臣辯駁道:“李冕今歲二月以禮部員外郎升侍郎,今再擢升,豈不亂了章法?”

“太子殿下,臣有一人選,更適合出任禮部尚書職。”

“其原為東宮詹事,品行高潔。”

“是太子殿下與陛下公認,今雖為翰林編修,但臣以為,郭大人更適宜出任禮部尚書職。”

一個戶部尚書,內舉不避友人。

一個吏部要員,更是可了勁兒的拍太子殿下的馬屁。

至於其他同朝的文臣。

表面上一副羞於他們為伍的模樣,心裡不知藏了多少利益交換的齷齪。

這一出狗咬狗的大戲。

直看的作壁上觀的勳貴武將們大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