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時分。

大明宮外聚集了百十來號儒生。

他們都是昨日在府衙登記過,今日到東宮應試的蘇州府舉子,每個人都在蘇州府的試科舉中至少答出五道題,且必須言之有物。

否則是得不到宋濂和道衍兩個主考官舉薦的。

在都知太監的帶領下,所有舉子全部掏出自身的籍冊,應試的證明,通關文書以及主考官的舉薦信,一一對照核驗。

如此,方能通關進宮。

面對巍峨的大明宮,一眾舉子大多都不敢抬,生怕犯了忌諱。

僅有幾個藝高人膽大的。

這才敢偏頭看看宮裡的光景。

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

穿過漫長的宮廷,終於來到了東宮門前。

一進門,就有東宮的人手接引,東宮內侍按昨日舉子們在多長登記身份的順序發放號牌,吏部抽調的官員講解紀律,讓他們依次進入東宮的偏殿。

當知道太子作為主考,也將在偏殿中與他們碰面。

一眾舉子都激動的有些不能自已。

就連方孝孺也深吸了一口氣。

雖然這是他名義上的師兄,但在這種場合,他此刻更加重視的,顯然是朱標作為大明太子的身份。

不多時,吏部官員講解完規律。

簡單確認大家都記住之後,便開始念名。

“一號許佑進殿,二號張松準備,張松可在?”

“張松在此!”

看著前面的考生帶著掩不住的興奮和激動進殿,方孝孺忽而想起,自己貌似是昨日最後一個到府衙登記的蘇州舉子。

想到此處,方孝孺不禁有些懊悔。

這下好了,這麼多人,也不知道自己要排上多久。

希望不會影響到自己應考。

但讓所有舉子都驚訝的是,第一個進殿的許佑並沒在其中待上多久。

只不過是盞茶的功夫,

就看他帶著幾分失落和迷茫的走了出來。

吏部的官員接過他手中的兩個木牌登記上,隨後讓他到一邊等候,並禁止任何人與他交談,亦或是交頭接耳。

與他相熟的好友不停給他使眼色。

許佑也沒反應,就好似受了打擊一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這到底怎麼了這是?

沒聽見殿裡有什麼爭吵或者批判。

興高采烈的進去一趟出來怎麼就蔫了呢?

很快,張松就帶著眾人的忐忑走進了殿中,隨著殿門的合上,大家的心情也都懸了起來。

很快,又是約莫一盞茶的時間,張松也走了出來。

臉上帶著同款的失落,甚至還有些懊悔的交出了手中的木牌。

然後就和許佑排排站到了一旁懷疑人生去了。

此時的偏殿裡。

常升,朱標和一名吏部的考評主官也迎來了這場面試的第三個考生。

似乎是收到了前兩名考生的影響,新來的這位情緒有些緊張。

只是還沒等他好好仰瞻一番太子的聖顏,

吏部的主官就照例問道:“你叫方別,蘇州嘉定人士,今歲春闈試科舉中答題七道,你覺得自己答的最好的是哪一題?為什麼?”

前來面試的舉子人都蒙了?

這是個啥問題?

但考官既然問了,不管這個問題再奇葩,他也只能老老實實的答。

在簡明扼要的描述了自己對當時考題的見解和答題思路後,就聽考官一邊奮筆摘要,一邊繼續問道:“如今不論是朝廷六部五寺亦或是大明各省府都急缺官員,如果讓你選,你想去哪做官?”

舉子聽完又愣了。

如今的朝廷已經缺人缺到能自己決定去哪做官的嗎?

他也從心的答了。

不等他好好領會一番考官問題中的深意。

然後就聽到考官最後一問:“如果最後吏部覺得你不適宜你想擔任的官職,你是想堅持目標還是讓幫你朝廷調配?”

三個問題答完。

就見考官和身側的太子和一身緋袍的青年請示一二,隨後就從身後的羅筐中翻出一大一小兩個木牌,讓舉子領走出去。

小的木牌上寫著一個丙字。

另一個稍大的木牌上則標記著兩個字——兩月。

舉子愣愣的取了木牌,看著丙字牌,面上也浮現了幾分和前兩位同款的失落和迷茫,然後走出了殿門,交了木牌,讓門外的吏部官員記錄,隨即看了看許佑和張松。

一臉失落的和他們排排站去了。

殿內吏部主考整理舉子資料和麵試表現建檔的間隙,朱標不由憂心道:“如此輕慢的面試,當真不會挫傷這些舉子們對朝廷的報效之心嗎?”

常升抻了抻懶腰道:“殿下多慮了。”

“臣設計的這三問,一來對照他們的身份和真才實學,二來驗證他們的目標和培養方向,三來驗證他們的信念與品性。”

“若日後真的將他們招錄,不管是留用朝中意或是調任地方,沒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是辦不了事的。”

“這點敲打要是就能挫傷他們,朝廷日後安敢對他們委以重任?”

“再說,這也是對他們的激勵考驗。”

“有意的敲打之後,就看在案牘司的這幾月中,有多少人能抓住機遇,認真學習,從而鳳凰涅槃;有多少人自甘墮落,麻痺大意。”

“孰優孰劣,幾月之後不就一目瞭然了麼。”

朱標仔細想想也是。

雖說對如今的朝廷而言,每一個官員都彌足珍貴,但這畢竟也只是蘇州府一地的舉子而已。

如果將全部的資源都傾注在他們身上,之後到應天府應試的舉子要怎麼安置?

每一個被朝廷留下來的舉子。

先不說,食宿得暫且管上吧,要不是常升創立的夫人坊和好漢樓給東宮輸血,朱標推行試科舉,老朱能撥給他多少錢支援他玩這套大浪淘金呢?

很快。

後續的舉子們也都陸續過了面試這一關。

只是碰見方孝孺時,太子與他叮囑了兩句,常升也與他對視笑笑,算是認了人。

巳時時分,所有登記過舉子們就領到了各自的兩身綠袍官衣,隨即就被帶到了由幾間大殿騰建的案牘司中。

“此處便是各位此後的當值之處了。”

“按照列位所發木牌上的時間,諸位能在這兒待上兩月到四月不等,在此期間,朝廷會負責列位的基本食宿。”

“各位這幾月的表現和最後的考核,將決定諸位各自的去處。“

“諸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翻閱大明這十多年來的各部奏書、預案,瞭解大明國策和朝廷條陳;六部五寺有需時,也會臨時抽調你們輔佐處理政務。”

“表現好的自然有賞。”

“把不住機會,或是犯了大過的,被開革了也不稀奇。

“願日後的各位同僚都能這大好時光吧。”

“切莫荒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