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原對蠶種以及紡織技術傳播施行嚴格的管控政策,禁止攜帶蠶種出境。

就算想要偷運,一來中原王朝和部分西域國家關防嚴密,層層盤查,不那麼好偷;二來蠶卵照料不易,外行的商人就算偷到手,走半道上也死了。

因此歐洲人一直沒見過中國的家蠶,也沒見過紡絲,眼瞅著輕薄爽身的絲綢,滿腦子問號瞎猜一氣。

起先猜測蠶絲是樹上長出來的,想象中國有一種怪樹,樹上千絲萬縷,跟頭髮似的垂滿了絲線,或者跟棉花一樣一團團長在樹皮上。

後來有商人在中國見到了蠶,回國更正了這一說法,說絲其實是一種蟲子吐出來的。

歐洲人實在想不出蟲子怎麼吐絲,於是比照成蜘蛛,2世紀羅馬人帕薩尼亞斯(Pausanias)活靈活現地寫道:

賽里斯人用來製作衣裝的那些絲線……在他們國內生存有一種小動物,希臘人稱之為‘賽爾’(Ser),賽里斯人則以另外的名字相稱。這種微小動物比最大的金甲蟲還要大兩倍。其它特點,則與樹上織網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樣也有八隻腳。

六世紀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正為了絲綢貿易被宿敵波斯把持而苦惱,幾個波斯僧侶獲悉,向皇帝許諾偷盜中國的蠶種。

這些僧侶自稱曾在中國一個叫賽林達(新疆一帶)的地方生活過,並現場講解了在中國觀察學來的養蠶技術。

查士丁尼聽他們說得有模有樣,大受鼓舞,當即指派僧侶返回中國,將蠶種暗藏在中空的竹杖之中,帶到了拜占庭。

至於西域人是怎麼學會織絲的?

《大唐西域記》記載,瞿薩旦那國不知桑蠶,聽說東方國家已有桑蠶絲織,便派使者去求桑蠶種,遭到拒絕。

東國皇帝不僅“秘而不賜”,還下了一道命令,嚴禁任何人攜帶桑蠶種出關,更不準洩露養蠶的秘方,否則將被判處極刑。

于闐國國王碰了釘子,接著想出了一條妙計:備禮派使者前往東國求親,透過通婚來獲取桑蠶種。

東國皇帝不知于闐國聯煙的真正意圖,也有懷柔遠方的意向,於是便答應了于闐國的求婚。于闐國國王挑選了幾位精明能幹的使者和待女去迎親,囑咐他們密求公主帶些蠶種和桑籽來。

公主習慣了本國的生活,要離別父母,遠嫁他鄉,不禁滿懷惆悵。于闐國迎親使者說:“公主不必多慮,我們國君年輕開明,您仍然可以依照這裡的方式生活。只是我國沒有絲棉桑蠶,您以後恐怕沒有錦衣可穿。您要設法把蠶種和桑籽帶到于闐國,將來才可以自制裳服。”

於是,在使者和侍女的安排下,公主把桑蠶種藏在自己的帽子裡,踏上了出嫁之路公主出嫁的儀仗隊到達邊關,邊防軍士奉旨搜查了公主隨身攜帶的物品,但不敢檢查公主的衣帽,桑蠶種就這樣被安全帶到了于闐國。

于闐國的蠶絲業迅速發展起來。于闐國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聯絡。

雖然拜占庭有了蠶種和桑樹,但他們不懂煮繭繅絲,還是無法發展絲織業。織絲也是拆了中國出口的成品絲綢,染色重織。

他們還是得繼續透過埃及和薩珊波斯大量採購中國成品絲綢。

直到10世紀,拜占庭的絲綢生產,才基本實現自給自足。

到了12.13世紀,東方技術透過蒙古人傳入西方,逐漸出現了幾個絲綢生產中心,一是巴格達,二是西班牙的阿爾梅里亞,再就是義大利的盧卡、威尼斯和至今仍號稱歐洲“絲綢中心”的科莫。

但東方的絲綢依然引領潮流,一旦有新的一批絲綢到貨,這些絲綢商人立即跟著模仿樣式花樣,否則就落伍了,就無法吸引歐洲貴族!

但那些都是一些低劣的絲綢衣服,真正的頂級絲綢極少流到西方。

凱瑟琳摸著手中的絲綢頓時感覺以往見過的漂亮衣服都像是乞丐裝!

不只是凱瑟琳被絲綢吸引,就連若昂一世和亨利看著也愛不釋手!

誰說追求漂亮衣服是女人的專利!

若昂一世抱著衣服欣喜若狂,“只要掌控這批絲綢,阿爾梅里亞將成為西方的絲綢中心!”

朱桂心思已經成熟了許多,自然不會輕易答應下來。

“呵呵,若昂,你看看這些精美的瓷器。”

明朝的瓷器風格正進行著轉變。青花色澤偏於灰藍,紋飾上改變了元代層次較多,花紋繁滿的風格,趨向清淡、多留空白地。

青白瓷和樞府瓷擺脫了元瓷厚重奔粗的風格,開始向秀美飄逸的造型風貌轉變。

歐洲人哪裡見過這個,他們之前最多見過蒙古下層士兵用過的陶碗!

這些精美絕倫的官窯瓷器完全就是藝術品!

“天吶,這真是太美麗了,原諒我已經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形容詞!”亨利驚呼道。

“這一定以魔法制成的,實在令人驚歎!”若昂一世說道。

“這是白色的金子,比水晶還美麗!”

也不怪這些歐洲人沒見識,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瓷器才開始傳入歐洲。

有幾個傢伙瘋狂迷戀瓷器。

一個是號稱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特別喜歡中國瓷器,他買了很多中國瓷器,但是付不起錢,所以他就把宮廷當中的金銀器全部熔掉,把它們熔成金錠、銀錠拿來支付瓷器的費用。

路易十四逝世以後,路易十五即位,這哥們對瓷器的痴迷一點不遜於他太爺爺,他希望凡爾賽宮裡大小官員都要用瓷器,路易十五大手一揮,把宮裡的金銀器皿都給融了,全換成瓷的。聽說他還動過念頭,把王冠給融了,換成瓷的。幸而被人攔住了,否則路易十五下半輩子就得頂著景泰藍上朝。

還有薩克森王國的皇帝奧古斯特二世,他要結婚,他的王后特別喜歡中國的瓷器,為了在結婚的時候用中國瓷器擺場子,能使他的王后高興,用600名波蘭龍騎兵換了151件康熙時期的青花瓷瓶,這些瓷瓶後來就被稱為“龍騎兵瓶”。

另外,也是奧古斯特二世開啟了歐洲的瓷器時代。

這傢伙經常打仗,招致國度財力乾涸,他就想這瓷器值錢啊,不如自己也煉製瓷器!

奧古斯都二世抓了兩個鍊金術士,命令這倆人給煉製白色黃金,也就是瓷器。

這兩個倒黴蛋被關小黑屋,進行了3萬多次燒製實驗,終於發現了燒瓷重要原料——高嶺土。

從而燒製出了白而透明的“中國瓷器”。

整個歐洲都震驚了!

奧古斯特二世恐於制瓷方法外流,

把制瓷藝人都挪到了歐洲的“景德鎮”,德累斯頓附近的梅森小鎮,

並於1710年在梅森建立了瓷器廠,

自此,影響歐洲300年的梅森瓷正式誕生了。

不論怎麼說,瓷器和絲綢對於歐洲人來說就是兩件大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