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君子之學以明其心
王陽明心學對現代人的啟示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
在王陽明看來,良知作為人心內在的天理,它不僅是人類固有的至善本性,更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道德法則的體現。
這種至善至純的良知,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受到私慾的遮蔽和侵蝕,導致人們偏離了良知指引下的正道。
王陽明強調個體必須致力於道德修養的實踐,透過不斷去除私慾的干擾,逐漸復歸良知的本然狀態。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良知被視為一種先驗的道德意識,它既是人的內在本質,也是人與天地萬物相通的精神紐帶。
良知不僅具有知是知非的能力,還能引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選擇。人心本身並不昏暗,只是時常被各種誘惑所幹擾,導致人心偏離良知的指引,進而引發內心世界的失衡。
君子之學,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追求,更是對自我內在的一種修煉和提升。這種學習,不是為了應付外界,而是為了照亮自己的內心,使心更加明亮、更加純淨。
在《大學》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便是強調君子,要透過學習來彰顯自己內在的德行,使自己的心靈更加明亮。這種明亮,不是外在的裝飾,而是內在的一種光輝,它來自於對自我、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每個人的心,本質上是明亮的、是純淨的。這種明亮和純淨,不是外在賦予的,而是心本身所具備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盞明燈,只是時常被塵埃所覆蓋,需要透過修行來拂去塵埃,重現光明。
在《道德經》中,老子也強調了“少私寡慾”的重要性,認為只有減少私慾,才能使心靈迴歸寧靜、迴歸明亮。慾望,如同一片烏雲,遮擋了我們心靈的陽光,使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
王陽明所說的“習為之害”,則是指習慣對我們心靈的侵害。習慣,是一種力量,它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高效,也可以使我們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無法自拔。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如果我們養成了不良的習慣,那麼這些習慣,就會成為我們心靈上的枷鎖,限制我們的成長。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眾多弟子中,唯獨顏回一人,被後世尊稱為“復聖”。顏回以其深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成為了孔子門下的傑出代表。
顏回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但他從小就對學習充滿了渴望。他深知只有透過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
在孔子的教導下,顏回不僅學習了詩書禮樂等經典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如何修煉自己的內心,使心靈變得更加明亮。
顏回曾經因為家境貧寒,而不得不以簞食瓢飲為生,但他卻從不因此而抱怨或者放棄學習。
相反,他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識和品德。他深知物質的匱乏,並不能阻擋內心的修煉。
因此,他每天依然堅持學習、思考和反省,使自己的心靈逐漸變得更加明亮。顏回的這種修煉精神,不僅贏得了孔子的讚賞和尊重,也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楊時的學者,他年輕時便考取了進士,但在官場並未得到重用,這使他更加專注於學術研究。楊時對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聽聞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在洛陽講學,便決定前往求教。
楊時來到洛陽時,拜入程頤門下。在學習過程中,非常注重內心的修煉。他不僅認真聽講,還時常靜坐冥想,反省自己的言行。
有一天,楊時和好友遊酢一起去向程頤請教問題。當他們到達程頤家時,發現程頤正在閉目養神。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他們便靜靜地站在門外等候。
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寒風凜冽,雪花紛飛。楊時和遊酢雖然凍得瑟瑟發抖,但他們仍然堅守在門外,不肯離去。
過了很久,程頤終於醒來,他開啟門看到楊時和遊酢站在雪中,身上已經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程頤被他們的誠心所感動,便將自己的學問傾囊相授。楊時和遊酢也因此成為了程門立雪這一成語的典故來源。
楊時透過學習和修煉,深知學問之道在於修煉內心。因此,他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謙遜和敬畏的態度,不斷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學識和品德。最終,他成為了一位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為後世所敬仰。
君子為學,為的是光復其良心,透過修煉,我們可以逐漸去除心靈的障礙、拂去心靈的塵埃、重現心靈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