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才做得個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說我行不掩言也罷。”

尚謙出曰:“信得此過,方是聖人的真血脈。”

王陽明曾經對學生坦白說:“在我來到南京之前,我還想著要當一個老好人。現在,我已經非常確切地明白了良知的是非,以後只管行動,再也不用隱藏什麼。現在的我才真正有了敢作敢為的胸襟,才真正有了擔當,就算是天下人都說我言行不一,那也毫無關係了。”

王陽明的弟子尚謙讚歎道:“先生有這樣的擔當和信念,才是聖人的真血脈啊!”

在王陽明看來,真正符合良知的行為,是不需要任何掩飾或隱藏的。因為良知已經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所以,當我們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時,就能做到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真正的學問不是外在的知識,而是內心的體悟。只有透過不斷地體悟良知、磨鍊心性,才能達到這種有所擔當、勇敢面對一切的人生境界。

在唐朝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位名相以其敢於擔當、直言敢諫的精神而著稱於世,他就是魏徵。魏徵的一生,是敢於擔當、勇於任事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唐朝的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我們後世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楷模。

魏徵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他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對政治和軍事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他生活的時代,卻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魏徵深知,作為一個有識之士,他必須擔當起拯救蒼生的重任。於是,他毅然投身到了反隋的鬥爭中,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安寧而努力奮鬥。

在唐朝建立後,魏徵因其卓越的才能,以及敢於擔當的精神,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作為唐太宗的重要謀士,魏徵以直言敢諫、勇於擔當而著稱。

魏徵時刻關注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只要發現皇帝有過失,或者是政策有弊端,就會毫不猶豫地進言直諫。他的話語雖然尖銳,但卻充滿了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唐太宗深受感動。

魏徵的敢於擔當和直言不諱,不僅贏得了唐太宗的信任,更為唐朝的繁榮和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他的輔助下,唐太宗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發展和人民安寧的政策,如減輕賦稅、發展生產、加強國防等。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唐朝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國家的實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魏徵的擔當精神,並不僅僅體現在對皇帝的直言敢諫上。在處理國家事務時,他總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勇於承擔責任和風險。

有一次,唐太宗因為聽信了小人的讒言,錯誤地處罰了一位忠臣。魏徵得知後,毅然上書為忠臣辯護,最終使唐太宗明白了真相,挽回了錯誤。這種勇於擔當、不畏強權的精神,讓人們對魏徵更加敬佩。

《論語》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魏徵作為一個士人,他用自己的勇氣承擔起了拯救蒼生、輔佐明君的重任。他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但他卻毫不退縮、勇往直前。這種弘毅的精神,正是擔當精神的核心所在。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專權,民不聊生。董卓趁機率兵進入洛陽,廢立皇帝,獨攬大權,使朝廷上下一片混亂。

曹操目睹這一切,內心深感憤慨。他深知,如果不除掉董卓這個禍根,東漢王朝將無法挽回地走向衰敗。於是,他決定挺身而出,擔當起刺殺董卓的重任。

曹操為了刺殺董卓,做了周密的計劃。他首先尋找機會接近董卓,以便趁機下手。經過一番努力,曹操終於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被任命為驍騎校尉,得以自由出入董卓的府邸。

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共謀大計,終於定下刺殺董卓的計劃,曹操從王允處借來了七星刀。在董卓躺下休息的時候準備行事,不料卻因為鏡子的反光而被發現。

當時董卓的乾兒子呂布也已趕來,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糊弄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

在逃亡過程中,曹操憑藉自己的機智,成功擺脫了董卓的追兵。他一路狂奔,最終逃離了洛陽城。

曹操刺殺董卓的行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所展現出的敢於擔當的精神,卻成為了他後來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危難時刻,曹操沒有選擇退縮,而是挺身而出,勇於擔當起拯救國家的重任。這種敢於擔當的精神,不僅贏得了當時豪傑的尊重和信任,更為他後來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後來的政治生涯中,曹操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勇氣,逐漸崛起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平定北方、統一中原、發展經濟、加強中央集權,終於成就一番霸業!

做人要敢於擔當,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擔當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更是一種精神力量。它讓我們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在成功時保持清醒和謙遜。只有敢於擔當的人,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在人生道路上贏得尊重和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