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三娘聽了這些話,實在是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
蘇姨娘不愧是市井出身,一天到晚的,眼睛裡只能見到那些蠅頭小利了。
什麼幾串錢的,也不嫌說來丟人!
沒錯,她身上穿的戴的,哪一樣認真算起來,都能值上幾兩銀子,遠遠比弟弟的用度強。
可信不信,但凡她要是偷摸著把哪一樣貴重些的東西給了姨娘或者弟弟,都不用隔夜,訊息就能傳到母親海夫人那兒!
海夫人雖然對她不太上心,但好歹沒虧待過她,如果知道了她就是個整天想著生母和弟弟的,難道還會願意如前那般待她?
因此段三娘也就死了回生母那兒的心思,老實地跟在嫡母身邊了。
原本嫡母看上去,是永遠不會讓人佔去了她心裡的嫡親女兒的位置了。
她是再沒想到,又來一個海五娘。
要不說海五娘能選秀呢,姿容秀麗,心思玲瓏,又生了張巧嘴。
來了不過半個來月,倒是哄得嫡母海夫人願意跟她們一同用午膳,也能閒聊幾句,面上還會帶了笑意了。
一開始她還有些酸意。
身邊的心腹丫頭彩鸞就勸說道,“三娘子想啊,這海家娘子是要選秀的,若是選上了,那以後可就是皇子身邊的人,身份貴重,三娘子與她交好,自然大有好處。”
“若是選不上,她就要回燕城去了,咱們夫人只是她的堂姑母,又不是親姑母,她爹孃俱在,總也不可能老呆在夫人這邊……”
“她現在哄得夫人轉了性情,習慣了眼前有姑娘們說說笑笑,做做針線點心什麼的,等她走了,不就只剩下姑娘了?”
“如今府裡的大姑娘,雖是周姨娘在府裡吃得開,能多得些好處,府裡的下人們稱她一聲大娘子,聽著倒是風光,可認真論起來,她吃的用的,能跟您比麼?”
“周姨娘再能,能給大姑娘尋門四角俱全的婚事麼?最後還不是嫁出去做了繼室?”
她聽了這些話,心裡就平順了不少。
再跟海五娘相處起來,倒是多了幾分樂意。
而且,她發現,跟海五娘這種天生人精相處起來,倒是能學到不少眉高眼低、小巧手段。
比如說,海五娘藉著這菊花糕,又引來紅果林,可不就把海夫人的興趣給勾起來了。
還不著痕跡地提起了京城的順福居……
但凡海夫人起了對京城的眷戀,想著回京城去,那可不就是海五娘最大的願望?
她心裡稍一打轉,便也笑著附和。
“五娘姐姐好主意!紅果子做成的點心,花樣多,酸甜又開胃呢!”
兩個如花兒一樣的小姑娘在面前開心解語,海夫人的心情似乎也好了不少。
她點點頭,“那你們明日就帶著人去紅果林玩耍吧,讓身邊人都仔細些。”
當年女兒丟失後,也不是沒人勸過她想開些,還是要顧念日後,早日再同國公世子生兒育女才是正道。可她看見國公世子就厭惡,恨不能和離歸家去。還生個什麼兒,育的什麼女?
之後就又有人勸她養個庶子庶女在膝下,將來老有所靠。
她就覺得再養一個孩子,可不是佔住了她親生女兒的位置?等沁兒歸來,見了該有多難過?
外人那意思她也清楚,不就是覺得她的沁兒早就已經不在人世了麼?
她的沁兒,那般聰慧可愛,才三歲就能認得許多字,說話口齒清利,那麼小的年紀,與外人無冤無仇,又怎麼會有人捨得下手殺害?
而且在她的夢裡,沁兒已經日漸長大,如今應該正是綺年玉貌的好女子,怎麼會不在人世!
堂侄女入京,她本來情緒懶散,不想多管。
她那位堂弟來拜訪的時候,閒談間說起,他新入股了幾條海船,那些海船準備出洋做買賣,問她樂不樂意入股?
她就孤身單個的,嫁妝都快黴壞了,也花用不了九牛一毛分。
哪裡還用得著再賺什麼銀子?
她自然是拒絕的。
堂弟又不經意間提起,有不少大晉國人,乘船出海,原本只想著討個生活的,到了那海外諸島番邦,各種奇遇也就不說了,有的還能姐弟相認,父子重逢的。
她只聽了幾個離合悲歡故事,就恨不得自己也坐上一條大船,去海外尋一尋,沒準當年各種機緣巧合,沁兒流落海外了呢?
只是想歸想,這打算顯然行不通。
於是她就拿出了幾千兩銀子,讓堂弟幫忙讓那些出洋的船隻,順帶著幫她找一找女兒。
畢竟,她的沁兒在燕城遭劫,而燕城不遠處就有出海港口,說不定當年賊子劫了沁兒,還真的就坐船遠逃遁了!
不然,上萬兩的賞格啊,哪個做奸犯科的不眼紅呢?
為了她的沁兒,她也得好生看待堂侄女兒啊!
因此衣食住這些處處精細,本屬應當,再讓自己身邊的老人,給侄女教些京城高門大戶的人情往來,規矩習慣,也是應有之義。
只是堂弟還想請她帶著堂侄女在京城交際,這可就無能為力了。
她離居京郊這麼多年,早就淡出交際場合,正是個多病故人疏的意思,哪裡還有那份本事喲!
兩位小娘子正說笑著,就見海夫人的眼神又開始變得空洞起來,不由相互看了眼。
“姑母?不如我們陪著姑母去花叢中走上一走,看看花?今日的秋菊,開得正好呢?”
海夫人回過神來,領情地點點頭,便起了身,準備去花徑小道上走走。
她這身子骨可不能垮,不然等沁兒回來,見不著了可怎麼辦?
二人摻著海夫人才走下亭子臺階,就看到有人腳步匆匆,從花園的月洞門疾走進來,沒一會兒工夫已經到了亭子外。
“回夫人,有夫人的信!”
三個人都是微微一愣。
海夫人隨即發問,“哪兒來的信?”
她開出了萬兩的賞格,重賞之下,自有勇夫,頭幾年,來報信的、頂替的、瞎編的,幾乎每個月都能遇上七八回。
過了五六年以後,這種的就大大減少了。
如今已快過了二十年,怕是已經沒人記得那轟動全大晉的萬兩賞格了。
“回夫人,是洛城!是洛城知府夫人趙夫人寫給夫人的!送信的正是洛城知府易大人家中的下人!焦嬤嬤已是讓人在前院倒座整治了熱茶熱飯招待哩!”
“拿來我看!”
海夫人當年雖然跟易趙氏有過一面之緣,但後來她很快出嫁,嫁到段國公府之後,各種奇葩狗血、雞飛狗跳,又經歷懷孕生女,育兒帶娃等各種勞心累神,這會一時之間,都沒想起來,這易趙氏是誰?
但既然易趙氏是知府夫人,自然不會是那種為了賞銀就來編故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