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叫雨的印記?我華夏又新增一首名曲,好,好,好。”
柳進大笑。
身為音樂素養極高的老一輩作曲家,他太清楚,一首經典鋼琴曲,對西樂的衝擊力與影響力。
這首鋼琴曲怎麼樣,當然好,在柳進認知中,甚至比現在西樂中流行的,絕大部分曲子都要好。
一直以來,東西方在純音樂上,就是西強東弱,甚至東方被某些人,視為音樂荒漠。
沒辦法,西樂的普及度,要比二胡等東樂要高,這是事實。
從而造成西樂壓倒東樂,又因為雙方環境不同,造就出華夏大地上,很少有西樂精品出現。
如今李顯拿出這首鋼琴曲,無疑是打破某項謠言,讓人不由心生痛快。
這一切,怎能不讓柳進大喜。
和柳進心思一樣的石讓賢三人,同樣大笑。
不得不說,今晚兩場,李顯一下露出兩首經典潛質的曲子,讓人歎為觀止。
柳進心中,甚至生出,自已不如李顯的感慨。
太耀眼了,襯托得其它人,都淪為陪襯。
毫無疑問,在《雨的印記》威力下,是陳碩輸了。
李顯挑戰成功,回到秦州代表團所在。
趙州經此兩場挑戰,士氣一片低迷,不少趙州代表團的人,都不敢看向秦州代表團,實在太丟人。
這一幕,被觀看直播的觀眾,都看在眼裡。
“這李顯,是妖孽吧,兩首經典,加上前面三首歌,他怎麼做到的?”
“不管李顯怎麼做到的,你就說是不是事實吧。”
“既生瑜,何生亮?”
“樓上的,你是會用典故的,可是,你把李顯置於何地,與你平行?你臉呢,大到沒邊了。”
“臉不臉的,無所謂,我現在好奇的是,那些看不起我們東樂的西人,他們的表情會是怎樣的,臉腫不?”
“這麼一說,還真是,臉肯定都腫了。讓他們看不起我們,喜聞樂見啊。”
“李顯問我,懂了嗎?我搖頭,我悟了。我不想努力了,再努力,也趕不上李顯。”
“樓上的,你是會對比的,跟李顯比,你真有種。”
“就是,也不撒泡那個什麼照一照自已,敢敢跟李顯比,誰給你的信心?”
“這一屆的大比真精彩,我願稱它為最近最好的一次大比,歷史少有如此精彩過。”
“我已經把這兩首錄屏了,等有空就拿出來看看,我準備報個二胡訓練班,練下二胡看看。”
“我已經在二胡訓練班這裡了,正在報名。”
“我在樂器店,正挑選二胡呢,先利其器再說。”
“我家隔壁就是樂器店,現在那裡排起了百米長龍,太瘋狂了。”
“我這裡也是,我也想去,可要輪到我,得排到明天,心傷。”
“這下那些教樂器的,辦訓練班的有福了,這是天降的富貴呀,只要接住,直接實現財富自由。”
……
張喬是一個音樂愛好者,痴迷那種,為了繼續自已的音樂愛好,開了一家樂器行。
以商養愛好,這是張喬多次蹉跎後,得到的最佳生活方式。
只要店內收入,能夠支付生活,且收去支平衡,就滿足了,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賺大錢。
平日裡,店中每天銷售額,基本穩定在一個水平線上,出入不大,倒也穩健。
可今天,他發現一個恐怖的情況,他店裡擠滿了人。
要不是緊急把家人拉來幫忙,他今天不要想閉店,直接二十四小時全天營業。
沒辦法,人太多了。弄得店裡,到處都是人頭。
他還發現,這些人中,十個人裡有七個,都買的是二胡。
他不明白,二胡這麼小眾的樂器,什麼時候受眾群體這麼大了。
好奇的張喬,拉住一名見過的熟客,追問過後,才恍然大悟。
竟是因為一場大比,一個人,才造成這種狀態。如果不是親耳聽到,打死張喬都不會信。
這幾天,因為忙著補貨,張喬真沒時間,關注大比訊息。顧客的回答,頓時讓他想起,自已總感覺忘記的事是什麼了。
以往每一屆大比,張喬都是忠實觀眾,這一屆在齊州舉辦,自已竟漏掉了。
知道完前因後果,張喬顧不上店中生意,拿出手機,開始搜尋起相關新聞。
剛一開啟影片網站,置頂的兩個影片,吸引住張喬視線。
一首二胡曲,加一首鋼琴曲。
直覺告訴他,那首二胡曲,就是他要找的答案。
毫不猶豫點開影片,張喬找來耳機,開始聽了起來。
影片剛開始,二胡奏響不一會兒,張喬就呆愣在原地,久久沒有回神。
一曲終了,張喬如夢初醒,決定再聽一遍。
而是,一遍又一遍,直到聽完六遍之後,張喬才被妻子一巴掌打回神。
“狗東西,我忙得要死,你竟還在這裡看影片聽歌,想死嗎你?”
家中河東獅開吼,張喬忙連連認錯,放下手機開始忙碌著收錢,介紹產品。
一邊忙活,一邊思索起來,看來,自已國樂方面,要修習一下了。
與普通人不同,從聽完影片起,張喬就敏銳發現了其中商機。
相信從這段影片開始,東方國樂崛起,必然會發生。
原因有二,一是李顯二胡曲的影響力;二是官方肯定會借這個契機推動國樂發展。
民間自發,加上官方背後推動,國樂不發展,怎麼可能。
想到這些,張喬是既高興,又渾身興奮。
發展國樂,是他由來已久的夢想,要不然,他也不會開這間樂器店,他樂器店裡,有九成九賣的可是國樂樂器。
自已發展起來的樂器,才最適合自已,這是張喬一直的信念。
既能變得有錢,又能實現夢想,讓張喬怎能不興奮。
“李顯,如果你能做到,我一生粉。”
“接下來,你看我的吧,我一定會抓住這份契機,為國樂發展貢獻自已的努力。”
……
像張喬一樣的人,還有很多。
不得不說,老一輩樂迷以及從業者,這方面的覺悟,要明顯高於新生代群體。
這是環境決定的,也與自小接受到的影響相關。
不管是八零後九零後,甚至是零零後,從來不是垮掉的一代,只是愛得深沉,平日裡不顯露而已,畢竟華夏的文化裡,自有謙虛基因存在。君子藏器於身,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