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王心海底針
我在紅樓改氣數全本免費閱讀 最夜花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養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慾”,院中包含養心殿、工字廊、後殿、東西暖閣、梅塢等18座建築,佈局小巧且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佛堂一應俱全,無論是批閱奏摺、密談,還是讀書、休憩、禮佛,都再合適不過。
又因為南倚內廷西六宮,北臨養心門可直達軍機處,東靠皇帝所居的太極宮,西通太上皇所居的大明宮,委實是十分方便,自太宗皇帝時候起,便是皇帝十分喜愛的常駐之處。
養心殿的西暖閣曾經是太宗皇帝的內書房,裡面懸掛的匾額、楹聯都是太宗皇帝的御筆,筆力雄健,氣勢不凡。
當今皇帝一向最是傾慕祖父太宗皇帝,卻不敢僭越搬進西暖閣,便將自己的內書房設在了養心殿東暖閣。
如此,皇帝每次進自己書房之前,甚至讀書中途休息,一抬頭便能看見祖父西暖閣書房門口的楹聯:
無不可過去之事;
有自然相知之人。
.
太宗皇帝在日,這東暖閣門口的楹聯是:
諸惡不忍作;
眾善必樂為。
雖然也是太祖御筆,但在皇帝將這個東暖閣做了自己的內書房之後,每每看到這副楹聯,心裡都會生出一股莫名的不適之感。
最後,皇帝還是藉口沒有祖父的灑脫性情和從容氣度,還是要另換一副以勤奮自勉的楹聯,便請老宰相兼資深老狀元姚謙之手書一聯,曰:
修身先謹懍幽獨;
讀書在培養才源。
而將舊楹聯換了下去,珍藏了起來。
皇帝自己的書法是老宰相姚謙之手把手教出來的,功架是很拿得出手的,但總是在氣韻上尚顯不足;而同樣是姚謙之手把手教出來的皇帝三弟忠順王水湞,雖然基本功不如皇帝深厚,卻恰恰是勝在了氣韻之上。
但“氣韻”這種東西,和“悟性”一樣,近乎玄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雖然皇帝常常和忠順王一道兒探討書法,卻也並不見有什麼進益。
至少在衛同光眼裡,皇帝完全是為了和忠順王顯得親近,所以才肯把時間浪費在這種毫無進益的事情上。
.
聽宮裡的老人兒說,當年大皇子、也就是故太子水澄是嫡出,他還在世的時候,幾乎是獨得了當年的元和帝、如今的太上皇他老人家的全部喜愛。
所以元和帝對那時候還只是二皇子的皇帝和三皇子、也就是現在的忠順王水湞兄弟兩個,要麼是不聞不問,要麼就是叫來罵一頓踹兩腳。
都不得親爹待見的哥兒倆同是天涯淪落人,一直抱團取暖,互相壯膽,也算是兄弟情深了。
但天有不測風雲,元和帝自己也沒料到,正值壯年的太子水澄會忽然間得了急病,一命嗚呼之後,讓老爹元和帝只能從不待見的哥兒倆裡重新挑太子。
據說當時元和帝更喜歡聰明伶俐會來事兒的三皇子,於是他手下的那一幫子阿諛近臣也都極盡諂媚之能事,成為了堅定的“三王黨”;倒是老宰相姚謙之等清流一派,堅決主張“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成為二皇子的擁躉,也就是“二王黨”。
前後數年,兩派人馬明爭暗鬥,你爭我奪,圍繞著到底立誰為太子打了個不亦樂乎你死我活。反倒是二皇子和三皇子兩兄弟之間,卻從未有過什麼衝突。
只是經歷了那一番“重選太子”的折騰之後,這哥兒倆原本親密無間的兄弟關係就變得有些微妙了。
若說是還很親近,卻又似乎有些說不出的隔閡;可若說是已有隔閡,可也似乎一直還都挺親近。
至少皇帝本人一直是很願意和忠順王親近的,即使是登基之後的這幾年,每每在書房要寫字,都還是必定會讓人把忠順王請來。
哥兒倆在內書房裡不論君臣之禮,只浸淫於書法之道,又是一同研摩名人字帖,又是一道兒探討筆力法度,不僅是兄友弟恭,甚至是密如知己。
忠順王也深諳投桃報李之道,對這位皇帝哥哥也又敬又愛,時不時地還說些“掏心窩子”的私密話兒,尤其是對他自己“無後”一事的傷懷之情。
衛同光旁觀得明白,其實正是因為忠順王“無後”,所以才能得到皇帝的如此青睞和信任。
畢竟在絕對的皇權面前,“自古天家無父子”,何況對於與自己有同樣血脈、同樣皇位繼承權的兄弟?
但,若這位兄弟“無後”,那自然就另當別論了。
.
衛同光在東暖閣外等了有一頓飯的時間,終於皇帝一手拉著忠順王的手,一手拿著《蜀素帖》,笑著走出屋來:
“罷了罷了,我也不做這等‘拉硬弓’的事情了。
不管之前寫過了多少遍,只還是不敢落筆,我這手都哆嗦了。”
似乎是無意間瞥了一下,皇帝便瞧出了衛同光眼裡有事,笑問:
“你有事?”
衛同光一驚,不敢隱瞞,忙道:
“順天府賈璉有急事求見陛下。”
“哦?他能什麼急事?”
皇帝問得很是輕鬆,也很有幾分輕蔑。
衛同光用餘光悄悄瞟了一眼跟在皇帝身後的忠順王,口中卻道:
“這個……臣不知。”
.
皇帝是個心思極為細膩之人,瞬間便明白了賈璉此來與忠順王有關。
但皇帝也是個深諳“帝王心術”的君王,他心中瞬間決定,決不能讓這兩個人碰了面。
倒不是皇帝怕他們起衝突,相反,作為一個皇帝,“一定要讓手下的臣子爭寵爭鬥起衝突”,這是一個重要手段。
讓皇帝最安全的時候,是朝堂上有幾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廝殺角逐,爭奪皇帝的支援。
可若是下面大臣全都鐵板一塊,不互相攻擊,那皇帝就無法行使裁判大權,無法用獎懲來提高權威。
更可怕的,是萬一大臣們團結一致,只跟皇帝一個人折騰,那才是要了命呢。
但凡事都得有個度,決不能任由其失控。若內鬥太過激烈,那就只剩了內耗,亂了朝堂,只能說明皇帝無能。
所以頂尖級的“帝王之術”,就是善於駕馭這種爭鬥,不能不管,也不能真管。
只要這種事情鬧在一個可控範圍內,皇帝就樂得天天坐著龍椅看著他們鬧。
皇帝用若即若離的曖昧態度,讓大臣之間的鬥爭也若明若暗,各方都只能拼命巴結皇帝一個人。
所以,不能讓兩邊見面明鬥,若是立刻就分出了勝負,皇帝還怎麼慢慢地把這兩邊都吃幹抹淨?
所以皇帝微笑朝忠順王溫和道:
“我也乏了,不寫了,想來你也乏了吧?回去歇著吧。”
.
皇帝心思縝密,忠順王也相當精明,他自然猜到了賈璉此來是要向皇帝“打小報告”的。
但皇帝發了話,他不能不走。
他心裡一陣冷笑:
我是皇帝一奶同胞的親弟弟,你還能讓皇帝為了賈家處置了我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