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風起雲湧,無論是商帝朝、還是三教,亦或者天庭,此時都蠢蠢欲動,可這些都不影響方寸山中的學藝的蘇昊。
自從蘇昊上次突破道果境界之後,就被菩提老祖叫去禪房。
“你既然凝聚了天人雙道果,正法不僅僅可以學鎮世經,還可以金丹大道,不知你可想學習?”
蘇昊聞言愣了一下,他沒想到雙道果還有這樣的好處,兩法同修肯定是好的,可是同樣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他或許最缺的就是時間。
“老師,兩法同修可有什麼好處?”
菩提老祖說道:“兩法同修的好處在於戰力高,法力多且強,其次就是可以更好的領悟大道,在突破大羅的時候容易很多。”
“但是修行需要的時間也多,而且對悟性要求很高。”
“創造人仙之法的伏羲就是兩道同修,可以說是戰力高絕,乃是當今混元之下第一檔之存在。”
蘇昊沉思片刻後說道:“弟子願學。”
菩提老祖點頭道:“吾有天仙大法名曰:大品天仙決,有無量自在、太上無窮、至高無上之意,此乃非常之道,可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
“詩曰: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閒。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幹。”
蘇昊心中大喜,他沒想到菩提老祖會傳授他這門功法,這可是親傳弟子的待遇。
大品天仙決,名字聽起來很一般,可卻是天仙一道的無上妙法。
修行此法可通法性,得根源,注神體,善能隱身遁身,起法攝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門,步日月無影等諸般妙處。
“弟子拜謝師尊!”
聽聞此言,菩提老祖哈哈一笑道:“你這小子倒時會順杆往上爬,師尊之名不可,你我之間的緣分就停留在方寸山之上,出得這裡,不得呼我名號,否則本尊必不輕饒。”
“不過在方寸山上,你一切修行資源就由為師來提供,無論你用多少,為師就能給多少。”
菩提老祖眼神冷冽,一點也沒有開玩笑的意思,蘇昊頓時停下心中的小心思,恭敬無比。
不過能有菩提老祖提供修行資源,他的進步想來會很快,資源加上頂級功法,再加上體內神秘的金光,三者加持之下,他很期待在剩下的八年之中,他能修行到哪個境界。
“你且聽來!”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洩。休漏洩,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
.........
時間匆匆而逝,轉眼之間,蘇昊在方寸山已經修行了八年多,距離菩提老祖所說的九年時間只差幾個月而已,這也代表他即將要下山了。
而在這八年之中,蘇昊的變化不可謂不大,甚至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在方寸山的第二年,蘇昊修成大品天仙決,天仙之法和人仙之法同時修行,兩道同是進步。
也就是在這一年之中,他開始初步修行陰陽法則,天生萬物分陰陽,陰陽五行乃道之基礎,更乃萬物之基礎。
也是在這一年之中,他修行七十二變入門,成功可以變幻物,是真正意義上形神具備的物。
也是在這一年之中,他修行三百六十旁門更進一步,可以初步推演天機,行打坐參禪之事。
同樣是在這一年之中,他的修為突破至道果巔峰。
在方寸山的第三年,他的修為突破仙道第二境界,靈仙境界。
靈指道韻,是本質上的根源,也是從此境界開始參悟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有靈。
也是在這一年,他修行七十二變登堂入室,可以變化為各種生靈。
也是在這一年,他一太極之意領悟出陰陽法則,這是蘇昊領悟的第三種大道法則。
陰陽包含世間萬物,精通陰陽法則的同時,他又學會了各種小道法則。
在方寸山的第四年,他的修行突破到靈仙巔峰,三三萬物,由七十二變轉化為七十二神通,併成功入門。
也就是這一年,劈天神掌更進一重,在菩提老祖的幫助下,他以劍道施展劈天神掌,掌法化劍,劍道登堂入室。
在方寸山的第五年,他的修為突破到仙道第三境界,玄仙境界。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空之又空,一法常存。要見本來真面目,除非直入這三門。玄者,道也,深奧不可知,威遠不可見,幽昧不可測。
而在他突破玄仙境界的時候,體內金光再現,以玄黃之氣凝聚仙道法相。
而與此同時,在金光釋放的大道本源的加持下,天皇鎮世經更進一步,帝道法則小成,凝聚帝道元神法相,自身氣運成功化龍。
也就是在這一年,蘇昊的突破,引起了洪荒三界的動盪,幾乎所有大能都在推算他的位置。
但是在量劫之中,又有菩提老祖的遮擋,沒有人發現蘇昊的存在。
還是在這一年之中,蘇昊修行七十二地煞神通登堂入室,成功領悟出七十二中神通,以神通入道,領悟出七十二種法則,實力大漲!
在方寸山的第六年,有大道本源的加持,有菩提老祖無限制的資源,蘇昊的修為突破到玄仙后期。
也是在這一年,蘇昊修行天罡三十六變成功入門。
也還是在這一年,蘇昊修行的人皇拳更進一步,領悟出人皇帝道,無量偉力,拳法登堂入室。
在方寸山的第七年,蘇昊修為突破到玄仙巔峰。
在方寸山的第八年,蘇昊的修為成功突破真仙境界。
天仙道果和人仙道果由虛化真,成功修出玄黃真身,同時,帝道元神法相更進一步。
也在前不久,蘇昊修成天罡大神通降龍伏虎、騰雲駕霧、翻江攪海、五行大遁、鞭山移石、呼風喚雨。
也就是這一年,蘇昊二十一歲!
他從十歲開始,在那個荒無人煙的平原上第一次修行,到如今修行已經整整十一年,其中兩年多在灌江口度過,八年多在方寸山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