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語並沒有一直待在孤兒院,那天幾個小孩子叫住了張語,說院長找她。
從他們的眼神中,張語看出了一種名為嫉妒的情緒。
他們嫉妒她,為什麼?
直到來到院長的辦公室,張語才知道了真實的原因。
有一個遠方親戚因為自己不能生育,所以願意領養她。
本來男方家庭說是要領養一個男孩兒,可是那個遠方姨姨說,收養一個陌生孩子,不如收養一個有點血緣關係的孩子,就不要管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了。
男方家庭沒繼續說什麼,雖然後面對張語也很一般,但也算是盡職盡責。
那個遠方親戚有點強勢,但對張語很好,雖然不足以徹底消除她小時候的童年陰影,但是也給了她一段幸福的時光。
孤兒院的人最開始以為她是孤兒才收養她的,手續也沒有辦全,畢竟他的爸爸媽媽都沒有辦法辦理手續,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也都是因為失去爸爸媽媽才進孤兒院的,只是因為最開始沒有人出面領養張語,她才被送到了孤兒院。
第二種原因是雙向情感障礙這種疾病有一定的遺傳性,她渾身散發著一種孤僻的氣質,和其他的孩子很不合,並不能很好的適應孤兒院的集體生活。
而且這種孩子也很不好養,有人出面領養她,孤兒院的院長也想趕快撒手,院長也是個好人,只不過現實總會然後她做一些妥協的行為,一是不知道怎麼撫養她,二是設施畢竟有限,不能給她治療。
不過張語雖然有點孤僻,並沒有顯示出明顯的精神疾病傾向。
也許最開始只是偏見,只是時間久了,她也開始擔心自己是否有病。
內心深處她是害怕的,害怕再次被拋棄。
所以在被領養後,她表現的很乖巧,雖然有點孤僻,但是文靜懂事,聽話好學。
領養她的姨姨是她媽媽的堂姐,也只以為她是比較內向。
所有的一切都沒有表現出來,但在她心中種了一顆種子,已經逐漸發芽。
我們不能虛偽地說,安靜的媽媽最開始是想領養她的,因為她最開始確實沒想領養張語,因為張語的媽媽和她並不是親姐妹,張語的媽媽並沒有兄弟姐妹,她當時不顧父母的反對,嫁給了一個家族有精神病史的人,那一天安靜的媽媽帶著女兒去他們家做客。
卻和女兒看到了那令人震驚的一幕。
煙塵漫天,從窗戶吐出熾熱的火舌,所有的一切都逐漸化為灰燼,飛向天空之中,越飛越高。
安靜仍然記得,當時蒼白著臉,手中緊緊的抓著一個布娃娃看著媽媽絕望的,瘋狂的,衝進火焰中的神色。
才七歲的小孩兒,周圍的氣氛是一片死寂。
張語當時想要靠近火焰,去追上媽媽,但是一個阿姨阻止了她,把她抱了起來,想要送往安全的地方。
手中的布娃娃掉下,映著漫天的火光被她絕望的留在了原地,再也無法找回。
就像張語童年所有的愛和希望一樣。
丟失在了那場火災之中。